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河北省衡水十三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

发布:2024/7/4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人们把贾宝玉与薛宝钗、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关系概括为“金玉良姻”和“木石前盟”,这种称呼最早出现在《红楼梦》第五回的《红楼梦曲•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它很快地、一致地为读者和研究者接受并应用。因为这种概括与实际情况贴切——贾宝玉有玉,薛宝钗有金(锁);同样,林黛玉的前身是一株绛珠仙草(木),而贾宝玉则为石头幻化。“金玉良姻”与“木石前盟”这两个词语并列而呈现出来的时候,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特别在我们要将薛宝钗与林黛玉加以对比的时候,就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原因在于“金玉”与“木石”是一对内涵极其尖锐对立的词语。“金玉”是富有、高贵的意思。而“木石”呢?就得多做一点阐释了。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里,“木石”常常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思想境界。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孟子》中,“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这里虽还未表达出一种明确的思想含义,但作为圣人的舜,在深山里喜与木石居住在一起,也反映出一定的倾向性了。晋人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借隐士之口,不满当时“上古质朴淳厚之道已废,而末枝遗叶并兴……”的状态,明确提出了“吾不忍见也,故去而处兹。人不可与为俦,不若与木石为邻”。阮籍的这种思想,在后世的许多高洁自好的士人中产生了巨大的、长远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精神共识。这在一些著名文人的诗文书画中颇不少见。唐代诗人、古文大家柳宗元,在被贬永州时,既有政治上被排斥的愤懑,又有新居地的人文环境不适应的烦恼,于是在《与萧翰林俛书》中表达他对世俗的厌弃,与木石相伴的意愿。北宋的苏轼,他的弥足珍贵的《木石图》画了一块大石压着一株干枯的弯树,其旁是一些幼竹和嫩草。苏轼的友人米芾在《画史》中称此画发泄出苏轼胸中的一股“盘郁”不平之气。此画据考乃苏轼被贬官杭州时所作,虽然他自己没有题字,但可想象与上述柳宗元的情状是完全一致的。我们再回头来看阮籍、柳宗元、苏东坡等人,他们都是一些有愤世嫉俗思想性格的人,他们产生的“木石”情结的内涵和原因都是相通的,也因此,尽管这些人的世界观、思想性格是复杂的,但他们又都具有不同流俗、高超劲洁的可贵一面。
          钗黛的对立在作品中可以从许多方面表现出来,而其中又有不少可以归结到俗与脱俗的对立这一重要基点上来。当然,其具体内容是丰富厚实、多彩多姿的。
    (摘编自曾扬华《钗黛之辨•“金玉”与“木石”》)材料二:
          《红楼梦》甲戌本拟神话“木石前盟”中,主角是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绛珠仙子为木,神瑛侍者就一定为石。因神瑛是掌管万石之事的灵虚真人府邸赤瑕宫的侍者,神瑛侍者未修炼成男身之前应是一块石头,且“瑛”意指“像玉的石头”,“瑛”和“神”相连,即指有神性的石头。按照“绛珠仙草——绛珠仙子——林黛玉”的逻辑发展线索来辅助推断贾宝玉的前世今生,即是“有神性的石头——神瑛侍者——贾宝玉”。因此“木石前盟”是石仙神瑛侍者和木仙绛珠仙子的爱情之盟。
          “木石前盟”中的“石”不是顽石,因曹雪芹塑造的顽石与神瑛侍者差异很大,二者到凡间的目的相左。顽石因补天未果,被弃置青埂峰下,不愿固守为“石”的命运,百般恳请僧道带它离开,到人间的“富贵场温柔乡”中经历一番。顽石到人间是要封妻荫子,延续家族的荣华富贵,代表社会主流价值观。而现实中的贾宝玉完全没有顽石的人生价值观,却完全具备神瑛侍者的特征。神瑛侍者下凡之前为“情痴”,倾注感情浇灌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下凡是要经历一段情缘。神瑛侍者代表真性情;顽石代表礼教约束下的功名利禄。神瑛侍者与顽石本互不相干,顽石尚未修炼到可以下世为人,只好被神瑛侍者夹带入世,成为贾宝玉身上佩戴之“玉”,时时欲左右贾宝玉的价值观与婚姻观,所以神瑛侍者的后身贾宝玉才要砸“玉”。神瑛侍者为“石仙”,但没有脱离自己的“石”之本真状态。一石一草一木,天地初生时即存在,石与木的交流是处于同一层次的情感状态的交流。“木石前盟”是神瑛侍者与绛珠仙子的“誓约”,但作者却只提他们的前身“石”和“木”,说明作者更强调“木石”的自然属性,所以,“木石前盟”之意即木、石代表的是不忘本原状态的、源于本性的感情。
    (摘编自袁茹《“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阐微——基于<红楼梦>非现实主义结构框架的视角》)材料三:
          “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作为支撑《红楼梦》的结构性框架,这两则神话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木石前盟”代表人性的自由与爱情的浪漫,追求爱情的自由,是人的自然天性的象征,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真正的两情相悦;“金玉良缘”代表了世俗力量对人的框范与规定,在这种模式化的框范设计中,人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必将被毁灭。它是一种预设的、不可改变的命运象征。“木石前盟”的神话意象象征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的先天性和自然性;“金玉良缘”的原始意象象征贾宝玉与薛宝钗婚姻的宿命性、世俗性。
    (摘编自张丽红《爱情原型的神话意象——论<红楼梦>“木石前盟”的象征意义》)(1)下列对“木石前盟”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木石前盟”暗合中国古代传统文人高超劲洁的精神,表现了宝黛爱情相对于现实世界的脱俗。
    B.材料二的“木石前盟”是石仙神瑛侍者和木仙绛珠仙子的爱情之盟,两人经历情缘后一起下凡。
    C.材料二的“木石前盟”中的木和石具有自然属性,二者的交流是处于同一层次的情感状态的交流。
    D.材料三的“木石前盟”代表着人性的自由与爱情的浪漫,其神话意象象征着宝黛爱情的先天性和自然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金玉”与“木石”是一对内涵极其尖锐对立的词语,所以当它们出现在《红楼梦》第五回时,很快被人们接受并应用。
    B.阮籍的“木石思想”影响了后人,柳宗元的《与萧翰林俛书》和苏轼的《木石图》二者都表现出与其相通的精神共识。
    C.灵虚真人掌管万石之事,神瑛是灵虚真人府邸赤瑕宫的侍者,所以神瑛侍者一定是“木石前盟”中的“石”的前身。
    D.“金玉良缘”是一种预设的、不可改变的命运象征,象征着贾宝玉与薛宝钗婚姻的宿命性和世俗性。
    (3)下列出自《红楼梦》的情节,不能体现材料一提到的宝钗之“俗”或黛玉“脱俗”的一项是
     

    A.“点戏”一节里,宝钗迎合贾母,点了热闹的《西游记》与《鲁智深醉闹五台山》。
    B.宝钗听说金钏儿投井后忙来安慰王夫人,并说金钏儿“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C.黛玉初进贾府回复读书的问题,对贾母说“只刚念了《四书》”,对宝玉说“些须认得几个字”。
    D.黛玉担心落花随水流到不干净的地方而葬其于土,还作诗感慨“质本洁来还洁去”。
    (4)三则材料都就“对立性”做了阐释,请简要概括各则材料中包含的最主要的对立关系。
    (5)《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贾政见到了出家的宝玉,听其歌曰:“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请你用材料一的相关内容并结合《红楼梦》原著中贾宝玉的形象简析歌词中贾宝玉“归彼大荒”的原因。

    组卷:4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飘过雪花的记忆      深冬,给表姐打电话,才知姨妈的阿尔茨海默病愈发严重了,已住院。
          姨妈是汉剧演员,年轻时是红遍江城的汉剧大青衣。舞台上,凤冠霞帔的她,纤指轻捻,声音穿在钢丝上一般,婉转唱着《二度梅》。后台,卸妆的她,露出精致洋气的面容,长长的睫毛上仿佛凝着薄薄的冷霜,眼里透着距离感。记忆里,姨妈是这样耀眼而遥远的存在。
          被无数汉剧迷崇拜着、宠爱着,难免膨胀出极度的自我。然而,所有人都那么包容,仿佛漂亮的名伶天生就该拥有这样的特权,包括我。
          表姐带我去医院的那天,天空飘着雪。走在去往病房的雪地,树枝上坠下的冰晶落在脸上,瞬间冰凉地滑落,像无声的泪珠,让眼前白茫茫的世界平添一份空落感,这感觉在心头萦绕,一点点蔓延成无边际的雪白,直至与姨妈白色的病床融在一起。
          两个护工一左一右帮姨妈洗漱着,小心翼翼。姨妈皱着眉,一脸不满。“病成这样了,还是和原先一样挑剔。”表姐低声嘀咕着,像告诉我,又像是对护工表达着歉意。
          曾经的姨妈活得有多精致讲究,只有我们知道。我定睛细看姨妈,面容苍老,眼神空洞,灰白的短发随意拢在耳后。一瞬间,心里像有千军万马踏过。命运曾赋予这张脸多少灿烂辉煌,而今的剥离就有多彻底残忍。唯眼底宛在的那抹淡漠,依稀能唤起曾经的记忆。
          表姐拉我上前,在姨妈耳边重复着:“娜娜来看你了。”迎着两眼空洞,我靠近她:“姨妈,我是娜娜。”
          姨妈呆滞的目光终于落在我脸上,仿佛记起了什么似的,忽然绽出快乐的笑容,连声说:“娜娜呀,长漂亮了。”那妩媚欢快的表情竟让我的心为之一动。记忆深处有一抹明媚在闪耀,那是我曾经的仰望。
          表姐看我一眼,俯身叫了声“妈”。姨妈转过脸,表情木然。我不甘心,拉着表姐说:“姨妈,这是军军啊,你不认识了吗?”姨妈望向我,眼里有说不出的漠然气息:“军军是什么人啊?”她反问我。表姐看着我,脸上满是悲戚与受伤。
          是我心存侥幸了。阿尔茨海默病,真的如雁过寒塘,了无痕迹。我低下了头。
          彼时,患同样病症的姨妈的弟弟,我的表舅刚去世。表舅一直待我如女儿般,最后的时光里,失忆的他像个无助的困兽,在全然陌生的环境里做着无谓的抵抗。他已不认得我,但我的陪伴偶能换得他短暂的安静。他像个听话的孩子,总是默默吃完我带去的“小桃园”鸡汤,然后一起静静坐在阳光里。院长说:“虽记不起你了,但你存在于他的潜意识里。”如此,亦聊以自慰了。
          仿佛一道微光,穿过了漫长的黑暗,我忍不住要抓住那道光:“姨妈,你还记得闷子吗?”
          “闷子五岁了,长得很帅哦。”姨妈的声音突然柔下来,眼里蓄满了柔情,“姆妈喜欢闷子,什么好东西都给他,我没有。”言语里尚有孩子般的委屈。
          我和表姐惊奇地对视。太意外了!一时间,百感交集。怎能想到,在被抹掉的无尽虚空里,牢牢占据她脑海的,是她曾满心幽怨的姆妈和多年来少有往来的弟弟。
          窗外雪花飞舞,像极了零落的柳絮。在这冬天,烟水缥缈的光阴里,我就这么跌进了清澈无尘的回忆里。
          那该是姨妈深藏于心的一段时光,一段在心底重复千回的述说。
          终于逃出不幸婚姻的姆妈,带着十岁的她再嫁,继父是一个英俊的黄埔军官。郎才女貌的神仙眷侣,次年便有了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弟弟,弟弟自小不爱说话,小名便唤作闷子。姆妈身着旗袍,一头卷发,身后站着贴身警卫,在璇宫饭店大宴宾客的日子,是一家人最富足无忧的时光。可好景不长,不久继父随部队离开,再无音讯,是死是活至今成谜。一家三口的生活自此拮据。
          即便成了万众瞩目的名人,我们仍常听到姨妈念叨心中的遗憾:“若不是环境所逼,我可以上清华的。离校那天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啊,像蒲公英一样的雪啊,在空中舞,在随风飞。我,毕生难忘。”这是她心里最深的憾,亦是对姆妈最深的怨。
          青春逼人的女孩,凭着老天爷赏饭吃的优越条件顺利考上了戏校,担起了养家的重任。后来,拜汉剧大师陈伯华为师,成了汉剧院的台柱子,名噪一时。
          星光熠熠的日子,各种演出应接不暇。姨妈无暇顾及瘫痪在床的姆妈,以及伺候母亲长达七年的弟弟。她一个人,兀自盛开,盛大而隆重地绽放,把血浓于水的光阴全都席卷而去了。
          晚年的姨妈开始尝试走近唯一的弟弟。可时光久远,亲情早已疏淡。随着阿尔茨海默病的一天天加重,表舅已不再认得这个姐姐。失去太久,弥补的路是那么遥远,且来不及。
          疏离,隔膜,遥远,似毫无关联的季节,没有过渡,没有连接。
          无法责备,无法要求。我们站在这亲情之外,待时光流转,看红尘落寂。
          “闷子五岁了,长得很俏皮呢,他最喜欢和我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姨妈一遍遍重复着。
          冬天的雪,漫天纷扬,终于凝结成最温暖洁白的一朵,深种在了姨妈荒芜的记忆里。属于她的冰雪世界,在无声无息中消融,至亲仍在,何尝不是她最后的幸运呢?
          望向窗外,伴着呼呼的北风,我看到了雪花飘过的痕迹……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为汉剧演员的姨妈曾经名噪一时,于“我”“耀眼而遥远”;如今患病住院,“面容苍老”,“我”对她不再仰望、尊重。
    B.去病房的路上,“一份空落感”“蔓延成无边际的雪白”,将内心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化虚为实,贴切地描述了“我”的情绪。
    C.文章插叙“我”陪伴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表舅的情节,看似闲笔,实则为下文叙述姨妈和表舅之间的故事做了铺垫。
    D.姨妈多年来与弟弟少有往来,在她身患阿尔茨海默病且病情愈发严重的情况下,竟然还记得五岁时的弟弟,这让“我”和表姐感到惊奇与意外。
    (2)关于文中“我”“跌进了清澈无尘的回忆里”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姨妈因家庭变故无法上清华而深感遗憾,后来她考上了戏校,担起了养家的重任。
    B.弟弟闷子出生后备受宠爱,“自小不爱说话”,性格内向,造成姐弟感情早已疏离。
    C.“像芦花一般的雪啊,像蒲公英一样的雪啊,在空中舞,在随风飞”一句,以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姨妈当时的心境。
    D.姨妈成名后,忙于各种演出,沉浸在光彩的世界中,没有时间照顾弟弟和瘫痪的姆妈。
    (3)请探究文中画线句子“属于她的冰雪世界,在无声无息中消融”的意蕴。
    (4)散文讲究形“散”神“聚”。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这一特点的?请试做分析。

    组卷:17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卯门生紫气,①               。红红的春联拉开了兔年春晚的序幕。
          2022年12月2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以“欣欣向荣的新时代中国,日新月异的更美好生活”为主题,正式发布吉祥物形象“兔圆圆”和官方标识。
          活泼的萌萌态,亮亮的大眼睛,“万物有灵”的东方表达……在集纳了无数受众的喜爱倾向、经过系统翔实的大数据调研画像后,萌萌软软的“兔圆圆”诞生了!这是春晚40年历史上首次尝试——②                
          吉祥物“兔圆圆”身上,凝汇着大数据调研而来的全网受众的喜好和期待,包含着传统文化中生肖兔的意蕴和美感。竖直的耳朵,微昂的脑袋,挺起的胸脯,无不彰显出奋进向上的精气神。伴随“兔圆圆”一起跃然眼前的,还有2023年春晚主视觉标识——它从“兔圆圆”奔跃向上的姿态定格而来,同时又是③                ,卯字如开门之形,兔形跃动向上,寓意卯兔跃开春门,整体设计充满了踔厉奋发新征程的动势和丰神俊逸的力道,彰显出汉字亦字亦画的独特美感,将“奔跃向上的癸卯兔年”这一寓意和祈望演绎得意蕴无穷。
    材料二:
          2011年12月31日,首届CCTV网络春晚导演组结合网友投票,在十个可爱的吉祥物方案里,最终选中北京网友设计的@兔(公兔:爱他兔 母兔:爱她兔)。@兔额头的@印记来源于中国传统习俗中的吉祥痣,身穿的唐装体现了中国传统节日喜庆祥和的氛围,而围着的围脖与“微博”谐音,寓意互联网技术的新应用和新发展,使其在具有中国生肖传统意义的基础上更加与时俱进,更国际化。
    (1)请在材料一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介绍吉祥物时应包含的内容。

    组卷:6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久前“汉语盘点2022”结果正式揭晓,“稳”字当选年度国内字。
          “稳”,《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蹂毂聚也”,《人民日报》评论阐述为“舍弃秕糠聚集起谷实”。如何能“稳”呢?“舍弃秕糠”说的是首先要做好选择;“聚集起谷实”说的是然后要做好积累。选择与积累,为“稳”固本。
          汉字“稳”的含义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对作为青年学生的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3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