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浙江省名校协作体高三(上)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7/12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酒文化是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中国人在饮酒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价值观、生活情趣、思维方式、审美意象、精神追求等,是“中国酒文化精神”的核心所在。
自由是中国酒文化精神的内在核心之一,对自由意识的体验、领悟、开掘与渴求,构成了中国酒文化的重要价值指标。酒文化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醉鬼”刘伶在《酒德颂》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幕天席地,纵意所如。”体现了文人饮酒摆脱世俗羁绊而获得人生的自由状态,自由是中国酒文化精神重要的美学追求。这种自由是一种审美化的心灵,就是自由化的心灵。它使我们能够飞翔到心灵的至高境界,它能打破心灵的外在锁链和内在锁链,达到心灵本真形象的恢复和重建,重在“真”。
总的来看,酒文化中的自由意识,主要指的就是“真”,不受生死荣辱的羁绊,拥有了一种自然本真的赤子之心,是一种在空间中无拘无束的没有障碍的生存体验,是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
酒文化中有浓厚的超越意识,这是一种自我超越,求得一个物我两忘的自然境界。超越意识是哲学意识的精髓,是生命意识的强化,是宇宙意识的回响。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生中充满了痛苦与不幸,生命囿于特定的时空局限而难得伸张。超越精神、超越意识是摆脱现实束缚,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陶渊明一生与诗、酒一体。生性爱酒,但家境贫穷至极,无酒也雅咏不辍。他自己常说,夏日闲暇时,高卧北窗之下,清风徐徐,与羲皇上人不殊。陶潜不通音律,却收藏着一张素琴,每当酒友聚会,便取琴抚而和之,但人们永远不会听到他的琴声,因为他的琴一根弦也没有。用陶渊明自己的话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充分表达了陶渊明洒脱飘逸、超凡脱俗、不拘俗物的超越境界。
娱乐意识也是中国酒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点。行酒令,是我国民间一种传统的娱乐方式,一般用于宴饮和郊游场合。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其他类似的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饮,所以又称“饮酒行令”。饮酒行令,是中国人饮酒助兴的一种传统方式,它既是一种调和饮酒气氛的娱乐方式,又是一种古代文化人表现自我的重要形式。在古代,酒令的形式有很多种,有赌赛令、射覆令、花枝令、文字令、诗歌令、酒筹令等等,在饮酒过程中,赋诗填词、猜谜行拳,增加游戏性和娱乐性,是我国酒文化的一大特色。
中国人饮酒,特别是中国文人饮酒,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的欲望,而且是借助酒达到心灵自由、超然物外的境界。酒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休闲方式,一种娱乐方式,又是一种文化,“壶中天地”的广阔和妙处就在这里,这种妙境正是酒文化的魅力所在。
(摘编自李庶《中国酒文化精神的美学品格》)材料二:
《红楼梦》刻画了数十位栩栩如生的人物。这数十位人物能够在红楼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气质,不同于其他人物的性格特征。而塑造这些人物性格的精彩之处,相当一部分都与酒有关,与酒令有关。
第六十二回中,湘云这个爱新奇的红楼女儿为了给宝玉的生日宴会带来热闹的氛围,想出了一个新的酒令:“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有的话,总共凑成一句话。酒底要关人事的果菜名。”在此次的饮酒行令中,林黛玉、史湘云的性格得到了极大的诠释。
宝玉回答不上湘云的酒令,“心较比干多一窍”的黛玉替他回了令:
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
却是一只折足雁,叫得人九回肠。
——这是鸿雁来宾。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 在黛玉的酒令语言中,古诗词信手拈来:“落霞与孤鹜齐飞”出自唐王勃《滕王阁序》,“风急江天过雁哀”反用陆游《塞夕》诗,“九回肠”语本司马迁《报任少卿书》,“鸿雁来宾”语出《礼记•月令》,末句用李白《子夜吴歌》。
而湘云所作的酒令却别有风味:
奔腾澎湃,江间波浪兼天涌,
须要铁索缆孤舟,既遇着一江风,
——不宜出行。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讨桂花油。(其一)
泉香而酒洌,玉碗盛来琥珀光,
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挂归,
——宜会亲友。(其二) 黛玉和湘云同作酒令,除了才华横溢之外,二人的迥异性格也在酒令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以小窥大。从《红楼梦》的酒令语言出发,不仅可以窥见作品中各种人物的性格特征,更重要的,作者的智慧在这里得到了极大的升华。所谓“酒中凸性格,令里显智慧”,如此是也。
(摘编自孙和平《酒中凸性格,令里显智慧——管窥<红楼梦>酒令语言》)材料三:
……采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磴子上,业经香梦沈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窦蜂蝴蝶闹嚷嚷地围着。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蝌枕莉。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搀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嘟嘟囔囔说:“泉香酒洌,……醉扶归,……宜会亲友。”
(节选自《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内蕴丰厚,其精神核心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情趣、思维方式、审美意象、精神追求等方面联系密切。
B.中国酒文化精神所追求的自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这种自由能够打破心灵的外在锁链和内在锁链,使得心灵的本真形象得以恢复和重建。
C.在宴饮和郊游的场合,中国古代文化人只能借助行酒令这一传统方式来调和饮酒的气氛,其所行酒令形式较为多样化,并不单一。
D.中国酒文化中的超越意识是一种哲学意识,寻求超越自我,摆脱现实束缚,追求美好生活,是生命意识的强化,是宇宙意识的回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赋予酒以精神,将饮酒上升到文化层面的高度,其饮酒不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是借助酒来达到心灵自由、超然物外的境界。
B.陶渊明不通音律,却备了一张没有琴弦的素琴,在聚会时抚得怡然自得。这不是附庸风雅,而是一种超越了自身艰难苦厄的超脱境界。
C.中国酒文化脱不开娱乐意识,《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所描写的宝玉生日宴会饮酒行令的场面涉及中国酒文化,体现出一定的游戏性和娱乐性。
D.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众人在大观园为宝玉摆寿酒,作为行令者的湘云对酒令的要求新颖别致,其所作的酒令能凸显她的形象特点。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证明酒文化具有“自由意识”的一项是
A.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
B.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C.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D.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有人评价,“史湘云像夏天,热烈奔放;林黛玉像秋天,凄清冷艳”,请结合材料二中的酒令内容,谈谈你对该评价的理解。
(5)材料三中,“湘云醉眠芍药裀”选段能够体现中国酒文化精神,请结合材料一、二以及链接材料加以分析。
链接材料: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红楼梦》十二曲之《乐中悲》组卷:29引用:10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许三观卖血记(节选)
余华 这一天晚上,许玉兰煮玉米稀粥时比往常多煮了一碗,而且玉米粥也比往常稠了很多,她把许三观和三个儿子从床上叫起来,笑嘻嘻地告诉他们:
“今天有好吃的。”
许三观和一乐,二乐、三乐坐在桌前,伸长了脖子看着许玉兰端出来什么,结果许玉兰端出来的还是他们天天喝的玉米粥,先是一乐失望地说:
“还是玉米粥。”
二乐和三乐也跟着同样失望地说:
“还是玉米粥。”
许三观对他们说:“你们仔细看看,这玉米粥比昨天的,比前天的,比以前的可是稠了很多。”
许玉兰说:“你们喝一口就知道了。”
三个儿子每人喝了一口以后,都眨着眼睛一时间不知道是什么味道。许三观也喝了一口,许玉兰问他们:
“知道我在粥里放了什么吗?”
三个儿子都摇了摇头,然后端起碗呼呼地喝起来,许三观对他们说:
“你们真是越来越笨了,连甜味都不知道了。”
这时一乐知道粥里放了什么了,他突然叫起来:
“是糖,粥里放了糖。”
二乐和三乐听到一乐的喊叫以后,使劲地点起了头,他们的嘴却没有离开碗,边喝边发出咯咯的笑声。
许玉兰对许三观说:“今天我把留着过春节的糖拿出来了,今天的玉米粥煮得又稠又粘,还多煮了一碗给你喝,你知道是为什么?今天是你的生日。”
许三观听到这里,刚好把碗里的粥喝完了。他对许玉兰说:“所以你在粥里放了糖,这粥也比往常稠了很多,你还为我多煮了一碗,看在我自己生日的份上,我今天就多喝一碗了。”
当许三观把碗递过去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晚了。一乐、二乐、三乐的三只空碗已经抢在了他的前面,朝许玉兰的胸前塞过去,他就挥挥手说:
“给他们喝吧。”
许玉兰说:“不能给他们喝,这一碗是专门为你煮的。”
许三观:“谁喝了都一样。给他们喝。”
然后许三观看着三个孩子重新端起碗来,把放了糖的玉米粥喝得哗啦哗啦响。
他心里有些难受了,说:
“这苦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完?小崽子苦得都忘记什么是甜,吃了甜的都想不起来这就是糖。”
三个孩子喝完了玉米粥,都伸长了舌头舔起了碗,舌头像巴掌似的把碗拍得噼啪响。
这天晚上,一家人躺在床上时,许三观对儿子们说:
“我知道你们心里最想的是什么?就是吃,你们想吃米饭,想吃用油炒出来的菜,想吃鱼啊肉啊的。今天我过生日,你们都跟着享福了,连糖都吃到了,可我知道你们心里还想吃,还想吃什么?看在我过生日的份上,今天我就辛苦一下,我用嘴给你们每人炒一道菜,你们们就用耳朵听着吃了。都把耳朵竖起来,我马上就要炒菜了。想吃什么,你们自己点。一个一个来,先从三乐开始。三乐,你想吃什么?”
三乐说:“我想吃肉。”
“三乐想吃肉,”许三观说,“我就给三乐做一个红烧肉。肉,有肥有瘦,红烧肉的话,最好是肥瘦各一半、而且还要带上肉皮,我先把肉切成一片一片的,有手指那么粗,半个手掌那么大,我给三乐切三片……”
三乐说:“爹,给我切四片肉。”
“我给三乐切四片肉……”
三乐又说:“爹,给我切五片肉。”
许三观说:“你最多只能吃四片,你这么小一个人,五片肉会把你撑死的。我先把四片肉放到水里煮一会,煮熟就行,不能煮老了,煮熟后拿起来晾干,晾干以后放到油锅里一炸,再放上酱油,放上一点五香,放上一点黄酒,再放上水,就用文火慢馒地炖,炖上两个小时,水差不多炖干时,红烧肉就做成了……”
许三观听到了吞口水的声音。“揭开锅盖,一股肉香是扑鼻而来,拿起筷子,夹一片放到嘴里一咬……”
许三观听到吞口水的声音越来越响。“是三乐一个人在吞口水吗?我听声音这么响,一乐和二乐也在吞口水吧?许玉兰你也吞上口水了。你们听着,这道菜是专给三乐做的,只准三乐一个人吞口水,你们要是吞上口水,就是说你们在抢三乐的红烧肉吃。你们的菜在后面,先让三乐吃得心里踏实了,我再给你们做。三乐,你把耳朵竖直了……夹一片放到嘴里一咬,味道是,肥的是肥而不腻,瘦的是丝丝饱满。我为什么要用文火炖肉?就是为了让味道全部炖进去。三乐的这四片红烧肉是……三乐,你可以慢慢品尝了。接下去是二乐,二乐想吃什么?”
二乐说:“我也要红烧肉,我要吃五片。”
“好,我现在给二乐切上五片肉,肥瘦各一半,放到水里一煮,煮熟了拿出来晾干,再放到……”
二乐说:“爹,一乐和三乐在吞口水。”
“一乐,”许三观训斥道,“还没轮到你吞口水,”
然后他继续说:“二乐是五片肉,放到油锅里一炸,再放上酱油,放上五香……”
二乐说:“爹,三乐还在吞口水。”
许三观说:“三乐吞口水,吃的是他自己的肉,不是你的肉,你的肉还没有做成呢……”
许三观给二乐做完红烧肉以后,去问一乐:“一乐想吃什么?”
一乐说:“红烧肉。”
许三观有点不高兴了,他说:“三个小崽子都吃红烧肉,为什么不早说?早说的话,我就一起给你们做了……我给一乐切了五片肉……”
一乐说:“我要六片肉。”
“我给一乐切了六片肉,肥瘦各一半……”
一乐说:“我不要瘦的,我全要肥肉。”
许三观说:“肥瘦各一半才好吃。”
一乐说:“我想吃肥肉,我想吃的肉里面要没有一点是瘦的。”
许三观给一乐做完了全肥的红烧肉以后,给许玉兰做了一条清炖鲫鱼。他在鱼肚子里面放上几片火腿,几片生姜,几片香菇,在鱼身上抹上一层盐,浇上一些黄酒,撒上一些葱花,然后炖了一个小时,从锅里取出来时是清香四溢……
许三观绘声绘色做出来的清炖鲫鱼,使屋子里响起一片吞口水的声音,许三观就训斥儿子们:“这是给你们妈做的鱼,不是给你们做的,你们吞什么口水?”
最后,许三观给自己做一道菜、他做的是爆炒猪肝,他说:
“猪肝先是切成片,很小的片,然后放到一只碗里,放上一些盐,放上生粉,生粉让猪肝鲜嫩,再放上半盅黄酒,黄酒让猪肝有酒香,再放上切好的葱丝,等锅里的油一冒烟,把猪肝倒进油锅,炒一下,炒两下,炒三下……”
“三下以后赶紧把猪肝倒出来。这时候不忙吃,先给自己斟上二两黄酒,先喝一口黄酒,黄酒从喉咙里下去时热乎乎的,就像是用热毛巾洗脸一样,黄酒先把肠子洗干净了,然后再拿起一双筷子,夹一片猪肝放进嘴里……这可是神仙过的日子……”
屋子里吞口水的声音这时是又响成一片,许三观说:“这爆炒猪肝是我的菜,一乐,二乐,三乐,还有你许玉兰,你们都在吞口水,你们都在抢我的菜吃。”
说着许三观高兴地哈哈大笑起来,他说:“今天我过生日,大家都来尝尝我的爆炒猪肝吧。”
生日的第二天,许三观掰着手指数了数,一家人已经喝了五十七天的玉米粥,他就对自己说:我要去卖血了,我要让家里的人吃上一顿好饭菜。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留着过春节的糖用在粥里,体现了许玉兰对许三观生日的重视。
B.许三观的用“嘴”炒菜与“望梅止渴”“画饼充饥”有异曲同工之妙。
C.许三观不许别人“吞口水”,是因为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菜”。
D.每人点的“菜”不尽相同,突显时代境遇下个人对生活的追求有别。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这也有利于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
B.小说没有描写人物的性格冲突,而是使用底层叙事视角,直接剖析人物生存心理。
C.幽默的细节冲淡了苦难色彩,使文章充溢着俗世气息,有浓浓的“人间烟火味”。
D.文章语言平白质朴,使用口语,多用短句,少用长句,也不使用繁复华采的词汇。
(3)文中写许三观“用嘴炒菜”时使用重复叙述的方式,请结合文本分析其效果。
(4)在解读《许三观卖血记》时,总离不开“人性的温情”这一主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体现这一主题的。组卷:13引用:4难度:0.5
(二)语言文字应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蜜蜂是重要的授粉昆虫,它用“空中舞蹈”传递信息——蜜蜂摇摆舞的持续时间、角度、摇摆次数分别编码食物的距离、方向和质量等信息,巢内蜜蜂通过接收摇摆舞编码的信息并最终找到食物位置。那么,蜜蜂这种“舞蹈语言”是与生俱来的本能,① ?
人和动物的许多行为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学习是指同类动物之间通过观察或互动而产生的学习,② ,尤其在人类独特的、多样化的文化中通过不断积累更是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蜜蜂是典型的社会性昆虫,通过表演舞蹈找到食物,采集成功后,又能够继续通过解读舞蹈的信息向其他蜜蜂传递食物。研究人员发现,虽然蜜蜂舞蹈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行为,但幼蜂的舞蹈存在明显的误差,其舞蹈摆动角度(指示方向)的误差会随着采集经验的积累有所减少,而摆动时间(指示距离)的误差却始终不会改善。幼蜂跟随成蜂学习能不断提高舞蹈行为的准确性,也就是说,“言传身教”这种社会学习对蜜蜂“舞蹈语言”的传承有重要作用。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概括语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组卷:4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历史没有韵脚,没有虚构,没有开头和结尾;但是历史有气象,有情节,有收纵,有因果,有大量需要边走边叹、夹叙夹议的自由空间,有无数不必刻意串络却总在四处闪烁的明亮碎片。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4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