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苏省泰州中学附中中考化学三模试卷
发布:2024/6/18 8:0:10
一、选择题(共18分)第1~10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含题意。每题1分,共10分。第11-14小题,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若正确答案包括两个选项,只选一个且正确得1分;错选得0分。每题2分,共8分。
-
1.2023年4月22日是世界第54个地球日,今年地球日的活动主题为“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组卷:28引用:5难度:0.5 -
2.《天工开物》中记述:“凡金箔,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金性又柔,可屈折如枝柳”。黄金可制成金箔,说明金具有良好的( )
组卷:338引用:8难度:0.7 -
3.在消防知识中有一个词叫做“物理性爆炸”,是指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发生的爆炸,下列各项描述中属于“物理性爆炸”的是( )
组卷:365引用:21难度:0.9 -
4.下列基本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组卷:28引用:5难度:0.5 -
5.下列化肥中,不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
组卷:13引用:3难度:0.9 -
6.在国庆70周年阅兵式上,东风-17导弹首次公开亮相,制导弹的合金中含有稀土元素钕(Nd)。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钕元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组卷:23引用:2难度:0.8
二、非选择题(共42分).
-
18.甲、乙、丙、丁、A、B、C、D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中,甲、乙、丙、丁是四种不同类别的物质。甲的浓溶液可以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乙是年产量最高的金属,丙的溶液呈蓝色,D是蓝色沉淀。常温下,以下四个反应都在溶液中进行,生成物都为两种,反应如下(表达式中另一种产物略去):甲+丁→A;甲+乙→B;丙+乙→C;丙+丁→D。根据所学知识推断:
(1)丙和丁反应的基本类型
(2)若C是单质,则它的化学式为
(3)丁物质的类别是
(4)写出甲的稀溶液与乙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组卷:21引用:2难度:0.4 -
19.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应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金属的冶炼、使用、保护等往往需要考虑其活动性顺序,请将金属活动性顺序补充完整
①战国《韩非子•内储说上》提到,早期采金技术均是“沙里淘金”。金在自然界中主要以
②战国时期脱碳窑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我国古代冶铁技术的高超水平。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与CO在高温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金属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防止锈蚀,铁生锈的条件是
图2实验数据中:
曲线1表示铁丝绒滴入水后氧气含量的变化情况;
曲线2表示铁丝绒滴入氯化钠溶液后氧气含量的变化情况;
曲线3表示铁丝绒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氧气含量的变化情况。
分析对比图中曲线,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在生产生活中使用广泛。如图3是一种市售的储水式电热水器结构,热水器中的聚氨酯泡沫塑料发泡层是一种保温材料,聚氨酯属于
储水式电热水器中的镁棒能降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减弱了铁制水箱所受到的腐蚀。受此启发,某校兴趣小组将经过打磨的镁条放入冷水中,但实验中发现镁的表面缓慢生成细小气泡,反应难以持续进行,不能持续有效的消耗溶解氧,于是他们请教了老师,老师告诉他们:镁条放入冷水中,在镁的表面生成了很多细小的气泡并附着在镁的表面,阻止了镁和水的进一步接触,同时镁表面生成的氢氧化镁也对镁和水的接触存在隔离作用。生产自来水时加入的含氯消毒剂产生了Cl-,一定浓度的Cl-会破坏表面的Mg(OH)2,从而加速了镁和水的反应。
实验1:同学们取来某浓度的氯化钠溶液放入烧杯中,将打磨过的镁条放入其中,同时在溶液中放入溶解氧传感器,发现镁表面产生大量的气泡,在溶液底部产生了大量白色沉淀。实验过程中,溶解氧的变化如图4所示:
由图4可知,溶氧量下降,氧气参加了反应。试写出水中镁条和溶解氧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又产生了新的疑问:Cl-对表面Mg(OH)2的破坏是化学变化吗?烧杯底部的白色沉淀一定是氢氧化镁吗?
实验2:他们重复上面的实验,将溶解氧传感器换成了pH传感器,测得数据如图5,由图5可知烧杯中溶液的碱性不断
他们查阅资料得知,相同条件下饱和氢氧化镁溶液的pH约为10.5。因此他们认为白色沉淀不全是氢氧化镁。
白色沉淀是什么呢?老师告诉他们,在一定浓度的Cl-存在的条件下,Mg(OH)2可以转化成碱式氯化镁【Mg(OH)Cl】,碱式氯化镁加热能分解成氧化镁和氯化氢;碱式氯化镁溶于酸能形成可溶性的盐酸盐。请根据以上信息,设计实验证明白色沉淀中含有碱式氯化镁(写出实验操作、现象、结论)。过滤实验后烧杯中的物质,将所得滤渣充分洗涤、干燥、组卷:26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