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宁夏银川市兴庆区育才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9/30 2:0:2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卢良恕在农业战线上旺盛的生命力源于其深厚的爱国精神。
他的童年,遭逢七七事变,山河沦丧、民族危亡,他感慨最多的就是在贵阳看到农民“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穷苦生活。
“民众连饭都吃不饱,国家怎么能富强呢!”不久,学农成为卢良恕自觉自愿的救国行动,他回忆说:“我研究的是粮食作物种植,不是搞瓜果蔬菜的园艺学,因为我最想解决的还是人民吃饱饭的问题。
于是,卢良恕立下了“效仿后稷济万家”的志向,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和食物营养结构问题,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问题而孜孜不倦,奋斗一生。
23岁投身农业科研工作,卢良恕成为我国早期的小麦育种与栽培学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主持选育了早熟、抗锈、丰产的“华东6号”等系列小麦优良品种,在长江中下游大面积推广,增产显著。
他深入各地调查研究,注重了解第一手材料并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和分析,从祖国的台湾到西藏一卢良恕成为我国第一个走遍 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的农学家。
要解决粮食问题,光靠小麦是不够的。卢良恕的心中从未停息过对如何结合中国实际,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现代农业这一宏大课题的思考。
卢良恕从实践出发,亲自组织、领导了建设“太湖现代化科学实验基地”的工作,亲手种植现代化样板田。
1982年8月,卢良恕被任命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他回忆说:“调我到京担任这号称‘万人科技大军总指挥’的国家农科院院长,我深感责任重大。”
此后,“新技术革命与农业现代化”“中国农业现代化理论、道路、模式研究”“中国粮食与经济作物发展研究”“中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备研究……卢良恕所主持的许多农业研究项目是涉及多学科、多部门大跨度的农业宏观战略性研究,无一不关系国计民生。
他总结毕生经验,提出“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是建设中国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他总结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他不仅是一名杰出的科学家,还是一名在农业战线上冲锋向前的战士,雷厉风行,不断攻克难题。
“文盲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科盲问题正在引起重视,而营养盲问题仍然被忽视,必须尽快引起关注。”卢良恕说。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居民基本实现了温饱,但是单一的粮食生产一度使部分地区出现区域性、结构性粮食过剩的情况。
从2004年开始,卢良恕又为制定我国2011~2020年即全面小康社会时期的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做科学调研和规划工作。
等闲风餐露宿,走遍大江南北,卢良恕79岁时一年仍跑12个省。为了学习国外先进农科经验,他的足迹遍布英、美、法、日等20多个国家的田野。
这位心系民生的农学大家,在他80周岁生日时写下了这样两句话:“老牛自知夕阳晚,不需扬鞭自奋蹄。”
——(摘编自马爱平《卢良恕:为“三农”奉献桑榆一寸心》
相关链接:
“如何使城乡人民吃饱、吃好、吃得科学、吃得健康,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食物资还是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卢良恕说。源和结构调整不好,不仅影响国民经济发展,而且还会引发社会不安定。这不仅是个学术问题,而且还是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卢良恕说。
“卢良恕院长总能以科学大家的胸怀和人格魅力团结最广大的顶尖专家,在跨学科、跨部门的战略交流中,发挥了很大的协调作用。”中国工程院领导高中琪说,“中国工程院筹备之初,可谓一切从头开始。卢良恕院长先前在农业战略咨询这块做了大量工作,起到了引领带动作用。”
——(摘编自王方《卢良恕:一生耕耘在沃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良恕童年时,祖国处于艰难时期,他目睹农民的穷苦状况,这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他立下了“效仿后稷济万家”的志向。
B.二十世纪,由卢良恕主持选育的系列小麦优良品种“华东6号”在长江中下游大面积推广,增产显著,但卢良恕并没有因此而止步。
C.卢良恕所主持的农业研究,与国计民生有关,他主持的许多农业研究项目是涉及多学科、多部门大跨度的农业宏观战略性研究。
D.为了解决我国的科盲、营养盲问题,卢良恕为制定我国全面小康社会时期的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做科学调研和规划工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良恕深入调查研究,注重从实践出发 他曾亲自走遍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亲手种植现代化样板田。
B.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卢良恕 领导下,我国居民已解决了温饱问题,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粮食过剩的问题。
C.晚年的卢良恕老骥伏枥,在全国各地奔波,为学习外国先进农科经验踏遍20多个国家的田野,充满豪情壮志。
D.卢良恕以科学大家的胸怀和人格魅力团结最广大的顶尖专家,为筹备中国工程院做了很多工作,获得高度评价。
(3)作为一名杰出的农业科学家,卢良恕在终身不懈为农业的奋斗过程中,提出很多农业观念,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组卷:5引用:2难度:0.7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回家
马兰莲 火车像一条长龙,穿行在连绵不断的山脉中,雪花零零散散地从天空飘落下来,像飞,像蝉翼,清澈洁净,晶莹剔透。
肖锦云坐在靠窗的座位,怀里抱着一个大大的包裹。她表情淡漠,甚至有些木然,她的眼睛里流出一种奇妙的神色,说不上是喜悦还是忧伤。她一动不动,静静地坐着,像一尊雕塑。
她的对面坐着一对年轻夫妻,好像刚结婚不久,女人依偎在男人的怀里,甜甜地睡着了。从她嘴角露出的微笑,足以证明,她正做着美梦。男人一手搂着女人,一手拿着手机,拇指不停地在手机屏幕上滑动着,女人动了一下,盖在身上的衣服掉了下去。男人放下手机,捡起衣服盖在女人的身上。
肖锦云看着他们,脸上呈现出一种复杂的表情,说不出是羡慕还是嫉妒,男人抬起头,刚好与她的目光相撞,便问道:“大姐,你去哪?”
肖锦云显然没想到男人会跟她搭讪,怔了一下,淡淡地说:“回家。”
男人还想说话,肖锦却把目光移向了窗外。
火车转过一个弯儿,“呜呜”地鸣叫着,钻进一个隧道里,闹哄哄的车厢里安静了许多。肖锦云的脑子里开始翻江倒海了……
六年前一个飘雪的日子,肖锦云接到男朋友打来的电话,筹备了大半年的婚事又要推后。这已经是第三次了。肖锦云知道男朋友的工作性质特殊,她决定自己去南方把婚事办了。下了半个月的雪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肖锦云被两家的父母送上了南下的火车……
“呜——”火车发出一声长鸣,咣当咣当地跑出隧道,外面的雪似乎有些大了,山坡上、树枝上落满了白茸茸的雪花。
女人醒了。她揉了揉眼睛,惊喜地叫道:“老公,雪下得好大,雪花真美。”
男人轻描淡写地说:“这算什么,老家的雪比这漂亮多了。”
女人撒起娇来,搂着男人的脖子说:“老公,我想吃鸭脖。”
“你就是个馋猫。”男人从背包里拿出一个袋子,又拿出两瓶冰红茶。女人像饿狼扑食一样自顾自地吃起来。
男人抬头看了看肖锦云,试探着问:“大姐,你喝点儿水吧。”
肖锦云摇摇头说:“谢谢,我不渴。”
“喝点儿吧,坐了几个小时了。”男人把水硬塞给肖锦云。
肖锦云推辞不过,只好接住。她没有打开瓶子,只是怅然地望着窗外。
女人吃了几口,好像要吐的样子,男人急忙拍着她的后背问:“老婆,怎么了?是不是吃得太猛了?”
女人喝了口水,娇嗔地说:“傻瓜,你要当爹了。”
“真的?!”男人高兴得有些忘乎所以,一下子紧紧地抱住女人。
肖锦云听着他们的轻声私语,闭上了眼睛。
男人紧握着女人的手,温柔地说:“你说,咱儿子长得像谁?取什么名呢?”
女人说:“我生的,当然像我,姓也得跟我的。”
男人不服气地说:“凭什么?孩子都跟爸爸的姓。”
“既然跟爸爸的姓,那爸爸怎么不生呢?”女人一副蛮不讲理的样子。
男人气呼呼地说:“真是不可理喻。”
小两口儿争吵完,都噘着嘴,相互不理睬。
肖锦云听他们吵完了,问道:“刚结婚吧?”
男人说:“是的,结婚半年。”
媳妇还是个孩子,挺任性的。肖锦云看着女人。
男人笑了笑,问道:“大姐,你怎么一个人?”
肖锦云长长地叹了口气说:“我跟先生一起来的。我先生是一名缉毒警察,常年奔走在边境线上,我们结婚六年,先生第一次回家。这次回来,就不走了,可以好好地陪我了。”
男人好奇地问:“那你先生呢?”
肖锦云指着怀里的包裹说:“在这里。他太累了,睡着了。”
男人瞪大眼睛怔怔地看着肖锦云半天:“大姐,对不起。”
肖锦云微微一笑说:“没什么。”
“老公”女人紧紧地抓住男人的胳膊,眼眶里溢满了泪水。男人把她揽进怀里。
火车进了一个小站,缓缓地停下了。肖锦云说:“我到站了。”肖锦云抱着包下了车。不远处,两位老人等在风雪中。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车上的年轻夫妻,生活中虽有小小的争吵,更多的却是宠溺与关爱、温馨与甜蜜,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生活的幸福和美好。
B.肖锦云眼睛里流出一种不知喜的奇妙神色,脸上呈现出不知羡慕还是嫉妒的复杂表情,是因为丈夫的牺牲让她感到生活无助,人生茫然。
C.“女人紧紧地抓住男人的胳膊,眼眶里溢满了泪水。”这里既写出女人深切感受到肖锦云内心无法言说的痛苦,也暗含着她对自己幸福生活的重新认知。
D.“回家”一词意蕴丰富,既指肖锦云带着牺牲的丈夫回家,也暗示警察的牺牲换来了无数人能够回到温馨的家庭,拥有幸福的生活。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语言、心理、动作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单纯、率性、善良、内心充满幸福的新婚女子形象。
B.肖锦云一家是英勇牺牲的缉毒警察家庭的一个缩影,小说以小见大,突出主题,引发读者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对发生在火车上的故事进行叙述,展现两对夫妻的生活经历,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
D.小说尾段叙写了两位老人在风雪中等待儿子回家的情景,既呼应了题目,又增强了小说的悲凉色彩。
(3)“雪”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它的丰富内涵。
(4)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从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主题表达三方面进行分析。组卷:5引用:1难度:0.5
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乙】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周亚夫军细柳》)(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居无何(经过)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停留) B.使人称谢(致意,表示问候) 长跪而谢之(道谢) C.又何间焉(参与)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偶然) D.其将固可袭而虏也(必,一定) 汝心之固(顽固) A.下视其辙 其真不知马也 B.可以一战 静以修身 C.称善者久之 公将鼓之 D.成礼而去 濯清涟而不妖
A.甲文详细地记叙了战争的整个过程,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取胜的必要条件。
B.甲文写的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此文节选自《左传》(《春秋左氏传》)。《左传》,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C.乙文节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传记文学有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称此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甲文中鲁庄公礼贤下士,虚心听取意见;乙文中文帝深明大义,识才敬才。两位君主都有值得肯定之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②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组卷:6引用:1难度:0.6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至后得雨
苏 辙天惟不穷人,旱甚雨辄至。麦干春泽匝,禾槁夏雷坠。一年失二雨,廪实真不继。我穷本人穷,得饱天所畀。夺禄十五年,有田颍川涘。躬耕力不足,分获中自愧。余功治室庐,弃积沾狗彘。久养无用身,未识彼天意。(1)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麦子快要干枯,禾苗快要枯槁的时候,上天降下甘霖,作者认为上天有好生之德,不会让人走投无路。
B.如果一年中没有春泽和夏雨,糊口的粮食真的难以为继,作者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填饱肚子,是上天赏赐。
C.作者在失去了俸禄的十多年间,幸亏在颍川有自己的田地,虽然无力亲自耕种,但获得了不少粮食,作者颇感骄傲。
D.虽然诗歌的标题是“夏至后得雨”,但内容更多的是写雨泽带给自己的恩惠及作者居住在颍川时的生活境遇、感受。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组卷:3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表达(4分)
-
12.文学短评,是就作品的形象、思想情感、语言及艺术特色等进行评论。杜甫的《登高》被推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请就该诗,自选一个角度,写一段文学短评,不超过80字。
组卷:0引用:3难度:0.8
四、写作(60分)
-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教过两代人的山村小学教师,抗击疫情护佑生命的医护人员,精心擦拭每一块玻璃的保洁阿姨,春耕秋收辛勤劳作的农民,等等。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劳动者值得我们关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不少事也可能触动我们的心灵。他们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和歌颂,他们的形象真实而丰满。
写一篇记叙文,展现一个你熟悉的劳动者,描写人物时要关注事例和细节。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引用:4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