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卢良恕在农业战线上旺盛的生命力源于其深厚的爱国精神。
他的童年,遭逢七七事变,山河沦丧、民族危亡,他感慨最多的就是在贵阳看到农民“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穷苦生活。
“民众连饭都吃不饱,国家怎么能富强呢!”不久,学农成为卢良恕自觉自愿的救国行动,他回忆说:“我研究的是粮食作物种植,不是搞瓜果蔬菜的园艺学,因为我最想解决的还是人民吃饱饭的问题。
      于是,卢良恕立下了“效仿后稷济万家”的志向,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和食物营养结构问题,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问题而孜孜不倦,奋斗一生。
      23岁投身农业科研工作,卢良恕成为我国早期的小麦育种与栽培学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主持选育了早熟、抗锈、丰产的“华东6号”等系列小麦优良品种,在长江中下游大面积推广,增产显著。
他深入各地调查研究,注重了解第一手材料并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和分析,从祖国的台湾到西藏一卢良恕成为我国第一个走遍 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的农学家。
      要解决粮食问题,光靠小麦是不够的。卢良恕的心中从未停息过对如何结合中国实际,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现代农业这一宏大课题的思考。
卢良恕从实践出发,亲自组织、领导了建设“太湖现代化科学实验基地”的工作,亲手种植现代化样板田。
      1982年8月,卢良恕被任命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他回忆说:“调我到京担任这号称‘万人科技大军总指挥’的国家农科院院长,我深感责任重大。”
      此后,“新技术革命与农业现代化”“中国农业现代化理论、道路、模式研究”“中国粮食与经济作物发展研究”“中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备研究……卢良恕所主持的许多农业研究项目是涉及多学科、多部门大跨度的农业宏观战略性研究,无一不关系国计民生。
      他总结毕生经验,提出“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是建设中国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他总结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他不仅是一名杰出的科学家,还是一名在农业战线上冲锋向前的战士,雷厉风行,不断攻克难题。
“文盲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科盲问题正在引起重视,而营养盲问题仍然被忽视,必须尽快引起关注。”卢良恕说。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居民基本实现了温饱,但是单一的粮食生产一度使部分地区出现区域性、结构性粮食过剩的情况。
      从2004年开始,卢良恕又为制定我国2011~2020年即全面小康社会时期的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做科学调研和规划工作。
等闲风餐露宿,走遍大江南北,卢良恕79岁时一年仍跑12个省。为了学习国外先进农科经验,他的足迹遍布英、美、法、日等20多个国家的田野。
这位心系民生的农学大家,在他80周岁生日时写下了这样两句话:“老牛自知夕阳晚,不需扬鞭自奋蹄。”

——(摘编自马爱平《卢良恕:为“三农”奉献桑榆一寸心》
相关链接:
“如何使城乡人民吃饱、吃好、吃得科学、吃得健康,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食物资还是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卢良恕说。源和结构调整不好,不仅影响国民经济发展,而且还会引发社会不安定。这不仅是个学术问题,而且还是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卢良恕说。
“卢良恕院长总能以科学大家的胸怀和人格魅力团结最广大的顶尖专家,在跨学科、跨部门的战略交流中,发挥了很大的协调作用。”中国工程院领导高中琪说,“中国工程院筹备之初,可谓一切从头开始。卢良恕院长先前在农业战略咨询这块做了大量工作,起到了引领带动作用。”
——(摘编自王方《卢良恕:一生耕耘在沃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D

A.卢良恕童年时,祖国处于艰难时期,他目睹农民的穷苦状况,这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他立下了“效仿后稷济万家”的志向。
B.二十世纪,由卢良恕主持选育的系列小麦优良品种“华东6号”在长江中下游大面积推广,增产显著,但卢良恕并没有因此而止步。
C.卢良恕所主持的农业研究,与国计民生有关,他主持的许多农业研究项目是涉及多学科、多部门大跨度的农业宏观战略性研究。
D.为了解决我国的科盲、营养盲问题,卢良恕为制定我国全面小康社会时期的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做科学调研和规划工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B

A.卢良恕深入调查研究,注重从实践出发 他曾亲自走遍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亲手种植现代化样板田。
B.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卢良恕 领导下,我国居民已解决了温饱问题,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粮食过剩的问题。
C.晚年的卢良恕老骥伏枥,在全国各地奔波,为学习外国先进农科经验踏遍20多个国家的田野,充满豪情壮志。
D.卢良恕以科学大家的胸怀和人格魅力团结最广大的顶尖专家,为筹备中国工程院做了很多工作,获得高度评价。
(3)作为一名杰出的农业科学家,卢良恕在终身不懈为农业的奋斗过程中,提出很多农业观念,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D;B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9/30 2:0:2组卷:5引用:2难度:0.7
相似题
  • 1.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超级演讲家霍金    霍金的演讲之路建立在过去数十年对理论物理学的卓越贡献上。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他提出了黑洞蒸发现象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被誉为是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在声望一步步提高的同时,他开始思考,科学应该是为世人所熟知的,若是一些科学成果只在业内存在震撼,却无法在大众中普及,那这些研究成果还有什么伟大可言呢?于是,除了写书和参加学术研讨会,他开始了在世界范围内作为“超级演讲家”的历程。
          1987年10月,英国的伯明翰召开运动神经细胞协会会议,霍金受邀进行了一场演讲,题目是《我的病历》.霍金从自己的童年开始讲起,从那些“笨手笨脚”的先兆,一直讲到21岁被确诊为运动神经元病,也讲到了“最多还能活两年”的预言。他表示,面对随时都会到来的死亡威胁,那种感觉很不好受,但是他依然在进行科学研究,依然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我并不比别人差什么”。
          1988年,霍金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发行,从研究黑洞出发,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归宿。4月,他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进行了一场题为《黑洞和婴儿宇宙》的演讲。霍金指出,大多数人会认为进入黑洞之后,就可以穿越到另一个时空区域,于是就出现了时空旅行的巨大可能。他提醒人们,不要渴望进入黑洞,如果人类跳入黑洞,瞬间就会被撕得粉碎,连构成他身体的粒子也不能避免。随后,这位“被撕得粉碎的人”就会通过婴儿宇宙,经过另一个黑洞被发射出来,重现于另一个区域。这次演讲吸引了众多对宇宙存在好奇的听众,霍金总能把一些枯燥的理论通过绮丽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
          霍金试图通过演讲,将自己的思想与整个世界交流,除了常在英国及美国发表演说,1989年10月,他还来到西班牙的奥维多,此次的演讲题目是《公众的科学观》.霍金认为,社会对科学研究的态度大都漠不关心,对于科研成果为公众生活带来的改变,公众也是冷眼相待。现在的首要问题就是让科学在大众中普及,让大众能够对温室效应、酸雨、遗传工程甚至核武器的发展得出较为科学的看法。中学的科学教育制度需要改善,要拓宽科学传播的途径,如电视节目,在娱乐的同时,注重教育意义,让观众明白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霍金还把他的思想传播到了对他来说非常遥远的国度--中国。2006年6月17日,霍金以病残之躯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抵达北京。这是继1985年、2002年两次访华,他第三次踏上中国的土地。6月18日,他面对中国的6300多名听众演讲他的《宇宙的起源》,他围绕“我们为何在此,又是从何而来?”的问题展开,宇宙是否会继续膨胀?会不会在某一个时点最终坍塌?这些都是充满神秘感的东西,在足球世界杯尽情演绎的夏日里,霍金掀起了又一轮科学的热潮。
          霍金的演讲充满了科学的正能量,他的演讲实录被印刷成各类读物销往世界,演讲的视频被制作成各类纪录片畅播全球。霍金就这样在宇宙的星际当中影响着我们,像一颗耀眼的星辰熠熠生辉。
    (摘编自荣楚欧《霍金传》)相关链接:
    ①在演讲时,靠电脑合成发音是一项艰辛的工作,一个小时的录音演讲通常要准备 10 天,但这并没有削弱霍金同大众交流的愿望。在他看来,向大众揭示宇宙的神奇和宇宙学研究所反映出的哲学和科学思想,这是学者的本分。 
    (蔡肖兵《生命还在 希望就在》)②在中国,霍金走近公众所引起的轰动有目共睹。2002年他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那次演讲的会场座无虚席,说明一个事实:霍金正在用他非凡的个人魅力,吸引大众走近科学。丘成桐先生如此评价:“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大科学家应当带头做科普。”
    (2006年6月22日《光明日报》《霍金:一个巨大的科学磁场》)(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霍金在宇宙论和黑洞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奠定了他在当代理论物理学界的地位,也成为他日后演讲成功的坚实基础。
    B.霍金认为科学应当在大众中普及,也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为世人所熟知,于是开始了在世界范围内作为“超级演讲家”的历程。
    C.在《黑洞和婴儿宇宙》的演讲中,霍金指出人类进入黑洞就有实现时空旅行的巨大可能,为听众生动地解释了枯燥的黑洞理论。
    D.霍金试图将自己的思想传播到全世界,他的演讲没有只局限在美国和欧洲,他曾经前后三次到中国演讲,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大科学家霍金没有只是埋头于书斋和学术研讨会,他将主要精力都放在演讲事业中,带头做科普,值得其他科研工作者学习借鉴。
    B.霍金21岁时被预言最多还能活两年,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仍投身科学研究,自强不息,掌控自己的命运,体现出非凡的人格魅力。
    C.本文侧重对霍金演讲内容的介绍,对其科研经历叙述不多,但读者仍能从中了解到霍金是如何成长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和超级演讲家的。
    D. 霍金的演讲既有对遥远宇宙的探讨,也有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他不仅是一个研究星空的科学家,更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思考者。
    (3)为什么霍金被誉为“超级演讲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发布:2024/12/10 20:30:1组卷:12引用:8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小二黑结婚》中的插图
    张守义
          赵树理所著现代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1943年由华北新华书店出版,由于它曾被改编成评剧等戏剧搬上舞台,所以在我国尤其在北方农村曾就广为流传,甚至达到家喻户晓的地步。
          这篇小说描写的是根据地一对青年小二黑和小芹为争取婚姻自由而斗争最后取得胜利的故事。小二黑的父亲二诸葛愚昧迷信,以“命相不对”为由反对他俩的婚姻。恶霸地痞金旺、兴旺依仗权势对小二黑和小芹进行陷害。但他们毫不怯懦,坚持斗争,在民主政权的支持下,终于取得婚姻自由的胜利。
          插图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与一般的绘画不尽相同,要考虑适应于文学作品的文笔风格。为《小二黑结婚》作插图的画家,是我国著名的连环画家贺友直,他因创作连环画《李双双》和《山乡巨变》等而在画坛享有盛誉。贺友直的画风特点是通俗晓畅、明朗隽永而又富于生活气息和幽默感,这与《小二黑结婚》原著的特点恰好吻合。由于贺友直一直扎根于现实生活之中,他的艺术创作也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在小二黑和小芹因道陷害而被“捉奸”的画面上,可以从人物及衣着等方面,看到当时太行山区人民生活的真实情况。情节表现得通俗明快,极其贴近大众读者的欣赏口味,所以为人们喜闻乐见。人物的刻画也生动传神,一方面表现诬陷者的嚣张气焰,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小二黑及小芹正气凛然的斗争精神。一方指手画脚,一方怒目相向,矛盾刻画尖锐而鲜明。在小二黑和小芹义正辞严的神态反衬下,反面人物更显得虚张声势滑稽可笑了。背景处,极其简略地画出了山根脚下的景物,从而点明了故事的环境特点。
          有一幅插图是二诸葛正在向马专员表述他对小二黑与小芹婚姻的反对态度,服饰和神态都有几分滑稽意味,马专员微歪着头部略带微笑正耐心地听着,他的面部表情说明他是很平易近人的,但其细微处也可以说明他对二诸葛的述说是不以为然的,在他的裤子和鞋上,都补着补丁。正是在这些不引人注意的细微末节处,表现出画家的匠心安排--由此而说明当时民主政权的干部为人民服务的艰苦朴素精神。在画面中央,突出了小二黑和小芹爱恋的形象。小二黑正为他父亲的无理阻挠感到尴尬和气愤,小芹则对他讲的一大堆迷信道理感到好笑。背景上,几笔勾画出的草帽和公文包,既点明了故事所在的环境,也说明干部经常下乡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去。
          插图的重要步骤是选取情节,贺友直精选了小二黑和小芹结婚这一情节,刻画了孩子们高兴和嬉闹的场面。画家虽未画出婚礼的全部场面,但却从侧面表现了这一切:一对相向的鸳鸯鸟窗花,可以提示读者任意想象他们婚姻的美满和幸福。
          明代邹德中在《绘事指蒙》中提出“描法古今一十八等”的说法,亦即“十八描”,指十八种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的不同描法。从贺友直的画面构图和勾线技巧中,可以看到画家深厚的国画白描基础,行笔朴拙有力,细碎的笔画更适于表现农民的装束。这是在所谓“十八描”基础上,为表现新生活、新人物而产生的新的技法和艺术发展。
    (选自《插图艺术欣赏》,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插图艺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插图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与一般的绘画同中有异。
    B.好的插图之所以为人们喜闻乐见,源于其贴近大众读者的欣赏口味。
    C.为文学作品配插图时要精选情节且须从侧面表现才能成功。
    D.插图作者可以根据原作品设置插图背景,通过细微末节来表现出画家的匠心安排。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二黑结婚》在我国北方农村广为流传与它被改编成评剧搬上舞台不无关系。
    B.连环画家贺友直在为《小二黑结婚》作插图时比较注重人物服饰及神态的刻画。
    C.贺友直选取鸳鸯鸟窗花这一传统剪纸意象,给人无限遐想,使构图极具艺术张力。
    D.艺术离不开传承,如果没有“十八描”就没有贺友直插图技艺的发展。
    (3)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贺友直插图取得成功的原因。

    发布:2024/12/19 11:0:2组卷:8引用:3难度:0.7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长沙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在这里,毛泽东度过了他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1915年9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看来,心系社会,苦学励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长沙板仓冲人,1903年留学日本,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把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熙1915年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
          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费很多精力。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绪……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从先秦诸子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地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
          作为湖南人,毛泽东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湖南历来注重兴办书院,许多著名学者曾在岳麓和城南等书院讲过学。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士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成为近代以来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年轻的毛泽东,自然受到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的强烈感染。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里,专列一条: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毛泽东在《讲堂录》里记下不少这方面的言语,如:“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
          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他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1917年暑期,他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毛泽东他们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途中,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这样的“游学”,毛泽东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从这里已可看出些端倪。中国社会这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在一师期间,毛泽东总共花了160块钱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上面。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918年,毛泽东从长沙一师毕业,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此时的中国,一场疾风暴雨就要来临。
    (节选自金冲《毛泽东传》,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泽东在一师学习期间喜欢质疑问难,并具有分析批判的精神。
    B.杨昌济老师的修身课不仅给毛泽东修身方面谆谆教诲,还给了他做学问内容和方法的指导和改造社会方面的释疑解惑。
    C.作为青年学生,毛泽东惜时苦读,持之以恒,而且学习重点明确,主次分明。
    D.青年毛泽东在学校课程的学习中摸索形成自己的为学之道,能处理好博与约、中与西、普通与专门的关系。
    (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毛泽东看重立志,但他反对对前人中有成就者进行简单模仿,他认为,应当首先寻找真理,并将其与社会需求相联系,才是真正的立志。
    B.毛泽东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学习,所以他要求好友萧子升阅读古代经、史、子、集著作,并开列了推荐书目77种。
    C.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是湘士学风的全部特征,这一风气催生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毛泽东自然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D.毛泽东在校期间分别与萧子升和蔡和森进行过“游学”,这两次“游学”经历养成了他注重调查研究的作风。
    (3)长沙一师五年半的师范生生涯,为毛泽东后来投身社会革命储备了哪些能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发布:2025/1/1 1:30:1组卷:6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