2022-2023学年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高三(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5/8 8:0:8
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人类身处的世界是复杂的,复杂得让我们的理性能力无法理解,不过我们还得理解。一个通常的做法是将理解的对象降维观察、思考、描述和沟通。这在原始时代就开始了。人们给各种动物或植物起了名字,用“虎”代指一种浑身布满斑纹、健壮凶猛的肉食动物,用“谷”代指一种长出可食颗粒的植物……这里的语言,就是一种对高维的复杂机体的降维表达。一只老虎是四维的,三维空间加时间,但语言是一维的,声音随着时间变化连贯而出,便于描述,也便于思考,还便于传达。而接受这个一维描述的人也会很简单地获得,然后再将其升维,将一维的“虎”字还原为四维的虎。
语言就是将人类所要处理的对象降维表达,以便用于其后的思考、交流。降维就是最有效的简化。因为高一个维度,复杂度就高一个数量级,降一个维度就降一个数量级。将四维的事物降到一维,极大降低了复杂度,使理性能力有限的人能够理解把握,在能够理解的范围内可以简单操作,也节约了成本,便利了思考和交流。但是简单地接受一维信息是不够的,不足以知道信息包含的丰富内容,所以还必须将一维信息还原为多维信息。这样,降维—传达—升维,就是语言发挥作用的基本模式。
当然,降维也不是随便做的,既然降维,就必然会有信息损失,降维以后的信息能否反映高维对象的大致轮廓是关键。因此降维过程要尽量保留下高维对象的特征,使接收到这些信息特征的人能够有效还原。语言文字越是能够用较少的笔画和发音表达特定对象,这种表达就越是优于其他表达。
汉字作为一种象形文字就是用简单模拟对象的方法形成的。从甲骨文开始,汉字经历了一个从直接简单描绘对象到不断简化的过程。象形使人容易建立文字与对象之间的联系,是用较少信息有效描述对象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的简化是在普遍接受了象形文字的基础上的简化,虽然不太像了,但仍不失原来包含的信息。拼音文字是依据发音形成的。发音是最初的降维方法,也是模仿对象的声音而建立起与对象的联系,用几个音节的声音代表某一对象。
语言和文字在文明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成熟,成为记录、保留文明成果的载体,也成为思考、著述、交流和传承的工具。在众多的文字著述中,在一定有效的内容的前提下,那些善用文字的文献更为成功,因为它们用较少的信息抓住被描述事物的特征,使接收者在获益于内容的同时,更容易理解和把握。人类有了文字以后,文明就有了大发展。所以,降维一升维模式就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方法。
这种降维—升维的方法不仅用于语言文字,还用于人类文明的其他形式。其目的在于简化复杂系统的对象,使人类理性更好把握,也更好交流。在艺术中,绘画是二维表达,雕塑是三维表达,电影是四维表达——都是降维表达。
相较于其他降维形式,文字是独树一帜的。文字可以用一维形式表达多维的对象。既可以描绘多维空间和时间,又可扩展到地球之外,描述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宇宙;还可以深入原子层次,描述微观世界。文字把人的心理活动表达出来,描述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表达文化价值,展现哲学思考和宗教精神,等等。于是,文字就成为人类偏爱的一种降维形式。书籍,也就构成了文明的标志,它记录了人类自上古以来的故事,承载了人类的文明经典,汇集了人类关于这个宇宙的多种猜想。它以一定信息量包含了更多的对象特质,是一种高效的降维表达。当然,实现降维和升维,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升维者有能力将降维的信息升维。
(节选自盛洪《理解复杂:降维和升维》,有删改) 材料二
著名科幻小说《三体》提到了“降维打击”的概念。信息和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降维打击在各领域已普遍出现,只是不知低维层次的人们是否感知到正遭受降维打击之苦。无论你多么弱小,或是暂时拥有竞争均势,应对降维打击的最佳出路是升维思考,降维行动。
升维思考是指通过积极学习高维知识、突破旧有认知束缚来思考问题。不愿学习其实就是懒惰,因循守旧其实就是自满,存在这两条就足以导致被淘汰的结局。人若与大象狮虎徒手相搏是没有胜算的,但大象被人奴役,狮虎被赶到荒野或关在笼里,为什么?因为大象狮虎只吃肚子里的东西,人不光吃肚子里的东西,还吃大脑里的东西。大脑里的东西就是知识。如果人或组织不愿为大脑吃东西了,会沦为什么样的生存状态?
降维行动是指将高维认知和其他优势沉降到低维环境踏实做事。降维行动生效的前提是拥有高维认知,拥有高维认知的前提是升维学习。升维学习不一定立竿见影,却是为捕捉低维环境机遇以及让机遇变现的有效准备。为什么拥有高维优势却要去捕捉低维环境的机遇?因为历史发展都是如此,低维环境空间总是更大,并且只有对低维对手,你才具备碾压优势。这就是降维打击的意义。
社会不会停止进步,而竞争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现代社会各行业的竞争已进入降维打击的明显态势。不断升维学习,即便不作降维打击,至少能在降维打击的竞争中活得更好。
(节选自子阳《降维打击和升维思考》,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让理性能力有限的人类理解复杂的世界,通常需要对高维对象作降维处理。
B.高维对象被降维表达后,会极大地得到简化,而同时其特征又被全部地保留了。
C.文字可以降维表达宏观或微观的多维对象,于是成为人们偏爱的一种降维形式。
D.人类克服了懒惰和自满,不断学习、突破,因而能够降维打击狮虎之类的猛兽。
(2)根据材料内容,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用声音表示对象的名称,一个名称的发音越是容易使人联想起对象,发音音节越短,就越比其他名称优越。
B.名画《蒙娜丽莎》在二维画面中呈现了人物的外貌,还呈现了她似笑非笑的神态、神秘梦幻的气质等丰富特质。
C.具有不同年龄、经历的人升维还原能力不同,所以,人们对《红楼梦》中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会有差别。
D.在认知层面和技术高度上拥有碾压对手的绝对优势的一方,必然会实现对低维层次的竞争对手的降维打击。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降维—升维模式就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方法”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A.语言文字能最大程度保留高维对象特征。
B.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简化的过程。
C.文字记录文明成果,有助于思考和传承。
D.不同民族文字对同一对象的记录常不同。
(4)两则材料中的“降维”和“升维”所指不同。材料一中“降维”和材料二中“升维”分别指什么?
材料一中“降维”是指:
材料二中“升维”是指:
(5)小时候背过的古诗词会在长大后的某个情境中突然冒出来。请结合材料一谈谈对这种现象的理解。组卷:22引用:3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沙原隐泉
余秋雨
沙漠中也会有路的,但这儿没有。
远远看去,有几行歪歪扭扭的脚印。
顺着脚印走吧?不行,被人踩过了的地方反而松得难走。只能用自己的脚,去走一条新路。回头一看,为自己长长的脚印高兴。不知这行脚印,能保存多久?
挡眼是几座巨大的沙山。只能翻过它们,别无他途。上沙山实在是一项无比辛劳的苦役。刚刚踩实一脚,稍一用力,脚底就松松地下滑。用力越大,陷得越深,下滑也越加厉害。才踩几脚,已经气喘,不禁恼怒。
我在浙东山区长大,在幼童时已能欢快地翻越大山。累了,一使蛮劲,还能飞奔峰巅。这儿可万万使不得蛮劲。软软的细沙,也不硌脚,也不让你磕撞,只是款款地抹去你的全部气力。你越发疯,它越温柔,温柔得可恨之极。无奈,只能暂息雷霆之怒,把脚底放轻,与它厮磨。
心气平和了,慢慢地爬。沙山的顶越看越高,爬多少它就高多少,简直像儿时追月。
已经担心今晚的栖宿。狠一狠心,不宿也罢,爬!再不理会那高远的目标了,何必自己惊吓自己。它总在的,看也在,不看也在,那么,看又何益?
还是转过头来看看自己已经走过的路吧。我竟然走了那么长,爬了那么高!脚印已像一条长不可及的绸带,平静而飘逸地画下了一条波动的曲线,曲线一端,紧系脚下。
完全是大手笔,不禁钦佩起自己来了。
不为那越来越高的山顶,只为这已经画下的曲线,爬。
不管能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爬。
无论怎么说,我始终站在已走过的路的顶端——永久的顶端,不断浮动的顶端,自我的顶端,未曾后退的顶端。
沙山的顶端是次要的。爬,只管爬。
脚下突然平实,眼前突然宽阔,怯怯地抬头四顾——山顶还是被我爬到了。
完全不必担心栖宿,西天的夕阳还十分灿烂。
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进行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日夜的风,把山脊、山坡塑成波荡,那是极其款曼平适的波,不含一丝涟纹。
于是,满眼皆是畅快,一天一地都被铺排得大大方方、明明净净。色彩单纯到了圣洁,气韵委和到了崇高。
刚刚登上山脊时,已发现山脚下尚有异象,舍不得一眼看全。待放眼鸟瞰一过,此时才敢仔细端详。那分明是一湾清泉,横卧山底。
动用哪一个藻饰词汇,都会是对它的亵渎。只觉它来得莽撞,来得怪异,安安静静地躲藏在本不该有它的地方,让人的眼睛看了很久还不大能够适应。再年轻的旅行者,也会像慈父心疼女儿一样叫一声:这是什么地方,你怎么也跑来了!
是的,这无论如何不是它来的地方。要来,该来一道黄浊的激流,但它是这样的清澈和宁谧。或者,来一个大一点的湖泊,但它是这样的纤瘦和婉约。
漫天的飞沙,难道从未把它填塞?夜半的飓风,难道从未把它吸干?这里可曾出没过强盗的足迹,借它的甘泉赖以为生?这里可曾蜂聚过匪帮的马队,在它身边留下一片污浊?
我胡乱想着,随即又愁云满面。怎么走近它呢?我站立峰巅,它委身山底。向着它的峰坡,陡峭如削。此时此刻,刚才的攀登,全化成了悲哀。
向往峰巅,向往高度,结果峰巅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与惶恐。
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我已看出了它的讥谑,于是亟亟地来试探下削的陡坡。
人生真是艰难,不上高峰发现不了它,上了高峰又不能与它近乎。看来,注定要不断地上坡下坡、下坡上坡。
咬一咬牙,狠一狠心。总要出点事了,且把脖子缩紧,歪扭着脸上肌肉把脚伸下去。一脚,再一脚,整个骨骼都已准备好了一次重重的摔打。
然而,奇了,什么也没有发生。才两脚,已出溜下去好几米,又站得十分稳当。不前摔,也不后仰,一时变作了高加索山头上的普罗米修斯。
再稍用力,如入慢镜头,跨步若舞蹈,只十来下,就到了山底。
实在惊呆了:那么艰难地爬了几个时辰,下来只是几步!想想刚才伸脚时的悲壮决心,哑然失笑。康德说,滑稽是预期与后果的严重失衡,正恰是这种情景。
来不及多想了,亟亟向泉水奔去。
一湾不算太小,长可三四百步,中间最宽处相当一条中等河道。水面之下,飘动着丛丛水草,使水色绿得更浓。竟有三只玄身水鸭,轻浮其上,带出两翼长长的波纹。真不知它们如何飞越万里关山,找到这儿。水边有树,不少已虬根曲绕,该有数百岁高龄。
总之,一切清泉静池所应该有的,这儿都有了。至此,这湾泉水在我眼中又变成了独行侠——在荒漠的天地中,全靠一己之力,张罗出了一个可人的世界。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唯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自己的内心独白开篇,寥寥数语就展现沙原环境的恶劣以及行走沙原的不易,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理。
B.作者联系自己童年爬山的经历,与爬沙山形成对比,重在表现自己对爬沙山的艰辛探索和最终引以为傲的心得。
C.作者将下山的自己比作普罗米修斯,一方面写出了从沙山往下出溜时身体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是对自身窘态的自我嘲讽。
D.文章引用康德的话,是由下山经历所引起的联想,既写出了作者对下山如此容易的惊讶,同时也蕴含深刻的哲理。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始终通过“我”的视角,生动形象地为读者展现沙原的环境和清泉的景色,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使文章的叙述更具有真实感和代入感。
B.尽管“我”的情感体验在各阶段中的表现各不相同,但连缀在一起,就将“我”在荒漠的天地中获得的奇妙而深刻的生命体验巧妙地“说”了出来。
C.文章是通过描写眼前的景色来侧面烘托“我”爬沙山观清泉时的心情的,由情选景,情景交融,给读者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
D.文章采用顺叙的记叙顺序,通过“我”爬山看水的历程结构全文,使文章条理清晰,同时在有条不紊地记叙中又加入“我”的人生体验,使文章深入浅出。
(3)作者对爬沙山看清泉的叙述很有层次感,结合文中内容,分析每个历程中“我”的心理变化。
(4)有人认为余秋雨散文语言独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组卷:11引用:3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考试焦虑是指考生因考试压力而引发的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情绪状态。它可能表现在生理上,如直冒冷汗;也可能表现在心理上,如心慌意乱。
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是复杂的。像有的考生因为有着较强的责任心,非常重视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当担心失败辜负他人的期望时,就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有的考生自律性强,把考试看作是一种衡量自身能力的过程,当获得较好的成绩时,就会感到自身的能力得到肯定,① ,就会怀疑自身的能力,甚至可能对自身价值产生否定倾向。当他们信心不足,开始担心这种“考试失败后”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时,就很容易陷入焦虑的情绪中。
一般人们认为考试焦虑这样的“负面状态”会给考试带来消极影响,② ,焦虑感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为显著。心理学家的研究却发现一个有趣的结果:强烈的考试焦虑的确会对记忆力产生负面影响,而适度的考试焦虑却会提高记忆力。因此,当考前感到焦虑时,③ ,借助它的一臂之力,更好地调动“自理资源”,增强记忆力,从而取得令人羡慕的好成绩!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
(2)请分别用一个问句概括上文各段的论述角度。每句不超过10个字。组卷:6引用:4难度:0.7
四、写作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已成为历史。经过读者征集、网友投票、专家和媒体评选,《咬文嚼字》编辑部选出了“2022十大流行语”。他们分别是:①踔厉奋发、勇毅前行;②中国式现代化;③新赛道;④大白;⑤烟火气;⑥天花板;⑦拿捏;⑧雪糕刺客;⑨精神内耗;⑩沉浸式。
复兴中学正在举行“新时代新青年新征程”主题征文活动,请从上述材料中选取两到三个流行语,写一篇文章来呈现你所经历的2022,并与同学们共勉。
要求:选好流行语,并使之形成一定的有机关联;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6引用:4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