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平高学校高一(上)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8/2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经济学家相信,当今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应用造成的技术性失业,可能远比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任何时代发生过的机械化、自动化的影响更大。这种影响最明显的发生在制造业,但似乎正在蔓延到所有行业。
          虽然技术性失业只是一种短期冲击,是一种暂时的过渡性失调,但是,经济学家口中“短暂的过渡期”往往有几十年,对那些因自动化冲击而失业的劳动者个体而言,通常就意味着一辈子。
          面对可能无法避免的未来工作变化,人们的顾虑主要是害怕机器会夺走他们的生计,或者机器会湮灭他们的人生目标。现实是残酷的,那些缺乏一技之长的人在未来几十年中的收入潜力会持续弱化。“落伍”症状以及人们对这些症状的反应已经随处可见;就业朝不保夕,工资不断下降,经济停滞不前。针对自动化及其幕后推手,保守主义者的抗议此起彼伏,就连乐观主义者也承认这是不可避免的。
          诚然,技术进步从整体效果上看必然能够推动经济增长,一些经济学家也天真地认为,这种失业者遭受的伤害可以通过大量增加的社会财富予以补偿。但实际上,技术带来的社会财富“增益”并不可能让所有人利益均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具有替代效应,所产生的结构性冲击,将不可避免地加剧收入不平等。因此,我们必须关注那些因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而丢掉饭碗的劳动者,并提供相应的社会关怀和支持,使之尽快拥有新的技能来完成角色转换。
          解决问题的方案已经比较清晰,我们需要从社会、政府和个人三方面入手。创新是否可以节省劳动力、节省资本或完全“中性”,这取决于创新所产生的企业主和劳动力之间的收入分配。采用技术和资本替代劳动的进程,从市场角度看,是劳动力与资本的相对成本变化所驱动的。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导致创新和资本回报增加,但只有少数资本所有者受益。
          我们应该努力使变革速度与人类社会的承受能力相匹配。在这一方面,政府应该对此有所作为,其中包括:减缓自动化的发展速度和扩散幅度,确保其物质成果得到公平分配,保持足够的需求水平;考虑到机器人技术的大量使用后对工资水平的打压和对工作岗位的替代,还应当制定收入保障政策以抵消就业市场日益严重的不稳定性。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判断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需要遵循一个总体原则,即需要权衡在一段时间里人工智能带来的收益和对社会造成的成本或损失,只有在整体福利大于零的情况下,我们才应发展这种人工智能技术。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许多原来被认为是不可能被机器替代的执行的非常规任务,目前正变得越来越有可能被自动化。当然,这个替代过程是渐进的。许多工作岗位也只是发生了改变而不是永远消失。所以,技术性失业冲击其实更多地体现为对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影响和对个体技能要求的变化。除了社会和政府机构的外在支持,人们应该更多地从自身角度加强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研究行业发展趋势,调整职业生涯规划,主动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工作的未来。
    (摘编自郑磊《自动化革命浪潮中的个人技能重塑》)材料二:
          就业是保障,科技是生产力,两者是否对立?人工智能的兴起是否必然导致大量技术性失业?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冷静、客观地看待。
          很多研究机构在提出人工智能对未来发展重要性的同时,均指出人工智能将取代未来诸多工作岗位,造成大量失业,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短暂的过渡期”。麦肯锡指出,在其分析的800种职业所包含的2000多项活动中,全球经济中一半以上的活动可能会被取代。但是,也有研究机构指出,人工智能等科技进步将创造一系列新的工作岗位。德勤的研究显示,虽然制造业、农业等方面的工作机会在大量减少,但科技同时创造了更多新的岗位,在创意、科技和商业服务等行业,有大批新岗位正在被创造出来。
          追溯历史,科技进步从来都是双刃剑。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发生了一场人与机器争夺工作的“卢德运动”,引发了人们的诸多思考。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了可供工业生产的生产机器,不仅生产效率明显提高、产品更加标准化,也使得一些工作对工人的需求明显下降,导致工人失业增加,工资下降。一名叫卢德的工人率先以捣毁机器的方式进行对抗,而其结果正如大家所知,我们生产生活所用的机器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我们也依然需要大量的工人和工作者。
          就人工智能对人类岗位的影响来说,首先,人工智能无疑会冲击当前简单、初级甚至部分难度较大的工作岗位,但要彻底替代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微软研究团队已经创造了第一个能够将中文新闻翻译成英文的机器翻译系统,精确度与人类译者基本一致,很多翻译类的工作岗位需求无疑将会减少,但是高端化、私人化、定制化的翻译服务依然有更为广阔的需求。其次,人工智能将推动现有工作升级,人们可能获得更为高端的工作岗位。例如,基于人工智能的运用,很多基础性文字、图片等可以快速形成基础素材,人们可以有更多精力从事更为高级的策划、设计、创新等工作。最后,人工智能还将创造众多新岗位。
          与其说人工智能的出现取代了人,倒不如说人工智能的出现创造了更多需要操控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人才需求。人工智能等一批新科技成果的涌现和应用,使人们面临更多的不是失业问题,而是工作转换和革新问题,这种转换与革新必然需要我们去学习,去运用,让我们工作得更轻松、更自由、更便利。事实充分证明,人工智能导致失业潮是个伪命题。
    (摘编自张亚豪《人工智能导致失业潮是个伪命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学家认为,当今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应用造成的技术性失业带来的影响,比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任何时代都要大。
    B.自动化冲击会给未来的工作带来无法避免的变化,所以人们既害怕机器会夺走他们的生计,又担心机器会湮灭他们的人生目标。
    C.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是一种技术的进步,一定能推动社会经济增长,带来大量社会财富,从而也就能给失业的劳动者带来补偿。
    D.人工智能发展后,确实能增加创新和资本回报,但是即便如此,受益的人也只是少数资本所有者。
    (2)根据两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是每个人都会平等地享受技术革新所带来的社会财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所产生的结构性冲击,会不可避免地加剧收入不平等现象。
    B.只有在一段时间里人工智能带来的整体福利大于零,我们才可以发展这种人工智能技术,这是判断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需要遵循的总体原则。
    C.人工智能时代已然来临,但是人工智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替代那些简单、初级甚至部分难度较大的工作岗位。
    D.卢德捣毁机器的行为,突显了工业革命时期人与机器争夺工作岗位的激烈矛盾冲突,但是他的行为并没能让机器退出人们的生产生活,反而使机器越来越多。
    (3)下列选项中,最宜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论点的一项是
     

    A.现在很多年轻人缺乏耐心,工作不顺心就选择“跳槽”,还美其名曰适应时代接受新事物,但是这样频繁跳槽会导致他们无法积累具体的工作经验。
    B.数据分析专家托马斯•达文波特指出,随着人工智能的推广应用,发达经济体中约有25%~50%主要从事知识与信息处理的工作者将面临失业。
    C.“术业有专攻”的传统正在被人工智能所打破,职责边界越来越模糊。未来是否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对于自身职场价值有非常直接的影响。
    D.我国将人工智能列入国家战略地位后,人工智能得到快速发展,2019年专利申请数量就达11万项。
    (4)材料二的论证别有特色,请作简要分析。
    (5)人工智能替代效应所产生的结构性冲击会让一部分劳动者失业,如何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请简要概括。

    组卷:3引用:2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格拉西莫夫(节选)
    铁  凝
          齐叔是位画家,画油画。齐叔会讲故事,这是我欢迎他的原因之一吧。
          90年代初,我应邀去挪威参加一个文学研讨活动。巧遇齐叔,我说,咱们顺路,还要坐12个小时的船,讲点什么吧,齐叔。齐叔抽了一阵烟,想想,说我给你讲个太行山的故事吧,太行山的小格拉西莫夫。
          是个三月底四月初吧,我正坐在垄沟边上画画。脚下就是泛了青的麦苗,眼前有几棵开花的杨树。树下有几个女社员正给麦苗松土保墒,不干活,推搡着打闹。我脱下棉袄,垫着,垄沟湿呀。对,我还带着一个学生叫小三。我坐着我的棉袄,起好稿,一边铺颜色,一边研究杨树花的颜色到底是玫瑰紫还是玫瑰红。画笔在调色板上和弄过来和弄过去,紫里加点红,红里又加点紫。这时有两只脚出现在我眼前。是个男人的脚,穿双家做的布鞋。鞋帮上纳着密密实实的粗线,像沾上的芝麻粒儿。没穿袜子的脚在鞋窠拉里逛荡着,脚面很皱。我顾不上看人,继续作画,画画刮刮,刮刮画画,过了半小时,又过了半小时。我扭头看看,这双脚还在。脚的主人突然开口了,说:“家去吧,晌午啦,馏山药去。”
          听口音这是当地人,他们说话简洁,舌头有点大,有点发直。
          我放下画笔站起来,站在我眼前的是个年轻人:瓜子脸油红,早该修理的头发很蓬乱;一件假军绿棉袄,扣子都掉光了,用根绳子系在腰间;肩上背只空筐。小三也走过来,知道是该回去吃饭的时候了,就弯下腰帮我收拾画具。没想到这背筐的年轻人制止小三说:“别忙收戏(拾),可以爷(研)究爷(研)究。”
          小三觉得很奇怪,打量着年轻人说:“研究研究,你懂画?”
          年轻人说:“说不上懂,俺们接具(触)过。”
          接触过,我和小三都为这个“接触”惊异起来。
          小三说:“油画?”
          年轻人说:“油画。”
          小三说:“在土坨?”
          年轻人说:“在土坨。”
          我说:“想不到在这儿遇见个同行。”
          年轻人说:“哪敢,还得称呼您老师。”
          小三对年轻人有点穷追不舍了,说,你说要研究研究我老师的画,我老师的画到底存在什么问题?
          年轻人向后退退,眯起眼看看我的画,又看看眼前的对象,沉吟片刻说:“老师的画是个观察问题,观察方法缺少整体意识。太注意树这个局部了,忘记了周围。我说的颜色,啊,颜色。你看看后面的山,脚下的地,妇女们的大红袄。”
          我更惊讶了。这可不是个一般观众的见解。何况这年轻人在讲这番画论时,不知怎么就换了一套普通话。
    我对年轻人说:“你的道理可不是一般的道理,你知道吗?”
    “当然。”年轻人说,“你当这是我的发现,是我好不样儿的生就出来的?”
          小三说:“这是谁的观点,也请告诉告诉俺们。”
          年轻人说:“这哟,这观点出自小格拉西莫夫,苏联的。先家去吧,晌午啦,馏山药去。”
          年轻人一定要领我们到他家去馏山药,可我们在瓦坨有派饭,还是谢绝了年轻人的盛情。年轻人显得很遗憾,说,要不这样吧,我去就你们吧,赶明儿清早我就过瓦坨。可是有些日子不画画了,手实在痒痒。
          知道小格拉西莫夫吧?齐叔问我。
          我说,我不太注意苏联的画家,可是,太行深山的土坨这个青年怎么会知道小格拉西莫夫呢,我觉得奇怪。
          齐叔说,咱们先去喝点什么吧,我请你。也让我想想这故事怎么往下讲,是顺叙,还是倒插笔。
          齐叔品着马提尼,继续讲土坨的小格拉西莫夫。
          从那天起,小三就把土坨那位年轻人叫做小格拉西莫夫了,有时候我也叫。分手时小格拉西莫夫说,明天他就过来。小三说,别忘了带上你的作品,让俺们也见识见识。小格拉西莫夫说,还用你提醒?好容易遇见个老师,这深山老峪的。
          第二天天刚亮,外屋就有了响动。我下炕来到外屋。原来,小格拉西莫夫正坐在一个蒲墩儿上。看见我,忙站起来说,老师,画箱我也背过来了,还有……他指指我身后的墙。在我身后,那被灶烟熏黑的墙上拦了两条麻绳,绳子上别着他的一批作品:书本大的,巴掌大的,簸萁大的。“专为老师布置了一个展览。”小格拉西莫夫说。
    “当时您的第一感觉是什么?面对小格拉西莫夫的画。”我问齐叔。
          嗬,猛藐我们。胆子大,画笔在纸上好一阵层厾打。齐叔说。
          齐叔用了个“厾打”来形容小格拉西莫夫作画,我有几分明白了,就又问齐叔,小格拉西莫夫的自我感觉如何。
          好,好得不得了。齐叔说。画着画着腾地站起来说:“齐老,我给你翻个跟头吧!”翻了几个跟头又唱起当地的老调梆子。唱青衣,唱花脸,唱《潘杨讼》,唱《秦雪梅吊孝》。艺术这东西有时候是能把人弄得五迷三道,忘乎所以。
          我说,我还是想先知道是谁非要把小格拉西莫夫传给小格拉西莫夫不可。
          齐叔说,应该是王某某,我师姐。两年前来西县画画,住土坨,小格拉西莫夫不知怎么就迷上了油画,也不出工了,柿子也不卖了,一天天摞着王某某。我想,谁传给他的这不是关键,再说也不是王某某一定要把油画播种到土坨。关键是小格拉西莫夫不知怎么就迷上了它,走火入魔,你懂吧。油画让他的灵魂不安分了。有了油画,他就成了一个生活中的胜利者。每次画画回来,他把新作别在麻绳上,唱着曲——老调梆子又改苏联歌曲了。我们在他眼里反倒总像个失败者。
          油画之于他,他之于油画,意义到底又在哪里呢?我问。
          这是我留给你的问题,你是作家。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文写的小格拉西莫夫专心致志观察齐叔作画,为后文他评价齐叔的画作了铺垫。
    B.小格拉西莫夫跟齐叔初次相见就请他去家里“馏山药”意在说明当地人热情好客。
    C.小三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虽着墨不多,但他的存在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D.油画之于小格拉西莫夫,《哦,香雪》中铅笔盒之于香雪,都蕴含主人公的精神寄托。
    (2)关于文中王某某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某某的出现说明了主人公小格拉西莫夫接触油画的缘由,使得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B.小说在结尾处才交代了王某某的有关信息,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激发读者的思考兴趣。
    C.王某某到来使小格拉西莫夫迷上油画,小说借此委婉批评了为艺术失去自我的行为。
    D.王某某无意中将油画带给了小格拉西莫夫,从某种意义上说,王某某是一个启蒙者。
    (3)“何况这年轻人在讲这番画论时,不知怎么就换了一套普通话。”请探究这一细节的作用。
    (4)文中有两个“我”,一个是讲故事的齐叔,一个是叙述者“我”,这样的构思设计有何妙处?

    组卷:13引用:6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日常办理业务过程中,群众对于“办不成”“很难办”“不给办”等现象反映比较突出。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地方纷纷开设“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纾解群众办事难,受到普遍好评。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设立,是对现实的警醒。①        ?一是一些地方潜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作风问题,二是有的办事人员在担当尽责方面还存在差距。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
          从某种意义上说,②        ,而是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权宜之计。要通过“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把群众难办的事办成,更要以此为契机完善制度、形成机制,及时总结现象背后的共性问题,着力补齐短板,提高流程效率,提升办事效果。多措并举、攻坚克难,我们就能让百姓能办成的事情越来越多,③        
    (1)请根据文本,给这则新闻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组卷:8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四川天府新区华阳小学两名四年级学生大胆质疑并探索求证,成功推翻官方用书上的“标准”答案,并给新世纪小学教材(北师大版)编写组发去了邮件,并收到了编写组的回信。回信中,教材编写组肯定了两名学生敢于质疑的探究精神和严谨的态度,同时表示,在教材修订时,会采纳他们的建议。这则新闻一经报道就在网上走红,不少网友连连点赞、给予好评。
          中科院“雁栖青年论坛”邀请你作为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敢质疑勇探索,赶考新征程”为主题的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0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