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

发布:2024/9/14 8:0:9

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位诗人说过,“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诚然,物质财富可以满足生存,但是精神庙宇才能安放心灵。一个国家,要有共同捍卫的信念天空;一个社会,要有一起坚守的核心价值。每一个人,在满足口腹之欲后,也深沉呼唤更加富足而充实的人生。
          “一个民族必须要有信仰,否则社会上什么‘恶性肿瘤’都会长出来”,有志之士的呼吁,折射出我们时代的精神需求。如车轮围绕中轴才能转动、苍鹰振动双翼才能飞翔,社会拥有核心价值观,才能产生凝聚力的强大磁场。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明辨是非、评判美丑、权衡得失的基本标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性和行为操守。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精神道统”,人们得以从中寻求生命意义,寄托终极关怀。
          中华文化向来注重崇德尚义,孔子选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追求“舍生取义,杀身成仁”。5000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历史敬畏,也有“为天下人谋永福也”的理想情怀。正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道统”,孕育出中华儿女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的价值取向,己达达人、兼善天下的行为方式。
          时至今日,当代中国已经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经济发展高歌猛进的同时,拜金主义在一些人那里颇有市场,一些传统道德价值受到挑战,一些价值底线被弃守。“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物欲追求,“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的道德拷问,毒奶粉、地沟油带来的良心失守……如果利益的巨浪吞噬价值关怀,那么物欲横流、唯利是图的尽头,必然是良知的出局和信任的崩塌。
          在哲人看来,没有良知的快乐、没有是非的知识、没有道德的商业、没有原则的政治,这是现代社会的最大危机。一些经济学家更看重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力量,认为“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的确,缺少自由平等,市场经济就可能异化为巧取豪夺的原始丛林;没有公正法治,现代社会也可能堕落为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
          今天,随着物质财富不断累积,富裕起来之后的价值追问,更加峻切地摆在国人面前;涵养我们时代的“精神道统”,同样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出国旅游,能否用自己的行为,展示一个大国的文明?汽车时代,能否遵守规则,让社会多一份法治意识?网络普及,能否尊重隐私,向他人释放出诚信和友爱?若从这些点滴努力中,一个人能够获得升华自我,那一个国家何尝不能实现从物质现代化向精神现代化的飞跃?
          总有一种情怀,能够让人超越争名逐利;总有一种追求,能够让人舍弃一时得失;总有一种感动,能够让人不禁潸然泪下。物质匮乏的时代,精神的力量可以弥补物质的不足。物质丰裕的时代,精神的星光则能照耀我们走得更高更远,去拥抱一个更加丰盈的人生,收获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
    (选自2014年4月9日《人民日报》)材料二:
          《新周刊》杂志曾经做过一个有关成功的专题,指出现代社会有三粒毒药:性自由、消费主义和成功学。在我看来,这里的三粒毒药实际上是两粒,如果将成功学与消费主义合二为一,就是流行性物欲症。
          物欲症使人们放弃了时间而选择了金钱,擅长谋生却不会享受生活。美国追求的是“麦当劳”而不是“麦当闲”,中国人因为勤劳的禀赋常常忘记最真实的生活。人们起早贪黑,仿佛大家每天都很忙,就像《爱丽丝漫游仙境》里的小兔子一样,不停地看表,不停地嘀咕:“没时间说你好,没时间说再见,我来不及了,我来不及了,我来不及了。”物欲症带来的是“时间荒”,人们因为物欲而丢失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时间。就这样,人为物所奴役,人为物所谋杀。速度,永远是速度。
          物欲横流的社会,恐惧几乎成了贪婪的同义词。在物欲高涨的年代,糟糕的并不只是贪婪,还有害怕。害怕在别人眼里显得不成功,害怕自己赶不上邻居。早已经衣食无忧的人们,总在为自己不如他人富有而悲叹不已。
          有人说,中国现在有两种人,一种人已经坐稳了房奴,另一种想做房奴而不得。没房子的自然想着有房子,处于焦虑之中当属正常。然而,那些有房子的人,同样活得忧心忡忡,因为,他们想要更大的房子。如《新周刊》所说,按照现在的成功学逻辑,如果你没有赚到“豪宅、名车、年入百万”,如果你没有成为他人艳羡的成功人士,那么,你就犯了“不成功罪”。
          需要追问的是,当我们花费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换回一堆死后并带不走的东西,在我们和这些东西之间,究竟谁占有谁?是我们占有物品,还是物品占有我们?
          如何超拔于一望无际的物欲与喧嚣之上,得物欲与成功之外的自由?这样的时代常常让我想起亨利•梭罗,那位在瓦尔登湖畔离群索居的思想者。梭罗坚称:“如果我像大多数人那样,把自己的上午和下午都卖给社会,我敢肯定,生活也就没什么值得过的了。”梭罗同样看透人类文明的悖谬与困境:“如果一个人因为喜欢树林,每天在树林里度过半天时光,那他,可能被人看作是流浪汉;可要是,他全天做个投机者,锯光树木,让大地光秃秃,人们却把他看做是勤勉进取的好公民。”
          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像流浪汉一样自由?什么时候,我们可以碎步徜徉于梭罗笔下那郁郁葱葱的树林?在那里,简单生活不被视为一种堕落,勤劳的人节制勤劳。在那里,你可以坐在时间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不必终日奔波于风尘。在那里,你可以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在那里,你可以看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枝系苍穹。
    (选自熊培云《梭罗的树林》,《自由在高处》,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周刊》做过一个有关成功的专题,指出现代社会有三粒毒药,作者认为可将其合并为“流行性物欲症”。
    B.人们起早贪黑,牺牲时间,追求速度,但是高速度的改造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全然舒适的生活,人们依然感到恐惧和焦虑。
    C.“流浪汉”的特点是生活简单,心灵自由;“好公民”的特点是索取无度、是物欲的奴隶,心灵不自由。两者形成对比。
    D.在梭罗看来,终日奔波,每天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是不值得的,生命短暂,应该享受真正的生活,追求心灵的自由。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人们被“流行性物欲症”所支配,很可能导致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物极必反。
    B.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茅草屋顶下住着自由的人;大理石和黄金栖息着奴隶。”这句话形象地表明了文中为物所奴役的人们的生活状态。
    C.鲁迅说,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那么在这个全民创富、围着钱转的时代,因谋财而自害其命的事情时常在发生。
    D.互联网时代,过多的信息摄入或过度的信息依赖让人不自由,我们应该像梭罗一样追求简单、自由的生活方式,切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当代中国经济发展非常迅猛,同时,传统道德价值受到挑战,很多价值底线失守。
    B.中华文化向来注重崇德尚义,孔子、孟子有关“义”的观点态度充分证明这一点。
    C.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没有诚信、同情心、公正、自由平等,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
    D.物质富裕时代,精神星光作用之大,它能够照耀我们去拥抱一个更加丰盈的人生。
    (4)文中的“庙宇”和“恶性肿瘤”各喻指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毕生的梦想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江西“夺刀少年”柳艳兵,为了乘客的生命安全,不顾高考在即,勇敢地夺下歹徒手中的刀。山东老人刘盛兰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爱心和执着感动着身边的人。

    组卷:6引用:3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轰      炸
    老   舍
          不打退日本暴寇,我们的头上便老顶着炸弹。这是大中华空前的劫难,连天空也被敌人污辱了。我们相信的公道的青天只静静地不语,我们怎样呢?空前的劫难,空前的奋斗,这二者针锋相对;打吧,有什么别的可说呢?!只有我们的拳头会替我们说话,青天是不管事的哑巴。
          七月十二日的狂炸,我是在一处防空洞里,先听见忽忽的响,渐变为嗡嗡的响,敌机已窜入武昌市上空。高射炮响了,咚咚地响成一片。机声、炮声加在一处,使人兴奋,使人胆寒,使人愤恨,使人渺茫,许多的情感集在一处,每一种感情都是那么不清楚而飘忽,仿佛最大的危险与最大的希望在相互争夺着这条生命,使人不能自主。这就是日本侵略者给我们送来的消息:活着吧,你须不怕死;死去吧,你可是很想活。一会儿,防空壕的门动了,来了一阵风,紧跟着地里边响了,墙像要走似的。咚,咚,咚,像地里有什么巨兽在翻身,咚一声,颤几颤。天上响,地下响,一切都在震颤,你无处可逃,只能听着,不知道自己是在哪里,也忘了一切是在哪里。你只觉得灾患从上下左右袭来,自己不死,别人也会死的。你盼着那响声离你远一些,可是你准知道这是自私。在这地动墙摇的时候,你听不到被炸地方的塌倒声,呼号声,即使离你很近,因为一切声音都被机声、弹声、炮声掩盖。你知道弹落必炸,必毁了房屋,伤了性命。心中一红一红的,在想象中看到东一片血,西一片火光,你心中看见一座速成的地狱。当你稍能透过一口气来,你的脸立刻由白而红,你恨敌人,你小看自己,你为同胞们发怒。
          机声远了,你极愿由洞里出来,而又懒得动。你知道什么在外面等着你呢:最晴明的天日,与最凄惨的景象,阳光射在尸与血上,晴着天的地狱。
          在我所在的洞外,急速地形成了好几座地狱。民房、铺户、防空壕,都在那巨响中被魔手击碎。瓦飞了,砖碎了,器物成了烟尘;这还都不要紧,假若那瓦上、砖上、与器物的碎屑残片上没有粘着人的骨,洒着人的血。啊!电线折断,上面挂着条小孩的发辫,和所有的器物,都在那一堆里,什么都有,什么也没有。这是轰炸。这只教你有一口气便当恨日本,去打日本。民族间的仇恨,用刀与血结起,还当以刀与血解开。这教训打到你的心的最深处,你的眼前便是地狱。
          为什么我们截不住敌机呢?那富人们听到了那些惨事而略微带着一点感情说。是呀,富人们,为什么呢?假若你的钱老在身边,我们的飞机是不会生下几架小飞机来的,明白吗?
          七月十九这天来得更凶。十二日那天,两枚弹距我有四丈远,我在洞里,所以只觉震动,比我远两丈的大水缸却被一寸长的一块炸片打成了两半。十九日,我躲在院外,前有土坡,后有豆架,或者比在洞里更安全些。弹落之处,最近的也距我十丈。可是,落弹时那种吱忽吱忽的呼啸,是我生平所听见过的声音中最难听的。没有听见过鬼叫,这大概就很相似了,它不能不是鬼音,因为呼召着人魂,那天死伤过千!当这种呼啸在空中乱叫的时候,机声、炮声都似乎失去了威风。整个空中仿佛紧张愤怒到极点,而到底无法抵抗住那些黑棒子的下落。那些黑棒子像溅了水花的几吨红铁的精华,挟着魔鬼的毒咒,吱忽吱忽地狂叫、奔落、粉碎,达到破坏的使命。炸弹的爆烈,重炮的怒吼,都有它们的宏壮威严;而这吱忽吱忽的响声却是奸狡轻狂,是鬼的狂笑,自天空一直笑到地上,引起无限的哭声!
          吱忽吱忽,咚咚咚天上叫完,地紧跟着就翻了。这一天,七月十九的响动,比哪一回都剧烈。——我是在土坡旁的豆田上。一切都是静的,绿的豆叶、长的豆角、各色的豆花,小风吹来,绿叶的微动并无声音。可是它自己响起来,土自己震颤。不久,地镇定了,天上的敌机已走远,像中了咒诅似的那么急奔。两处起了火,一远一近。猛然地想起血肉横飞的光景,朋友们的安全,同胞的苦痛,眼前的土坡,身旁的豆田,还是那么静默安闲;离十丈远,可就有妇女在狂嚎;丈夫儿女已被那吱吱的鬼叫呼摄了去,有的连块骨也没剩。
          什么能打鬼子呢?几乎没有别的灵验法术,而只有加强我们空军这一条实际的办法。战争是最现实的,胆大并逃不出死伤,赤手不能拨开炸弹,哀悼伤亡的同胞并不能保险自己不死。出钱出力,把全民族的拳变为铁的,把我们的呼号变为飞机的与炸弹的响声,打退贼兵,追到三岛。这才是最有效的方法。这才是在牺牲中获得了最有益的教训。怕么?没一点用。不怕呢?一句空话。怕吧,不怕吧,你总得这么着:出钱或出力!除了这种实际的办法,你的情绪生活便只有恐惧,你的自私将毁灭了你自己与你的国。
          轰炸完了,救护队队员的每一滴汗都是金子,他们的汗把袜子都湿透。同时,烫着飞机式——在空袭警报到租界细细烫成的——头发的女郎,与用绸手绢轻拭香汗的少年男子,又在娱乐场中以享受去救亡了。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遭受轰炸躲在防空洞里的时候,“我”面临着是自己死还是别人死的选择,内心颇受煎熬。
    B.敌机远去时“我”极愿由洞里出来,是因为逃离了危险;又懒得动,是因为害怕敌机再次前来轰炸。
    C.富人们质疑“为什么我们截不住敌机呢”,他们认为钱不在自己身边,使得飞机的数量不够。
    D.文末写女郎和少年男子在娱乐场中以享受去救亡,有“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味道,蕴含着讽刺。
    (2)关于文中写七月十九日的轰炸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十九日的轰炸,从躲避地点、落弹距离和声音等与十二日那天的轰炸做了对比,突出了十九日的轰炸来得更凶猛。
    B.“整个空中仿佛紧张愤怒到极点”“那些黑棒子像溅了水花的几吨红铁的精华”,运用比喻生动描写了轰炸时的情景。
    C.用豆田的静反衬轰炸时“土自己震颤”,又用土坡和豆田的静默、安闲反衬血肉横飞的光景,表现了同胞的苦难。
    D.表达上多用短句,节奏较快,突出了轰炸的激烈、紧张气氛,如“吱忽吱忽,咚咚咚天上叫完,地紧跟着就翻了”。
    (3)小说第二段在叙述时由第一人称“我”转换为第二人称“你”,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4)老舍在写轰炸时,充分表达了对敌机和敌人的厌恶和仇恨之情,小说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21引用:6难度:0.5

六.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

  • 7.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问题。
          ①如今,洗衣用品种类不断翻新,洗衣服时,不仅要放“主料’——洗衣粉,①           ,如柔顺剂、留香珠等。
          ②事实上,衣物在出厂时通常会进行柔顺处理,只是人们用碱性洗涤用品清洗②           。为此,在洗涤时加入柔顺剂,能够起到使织物柔软、蓬松、不起静电等作用。
          ③柔顺剂的作用类似于在衣物纤维表面均匀地涂抹了一层润滑保护膜,衣物洗涤时其纤维表面吸附了柔顺剂,使得其纤维间摩擦系数降低、可移动性增强,纤维固有的平滑、延伸、压缩性能也得以恢复,进而衣服就会变得柔软、蓬松、有弹性。同时,柔顺剂也会降低衣物纤维表层电荷系数,防止电荷聚集,从而减少静电发生的可能,并减少由静电导致的灰尘吸附。其结果就是,衣物在洗涤后变得蓬松,而且很少吸灰。
          ④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种洗涤剂和柔顺剂的作用机理不同,③           ,则可能会出现电荷“打架”现象。使得衣物洗涤效果与柔顺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建议将柔顺剂倒入洗衣机的柔顺剂槽中,或者在洗涤中途再加入柔顺剂,以保证柔顺剂的柔顺效果。
    (1)请根据材料第③段内容用一段话阐述柔顺剂发挥作用的机理。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组卷:9引用:4难度:0.5

五.作文(共1小题)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尼采曾说,“我们的眼睛就是我们的监狱,而目光所及之处就是监狱的围墙”。确实,在生活中,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常常有局限性,见到的只是部分真实,这需要我们不断突破认知边界,才有可能不断接近事物的真相。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8引用:4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