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湖南省部分校高三(下)月考语文试卷(4月份)

发布:2024/8/15 0:0: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山水诗的发达是结合南朝的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不是由于魏晋以来士大夫们的雅好园林,也不是由于隐士们的逃避现实而遁迹岩穴。诗中之有山水景物本不自魏晋六朝始,而是古已有之的,只是数量不多而已。在文人的作品中,大家公认以曹操的《观沧海》为较早的代表,这当然与园林、隐逸无关。魏晋时期以园林和隐逸为主的作品都发达了,而山水诗却并没有长足发展。代表着魏晋隐逸生活的老庄思想退出了诗坛,山水诗才获得了真正的发展。这也就是说当时老庄思想占主导地位,是不利于山水诗发展的。
          山水诗产生之后却又是以行旅景色为主的,连谢灵运也是以一个旅行家的姿态出现的。他的大量山水诗并不是在隐逸或园林这些基础上产生的。他正是摆脱了玄言诗的束缚,从深居简出里走出来,从园林里走出来,而且走得很远,才写出了那么多好的山水诗。
          那么山水诗是怎样产生的呢?应当承认这是诗歌为了表现上的多样性、想象上的丰富性。但产生是要有条件的,这条件就是南朝的经济发展与水路交通的发达。为什么“宋初文咏”才“体有因革”呢?这与宋元嘉时代是南朝经济成熟的发展时期分不开。江南山水秀丽,土地肥沃,这是客观存在,这里因而产生过《九歌》以及《江南可采莲》一类的作品。但是过去这里远离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而自刘裕当政以至元嘉,政治上的开明保证了经济的发展,这为人们认识自然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作家们过着游宦的生活,阅历无数山川景物,作为一个生活的环境,就自然反映在诗歌里。
    (摘编自林庚《山水诗是怎样产生的》)材料二:
          上一期的《文学评论》上发表了林庚先生的文章《山水诗是怎样产生的》。这篇文章的几个主要观点,我觉得还需要商榷。
          首先是山水诗产生的经济基础问题。山水诗的产生和元嘉时期经济的繁荣有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呢?林先生的回答是肯定的。他从人类审美能力的发展来展开他的论述,他说,到了南朝,“中国古代人民对于大自然的征服与改造,包括水路交通在内,这时就达到了新的阶段。这发展的过程也就为人们认识自然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首先在江南民歌中表现出来”,继而文人的山水诗也就产生了。这番话的理论根据是不错的,这里所强调的是劳动实践对人的美感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但是林先生把劳动实践换成南朝经济繁荣,把美感的发展换成山水诗的产生,从而得出结论:南朝经济繁荣是山水诗产生的条件。我看这是牵强的。
          林先生显然把山水诗的产生和人类审美力发展的某一特定阶段联系起来了,似乎审美力一定要发展到某种程度才会出现山水诗。但是我们很难说元嘉以后人们的审美力较元嘉以前有什么阶段性的发展,也很难说江南民歌较国风在山水描写上反映着人类美感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次,这样讲在理论上也找不到合理的解释。人对自然没有美感,当然不会有山水诗。但有了美感以后,艺术以何种方式来表现它,是不是产生南朝这样的山水诗,主要还是取决于社会的、阶级的因素,而不取决于美感发展的程度。
          大自然和人民的关系,密切到成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它在诗里只作为比兴,作为生活的环境就够了。可是大自然与士大夫文人的关系就两样了。这些人出入于官场,过着灰色单调的生活,一旦投身山林,才领略了自然的美丽。他们需要把自然作为一种新鲜的对象去描绘和赞美,并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以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的山水诗就出现了。
          林庚先生也试图从山水诗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上去解释它的产生,并把社会生活看作山水诗产生的基础。那么,山水诗是在一种什么社会生活的基础上产生的呢?林先生认为它和隐逸基本没有瓜葛,而是在游宦、行旅的基础上产生的。我的意见恰与林先生相反。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在自己所创造的世界中看到了自己”(《资本论》)。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就是人对自己的能力、力量和创造力的愉快感受。所以自然美是与人的社会生活、社会理想分不开的。表现自然美的山水诗也是这样。虽然山水诗是以自然景物为题材的,但是抛开了社会的、阶级的因素,我们不但不能解释它的产生,也无从理解它的内容。
          在中国士大夫的观念中,山林总是和仕途对立的。巢父、许由这些有名的隐士也莫不隐于山林。渔父吟咏《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可见,山林作为隐士避世的处所,很早就被士大夫们向往着、吟咏着。到了魏晋,隐逸之风盛行,士大夫阶级不论在野在朝,大都以隐逸为清高,以山林为乐土。他们把理想人格和山水之美结合起来,欣赏着山水,也欣赏着自己。这样,山水描写就逐渐多起来了。如嵇康的《赠秀才入军十九首》、张华的《答何劭三首》等,就可以证明山水和隐逸的关系了。
    (摘编自袁行霈《也谈山水诗的产生问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林庚认为诗中之有山水景物是古已有之的,但在老庄思想退出了诗坛的魏晋时期,山水诗才获得了大发展。
    B.林庚从人类审美能力的发展来展开他的论述,袁行霈引用了林庚的话,并指出这番话的理论根据不正确。
    C.袁行霈强调人们的审美力在元嘉前后无变化,相较于国风,江南民歌的山水描写也无美感的阶段性发展。
    D.袁行霈认为,魏晋时士大夫阶级大都以山林为乐土,他们把理想人格和山水之美结合起来,山水描写变多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林庚看来,谢灵运如果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隐逸生活而不走出来,那么他很难写出那么多好的山水诗。
    B.袁行霈认为,林庚把劳动实践换成南朝经济繁荣,把美感的发展换成山水诗的产生,而得出牵强的结论。
    C.袁行霈认为,人民和大自然的关系密切,但士大夫文人投身山林后才领略到自然的美丽,而寄情于山林。
    D.两则材料都谈论了山水诗的产生,但观点有不同之处,袁行霈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批驳了林庚的错误观点。
    (3)下列对材料中相关论据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庚在文中举曹操《观沧海》的例子,阐述了含有山水成分的诗歌古已有之,只是数量不多。
    B.材料一并举《九歌》《江南可采莲》,论证了南朝自刘裕以后的开明政治促进了山水诗的发展。
    C.材料二引用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话,意在阐述探究山水诗的产生需考虑社会和阶级的因素。
    D.材料二举渔父吟咏《沧浪歌》的例子,论证了士大夫们对作为隐士避世之所的山林早已心生向往。
    (4)关于山水诗的产生问题,袁行霈对林庚的哪两个主要观点进行了批驳?请简要概括。
    (5)在学习了艾青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后,班级组织了一次“悦读艾青”主题活动,你所在的小组负责研究“艾青诗歌意象的时代特征”,请谈一谈你从这两篇选文中学到了哪些研究方法。
    组卷:1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轰      炸
    老   舍
          不打退日本暴寇,我们的头上便老顶着炸弹。这是大中华空前的劫难,连天空也被敌人污辱了。我们相信的公道的青天只静静地不语,我们怎样呢?空前的劫难,空前的奋斗,这二者针锋相对;打吧,有什么别的可说呢?!只有我们的拳头会替我们说话,青天是不管事的哑巴。
          七月十二日的狂炸,我是在一处防空洞里,先听见忽忽的响,渐变为嗡嗡的响,敌机已窜入武昌市上空。高射炮响了,咚咚地响成一片。机声、炮声加在一处,使人兴奋,使人胆寒,使人愤恨,使人渺茫,许多的情感集在一处,每一种感情都是那么不清楚而飘忽,仿佛最大的危险与最大的希望在相互争夺着这条生命,使人不能自主。这就是日本侵略者给我们送来的消息:活着吧,你须不怕死;死去吧,你可是很想活。一会儿,防空壕的门动了,来了一阵风,紧跟着地里边响了,墙像要走似的。咚,咚,咚,像地里有什么巨兽在翻身,咚一声,颤几颤。天上响,地下响,一切都在震颤,你无处可逃,只能听着,不知道自己是在哪里,也忘了一切是在哪里。你只觉得灾患从上下左右袭来,自己不死,别人也会死的。你盼着那响声离你远一些,可是你准知道这是自私。在这地动墙摇的时候,你听不到被炸地方的塌倒声,呼号声,即使离你很近,因为一切声音都被机声、弹声、炮声掩盖。你知道弹落必炸,必毁了房屋,伤了性命。心中一红一红的,在想象中看到东一片血,西一片火光,你心中看见一座速成的地狱。当你稍能透过一口气来,你的脸立刻由白而红,你恨敌人,你小看自己,你为同胞们发怒。
          机声远了,你极愿由洞里出来,而又懒得动。你知道什么在外面等着你呢:最晴明的天日,与最凄惨的景象,阳光射在尸与血上,晴着天的地狱。
          在我所在的洞外,急速地形成了好几座地狱。民房、铺户、防空壕,都在那巨响中被魔手击碎。瓦飞了,砖碎了,器物成了烟尘;这还都不要紧,假若那瓦上、砖上、与器物的碎屑残片上没有粘着人的骨,洒着人的血。啊!电线折断,上面挂着条小孩的发辫,和所有的器物,都在那一堆里,什么都有,什么也没有。这是轰炸。这只教你有一口气便当恨日本,去打日本。民族间的仇恨,用刀与血结起,还当以刀与血解开。这教训打到你的心的最深处,你的眼前便是地狱。
          为什么我们截不住敌机呢?那富人们听到了那些惨事而略微带着一点感情说。是呀,富人们,为什么呢?假若你的钱老在身边,我们的飞机是不会生下几架小飞机来的,明白吗?
          七月十九这天来得更凶。十二日那天,两枚弹距我有四丈远,我在洞里,所以只觉震动,比我远两丈的大水缸却被一寸长的一块炸片打成了两半。十九日,我躲在院外,前有土坡,后有豆架,或者比在洞里更安全些。弹落之处,最近的也距我十丈。可是,落弹时那种吱忽吱忽的呼啸,是我生平所听见过的声音中最难听的。没有听见过鬼叫,这大概就很相似了,它不能不是鬼音,因为呼召着人魂,那天死伤过千!当这种呼啸在空中乱叫的时候,机声、炮声都似乎失去了威风。整个空中仿佛紧张愤怒到极点,而到底无法抵抗住那些黑棒子的下落。那些黑棒子像溅了水花的几吨红铁的精华,挟着魔鬼的毒咒,吱忽吱忽地狂叫、奔落、粉碎,达到破坏的使命。炸弹的爆烈,重炮的怒吼,都有它们的宏壮威严;而这吱忽吱忽的响声却是奸狡轻狂,是鬼的狂笑,自天空一直笑到地上,引起无限的哭声!
          吱忽吱忽,咚咚咚天上叫完,地紧跟着就翻了。这一天,七月十九的响动,比哪一回都剧烈。——我是在土坡旁的豆田上。一切都是静的,绿的豆叶、长的豆角、各色的豆花,小风吹来,绿叶的微动并无声音。可是它自己响起来,土自己震颤。不久,地镇定了,天上的敌机已走远,像中了咒诅似的那么急奔。两处起了火,一远一近。猛然地想起血肉横飞的光景,朋友们的安全,同胞的苦痛,眼前的土坡,身旁的豆田,还是那么静默安闲;离十丈远,可就有妇女在狂嚎;丈夫儿女已被那吱吱的鬼叫呼摄了去,有的连块骨也没剩。
          什么能打鬼子呢?几乎没有别的灵验法术,而只有加强我们空军这一条实际的办法。战争是最现实的,胆大并逃不出死伤,赤手不能拨开炸弹,哀悼伤亡的同胞并不能保险自己不死。出钱出力,把全民族的拳变为铁的,把我们的呼号变为飞机的与炸弹的响声,打退贼兵,追到三岛。这才是最有效的方法。这才是在牺牲中获得了最有益的教训。怕么?没一点用。不怕呢?一句空话。怕吧,不怕吧,你总得这么着:出钱或出力!除了这种实际的办法,你的情绪生活便只有恐惧,你的自私将毁灭了你自己与你的国。
          轰炸完了,救护队队员的每一滴汗都是金子,他们的汗把袜子都湿透。同时,烫着飞机式——在空袭警报到租界细细烫成的——头发的女郎,与用绸手绢轻拭香汗的少年男子,又在娱乐场中以享受去救亡了。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遭受轰炸躲在防空洞里的时候,“我”面临着是自己死还是别人死的选择,内心颇受煎熬。
    B.敌机远去时“我”极愿由洞里出来,是因为逃离了危险;又懒得动,是因为害怕敌机再次前来轰炸。
    C.富人们质疑“为什么我们截不住敌机呢”,他们认为钱不在自己身边,使得飞机的数量不够。
    D.文末写女郎和少年男子在娱乐场中以享受去救亡,有“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味道,蕴含着讽刺。
    (2)关于文中写七月十九日的轰炸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十九日的轰炸,从躲避地点、落弹距离和声音等与十二日那天的轰炸做了对比,突出了十九日的轰炸来得更凶猛。
    B.“整个空中仿佛紧张愤怒到极点”“那些黑棒子像溅了水花的几吨红铁的精华”,运用比喻生动描写了轰炸时的情景。
    C.用豆田的静反衬轰炸时“土自己震颤”,又用土坡和豆田的静默、安闲反衬血肉横飞的光景,表现了同胞的苦难。
    D.表达上多用短句,节奏较快,突出了轰炸的激烈、紧张气氛,如“吱忽吱忽,咚咚咚天上叫完,地紧跟着就翻了”。
    (3)小说第二段在叙述时由第一人称“我”转换为第二人称“你”,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4)老舍在写轰炸时,充分表达了对敌机和敌人的厌恶和仇恨之情,小说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13引用:6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已有的精神疾病诊断方式包括专科医生访谈和量表诊断,①_______——主观性强,量化指标缺乏。而基于脑电、语音、表情等生理、行为信号的人工智能诊断新技术,其诊断准确率能达到70%~90%。研究表明,相较于传统诊疗模式而言,在精神疾病的预测诊断、干预治疗等方面,②_______,人们看好其发展前景。
          脑电、心电、肌电等电生理信号都与人的精神状态相关,甚至鼾声、微表情、步态等人类感官难以察觉规律或精准捕捉的行为信号都可以用作人工智能判读精神健康的依据。信息技术让很多之前难以探测到的“蛛丝马迹”,可以被甄别、掌握以及高效利用。除了解决“无迹可寻”的难题,人工智能在治疗方面也有独特优势。医生治疗时需实时得到反馈才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提供的及时诊疗“反馈”,③_______,提升治疗效果。
          利用便携式脑电精神状态评估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在180秒内获取被试者的脑电信号,其间系统还会通过不同音频声与被试者互动,通过大数据模型客观、高效地对被试者进行精神状态评估。该技术对异常精神状态的识别准确率大于90%,已经获得国家二类医疗器械许可。
    (1)下列选项中,“可以”和文中加点处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刚才读了一遍,你的这篇文章写得还可以。
    B.今天天气实在热得可以,开空调吧。
    C.继续努力吧,你可以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D.把这些事情做完,你就可以走了。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组卷:7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庄子•秋水》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王守仁《蔽月山房》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以上材料都涉及“认知的局限性”,对广大青年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和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4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4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