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四校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发布:2024/9/16 15:0:8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
1.我们生活在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里。下列物质的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组卷:20引用:3难度:0.7 -
2.下列实验仪器在实验时,不宜作反应容器的是( )
组卷:64引用:8难度:0.9 -
3.下列元素符号书写正确的是( )
组卷:56引用:3难度:0.9 -
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组卷:31引用:5难度:0.9 -
5.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
组卷:58引用:2难度:0.5 -
6.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组卷:20引用:3难度:0.5 -
7.下列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组卷:96引用:4难度:0.6 -
8.某学生量取液体,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读数为40mL,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仰视读数为20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
组卷:68引用:8难度:0.9
二、非选择题(60分)注意:非选择题部分中的表达式全部是文字表达式
-
25.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了有关氧气的系列探究实验:
探究一:以下是该小组探究影响H2O2溶液反应速率部分因素的相关实验数据。实验序号 H2O2溶液浓度% H2O2溶液体积/mL 温度/℃ MnO2的用量/g 收集氧气的体积/mL 反应所需的时间/s ① 5 1 20 0.1 4 16.75 ② 15 1 20 0.1 4 6.04 ③ 30 5 35 0 2 49.21 ④ 30 5 55 0 2 10.76
(2)通过上述实验
探究二:学习了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有催化作用的知识后,某同学想:氧化铜(CuO)能否起到类似二氧化锰的作用呢?进行了如下探究。
猜想:Ⅰ.CuO参与反应产生氧气,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Ⅱ.CuO不是催化剂、也不参与反应,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Ⅲ.CuO是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
实验:用天平称量0.2gCuO,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注意:过滤即为将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分离的操作)
(1)填写下表:步骤③现象 步骤⑥结果 步骤⑦现象 结论 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猜想Ⅰ、Ⅱ不成立;猜想Ⅲ成立。
(3)查阅资料知氧化铁、硫酸铜、猪肝等也可以作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作催化剂的物质不可能是其他反应的反应物或生成物
B.一种物质无法对多个反应都起催化作用
C.同一化学反应可以有多种催化剂
D.催化剂能使生成氧气的质量增加组卷:31引用:1难度:0.5 -
26.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展开探究。现有三个实验小组同学分别利用不同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A组实验: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图1是利用气压传感器测定红磷燃烧时集气瓶内气压变化的实验装置;图2是集气瓶内气压变化情况。
(1)用酒精灯点燃燃烧匙中过量的红磷。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2)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
(3)下列有关图2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BC段气压增大的主要原因是燃烧放热
B.CD段气压减小的主要原因是集气瓶内氧气不断被消耗且瓶内温度逐渐冷却
C.DE段气压增大的主要原因是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
D.若用木炭代替红磷完成此实验,集气瓶内气压变化趋势与图2基本一致
(4)经多次实验发现,当反应停止并恢复至室温,用氧气浓度传感器测得集气瓶内始终有8%左右的氧气残留,但实际实验中倒吸入瓶内的水的体积能达到理论值(五分之一)其可能的操作原因是
B组实验:加热铜粉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图3是铜粉与氧气加热生成氧化铜实验装置:
(5)实验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组装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铜粉,铜粉要足量的原因是
③点燃酒精灯,不停地抽拉注射器的活塞,充分反应后停止加热。
(6)实验开始时,若注射器活塞前沿停在35mL的刻度线上,实验结束并等到具支试管冷却后观察,活塞前沿约停在
(7)装置中小气球的作用是
C组实验:用铁生锈原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铁制品是现代人类使用最多的一种金属,实验证明,铁生锈是铁与水和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现取3根无锈的铁丝设计如图所示的三个实验。
【实验现象】
(8)实验Ⅰ中铁丝生锈,当铁丝足量,时间足够长,打开止水夹后,还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实验结论】
(9)对比实验
【拓展与延伸】
小明在旅途中发现,海边铁制渔船上的锈迹比江边铁制渔船的多,他提出问题:海水会加快铁的生锈吗?为验证这一问题,设计以下数字化实验:实验 实验药品 实验1 15mL蒸馏水、长5cm、直径1mm铁丝 实验2 15mL海水、长5cm、直径1mm铁丝
(11)根据以上图像,可以得出结论:组卷:134引用:2难度: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