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一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9/24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法兰克福的《论不平等》认为:经济平等并不具有道德性,经济上的不平等并不具有道德上的不正当性,刻意追求经济平等不但无益于事,甚至还会产生有害的社会后果。法兰克福抽丝剥茧地梳理出平等主义的论辩漏洞或逻辑缺陷,展开经济学和道德哲学的精湛分析,并创造性地赋予某些概念和词汇以学术和学科的规范意义,澄清了很多习以为常但其实是错误性的认知,使得其为不平等的辩护以及关于平等与尊严等相关问题的辨析,获得了充分的证成。
          一是“充足主义”概念的提出。在传统论述中,平等主义尤其是经济平等,具有强大的道德正当性,诉求经济平等是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志,平等主义携手大众民主阔步前行,势不可当。但法兰克福认为,追求平等不等于消除贫困,甚至会产生贫困,而贫困情况下的平等同样不具有正当性。因此,关键不是平等与否,而是经济上的“充足”,促使贫穷之人越来越少,富足之人越来越多,“充足主义”才是正道。这样一来,平等的道德价值理念就失去了它的强大吸引力,不平等的污名论也会得到某种消解。某种意义上,不平等意味着差距,反而激发人们从事经济发展与创新,提高社会财富的增加。在思想史上,关于经济平等主义的论战,随着“充足主义”概念的介入,鸡同鸭讲的悖论可以得到克服,对立的两派在“充足主义”方面能够获得长久共识,即社会公约数不是追求平等也不是追求不平等,而是促进社会的“充足主义”最大化提高,消除贫困问题导致的社会乃至个人的不幸与灾难。
          二是边际效益问题。关于平等主义的一种经济学支持理论,来自边际效益原理。按照这派理论,由于富人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边际心理感受方面是递减的,所以,在经济政策方面要求富人们拿出效益递减的部分分配给弱势群体,达致经济平等,显然具有道德正当性。对此,法兰克福认为,这种边际效益递减的福利经济学是有问题的,误导了大众的认知和政府的经济政策。作者指出,人获得某种满足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也是一种难以评估的感受,不能从量上予以划定。它们分为不同的多种类型,相互之间是千差万别的,设立每个经济财富上的某个门槛,以为超出了这个门槛就会导致富足的感受递减,是很不实际的。金钱固然是一个标准,但经济上的递增可能导致的其他充足感的追求,很可能是无限的。所以,边际效益递减难以为平等的经济学提供理论依据。
          三是平等的外在价值。平等主义的道义论很少受到挑战,追求平等,尤其是经济平等,从来就是理直气壮的,他们占据道德话语权。对此,法兰克福予以强有力的辨析,他认为经济平等只是一种相对的比较价值,属于外在价值,并不具有内在的价值性。因为,所谓平等与不平等,只是人们之间相互比较而产生的一种诉求,作为独立的自主的个体,是自由而完备的,并不需要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尤其是经济层面的比较,而获得自己的证成。平等并不具有价值的优先性,不平等也不具有价值的低劣性,它们本身与价值无关。所以,根据相对的非根本性的价值来制定的社会经济和福利政策,都是外在价值,只有基于人的独立本性而成就的价值才具有价值优先性。
          那么,平等的追求是否就完全不具有道德性呢?对此,作者另辟通道,形成某种转换,即若把平等转化为尊重,问题就获得了一定的解决。尊重问题成为道德价值论的焦点,在平等与尊重的问题上,尊重比平等更为根本。如果平等不是纠结于财富或经济上的平等与否,而是转化为对于个体的权利尊重,那么,它就具有了道德的优先性,超越了平等与不平等的话题。尊重之所以高于平等,在于尊重基于每个人的独立自主性,具有内在的价值属性。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权利资格的尊重问题,远比经济平等与否更为重要和根本,因此也就具有更高的正当性。在法兰克福看来,平等与尊重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互关联的,他试图打开两者的联系渠道,从平等开出尊重的路径,把追求平等引向相互尊重的道路上,这是《论不平等》的又一理论贡献。过往的论述大多是通过论证平等的道德正当性,从而导向社会变革,不是制度上的重大革命,至少也是福利政府的理性构建。作者的论证路径则相反,它通过揭示平等的外在价值性,一方面提出了充足主义的社会发展目标,正视不平等的并非不道德属性;另一方面,则提出一个价值的转化路径,把平等的外在价值转变为尊重的内在价值,引导人们从反对不平等,追求平等,过渡到正视不平等,超越平等与否,从而进入多元社会甚至经济不平等社会的彼此尊重,通过尊重,树立每个人的价值自主性。最深刻的价值是道德上的自我完备,是权利保障,也是维系自己的自由权利。
          诚如作者所指出:把经济平等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价值和目标,实际上往往是有害的,但经济平等也并非毫无意义,它通过某种方式也是可以重新获得道德性的,那就是把平等与尊重联系起来,通过追求平等实现人的相互尊重的权利自主性。
    (摘编自高全喜《超越平等主义》)(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兰克福在《论不平等》中认为经济平等不具有道德性,如果刻意追求经济平等,反而会产生有害的社会后果。
    B.法兰克福认为,不平等从某种意义上能够激发人们从事经济发展与创新,增加社会财富,它比平等作用更重要。
    C.人获得某种满足感的事情非常复杂,不能从量上予以划定;因此,边际效益递减难以为平等的经济学提供理论依据。
    D.法兰克福认为,经济平等只是一种相对的比较价值,并不具有内在的价值性,这一观点是对平等主义道义论的挑战。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等主义具有强大的道德正当性,诉求经济平等是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志,这一观点与大众民主思想具有一致性。
    B.思想史上关于经济平等主义的论战双方一向各说各话,但双方在“充足主义”概念所主张的观点上获得了共识。
    C.法兰克福反对根据平等主义这种非根本性价值来制定社会经济和福利政策,是因为他不认同平等的道德正当性。
    D.如果把平等与尊重联系起来,通过追求平等实现人的相互尊重的权利自主性,经济平等就有可能重获道德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第三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贝勃定律: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再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
    B.霍曼斯成功命题:某人的特定行动越是常受到奖励,则该人越可能采取该行动。
    C.帕累托改进:在不减少一方的福利时,通过改变现有的资源配置提高另一方的福利。
    D.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某一层次需求相对满足,会向高一层次发展,形成行为动力。
    (4)第五段围绕“平等”与“尊重”展开论述,请简要概括论述的要点。
    (5)“不患寡而患不均”出自《论语》,大意是不必担心财富不多,要担心的是财富不均: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平等观。请结合文本中“充足主义”的观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组卷:15引用:8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娃的心娃的胆
    陈忠实
          司令跪倒在黄河滩上。眼前是翻卷着泥浪的黄河河面,右首是陡峭冷峻的悬崖石壁。身后,十余位师长、团长、营长和众多随员也相继跪倒。稍远处,十余匹战马石雕一般撑蹄昂首。三叩之后扬起头来,司令涕泪交流。
          每到清明,他都不忘给逝去的先祖烧一炷香,并叩拜。现在,他以从未有过的庄严、肃穆和痛彻心脾的悲怆,为八百个尚未成年的关中子弟的英灵跪倒在黄河滩上。
          这儿刚刚发生过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八百个士兵,从右前方的悬崖峭壁上跳进了黄河。
          他们的手榴弹扔完了,子弹打光了,刺刀拼弯乃至断折了,他们也被两倍于自己的鬼子逼到悬崖上,全都跳进了黄河。八百个娃娃呀!全在16岁至18岁这个年龄段。他们是3个月前从关中乡村征召来的农家子弟,有的还是司令老家邻村的乡党……现在都跳到黄河里去了。
          就在这个刚刚组建的新兵团结束军事训练即将参加会战的时刻,他亲自去看望了这些他称为小乡党的士兵。司令曾经想到,这些娃娃肯定将成为日本鬼子难以招架的对手:他们之中肯定会有出类拔萃的人物显露出来,进入军队各级指挥岗位,乃至成为将军。当然,也免不了死亡和伤残……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
          司令仰头朝崖头山顶上望去,浓厚的暮色里一片模糊。他突然听到随员在身后惊讶的声音“河里是什么?”苍茫模糊的河面上,隐隐可以看到有布质的东西在摆动。司令首先想到的是一杆军旗,这是八百个娃娃留给他的唯一的也是最后的遗物了。
          随员们下水打捞,竟是两具尸体,尸体被拽到沙滩上来,他们全都惊呼起来。
          司令自己也惊呆了——
          军旗的钢质尖头,从一个日本鬼子的胸膛刺进去,从背脊穿出;那个鬼子紧紧抱住中国旗手的后腰,中国旗手的双手死扣着日本鬼子的脖子;两个人面对着面,中国旗手用旗杆的尖头捅穿一个日本鬼子的胸膛,把他直压到黄河水底;中国西北军的军旗已经撕裂,暮色里看不出颜色。
          司令默默地脱下军装上衣,蹲下身去,捏着衣襟擦拭旗手的脸膛。旗手眼窝和鼻孔里积存着黄河的泥沙,圆睁着的眼睛和鼓出的眼球,显示着他憋着多深的一股仇气、鼓着多大的劲儿啊!
          司令从腮帮子擦到下巴的交界处时,突然发出一声惊叫:“三娃!是你呀!”旗手左腮和下巴棱儿交会处,有一块大拇指盖大的暗红色的痣斑。
          那次给新兵团做完讲演,司令直接朝士兵走过去。那些尚未完全褪尽乡村孩子神色的一张张脸膛让他想面对面和他们说话。
          司令盯住一个浓眉大眼方脸的士兵,士兵举手行一个军礼,铿锵有劲地开口:
    “报告孙司令,我是蒲城人。”
          司令稍一愣怔:“你是杨军长的老乡。”随即面对士兵,提高嗓门说:“蒲城出忠臣啊!全中国都知道杨虎城将军的忠肝义胆。蒲城还出过一个忠臣叫王鼎,他效法春秋时史鱼尸谏,留下劝谏皇上不要签割地赔银的卖国条约的遗书,悬梁自尽了。王鼎尸谏皇上,死忠;杨将军兵谏,大忠。人说蒲城包括整个渭北水硬土硬,长出来的麦子,秆儿硬麦芒也硬,麦子磨出来的面粉也是性硬,这样的麦子养出来的男人女人能不硬气吗?”
          会场一片肃然。
          司令问:“你怎么知道我姓孙?”
          士兵笑着说:“满蒲城人都知道俺杨军长把兵交给你带了……”
          司令又瞅住了一位脸膛红扑扑的士兵。士兵自报家门:“报告司令,俺是长安人。”
    “家里都有啥人?”
    “俺妈俺爸,俺婆俺爷,俩哥一个妹子。”
    “你妈能舍得你当兵?”
    “俺妈哭哩!俺爸把俺妈训住了。”
    “你婆呢?”
    “俺婆心宽,走时还叫我念她教的口曲儿呢!”
    “啥口曲儿?念一念,让我和大伙儿听听。’
          士兵清清嗓子,大声诵念起来:“啥高?山高,没有娃的心高。啥远?海远,没有娃的脚远。啥大?天大,没有娃的胆大。”
          司令听得慷慨激昂,士兵们热烈鼓掌。司令说:“心——高,脚——远,胆——大。这才是关中娃陕西娃的本色。”
    “俺爷还会唱戏哩,逢年过节搭台子唱。”士兵更得意了。
    “教给你了没?”
    “我能唱几段。”
    “那你就唱几句。”
          士兵拉开了架势,吼唱起来:“两狼山哎——战胡儿啊——天摇地动……好男儿哎——为国家啊——何惧——死啊——生……”
          司令已经热泪盈眶,颤着声问:“你叫啥名字?”
    “三娃。”
          司令抚摸了这个小乡党下巴棱儿上的那块暗红色的痣斑:“我把你也记住了。你婆教你的口曲儿,你爷教你的戏词,我听一遍就都记下了……
          六年之后,一九四五年九月十八日,武汉市中山公园。接受日本投降的仪式在此举行。孙蔚如司令一身戎装,高大威武地坐在第六战区受降主官的位置上。他的眼前浮现出三娃捅穿日军士兵胸膛的军旗,耳边响起三娃他婆教给三娃的口曲儿。还想到了母亲。三年前,在即将东出潼关进军中条山之前两日。他回家向母亲告别,跪倒在母亲膝下,说不能尽孝了。母亲只说:“当兵就要打仗。国家遭人欺侮哩。这是尽大孝哩,你要打赢回来。”大约一个月前,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孙家,母亲喜极而终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介绍司令每到清明都会给先祖烧香叩拜,突出了他向娃娃兵跪拜的庄重和招募他们的后悔。
    B.司令与士兵的对话凸显了士兵们的年轻活力和将士们关系的和谐,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情怀和家国情怀。
    C.三娃在家人的支持下,参加了新兵团,在他刚结束军事训练还未参加会战时,就被敌人逼进黄河淹死。
    D.孙司令在受降之际先想到了三娃,然后想到了母亲,这说明在他的心中牺牲的士兵比母亲更加重要。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描写突出了黄河河水的浑浊有力、悬崖的陡峭冷峻、战马的昂首挺立、司令的肃穆悲伤,营造了一种雄壮悲怆的氛围,震撼人心。
    B.小说先写司令向娃娃兵的英灵下跪、发现牺牲的战士并为其擦拭的故事,后写司令看望娃娃兵并与他们交谈的情节,避免故事平铺直叙,很有艺术性。
    C.“这儿刚刚发生过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既渲染了战士牺牲的悲壮与战争的残酷,又巧妙地连接故事,使讲述流畅自然。
    D.小说着力对牺牲的士兵三娃进行刻画,详细介绍了他的家乡、家庭情况,并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了一个面对战争斗志昂扬、不惧生死的战士形象。
    (3)小说结尾叙述孙司令回忆母亲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有人说,陈忠实的短篇小说关注特定的文化背景对人的性格、命运的影响。请结合文中娃娃兵的形象具体分析说明。

    组卷:34引用:6难度:0.6

二、古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1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节选自明•方孝孺《深虑论》)材料二: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
          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西汉•贾谊《过秦论》)(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故其子孙A虽有至B愚不肖者足以C亡国D而天卒不忍E遽亡之F此虑之G远者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文中表示“统一”,与《兰亭集序》“一死生为虚诞”中的“一”词义不一样。
    B.祚,在文中有“皇位”之义,与《陈情表》“门衰祚薄”中的“祚”词义不一样。
    C.“盖”有“大概因为”之义,与《齐桓晋文之事》“盖亦反其本矣”的“盖”同义。
    D.重足而立,文中指天下之士重叠双脚站立,形象地表示出士人对秦王暴政的恐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篇指出筹划国家大事之人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这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也有所提及。
    B.材料一列举了秦、汉、唐等历代君主的事例,指出他们之所以灭亡,正在于他们思虑不够周全。
    C.材料二中秦王、二世刚愎自用,暴虐天下,忌讳繁多,士人言未尽而身死,不敢竭忠尽智指出过失。
    D.材料二中比较了秦国强盛时期和衰弱时期的不同表现,阐明了秦国不察纳谏言导致亡国的道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②察盛衰之理,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5)材料二中说“三主失道”而天下乱。请概述两则文本中使国家安定的治国之道。

    组卷:4引用:1难度:0.5

四、语言文字运用(9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今年的电影“春节档”,让很多电影人与观众都满怀希望又惴惴不安,在此态势下,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王者再来”,可谓①_______。
          科幻故事的展开需要一个想象力展开的空间载体,(①)。《流浪地球》的世界观设定是一种未来灾难叙事和想象模式,太阳快速老化,行将吞没地球,极速膨胀,建造行星发动机将地球推向新家园。《流浪地球2》在登月太空电梯被毁坏的严峻背景下,在倒计时的压迫下完成“移山计划”“逐月计划”可行性的论证,合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流浪地球》的想象依据一个极为大胆的未来人类灾难的核心假说,这种假设也许在美国科幻大片中 ②_______,但在中国则与“忧天”的“杞人”招人嘲笑一样,并不多见。在这样的一个具有世界性、现代性意义的假定性世界观基础上,影片对未来世界的自然风貌、社会生活、人类发展方向等多方面进行了整体性改造,为观众逼真呈现了未来世界的一种“近景想象”。人类科技的创新与科幻中的科技想象密不可分,科幻启发科技进步的实例③_______。在这样一个科技大变革的时代,中国科幻迎来了它发展的契机。今后,我们不仅要去看科幻,(②)。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请在文中括号中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2引用:1难度:0.5

五、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在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上,经过严格训练的女飞行员陶佳莉作为“备份”和编队战机一起起飞,但没有通过天安门广场。她说,这也是一种受阅,拴阅的是集体主义精神和对待不同分工的工作标准。
          ②东京奥运会上,作为P卡(替补)选手的王曼昱在队友因伤退出后临时出战,以出色的发挥帮助中国女乒拿下团体金牌。
          ③航天英雄邓清明坚持训练25年,三次进入备份乘组,终于在2022年11月29日成为执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
          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年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

    组卷:10引用:4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