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老子》2017年单元测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老子思想中的理政智慧
老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在一些人的印象里,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事实上,社会人生、治国理政等问题,才是老子关注的中心。从老子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明晓盛衰之道、成败之数。
大德非小惠。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也就是说,真正有大德、厚德的人,不刻意去追求有德,反而有德;一些人不愿意失去德的名声,刻意去追求德,反而失去了德。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深含智慧。对于理政者而言,德的重要表现就是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各得所需。只要把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用合理的规则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就是德的表现,不必刻意去求德施德,这样才会成全大德。相反,如果理政者总是为了德的名声,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表面上看起来积了很多德,其实是偏私,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
老子推崇“无为而治”,“无为”是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无为”是要“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而不妄为。也就是说,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法则,根据实际条件采取适宜行动。世间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都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即“道”在其间。离开了这个“道”,事倍功半;顺应了这个“道”,事半功倍。“无为”,就要顺势而动,按照自然和社会法则,使其自行运转。“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要通过“无为”达到有为,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控制乱作为,即不妄为。秦亡汉兴,实行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这是老子所讲的“我无事,而民自富”的例证。对于理政者而言,“无为而治”的启示在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自己的“无为”而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应通过控制、监督,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防止乱作为。
老子认为天道忌盈。什么是“盈”呢?口满为盈,权大为盈,富奢为盈。口满,不仅难以兑现,而且招人记恨;权大,则生骄横,骄横必然侵害他人;富贵且奢侈,挥金如土,必然被食不果腹者怨恨。月满则亏,盛极则衰。老子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句话点出了贫富无常的道理。怎样才能常虚不盈呢?关键是在成功的时候不忘忧患。有忧患意识,则无忧患;无忧患意识,则终忧患。也就是要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乐不忘悲。
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小之事如何才能变成伟业呢?老子认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就是说,根本的方法在于不断地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天下大事皆由积累而成。所以,对于理政者而言,从小处做起,从一点一滴积累,抓好关键细节,方能成就大业。事物的发展在于积累的道理还启示人们,积小过会成大恶,千里之堤会溃于蚁穴。因此,理政者应当努力看得远一些、深一些,见事于初萌,防患于未然。
(1)下列对老子的“德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刻意追求有德反而成就大德的理政者,才是真正有大德、厚德的理政者;为名声求德的人,反而失去了德。
B.对理政者而言,能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各得所需,就是有德。
C.理政者只有用合理的规则将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才能成全大德。
D.理政者刻意求德施德,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其实质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
(2)下列对文章第三段画线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为”指的是“道法自然”,理政者的行为必须遵循事物的内在规律。
B.“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理政者通过自己的“无为”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达到“有为”。
C.防止理政者乱作为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通过控制、监督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
D.理政者要从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中得到治政的启示,否则就会私欲膨胀,扰民乱民。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虽然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他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汲取不少治国理政的智慧。
B.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得益于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这是老子提倡“我无事,而民自富”的依据。
C.老子认为天道忌盈,他主张理政者应该具有忧患意识,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乐不忘悲。
D.老子认为大事由小事积累而成,对理政者而言,如果不善于从小事做起,抓住关键细节,就不能成就大业。组卷:7引用:3难度:0.9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
2.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
伯禽①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②。”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③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④,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
【注】 ①伯禽:周公之子,被封到鲁,成为鲁国的第一位国君。②利而勿利也:意为“(为政时要)利民而不要利己”。③夷吾:管仲,名夷吾。桓公时为齐相,帮助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④上志而下求:意为“对高于自己的人总想努力赶上,对不如自己的人则劝勉不息”。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
B.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
C.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
D.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人”通常指一个国家的人民,不过西周时期的“国人”是指城邑及其附近的人。他们不是奴隶,有一定的人身自由,主要从事第二产业(手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工作。
B.“相”是中国古代官职名。春秋时始设此官职,后世沿袭。或称“相国”,或称“宰相”,或称“丞相”。多为文官之长。
C.“三皇”“五帝”,指的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几位杰出的帝王。具体说,“三皇”指燧人氏(天皇)、伏羲氏(人皇)、神农氏(地皇),或者为伏羲、女娲、神农氏;“五帝”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或者指轩辕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D.“寡人”是秦始皇之前的君主的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各代体制习惯各有不同,一般被封诸侯王者也可自称“寡人”。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教育自己的儿子,为政要“利而勿利”,目的就是教儿子做事要出以公心;楚人丢了弓却不肯去找,也是为了向世人表明自己做事出于公心。
B.对遗弓者的话,孔子认为真正出于公心,就不应该有国别的限制;老子认为,真正的“公”,应该是面向所有的生物,而不应该仅仅限于人。
C.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管仲临终的时候,却不肯向齐桓公推荐鲍叔牙,而推荐隰朋做齐国的相,足以表明他真正为齐国的长远利益打算。
D.作者认为,大工匠不做砍削的小活,大厨师不管锅碗瓢勺的小事,大勇士不和人打架斗殴,正义的军队不能侵害百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
②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组卷:5引用:1难度:0.9 -
3.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古 戍
[明]刘 基
古戍连山火,新城殷地笳[注]。
九洲犹虎豹,四海未桑麻。
天迥云垂草,江空雪覆沙。
野梅烧不尽,时见两三花。【注】 笳:号角。
(1)本诗作于元末,请结合前两联谈谈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2)本诗的后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变化?组卷:8引用:1难度:0.7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中写“难事与易事”“大事与小事”的关系的句子是“
(2)《老子》中写不要轻易许诺、不要轻视易事的句子是“
(3)《老子》中写“知道了什么是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的原句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组卷:2引用:1难度:0.7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11.欣赏漫画《射箭》,按要求作答。
(1)请替漫画中的人物写一段简短的内心独白。
(2)用一句话说明这幅漫画的寓意。组卷:4引用:1难度:0.5
六、写作(60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被总结为碎片化阅读。近年来,“碎片化阅读”现象引发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某知名媒体: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大众阅读的趋势。
史学博士廖峰:人或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
诗人欧阳江河:我故意写长诗,对抗碎片化的生活。
学者费勇:我不排斥碎片化时代,我们该考虑怎么样才能够把自己修炼得更完美。
全国政协委员聂震宁:《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也是一种碎片式结构吗?善待碎片化阅读,善待随处可见的“低头一族”们,利用阅读终端阅读也不错。
以上讨论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组卷:17引用:8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