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西省大同市浑源中学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6/23 8:0:10
一、现代文阅读(30分)(一)(共1小题,12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最贴近时代、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报告文学,其创作是建立在真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之上,是以文学的艺术手法来报告社会生活中真实的事件和人物。
在报告文学创作的实践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而写?写什么?思想感情的着落点和创作的立足点在哪里?夏衍的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树立了一个榜样。这部作品主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站在同情社会弱者的立场,创作的立足点面向平民,甚至是不起眼的“小人物”。
《包身工》充满感情、带有温度,其旋律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博爱。作者笔下散发出博爱情怀,对女童工有着深切的同情,对她们遭遇的不公和悲惨命运进行直接揭露。夏衍的笔像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解剖着那个时代的“脓疮”,对那个社会进行“刮骨疗毒”,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以形象的方式记录下来,他要告诉世人那里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世界,是怎样的真相,进而呼唤善良的人起来抗争。1959年,夏衍在《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写道,他“感到‘灵魂的震动’”“感到愤怒”“觉得非把这个人间地狱揭发出来不可”。
《包身工》之所以成为经典,除了作者饱含真情之外,还在于作品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文章开头有这样的内容:
“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
这段文字,无论是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都注重细节的刻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包身工》的艺术感染力还表现在充分运用和借鉴小说、散文、戏剧、电影等艺术样式的表现手法。有些评论家甚至把《包身工》作为小说来研究。创作《包身工》时,夏衍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现方法熔于一炉,交错运用,并衔接得恰如其分。尤其是小说手法的运用。他着重描写了有一定典型意义的人物,如芦柴棒、小福子和不知姓名的小姑娘,通过对他们的刻画,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除了人物描写,值得研究的还有他对写作对象生活场景还原式的描绘,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劳动为线索,串起一个个场景,结构严谨,情节生动,画面具有冲击力,特别是某些镜头式的具体描绘,如包身工们早晨喝粥的情景描写,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写实性。
无论是讴歌时代,还是记录社会,报告文学作家都要为社会的进步贡献文学力量,以有温度的作品感动读者,进而凝聚人心,激发更大的前行动力。
(摘编自曾散《以有温度的文字探索光明--读夏衍的<包身工>有感》)(1)下列有关《包身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包身工》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劳动为线索,反映了当时社会“小人物”的真实生活状态。
B.《包身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在饱含真情、注重细节刻画和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上。
C.有些评论家把《包身工》作为小说来研究,这与《包身工》借鉴和运用了小说手法有关。
D.《包身工》采用电影的表现手法,一些镜头式的具体描绘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写实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不只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还有关于报告文学对时代、社会发展意义的思考,富有深度。
B.文章引用夏衍在《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的话证明作者的创作饱含真情。
C.《包身工》开头的语言、环境、动作等描写说明作品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D.本文创作的目的是从报告文学的特点入手,深入探究《包身工》成为经典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报告文学的创作,如果作者不是基于对社会的真情实感,不是基于发自内心深处的召唤,那么作品就很可能是苍白无力的。
B.夏衍创作的《包身工》站在同情弱者的立场,散发出博爱的情怀,他要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真相,呼唤善良的人起来抗争。
C.报告文学是以文学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生活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反映社会现实,在具体创作中可以采用小说的手法虚构人物。
D.报告文学或讴歌时代,或记录社会,报告文学作家应有人文情怀,以有温度的作品为社会的进步贡献文学力量,激励后辈。组卷:28引用:7难度:0.6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细菌的衣食住行
高士其 衣食住行是人生的四件大事,不但人类如此,就是细菌也是如此,只不过没有人是这样讲究罢了。
细菌是极微极小的生物,是生物中的“小宝宝”。这个“小宝宝”穿的是什么?吃的是什么?住在哪里?怎样行动?我们不妨见识一下。
好哇,请细菌出来让我们瞧一瞧!
不行,细菌是肉眼看不见的东西,它只有我们眼珠的二万分之一大小。好在几百年前终于有人发现了它们,这个人就是来自荷兰的列文•虎克。列文•虎克一生的嗜好就是磨镜片,在他屋子里存着好几百架自制的显微镜,他天天在镜头下观察各种微小东西的形状。有一天他研究自己的齿垢,忽然看见好些微小的生物在唾液中游来游去,好像鱼在大海中游泳一般。这些微小的生物就是我们现在所要介绍的细菌。
我们起初以为细菌没有“衣服”,后来经过仔细观察,才晓得它们个个都穿着一层薄薄的“衣服”,科学的名词叫作“荚膜”。这种衣服的成分是“蜡”,要把它染成紫色或红色才看得清楚。细菌很怕热,若将它们抹在玻璃片上,放在热气上烘,顷刻间这层蜡衣就融化了。细菌又很爱体面,当它们来到人类或动物的体内游历,或在牛奶瓶中游弋之时,穿得格外整齐,这层蜡衣也就显得格外分明。细菌的种族很多,其中以“荚膜杆菌”“结核杆菌”及“肺炎球菌”三族的衣服穿得特别厚,穿得特别讲究,特别容易为我们所认识。
细菌的吃最为奇特而复杂,我们若将它们详详细细地分析一下,也可以写成一部食经。在这里不便将它们的全部秘密泄露,只略选其大概而已。细菌是贪吃的小孩子,它们一见了可吃的东西便抢着吃,吃个不休,直到吃得精光为止。它们中有吃荤的,也有吃素的,但大多数的细菌都是荤素兼吃的,也有的细菌荤素都不吃而去吃空气中的氮,或无机化合物如硝酸盐、砸硝酸盐、一氧化碳等。更有专吃死肉不吃活肉的腐菌和专吃活肉不吃死肉的病菌。一些平常住在水里或土壤里的细菌,到了人或动物的身上就容易被饿死。结核杆菌及鼠疫杆菌等这些穷凶极恶的病菌就很调皮,它们离开寄主之后,又能暂吃别的东西以维持生存。在吃的方面,细菌还有一种和人类差不多的脾性,就是太酸的不吃,太咸的不吃,太干的不吃,太淡而无味的也不吃,大凡合人类胃口的也就合细菌的胃口。所以人类正吃得有滋有味的时候,想不到它们也在那里不露声色地偷着吃。
多数细菌的住是和食连在一起的,吃到哪里就住到哪里,在哪里住就吃哪里的东西,它们吃的范围越广,它们住的区域也就越大。而且有些细菌可以随风飘游,这样,它们的子孙便散布于各地了(从前德国有一位科学家曾特意坐气球到天空去寻找空中的细菌,他发现离地面4000米之高还有好多细菌在那里徘徊)。大部分的细菌都是将土壤作为归宿,而以粪土中所住的细菌为最多,大约每一克重的粪土中住有近1亿个细菌。由土壤而入于水,便以水为家,到了人及动植物身上,便以人及动植物的身体为家。还有一种细菌叫作“爱热菌”,在温泉里也可以存活。
好多种细菌身上都有一根或多根活泼而轻松的鞭毛。这鞭毛鼓舞起来,它们便可在水中飞奔,伤寒杆菌能于1小时之内渡过4毫米长的路程。这一点路在细菌看来实在远得很,因为它们的身长尚不及2微米,而4毫米是2微米的2000倍。霍乱弧菌飞奔得更快,它们可于1小时之内走过18厘米长的路程,这一路程比它们的身体长9万倍,别的生物都不能跑得这样快。然而细菌若专靠它们自己的鞭毛游动毕竟走得不远。它们是喜欢旅行,喜欢搬家的,于是不得不利用别的法子。它们发现苍蝇附在马尾能日行千里,老鼠伏在船舱里犹能从欧洲搬到亚洲,心想何不就附在苍蝇和老鼠身上,这样不是也可以游历天下吗?于是蚊子苍蝇就成了它们的飞机,臭虫跳虱就成了它们的火车,鱼蟹蚝蛤就成了它们的轮船,它们便自由自在地到处观光。不仅如此,它们还会把人作为交通工具,从这个人跳到另外一个人身上。你看,在电车上,在戏院里,在一切公共的场所,这个人吐了一口痰,那个人说话口沫四溅,都是它们旅行的好机会呀。
(摘编自《细菌世界历险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细菌体积非常小,我们难以用肉眼直接看到,直到列文•虎克通过显微镜才发现了它。
B.细菌的表面有一层蜡制的“荚膜”,“荚膜”在被染成紫色或红色后更易被看清楚。
C.住在土壤里的细菌非常挑食,它们到了其他地方后,就会因缺少适合的食物而饿死。
D.有些细菌尽管身上长着有助于它们飞奔的鞭毛,但仍需借助外力才能进行长途旅行。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种类的细菌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特点不尽相同,例如病菌和腐菌有不同的食物喜好,病菌喜欢吃活肉,腐菌喜欢吃死肉。
B.科学家发现爱热菌的生命力极其顽强,它不仅能够在肮脏的粪土中生存,还可以在氧气稀薄的高空和温度较高的热水中生存。
C.许多细菌的住是和吃联系在一起的,水中如果有食物,它们能够以水为家,动植物身上有食物,它们也能够以动植物身体为家。
D.文章以总分式结构展开,开篇提到细菌和人类一样也有衣食住行方面的需求,接着分别对这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逻辑清晰。
(3)一篇好的科普文的用语在追求严谨准确的同时,还应以读者为中心,既要让读者易于理解也要让读者产生兴趣。本文是如何体现科普文这一用语特点的?请结合文本最后一段的内容,简要分析。组卷:8引用:4难度:0.7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23年3月,一句“失意书生”的独白登上热搜,引来大量年轻人的共情。“孔乙己文学”中的年轻人们一边怀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优越感,一边承受着① ,进退两难。
孔乙己的“长衫”是文人脱不下的清高,那么当代大学生脱不下去的“长衫”又是什么呢?央视网认为高学历是当代青年脱不下去的“长衫”,希望当代青年人放下读书人的架子,通过劳动改变自身处境。
但更多人表示脱不下去的“长衫”是父母以为我们能熬出头的殷殷期待和他们十几年含辛茹苦对我们的培养。十几年高投入的教育成本和目前低回报的就业现实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产生了对读书意义和未来的迷茫。②_____,还代表自己曾为这份学历所投入的所有金钱、时间和精力。如同《山月记》中所说:“我深知自己本非美玉,故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深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
“大学生目前的就业窘境应归咎于他们的眼高手低”,央视网如是说。这句话引发广泛争议,不可否认,是有部分大学生存在这种情况,③_____的原因是成为普通劳动者并不能提高收入过上美好生活。
“长衫”当然要脱下,但你不能让青年人脱下“长衫”后却不着寸缕。官方更是要关注“失意书生”背后的社会矛盾和现实困境,为脱下“长衫”的“孔乙己”们备好干净的新衣,让其整装待发,重新启程。
(1)下列各项中的“是”与文中加点句中的“是”,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孔乙己的“长衫”是文人脱不下的清高。
B.却又深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
C.“大学生目前的就业窘境应归咎于他们的眼高手低”,央视网如是说。
D.官方更是要关注“失意书生”背后的社会矛盾和现实困境。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组卷:0引用:3难度:0.5
六、材料作文(60分)
-
8.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写作。
北方人喜欢吃馒头,知道做馒头除了要面粉新鲜纯正,揉面发酵也讲究技巧:为了让面团柔软有弹性,富有延展性利于成形,揉面要经历多次搓揉摔打;想要馒头蓬松柔软,就要让面二次发酵,让面筋得到充分氧化,这样做出来的馒头口感才更佳。
馒头的制作过程带给我们很多启示,引人思考,请结合你的学习、成长经历,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体会。
要求:选准角度,立意自定,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套作,不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引用:4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