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六年级上册《1草原》2023年同步练习卷

发布:2024/9/26 9:0:2

一、选择题

  •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组卷:243引用:6难度:0.9
  •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组卷:142引用:2难度:0.8

四、现代文阅读

  • 7.阅读《草原》,回答问题。
          ①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③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④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⑤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还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1)概括作者在选段中主要抓住了草原哪两个特点体现其美丽的。
    (2)指出第①段中划线的“白色的大花”指代的对象。
    (3)你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4)第③段“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请用此段中的词语回答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

    组卷:3引用:2难度:0.5
  • 8.文学类文本阅读。
    雪山      马叙从林芝到拉萨,从拉萨到那木错,八百公里的路上,一路上,不断地有雪山出现。它们远远地出现在视线之中。
          车中,人们嘈杂地谈论或惊呼着关于雪山的话语:
          “雪山离我们多远?”
          “看到的是什么山?”
          “它真白。”
          “我要上去抓把雪玩玩。”
          “前面拐弯过去还能看得到雪山么?”
          “看!看!又是雪山!”
          “雪山!雪山!”
          车中的人真的是很兴奋,看到了真实的雪山,对他们而言,到西藏看到了雪山就完成了想象中的一半的任务。
          南迦巴瓦峰是我的这次西藏之行中遇到的第一座雪山。
          南迦巴瓦峰是这么的远,几乎是一座形而上的雪山,而车上的人对雪山的议论是形而下的,她们想以手抓山顶上的积雪,想在雪山顶上留个影,想回家后在照片里欣赏雪山背景中的自己的影像。然后,说,你看,雪山!在直白村,再向南迦巴瓦峰眺望时,雪峰已经重新隐没在浓密的云雾之中。我的视线在这时是凝滞的。高高的南迦巴瓦峰,它抬起的是我的不真实的想象。我更愿意多次重复地描述它:远的,不真实的,难得一见的,形而上的,有着天堂气息的——南迦巴瓦峰。
          在西藏,雅鲁藏布江是绝对的,南迦巴瓦是绝对的,大昭寺是绝对的,布达拉宫是绝对的。当我处于它们的底下或远处时,这种感觉尤其强烈。在去往巴松错的路上,人们再次看到了雪山。夏日的雪山在阳光下的闪耀令很多人着迷。那么高,那么遥不可及。它的白色是那么的虚幻。它的尖顶是那么的宁静。在巴松错,我从湖水中接通对雪山的想象。巴松钳的湖水来自远方雪山的融雪。当雪山之水进入巴松错时,仍然保持着虚幻的品质。我注意巴松错原木联接的浮桥,它一半浸在湖水之中,起伏的浮动,拉伸的粗大钢索、铁链与湖水的对映,湖心岛的孤寂,已经废弃的水葬台,这一切,都加强着巴松错湖水的虚幻感觉,这虚幻的前提是它的源头是冰冷的雪山之水。
          到拉萨之后,再往那木错去,二百五十公里的路上,念青唐古拉山主峰的雪山在开阔的青藏公路上能够远远地看到。
          雪山还是那么的远。
          在人们下车对着雪山拍照的时候,远远地走来了一个藏族男孩。他向着我们走来。旷野上就这一个孩子,我们的视线内看不到他的父母。他的背后是念青唐古拉山雪峰。他向我走近,向我说了一句藏语。在他张口的时候我俯下身去,我听到了他的这句话,却听不懂他这句话。这近乎是一句秘语。后来我们中间有人给了孩子一元钱。很快地,这个男孩回转身走了。看着、他渐渐走远的背影,这个旷野上孤单的男孩像遥远的雪峰一样给我一种虚幻不真实的感觉,因为这个男孩离世俗太远太远。在这时,在雪山与男孩之间,我更倾向于这个旷野中的男孩。若干年后,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藏族小伙?再若干年后,他的中年晚年,以渐渐老去的方式,会继续安静地置于这里空旷的时间深处么?而远处的念青唐古拉山雪峰始终以近乎静止的形式见证了这里的一代又一代藏民的悄无声息的更替与延续。回到了眼前的事物,公路,车辆,游客,对它们,我仍然感到有着巨大的未知。这未知从城北高原远方的雪山延伸开来,一直延伸到了眼前的最切近的事物,使得我对鼻尖下的事物无法正确确认。
          在那木错,念青唐古拉山雪峰退得更加渺远,它在辽阔的那木错湖的尽头。在下午时分,站在那木错的东边往西南边眺望、念青唐古拉山上空云层翻滚,原在视线尽头的雪峰北时隐没在云雾之中。在那一边,暴雨即将来临。在这一边,阳光明媚。湖尽头气候的巨大变化隐去了念青唐古拉山的细枝末节。剩下的是:云、雨、湖,山脉、草原。我仍然眺望雪峰,尽管此时不可能再看得见雪峰。翻滚的云雾和雪峰,正在把一种巨大的未知扩展开来。我在这边的明亮之中,心里却充满了虚空与阴霾。这阴霾来自内心黑暗,来自雪山的对比。返回的拉萨路上再次翻越那根拉山口。这时的那根拉已经覆上了一层薄薄的雪层。当高原短暂的夏季消去,这里将又会是绵延的白雪世界。这次,一车的人都很平静,我想,这是他们看过了南迦巴瓦峰看过了念青唐古拉山的雪峰原因。而雪山则把更远的宁静,晴日雪峰的宁静,存放在未知的空间中。
    (选自《在雷神中停顿》,有删减)【注释】①形而上:是指超越于形象之外,或说不具有形象。②形而下:指有形的事物。
    (1)梳理游踪,探究发现。
    a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内容,将路线图补充完整。

    b作者为什么说雪山是“形而上”的?借助“路线图”,简要回答。
    (2)品味语言,把握情思。
    在西藏,雅鲁藏布江是绝对的,南迦巴瓦是绝对的,大昭寺是绝对的,布达拉宫是绝对的
    (3)你认为这个藏族男孩“若干年后,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藏族小伙”结合本文内容,简述理由。
    (4)“个人化的体验与思考,才是游记的灵魂”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结合《雪山》与《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两篇游记,加以阐述。

    组卷:23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