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八年级(下)期末物理试卷
发布:2024/6/4 8:0: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
1.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把它和电子、原子核、分子等粒子一起按照空间尺度由大到小排序,以下排列正确的是( )
组卷:36引用:1难度:0.9 -
2.如图所示,“天宫课堂”上王亚平老师将两块透明板上的水球接触后粘在一起,慢慢拉开板后形成一个长长的“液桥”。该现象主要说明了( )
组卷:778引用:14难度:0.8 -
3.自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后,科学家开始研究原子内部结构,提出了许多原子结构的模型,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最为大家接受的原子结构模型是( )
组卷:28引用:1难度:0.9 -
4.如图所示的四个实例中,为了增大压强的是( )
组卷:401引用:5难度:0.7 -
5.如图所示下列生活中常见的工具、物品或设施中,使用时利用了大气压强的是( )
组卷:35引用:1难度:0.8 -
6.如图所示,在水平雪地上,穿着雪橇的小丽总质量为70kg,没有陷入雪地;而穿着运动鞋的小明总质量为50kg,却深陷雪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组卷:444引用:4难度:0.5 -
7.夏季到来交警部门加大了对电动车安装遮阳伞的检查拆除力度,如图所示遮阳伞虽能遮挡阳光,但是当电瓶车快速行驶时,伞面被向上吸,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以下四种情景与其原理不同的是( )
组卷:27引用:1难度:0.6 -
8.关于下列四幅图中,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组卷:35引用:1难度:0.6 -
9.2022年5月,我国自主研制的“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如图)顺利升至9032m高空,创造了浮空艇大气科学观测的世界纪录。小明查阅资料了解到:高度越高大气越稀薄,浮空艇上升过程中艇体体积不变。浮空艇在匀速上升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组卷:307引用:8难度:0.7 -
10.杠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如图所示工具在使用过程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组卷:289引用:7难度:0.6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共55分)
-
31.八年级七班的同学进行“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实验。
(1)小刚把物体慢慢浸入液体中时,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如图所示,说明该物体在液体中受到了 。
(2)实验中,小刚把物体分别浸入到盛有水和酒精的溢水杯中,通过与同学合作实验,得到了表一中所示的实验数据。
表一实验序号 液体的密度ρ/kg•m-3 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cm3 物体的重力G/N 测力计的示数F/N 浮力F浮/N 1 0.8×103 40 2 1.7 0.3 2 50 2 1.6 0.4 3 60 2 1.5 0.5 4 1×103 40 2 1.6 0.4 5 50 2 1.5 0.5 6 60 2 1.4 0.6
(3)小刚和小强进行交流时发现:在不同液体中,即使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物体也能受到一样大的浮力。他们根据测量数据,又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与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进行比较,如表二所示。
表二实验序号 1 2 3 4 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G排/N 0.3 0.4 0.48 0.62 浮力F浮/N 0.3 0.4 0.5 0.6
(4)小明指出,表二中3、4两次数据与上述结论并不相符。他与小刚、小强讨论后认为:这是由于实验中测量存在误差引起的,不影响结论的正确性。
表三是小芳组的实验数据。她们在实验中,多次出现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的浮力比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大,虽然有误差的原因,但不完全都是因为误差引起的,请你说说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 。
表三实验序号 1 2 3 4 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G排/N 0.28 0.4 0.48 0.6 浮力F浮/N 0.3 0.42 0.5 0.62 组卷:48引用:1难度:0.5 -
32.如图甲是某人分别用两种方式挑着同一物体行走时的情景。小明看后感到疑惑,于是与同学讨论后提出以下探究问题:杠杆平衡时,阻力和动力臂一定,动力与阻力臂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1)实验前,小明发现杠杆处于如图乙所示的状态,这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端调节,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
(2)小明继续进行实验,如图丙所示,她将重为1N的物体悬挂在杠杆左侧某一位置处,然后在杠杆右侧20cm处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动,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将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和阻力臂l2记录下来。
接下来,她要进行的操作是 ,然后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动,使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多次重复前面的实验,并把相应的数据记录下来。
(3)小明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
探究:杠杆平衡时,阻力和动力臂一定,动力与阻力臂之间的关系实验次数 动力F1/N 动力臂l1/m 阻力F2/N 阻力臂l2/m 1 0.5 0.2 1 0.1 2 1 0.2 1 0.2 3 1.5 0.2 1 0.3
(4)因此,图甲a中手施加的动力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图甲b中手施加的动力。组卷:45引用:1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