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宁夏银川经纬高级中学高一(下)月考语文试卷(5月份)

发布:2024/6/15 8:0:9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整理中国的古书,如考证真伪,作有系统的研究,加新式标点,作群书索隐,都是必要的事。但是此外我觉得古文今译一事也不可忽略。这在不远的将来是必然盛行的一种方法。整理国故的最大目标,是在使有用的古书普及,使多数的人得以接近。古书所用文字与文法与现代已相悬殊,将来通用字数限定或则汉字彻底革命时,则古书虽经考证、研究、标点、索隐,仍只能用于少数博识的学者,而一般人终难接近。于此今译一法实足以济诸法之穷,而使有用古书永葆不朽。
          我们中国对于古代文书尊视如上天符箓,惟恐其不神秘,惟恐其被一般人接近了会泄漏天机。凡古人的一句一字都不敢更易,稍有更易便是离经叛道,在从前下科场的时候定会名落孙山,或者犯打手心数十。我们中国人的古董癖,我怕是全世界人所难比肩的了。
          小时候读四书五经,读得一个倒背如流,但一句也不知道在说些什么。我们的脑筋,在古文字的暗诵里消费好几年。白话文运动的成功,要算是我国文化史上很可以特书的一项事迹,最近小学教科书都采用白话,纵令尚不完备,我相信读者的受益,总比我们读四书五经时多得万倍。四书五经我们读它们时浑感困难,并不是它们的内容艰深,实在是它们的外观古涩。如《国风》中许多的抒情诗,我觉得十二三岁的人并不是不能领会,假如我们给它们换上一套容易看懂的文字。只要我们把那针刺层剥掉了,无论什么人都是可以享用良乡甘栗。
          《国风》中四十首诗我把它们今译了出来,辑成了一本《卷耳集》。我相信青年朋友们读我的译诗必比读《国风》原诗容易领略。最近北京《晨报副刊》上的梁绳炜君和南京《东南评论》上的周世创君各有一篇《评卷耳集》的文字,他们都以为我的翻译是失败了,因而断定古书今译是走不通的路,古诗是不能译和不必译的东西。
          古书今译的必要,我在上面已经略略说过了;我现在要来说古诗的能译与否。诗的翻译,假使只是如像对翻电报号码一样,定要一字一句的逐译,这原是不可能的事。随你如何说,诗的翻译,绝不是那么一回事!诗的翻译应得是译者在原诗中所感得的情绪的复现,也就是说翻译诗要意译。这个问题我不只说过一次了,然而一般人的先入见总不容易打破,最捷近的办法是:请读货兹吉拉德英译的《鲁拜集》(Rubaiyat)吧!我们且看他的译文究竟是否针对,而他的译诗究竟是否成功。我们的译家定要主张直译,而又强人以必须直译,所得的结论当然是诗不能译了。诗不能译的话,当得是诗不能直译呀!
          由一国的文字译成别国的文字可能,由本国的古文译成今言,当然更见容易。因为同是由原诗情绪的第二次表现,原诗如属本国古文,于再感原作者的情绪上当得比较外国言文亲切。由古诗译成今言、并不是我的创举。先我而尝试者已有人存。我们即向外国文学史探求,譬如英国最古的Anglo-Saxon文学便经过多少人的翻译,即最有名的叙事诗Beowulf,一首古诗在它本国中已经经过了十道的翻译了!
          把古诗今译了的办法在外国文学史中实在举不胜举。并不是说外人如是,我们也可以照样模仿。但是这明明是一条大众所走的路,别人要想证明这条路走不通,只把我一个人的步法来断定,那是不合逻辑的。我的步法可以有错,或者是跋行,或者是瞎走,或者只在路上打回旋,那我就在一条通路上走也是把路走不通的。因一人的行事而断定一事的是非,这不仅是武断,而且是狂断了!
          古代书籍的普及须待今译一途,这是自然的趋势,并不是一个人的成败所能左右,也并不是一二人的狂断所能左右。这条坦坦的大路,待一切善走路的人来走,我不过只是在路上跳了两跳的虾蟆。走通了路的人说我不曾走通,我只可以向着他哇哇的赞美。但是未曾上路的人,千切不要看见我这虾蟆乱跳而畏途。已在路上走的人,也千切不要因别人畏途而中辍或返步。
    (摘编自郭沫若《古书今译的问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古籍考证真伪,加新式标点等是必要的,但要让古籍走近大众,还要做更多工作。
    B.古今中国人都认为古书中的一字一句不能稍作更易,这种观点不利于古书的普及。
    C.四书五经等部分古书,其内容未必艰深难懂,只是古书所使用的文言文让人难以理解。
    D.无论用另一种语言翻译诗歌,还是将古诗今译,都应该复现译者在原诗中所感得的情绪。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全面论证各种整理古书方法的不足,断言古书今译会盛行,为后文的论述张本。
    B.文章有立有驳,在论述古书今译的必要性后,批驳了梁绳炜等人古诗不能今译的观点。
    C.文章将翻译区分为意译和直译,意在辨正批谬,论证古诗是不能直译,而不是不能翻译。
    D.第七段举外国文学史中的古诗今译为例,证明了古诗今译是一条已被成功实践的道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白话文运动促进了中国的教育发展,小学教科书采用白话文,让小学生免于死背古书。
    B.作者用白话文翻译《国风》中的四十首诗歌,辑成《卷耳集》,受到了当时学者广泛反对。
    C.作者积极倡导古诗今译,他认为虽然自己翻译《国风》失败,但是古诗今译的道路是正确的。
    D.梁绳炜等通过批评《卷耳集》来彻底否定古诗今译,这是因为他们缺乏外国文学史的知识。

    组卷:1引用:3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问圣•奥古斯丁:“时间究竟是什么?”他回答说:“你不问我,我本来很清楚地知道它是什么;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了。”世间许多习见周知的东西都是如此,最显著的就是“美”。我们天天都应用这个字,本来不觉得它有什么难解,但是哲学家们和艺术家们摸索了两三千年,到现在还没有寻到一个定论。听他们的争辩,我们不免越弄越糊涂。我们现在研究这个似乎易懂的字何以实在那么难懂。
          我们说花红、胭脂红、人面红、血红、火红、衣服红、珊瑚红等等,红是这些东西所共有的性质。这个共同性可以用光学分析出来,说它是光波的一定长度和速度刺激视官所生的色觉。同样地,我们说花美、人美、风景美、声音美、颜色美、图画美、文章美等等,美也应该是所形容的东西所共有的属性。这个共同性究竟是什么呢?美学却没有像光学分析红色那样,把它很清楚地分析出来。
          美学何以没有做到光学所做到的呢?美和红有一个重要的分别。红可以说是物的属性,而美很难说完全是物的属性。比如一朵花本来是红的,除开色盲,人人都觉得它是红的。至如说这朵花美,各人的意见就难得一致。尤其是比较新比较难的艺术作品不容易得一致的赞美。假如你说它美,我说它不美,你用什么精确的客观的标准可以说服我呢?美与红不同,红是一种客观的事实,或者说,一种自然的现象,美却不是自然的,多少是人凭着主观所定的价值。“主观”是最纷歧、最渺茫的标准,所以向来对于美的审别,和对于美的本质的讨论,都非常纷歧。如果人们对于美的见解完全是纷歧的,美的审别完全是主观的,个别的,我们也就不把美的性质当作一个科学上的问题。因为科学的目的是于杂多现象中寻求普遍原理。普遍原理都必定有客观性,美既然完全是主观的,没有普遍原理可以统辖它,它自然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了。但是事实又并不如此。关于美感,纷歧之中又有几分一致,一个东西如果是美的,虽然不能使一切人都觉得美,却能使多数人觉得美。所以美的审别终究还有几分客观性。
          研究任何问题,都须先明白它的难点所在,忽略难点或是回避难点,总难得到中肯的答案。美的问题难点就在它一方面是主观的价值,一方面也有几分是客观的事实。历来讨论这个问题的学者大半只顾到某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所以寻来寻去,终于寻不出美的真面目。
          大多数人以为美纯粹是物的一种属性,正犹如红是物的另一种属性。换句话说,美是物所固有的,犹如红是物所固有的,无论有人观赏或没有人观赏,它永远存在那里。凡美都是自然美。
          从这个观点研究美学者往往从物的本身寻求产生美感的条件。比如就简单的线形说,柏拉图以为最美的线形是圆和直线,画家霍加斯以为它是波动的曲线,据德国美学家斐西洛的实验,它是一般画家所说的“黄金分割”即宽与长成一与一点六一八之比的长方形。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以为关的线形和一切其他美的形象都必显得“对称”,至于对称则起于数学的关系,所以关是一种数学的特质。近代数学家莱布尼兹也是这样想,比如我们在听音乐时都在潜意识中比较音调的数量的关系,和谐与不和谐的分别即起于数量的配合匀称与不匀称。画家达•芬奇以为最美的人颜面与身材的长度应成一与十之比。每种艺术都有无数的传统的秘诀和信条,我们只略翻阅讨论各种艺术技巧的书籍,就可以看出在物的本身寻求美的条件的实例不胜枚举。这些条件也有为某种艺术所特有的,如上述线形美诸例;也有为一切艺术所共有的,如“寓整齐于变化”“全体一贯”“入情入理”诸原则。他们都以为一件事物如果使人觉得美时,它本身一定具有上述种种美的条件。
          美的条件未尝与美无关,但是它本身不就是美,犹如空气含水分是雨的条件,但空气中的水分却不就是雨。其次,就上述线形美实验看,美的条件也言人人殊;就论各种艺术技巧的书籍看,美的条件是数不清的。把美的本质问题改为美的条件问题,不但是离开本题,而且愈难从纷乱的议论中寻出一个合理的结论。具有美的条件的事物仍然不能使一切人都觉得美。知道了什么是美的条件,创作家不就因而能使他的作品美,欣赏家也不就因而能,领略一切作品的美。从此可知美不能完全当作一种客观的事实,主观的价值也是美的一个重要的成因。这就是说,艺术美不就是自然美,研究美不能象研究红色一样,专门在物本身着眼,同时还要着重观赏者在所观赏物中见到的价值。我们只问“物本身如何才是美”还不够,另外还要问“物如何才能使人觉到美”或是“人在何种情形之下才估定一件事物为美”。
    (摘编自朱光潜《什么叫做“美”》)(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什么是美”的问题上,两三千年来哲学家和艺术家争论不休,形成了两派观点。
    B.人们可以通过分析光波的长度和速度,找到一些不同事物在色觉上所具有的共同性。
    C.科学研究的问题一定蕴含客观性,完全缺乏客观性的事物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D.“美”既有主观性,也有客观性,学者只有全面地把握这一点,才能真正揭开美的面目。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同一事物,有人认为它美,有人不认为它美,所以“美”是没有标准的价值判断。
    B.如果一件艺术作品轻易获得一致的赞美,那么它的年代一定较为久远且结构简单。
    C.如果事物是美的,那么它一定具有美的条件,这种条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
    D.对创作者根据美的条件创作出的艺术作品,欣赏者会根据同样的美的条件来欣赏。
    (3)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观点最接近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充实之谓美”,个人把善的本性扩展贯注于全人格之中,并表现出来,就成为美的人。
    B.黑格尔认为,美的要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所借以显出意蕴或特性的东西。
    C.罗丹认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D.老庄认为,道为天地之大美,道之所以美,就在于自然无为。
    (4)文章第三段主要使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费孝通先生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主张,意即每个人都有美的点,要欣赏各自的美,也要发现、欣赏别人的美,请结合本文从美学角度谈谈这一主张的合理性。

    组卷:6引用:3难度:0.5

五、选择简答

  • 7.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ㅤㅤ公历每年12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55度的时候,冬天的①             ——大雪,如期而来。
    ㅤㅤ“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小雪、大雪之小大,并非形容降雪之多寡,而是形容积雪之有无。小雪时,雪随下随融,而到了大雪时,②             。“风后暖,雪后寒”,伴随大雪而来的是气温的持续下降,此时,除华南和云南南部无冬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寒冷的冬季。
    ㅤㅤ“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大雪时节,我国东北、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已达零下10摄氏度以下,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气温也稳定在零摄氏度以下。此时,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在更北的地方,已是大雪纷飞的景象。③             ,冬季气候温和而少雨雪,华南地区更是草木葱茏。
    (1)下列诗句与文中画横线的诗句不是描写同一节气的一项是
     

    A.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唐•戴叔伦)
    B.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宋•杨万里)
    C.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
    D.巧穿帘罅如相觅,重压林梢欲不胜。(宋•陆游)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

    组卷:2引用:7难度:0.7

六、命题作文

  • 8.根据要求写作。
          “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展现了孔子成长的境界;“隙中窥月”“庭中望月”“台上玩月”,表现了读书人成长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它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体现了追求大事业、大学问者成长的境界;从没有自觉的自然境界,到为了小我的功利境界,到服务社会的道德境界,再到大公无私的天地境界,显现了个人成长的不同境界……
          请以“成长的境界”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组卷:16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