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重庆市长寿区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B卷)
发布:2024/5/26 8:0:9
一、文本阅读(共2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组织者,应做好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应整合创新资源。将有关政府部门、企业界、科技界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纳入创新网络,加强统筹协调、信息共享和创新合作,形成强大合力;应完善多层次人才培育体系,努力造就一批国家急需、规模宏大、水平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拥有一批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企业,是一个国家保持创新活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发挥主体作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强高新技术研究,推动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高速列车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加强科技创新,需要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一方面,广泛吸引全球创新人才来华工作创业,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另一方面,进一步鼓励我国科技工作者走向国际科技舞台,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组织的重要工作,支持在我国境内设立国际科技组织,为解决可持续发展等全球重大挑战贡献中国智慧。
(摘编自《以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人民日报》2021年3月24日)
材料二:
以量子计算、量子测量和量子通信为代表的量子信息技术已成为国家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之一。量子计算 量子测量 量子通信 •交通规则
•航空航天
•电信网络
•分子化学
•人工智能
•金融交易等•高精度频谱分析
•磁场探测
•引力场探测
•定位导航
•超高分辨成像
•大气与环境检测
•目标识别等•国家安全
•信息安全
•军事安全
•科研安全等
(图表数据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知识产权中心)材料三:
北京时间2021年3月31日零点,“中国天眼”FAST向全世界天文学家发出邀约,征集观测申请。这标志着“中国天眼”正式对全球开放。
“中国天眼”的开放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FAST是有着自主创新基石的国之重器,FAST工程从设计到技术,从材料到建造,基本实现国产化。既是中国制造,更是中国创造。
新时代中国科技蓬勃发展,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相辅相成。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
“中国夭眼”的开放,建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上。FAST对全球天文学家的正式开放,将给世界天文学界提供更多的观测条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摘编自《开放的“天眼”,开放的中国》,《经济日报》2021年4月1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国家需要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统筹协调,整合创新资源,完善多层次人才培育体系。
B.加强科技创新,我们既要“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组织重要工作,也要“引进来”,吸引全球创新人才来华创业。
C.量子信息技术在各领域广泛应用,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未来五年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之一。
D.国之重器“中国天眼”FAST,从设计到技术的中国智慧,体现了中国创造;从材料到建造实现国产化,体现中国制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全球科技产业变革,我国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以自主创新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B.我国量子通信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量子计算和量子测量的研究虽然也位居前列,但与美国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C.虽然我国在量子计算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量子计算领域的企业数量并不突出,国家需要投入资金扶持企业发展。
D.中国科技发展要注重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发展。自主创新需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开放创新可以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3)在我国“十四五”期间,企业自身应如何走好科技创新之路?请结合材料概括。组卷:4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燕食记
葛亮 在此之前,我为了采访“同庆楼”的荣师傅,足足准备了两个月。但在三天前,荣师傅离开了。
这个消息对我不啻惊雷。很快,媒体就发出了消息,说九十六年的老店同庆楼要易主了,改了个名叫“同庆茶室”。谁接了盘?就是店里原来的八个老伙计。
我心里一阵颓然。
说起来,跟这个茶楼文化的研究项目,是我一个夙愿。祖父四十年代时,曾经短居粤港,在他一篇旧文里,确切而生动地写过广式的点心,难得文字间竟有不少机趣。在我看来,面目严肃如他,定是受了许多的感染,甚以为是,方落笔成趣。其中呢,他又重点地写了同庆楼。一个谈不上是老饕的人,竟在莲蓉包上盘桓了许多笔墨,这足以让我好奇。难得的是,竟还有许多的考据。
我初来香港读书,姑祖母为我接风,便在同庆楼。那也是我第一次领略广东的“茶楼”。“饮茶”的阵仗,热闹得不像话。人头攒动,茶博士穿梭其间,眼观六路。竟好像与所有人都十二万分的熟稔。这份眼力见儿,一个熟客刚坐下来,他便拿起一个钩杆,利索索地将来客的鸟笼挂到天花板上去,下一刻便去了另张桌子收拾招呼。我当时瞠目,浑然不觉身处香港闹市,仿佛进了某个民国戏的摄影棚。小时候,与外公也去过老式茶馆。外公手里捧着那把老朱泥,一喝便是一个下午。安安静静地,喝到夕阳西下,人的胃口喝淡了,心也清淡了。这份清淡,于一个儿童却很不相宜。跟了几次,我就再不要去了。而同庆楼的满目烟火,却让我一下子就爱上了。
过了一会儿,便见后厨摇摇晃晃地走出了一个胖大身形的人。满面红光。他很灵活地在人群中闪身而行,一路拱手,和每座的食客贺着新年。而似乎人人也都认识他。
走到我们这一桌,他喜气洋洋地说,钟太,恭喜发财。
姑祖母看看我,说,师傅,有人赞你的包点好好味呢。
荣师傅看看我,说,谁家的年轻人,好靓仔。
姑祖母说,你倒是认一认,像是谁?
荣师傅认真地看了一会,摇摇头,说,熟口面,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
姑祖母说,这是我小哥的孙。
荣师傅的笑凝在脸上,似乎心思游离在回忆里,方才一惊,说道,是毛教授的后人?
姑祖母说,所以说,这舌头是跟着血脉生的。过往我们两兄妹,为了你这口莲蓉,从广州的得月阁,跟到香港同庆楼。
荣师傅哈哈大笑,笑得很开怀。
我就这么和荣师傅认识了。荣师傅是同庆楼的行政总厨,从老字号迁港。历经三朝。在店里的威望足够,对我总像是个爷爷辈的人,笑得如同他手打的莲蓉。温软厚糯。后来,发现了爷爷的这本笔记,我更觉得如冥冥中有所示。思量再三,我便申请了一个关于粤港传统文化的研究项目,打算好好地和荣师傅谈一谈。
谁知苦心孤诣,准备了两个月,待到要和荣师傅见面,却碰到了同庆楼“政变”。
我在荣师傅家里见了他。
他见了我,似乎十分高兴,拿出一整个“金枕头”,叫身边的人劈开来给我吃。
作为同庆楼的行政总厨,辛苦了几十年,荣师傅住得不算宽敞,甚至可说是简朴。四十年的老唐楼,两室一厅。年久失修,空调轰隆作响。我的目光,在窗前被经年烟火熏得发黑的神龛流连。
荣师傅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便说,家有房屋千栋,睡觉只得三尺。
我终于问,荣师傅,您真的不做啦?荣师傅本已黯然的目光,闪动了一下。
我说,您那打莲蓉的手艺,是撑住了同庆楼的。
荣师傅笑一笑,问,毛毛你倒说说,要打好莲蓉,至重要是哪一步?
我自以为做足功课,便说,挑出莲心?挑走了才没有苦味。
荣师傅叹口气,说,至重要的,其实是个“熬”字。
我就说说自己这颗老莲子吧。自我在得月阁,由学徒做起,如今已经七十年。这七十年,同庆楼风里浪里,多少次要关门的传闻。我呢,都当它是雨打窗,只管在后厨打我的老莲蓉。去了莲衣,少了苦头,深锅滚煮,低糖慢火。这再硬皮的湘莲子,火候到了,时辰到了,就是要熬它一个稔软没脾气。九十六年的老店啊,捱过一九九七年的金融风暴,撑过二〇〇三年的非典,他们说关,就关?!
听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过来,说,所以这店,让那八个老伙计盘下来了。
荣师傅愣一愣,笑了,说,是特许经营权,一次过三年期租。那帮老家伙。哪来这么多钱?一月租金就是四十万啊。这不是遇上了大金主了吗?哈哈哈。
我嗫嚅了一下,荣师傅,莫不是……?
荣师傅还是笑,他摆摆手,不说了,不说了,都是身外物。这同庆楼啊,熬过了所有的人,连同我这把老骨头,也熬到了今天。你说说,是不是合该和它同生共死,总得帮它熬到百岁整啊。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设置悬念,“我”用两个月时间准备采访的“同庆楼”前朝元老荣师傅,竟在三天前离开了,媒体的消息也为悬念助力,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写祖父旧文相关情节时三用“竟”字。第一处写出“我”对面目严肃的祖父写广式点心富有机趣的惊讶,后两处与第一处所写内容不同但情感相近。
C.“我”小时候陪外公去喝茶的老式茶馆,与广东的茶楼形成对比,一个冷清,一个热闹,写出“我”对满目烟火的广东茶楼的喜爱和对老式茶馆的不喜。
D.小说有些内容看似矛盾却意味深长,比如荣师傅做了几十年的行政总厨却住着简朴老旧的住字,最后却是接手同庆楼的大金主,小说读起来曲折有致。
(2)小说插叙了发现祖父旧文和姑祖母为初来香港读书的“我”接风的情节,请分析其作用。
(3)葛亮说:“在这部小说里,我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常与变’放在了一个制点心的师傅身上。”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常与变”的表现。组卷:17引用:8难度:0.7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一)文言文阅读
-
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欧阳德,字崇一,泰和人。甫冠举乡试。之赣州,从王守仁学。不应会试者再。嘉靖二年策问论守仁,德与魏良弼等直发师训无所阿,竞登第。除知六安州,建龙津书院,聚生徒论学。入为刑部员外郎。六年诏简朝士有学行者为翰林,乃改德编修。迁南京国子司业,作讲亭,进诸生与四方学者论道其中。寻改南京尚宝卿。召为太仆少卿。以便养,复改南京鸿胪卿。父忧,服阕,留养其母,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日讲学。以荐起故官。累迁吏部左侍郎兼学士,掌詹事府。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会有诏,二王出邸同日婚。德以裕王储贰不当出外,疏言:“曩太祖以父婚子,诸王皆处禁中。宣宗、孝宗以兄婚弟,始出外府。今事与太祖同,请从初制。”帝不许。德又言:“《会典》醮词,主器则曰‘承宗’,分藩则曰‘承家’。今裕王当何从?”帝不悦曰既云王礼自有典制如若言何不竞行册立耶德即具册立仪上帝滋不悦然终谅其诚裕王母康妃杜氏薨,德请用成化朝纪淑妃故事,不从。德遇事侃侃,裁制诸宗藩尤有执。或当利害,众相顾色战,德意气自如。当是时,德与徐阶、聂豹、程文德并以宿学都显位。于是集四方名士于灵济宫,与论“良知”之学。赴者五千人。都城讲学之会,于斯为盛。德器宇温粹,学务实践,不尚空虚。晚见知于帝,将柄用,而德遽卒。赠太子少保,谥文庄。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不悦曰/既云王礼/自有典制/如若言/何不竞行册立耶/德即具册立仪上/帝滋不悦然/终谅其诚
B.帝不悦曰/既云王礼/自有典制/如若言/何不竞行册立耶/德即具册立仪上/帝滋不悦/然终谅其诚
C.帝不悦曰/既云王礼/自有典制/如若言何/不竞行册立耶/德即具册立仪上/帝滋不悦然/终谅其诚
D.帝不悦曰/既云王/礼自有典制/如若言何/不竞行册立耶/德即具册立/仪上/帝滋不悦然/终谅其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靖,年号。年号是由汉武帝首创,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只能有一个年号。
B.登第,指登科。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登进士第”与“进士及第”都表示考中了进士。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C.翰林院是古代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入选翰林院的被称为“点翰林”。由科举至翰林,是非常荣耀的。
D.赠,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其死后,追授给他一个较高的官职或称号。追封功臣的先人也叫“赠”。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德坚持原则。欧阳德认为裕王作为储君人选不应出京;裕王的母亲去世,欧阳德奏请按照成化朝纪淑妃的旧例进行丧葬。
B.欧阳德重视教育。担任六安州知州时,他建立龙津书院,设置讲亭,聚集学生讲学,召集国子生与四方学者讲学论道。
C.欧阳德敢于直谏。争执利害时,别的大臣战战兢兢,神色惶恐,只有欧阳德神态自然,十分镇静。
D.欧阳德知行合一,不尚空谈。欧阳德师从王守仁,曾与徐阶、聂豹、程文德灵济宫聚集四方名士,和他们共同讨论“良知”之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甫冠举乡试。之赣州,从王守仁学。
②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5)欧阳德如何劝谏世宗让裕王留在京中?组卷:4引用:1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
9.中学生李明给《爱语文》杂志投稿并给编辑写一封信,下列各句放在信中表述最得体的一项是( )
组卷:58引用:4难度:0.6
四、写作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万丈高楼平地起”。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曾在清华大学演讲时告诫师生:“没有今日的基础科学,就没有明日的科技应用。”中国“中兴”“华为”等科技公司受到制裁的事实让国人更加清醒:仅仅拥有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科技应用还不够,科技发展需要更加重视基础科学,需要掌握更多核心技术,不能急功近利。
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年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0引用:6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