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版选修《唐宋散文 第四单元》2017年单元测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页)
-
1.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论 虚 荣
培 根
伊索有则寓言描述得好:“牛虻停落在战车的轮轴上说道,‘看我把尘土扬得多高啊!……”同样地,世上也有一群自负的人,大凡遇到什么事有进展,不论这进展是自发的还是借助于更大的势力,只要他们沾上一点边,他们就觉得这些事情是完全靠他们推动的。
爱吹牛的人必定是爱拉帮结派的,因为凡是炫耀都是离不开比来比去的。这种人必定也是过激的,这样才能配合自己的夸口。他们是保不了密的,所以常常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但毋庸置疑,这一爱吹的品性在国事上还是有其用途的。每当有需要为某事歌功颂德、树碑立传时,这些人便是难得的吹鼓手。再者,李维在谈安条克和埃托里亚人之间结盟的故事时说:“两边都瞒的谎言有时是有奇效的。”如果有人在两位君王之间游说,想串通他们联盟对第三者开战,就肯定得分别对两边都言过其实地夸大另一方的军事力量;而且,他这种私下里交涉来交涉去的人,还会两面夸大自己在另一方的影响力,结果常常加深了双方对他自己的信任。所以,在诸如此类的故事中,往往可见到无中生有的结果;原因是,谎言足以形成信念,信念便会产生力量。
虚荣心对军队将士是不可或缺的。正如剑与剑可互相磨砺一样,虚荣心可使将士互相激励勇气。在那些有代价和冒险的伟大创举中,吸收一些好大喜功的人,可使事业有声有色一些;那些天性老实厚重的人,作用上更像是压舱物,而不是风帆。至于做学问的名望,若是没有炫耀的羽毛在飞翔的话,它也是难以名扬天下的。写《漠视名望》之类著作的人并不反对把自己的大名印在扉页上。
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盖伦等,也都是爱显山露水的。毋庸置疑,是虚荣心促成了人的流芳百世。结果,当美德得到了间接的报偿时,那也是不得不归功于人性的作用的。就连西塞罗、塞内加和小普林尼的名望,若无他们自己的涂脂抹粉的话,也不会久传不衰的。这种涂脂抹粉和装饰木板上的那层油漆的功用是一回事,那油漆使饰板不但耀眼,而且耐久。
但是,谈了这么多关于“虚荣”的事,我都还未涉及塔西佗评论穆森纳斯的那种特性,那是说“他有一种使他的所有言行都显得出色得多的表现能力”。这种特性并非出自虚荣心,而是出自天生的胆识,并且,这种特性在有些人身上不仅是得体的,而且是高尚的。因为,如运用得法的话,宽厚、忍让和谦虚本身都会变成显示之技巧的。在这些技巧中,最突出的是小普林尼所谈论的那一种,即如果别人有与你自己的长处相似的可取之处的话,就应该慷慨地予以称赞。他说得很精彩:“称赞人是为自己好,因为你称赞的人不是比你出色,就是比你逊色。如果他比你逊色,还值得称赞,你就更值得称赞了;如果他比你出色,却不值得称赞,你就更不值得称赞了。”
大吹大擂的人,对有识之士来说,乃是嘲笑的对象;对愚昧之徒来说,乃是仰慕的对象;对溜须拍马之徒来说,乃是奉承的偶像;而对大吹大擂者自己来说,则是其海口的奴隶。
(1)下列关于“虚荣心”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虚荣心可以使将士互相激励勇气,进而增强信念。军队的将士拥有虚荣心是有益于战事的。
B.虚荣心强的人好大喜功,对于那些冒险性的伟大创举而言,他们就像风帆,能推动事业开展。
C.虚荣心能促成人流芳百世。西塞罗、塞内加和小普林尼的名望经久不衰,与他们自我宣扬有关。
D.穆森纳斯的虚荣心和胆识使他具有一种使其所有言行都显得出色得多的表现能力。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世上有一些自负的人,对于他们沾得上边的事情,总会把功劳归于自己身上。
B.爱吹牛的品性并非一无是处,它有时在国事上能发挥作用,如为某事歌功颂德、树碑立传。
C.政客在游说两国联盟对抗第三国时,会夸大第三国的军事力量,还会夸大自己的影响力。
D.《漠视名望》一类书的作者虽在著作中表达了漠视名望的观点,但他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名扬天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吹牛的人爱炫耀,他们拉帮结派,言语过激,他们因不能保密,难以成事。
B.小普林尼认为,宽容、忍让、谦虚,这些品性本身就是显示高尚的技巧。
C.在小普林尼看来,不论别人比我们出色还是逊色,我们都应该适时称赞别人。
D.人们对大吹大擂者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嘲笑他们,有的人仰慕他们,有的人奉承他们。组卷:5引用:2难度:0.9 -
2.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这是个赶集的日子。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
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颇感丢脸。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去了。
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
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大声喊道:“奥士高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马朗丹先生,马具商,他看见您捡到了啦。”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
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据奥士高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高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
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长工马利,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
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在酒馆里、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朝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越来越感到不安。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
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于是,他重新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有了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然而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有人背后议论说:“这都是骗子的歪理。”
他眼看着消瘦下去。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段落属于环境描写,同时也为奥士高纳的悲剧命运提供了社会背景。集市气氛的描写,还增强了作品的乡土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B.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一段绳子,因被冤家陷害,又受到众人奚落,最后忧郁而死,小说通过这一故事,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
C.小说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篇没有华美的辞藻,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使全文呈现出含蓄清新的风格特点。
D.小说从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对奥士高纳进行描写刻画的,塑造了一个勤俭、诚实、富有正义感而又偏执不知变通的下层劳动人民形象。
(2)小说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外部力量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小说主要内容是围绕一个老实人而展开的,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会更好,你认为和原标题相比哪个更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组卷:7引用:1难度:0.9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分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是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1)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E.《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组卷:189引用:39难度:0.7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4.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①。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②,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③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节选自《三国志•司马朗传》)【注】①抄:掠夺。②阳九之会:指灾难之年或厄运。③宗:宗族,宗室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B.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C.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D.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察举专设童子科,规定儿童年龄在12岁至16岁之间,能博通经典可以入选,孝廉试经者拜为郎,年幼才俊者拜童子郎。察举童子是一种奖励天才儿童的方法。
B.关东,俗称东北,位于山海关以东以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三市一盟。关东地区是中国北方一个比较完整而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风土人情,深厚的文化内涵。
C.“邑”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城邦。先秦民众聚居地,包括城市或村镇及其附属田地。陶渊明《桃花源记》亦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第五个年号,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一月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三月。这个时期的东汉朝廷的政治大权主要由董卓所掌握。这一时期的文学家有“三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朗小时候就善于应答,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少年的敏捷与机智,这种才能在被董卓诘问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B.司马朗对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难的做法很不赞成,一是因为移家于温不能真正避开灾难,二是因为李邵的离开会引起当地居民的骚乱,但他的劝阻并未起作用。
C.司马朗认为,如果董卓能够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仔细考虑,就能取得盖世的功业,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
D.司马朗回到家乡,认为家乡也不是可以安居的地方,于是建议乡亲们跟他一起举家迁到黎阳去,但父老们留恋故土,只有赵咨及家人跟着司马朗迁走。
(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
②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组卷:3引用:2难度:0.7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1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实施文化层面的精准扶贫,需要引进一批高档次的文化设施,以有效促进贫困地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了高档次的文化设施,就能保证当地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够参与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先进的文化设施进入到贫困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文化生活、精神世界就会日益丰富充实。
①引进高档次的文化设施,未必能有效促进贫困地区文化传承和发展。
②
③组卷:44引用:5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 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 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与三条途 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教学、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 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组卷:112引用:15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