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北省沧州市名校联考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6/28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社会性死亡”最早出自美国作家托马斯•林奇的《殡葬人手记》。他认为人的死亡分三种:一是听诊器和脑电波仪测出的肌体死亡;二是以神经末端和分子的活动为基准的代谢死亡;三是亲友和邻居所公知的死亡,即社会性死亡。托马斯的本意是提醒人们要善待离世的人,因为其依然具有续存价值。
如今“社死”成为网络流行语,其含义多指某人的“丑行”被广泛传播一—其“丑行”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捏造的——致使这个人被网民“公开处刑”,说明他(她)已经“社死”。“社死”有些是个人以自嘲的方式自我暴露,然而,有些场景下,“社死”成了有些人肆意公布他人信息,并使其暴露在众人凝视下的泄私愤行为,完全不顾对方的人格权益。要知道,以“社死”为目的的维权,或故意制造他人“社死”的行为,往往存在违法风险。
我国《民法典》第九百九十条明确规定“人格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其中名誉权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除此之外,《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也明确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显然,以“社死”为目的的信息传播行为,不但可能侵犯名誉权,也可能侵犯隐私权。
新媒体时代,新兴传播渠道,无疑扩大了大众对外公诸其诉求的机会。新型媒介的发展方兴未艾,我国对其采取的监管措施,相对包容宽松。然而,有些网民不能误认为“动动手指”“敲敲键盘”,便可以随意践踏他人的正当权利。
面对他人恶意制造的“社死”,个人要学会依法维权。诸多“社死”事件中,利益受损者往往缺乏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明确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个人不得侵害自然人的个人信息权益”。公众处理个人信息时,要明白个人行为“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进行与处理目的无关的个人信息处理”。实际上,即使基于个人同意而进行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个人也有权撤回其同意。但遗憾的是,很多类似事件,有的人往往在沉默中任由个人信息在网络中传播。
个人权益受损后要学会救济。一般而言,救济分为三类:一是社会救济;二是私力救济;三是司法救济。社会救济有时也称为社会救助,是社会基于同情和慈善的心理,对弱势者行善施舍,多表现为暂时性的消极措施。对遭受“社死”的受害者而言,社会救济意味着能够获得同情和理解,甚至能够获得社会组织的支持与声援。私力救济指的是权利主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实施自助行为来救济自己被侵害的民事权利,比如自己澄清事实等。司法救济则指当法律赋予人们的基本权利遭受侵害时,法院应当对这种侵害行为做有效的补救,以最大限度地救济和保护他们的正当权益,最大程度维护基于利益平衡的司法和谐。
总而言之,以泄私愤为目的,发布不实信息,让他人陷于“社死”的处境,本质上是以追求正义为幌子、裹挟社会情绪、侵犯他人人格权的行为。
(摘编自聂书江《制造他人的“社会性死亡”:小心裹挟情绪的伪正义》)材料二:
站在我们写作者的角度看,人的“社死”时刻是耐人寻味的,它比纯粹的美好时刻或丑陋时刻更吸引我。当个人在社交场合遭受挫折、误解或打击时,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复杂。我认为,复杂性是小说很重要的特质。人在这么复杂的社会,要想一直保持“正常”和“体面”太难了。写作者要想笔下的人物活生生地站在你面前,就必须让他真实的内心世界袒露才行。
“社死”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甚至是多方面的。比如A正在办公室对B吐槽C,恰好C进来了。B发现了,暗示A不要说下去,但A毫不知情,依旧兴致勃勃地在说,最终等他发现时,C依旧站在他身后。这可谓是经典的“社死”时刻:A会窘迫,B会难堪,C会惊诧和难过。
而到了网络世界,所谓“社死”的情况就会复杂很多。一件事情会在瞬间传遍网络,一件小的事情,有时候会发酵成网络的狂欢盛事。所谓“社会性”伴随着众多陌生人的参与,带着各自隐秘的欲望和成形的观念,前来围观评判,而当事者往往无力辩驳,毕竟是寡不敌众,甚至还会火上浇油,有人戏称这是对当事者的“公开处刑”。这个时候,就不是一笑了之的事情了,其严重程度会影响到当事者的生活、工作和家庭。身处其中,人该会面临多大的精神压力,无力、绝望、焦灼、愤怒、委屈……种种情绪在心中翻腾,而他面对的是一个鲁迅所说的“无物之阵”。这些都是写作者着力想要去呈现的,“社会性”和“死亡”缺一不可。
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有“社死”发生,对写作者来说,要做的就是借助这个“良机”去体味人的内心世界,也去观察因为此事而牵扯到的各方。就好比是一粒石子丢入湖面,写作者不仅要写到石子,也要写到因此泛起的涟漪。对当事者来说,这可能是一个窘迫的时刻;而对于写作者来说,这是一个创作的良机。所谓“你之蜜糖,我之砒霜”,说的就是这回事吧。
(摘编自邓安庆《相比纯粹的美好或丑陋真实的“社死”更吸引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性死亡”的本意是提醒人们要善待离世的人,因为他们依然具有续存价值。它并非网络新媒体出现后的产物。
B.作为网络流行语的“社死”的含义是指某人或真实或捏造的“丑行”被他人肆意公布,并使其暴露在众人凝视下的行为。
C.如果没有经过调查就利用网络舆论发布不实言论,哪怕以正义为名,让他人陷于“社死”的处境,也是一种非法行为。
D.当小说中的人物遭遇“社死”时刻、内心世界极为复杂,是让写作者将笔下人物内心的复杂性呈现出来的创作良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人将现实生活中的纠纷随手一拍就诉诸网络,这种网络曝光的便捷性和随意性很可能侵犯了他人的正当权益。
B.因“社死”而权益受损,个人要学会依法维权,但以恶意制造他人“社死”为目的的维权却可能是侵权的。
C.写作者充分看到了“社死”时刻的创作价值,只要抓住这个“良机”去窥探人物的内心世界,就能够展示“社死”的复杂性。
D.用材料一的观点来评价材料二的行为,无论在现实世界还是在网络空间,如果写作者带着隐秘的欲望围观评判,也会成为“社死”的推手。
(3)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判别以下哪种行为不属于救济的范畴
A.一个清华女生在食堂怀疑自己被一位男生“咸猪手”。她在朋友圈公开了这名清华学弟的名字和学号,声称让学弟“社死”。男生当场否认了学姐的说法,并表示可以通过调取监控以证清白,后来,监控摄像头还原了学弟的清白。
B.广受关注的伪造血衣诬陷老师体罚的广州妈妈被判刑。广州市白云区法院对被告人刘某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虚假信息、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一案,以寻衅滋事罪判处刘某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二年。
C.现实题材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中,讲到了随机杀人案的凶手在案件发生后遭到了网民的疯狂攻击。一些媒体为了获取更吸引受众的新闻,甚至直接将话筒伸向了凶手的家属,要求他们血债血偿。凶手的父母为了躲避媒体的追击,只能躲到一个小渔村里过着艰苦乏味的生活。
D.“天价便饭”视频中,爆料游客称“一顿便饭收费1900元”,并继而给该店贴上了“黑店”的标签。可后来经过当地市场监管部门调查发现,该店明码标价,斤两正常,海鲜加啤酒的“大餐”也显然不只是“便饭”。
(4)请结合材料二内容,具体分析“你之蜜糖,我之砒霜”的含义。
(5)根据两则材料内容,概括“社死”的复杂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组卷:4引用:1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生
路遥 农历六月初十。一个阴云密布的傍晚,盛夏热闹纷繁的大地突然沉寂下来;连一些最爱叫唤的虫子也都悄没声响了,似乎处在一种急躁不安的等待中。天闷热得像一口大蒸笼,黑沉沉的乌云正从西边的老牛山那边铺过来。地平线上,已经有一些零碎而短促的闪电,但还没有打雷。只听见那低沉的、连续不断的嗡嗡声从远方的天空传来,带给人一种恐怖的信息——一场大雷雨就要到来了。
这时候,高家村高玉德当民办教师的独生儿高加林,正光着上身,从村前的小河里蹚水过来,几乎是跑着向自己家里走去。
他父亲正赤脚片儿蹲在炕上抽旱烟,一只手悠闲地捋着下巴上的一撮白胡子。他母亲颠着小脚往炕上端饭。
高加林什么话也没说。连鞋也没脱,就躺在了前炕的铺盖卷上。他脸对着黑洞洞的窗户,说:“妈,你别做饭了,我什么也不想吃。”
“加林,你是不是身上不舒服?”母亲用颤音问他,一只手拿着舀面瓤。
“不是……”他回答。
“和谁吵啦?”父亲接着母亲问。
“没……”
“那到底怎啦?”老两口几乎同时问。
高加林一条胳膊撑着,慢慢爬起来,身体沉重得像受了重伤一般。他靠在铺盖卷上,也不看父母亲,眼睛茫然地望着对面墙,开口说:“我的书教不成了……”
“什么?”老两口同时惊叫一声。
加林仍然保持着那个姿势,说:“我的民办教师被下了。今天会上宣布的。”
“你犯了什么王法?老天爷呀……”老母亲手里的舀面瓢一下子掉在锅台上,摔成了两瓣。
他父亲急得用瘦手摸着赤脚片儿,偷声缓气地问:“那他们叫谁教哩?”
“谁?谁!再有个谁!三星!”高加林又猛地躺在了铺盖上,拉了被子的一角,把头蒙起来。
老两口一下子木然了,满窑里一片死气沉沉。
这时候,听见外面雨点已经急促地敲打起了大地,风声和雨声逐渐加大,越来越猛烈。外面的整个天地似乎都淹没在了一片混乱中。高加林仍然蒙着头,他父亲鼻尖上的一滴清鼻涕颤动着,眼看要掉下来了,老汉也顾不得去揩;那只粗糙的手再也顾不得悠闲地捋下巴上的那撮白胡子了,转而一个劲地摸着赤脚片儿。他母亲身子佝偻着伏在炕栏石上,不断地用围裙擦眼睛。窑里静悄悄的,只听见锅台后面那只老黄猫的呼噜声。
外面暴风雨的喧嚣更猛烈了。风雨声中,突然传来了一阵“轰隆轰隆”的声音——这是山洪从河道里涌下来了。
足足有一刻钟,这个灯光摇晃的土窑洞失去了任何生气,三个人都陷入难受和痛苦中。
这个打击对这个家庭来说显然是严重的,对于高加林来说,他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已经受了很大的精神创伤。亏得这三年教书,他既不用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又有时间继续学习,对他喜爱的文科深入钻研。他最近在地区报上已经发表过两三篇诗歌和散文,全是这段时间苦钻苦熬的结果。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他将不得不像父亲一样开始自己的农民生涯。虽然这几年当民办教师,但这个职业对他来说还是充满希望的。几年以后,通过考试,他或许会转为正式的国家教师。可是现在,他所抱有的幻想和希望彻底破灭了。此刻,他躺在这里,脸在被角下面痛苦地抽搐着,一只手狠狠地揪着自己的头发。
对于高玉德老两口来说,今晚上这不幸的消息就像谁在他们的头上敲了一棍。他们又难受,又恐慌。加林他妈在无声地啜泣;他爸用手把赤脚片儿摸了半天,开始自言自语:“明楼啊,你精过分了!你能过分了!你强过分了!仗你当个大队书记,什么不讲理的事你都敢做嘛!我加林好好地教了三年书,你三星今年才高中毕业嘛!老天爷总有一天要睁眼呀!可怜我那苦命的娃娃!啊嘿嘿嘿嘿嘿……”高玉德老汉终于忍不住哭出声来,两行浑浊的老泪在皱纹脸上淌下来,流进了下巴上那一撮白胡子中间。
外面,虽然不再打闪吼雷,雨仍然像瓢泼一样哗哗地倾倒着。河道里传来像怪兽一般咆哮的山洪声,令人毛骨悚然。
他父亲摸索着装起一锅烟,手抖得划了十几根火柴才点着——而忘记了煤油灯的火苗就在他的眼前跳荡。他吸了一口烟,弯腰弓背地转到儿面前,思思谋谋地说:“咱千万不敢告人家。可是,就这样还不行……是的,就这样还不行!”他决断地喊叫说。
高加林抬起头来,认真地听父亲另外还有什么惩罚高明楼的高见。
高玉德头低倾着吸烟,一副老谋深算的样子。过了好一会,他才扬起那饱经世故的庄稼人的老皱脸,对儿子说:“你听着!你不光不敢告人家,以后见了明楼还要主动叫人家叔叔哩!脸不要沉,要笑!人家现在肯定留心咱们的态度哩!”他又转过白发苍苍的头,给正在做饭的老伴吩咐:“加林他妈,你听着!你往后见了明楼家里的人,要给人家笑脸!明楼今年没栽起茄子,你明天把咱自留地的茄子摘上一筐送过去。可不要叫人家看出咱是专意讨好人家啊!唉!说来说去,咱加林今后的前途还要看人家照顾哩!人活低了,就要按低的来哩……加林妈,你听见了没?”
“嗯……”锅台那边传来一声几乎是哭一般的应承。
泪水终于从高加林的眼里涌出来了。他猛地转过身,一头扑在炕栏石上,伤心地痛哭起来。
外面的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只听见大地上淙淙的流水声和河道里山洪的怒吼声混交在一起,使得这个夜晚久久地平静不下来了……
(《人生》第一章,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一开始描写雷雨将至的情景,烘托了压抑紧张的氛围,暗示高家将面对大的变故。
B.高加林的母亲听到高加林民办教师当不成的消息后,手里的舀面瓢一下子掉在锅台上,摔成了两瓣,正面写出人物内心的惊恐。
C.小说中运用插叙的手法交代了高加林以往的经历,使读者对高加林的形象有了更全面的感知,更能理解失去工作对他的打击之大。
D.在高玉德老两口知道高加林的遭遇后,小说中写只听见老黄猫的呼噜声,采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凸显此时高家三口内心的沉重。
(2)下列对画线处人物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妈,你别做饭了,我什么也不想吃”表现了高加林在民办教师当不成后心情非常沉重。
B.“老天爷总有一天要睁眼呀!”表现了高玉德对儿子失去工作的痛苦、无奈、愤怒。
C.“脸不要沉,要笑!”表现了高玉德在进行一番思想斗争后想通了,人生总有挫折,不能一味沉湎于痛苦中,要用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才能有机会惩罚高明楼。
D.“嗯……”表现了高加林母亲不想按照高玉德说的做,但又不得不这样做的无奈和悲伤。
(3)小说中“雷雨”贯穿始终,却以雨停和只听见流水声、山洪怒吼声作结,这样的结尾设置产生了怎样的效果?请结合小说文本进行分析。
(4)路遥曾在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时说:“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对中国农村的状况和农民命运的关注尤为深切。不用说,这是一种带着强烈色彩的关注。”因此,路遥的作品总是带有浓浓的“乡土特色”,这篇小说中的“乡土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小说文本进行分析。组卷:12引用:3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这偏僻大山深处的一所简陋小学里,竟然还有一位老校长,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孜孜不倦地操劳着。这是多么坚韧顽强的守护精神!在我的提议之下,老校长和我们一起走出房门。踏着一地月色,信步走到操场前的小溪边。浸润着月色的溪水似一条银链,叮叮咚咚地流淌着,歌唱着。岸边的绿树草丛染着月色,依稀可辨。忽然有一颗米粒大的幽幽亮光从眼前闪过,接着两颗、三颗、五颗……陆续闪亮,此起彼伏,忽高忽低,若隐若现,时而闪烁成一片,似满天的星星撒落到小溪里。“这是萤火虫在飞呢!”“别看一只萤火虫的亮光很小,可是无数只凑到一起,也足可形成秉烛之势啊!”老校长说道。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町畽鹿场,熠耀宵行。”燃烧小小的身影,为夜路的旅人照亮方向。这是《诗经》里描绘的流萤为戍边男子照亮夜路的景象。光阴转瞬过去,在清幽静美的夏夜,我常常想起几十年前大山深处那感人至深的一幕:萤火虫染着月色飘然飞舞,饱经风霜的老校长和他的两位年轻同事在油灯下案牍劳形。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下列各项中省略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省略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他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
B.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大丽、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
C.“你、你胡说……”他说着说着,突然一阵咳嗽。
D.“你……你怎能……怎能凭空污人清白?”他断断续续地说。组卷:0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唐代僧人尚颜送别友人朴山人归新罗时曾写下:“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意思是广阔无垠的大海没有尽头,扬起风帆向着目的地御风而行。这句唐诗看似是在实写某一次的航海旅程,实则是蕴含了一切人和事的壮阔征程。这些征程需要借风而行,事业、生活、个人、国家、民族、文化等都是如此。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3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