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发布:2024/5/16 8:0:9

一、单项选择题(包括20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 1.苏式泡泡小馄饨面皮薄如蝉翼,馅料若有似无。其中面皮主要能提供的营养物质是(  )

    组卷:45引用:4难度:0.7
  • 2.下列文物主体材料主要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是(  )

    组卷:61引用:4难度:0.8
  • 3.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

    组卷:153引用:22难度:0.9
  • 4.下列气体性质较为稳定,常用作粮食、瓜果保护气的是(  )

    组卷:21引用:4难度:0.7
  • 5.下列仪器名称正确的是(  )

    组卷:234引用:7难度:0.7
  • 6.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组卷:20引用:4难度:0.6
  • 7.元素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下列食品对预防缺铁性贫血有较好效果的是(  )

    组卷:71引用:6难度:0.8
  • 8.下列物质的水溶液呈碱性的是(  )

    组卷:128引用:4难度:0.5

非选择题(共60分)

  • 25.利用废镍催化剂(主要成分:Ni,和少量的Zn、Fe、CaO等杂质)制备NiCO3的实验流程如下(虚线处部分流程略去)

    已知:Na2CO3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碱性条件下NiSO4转化为Ni(OH)2沉淀。
    (1)“酸溶”时,金属镍是否发生反应
     
    (若能则写出反应方程式,若不能则填“不能”);为加快废镍溶解的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有
     

    (2)“氧化”阶段发生的反应为H2O2+2FeSO4+H2SO4=Fe2(SO43+2H2O,则反应中化合价改变的元素有
     
    (填元素符号);此阶段温度不宜过高的原因是
     

    (3)“除铁”的目的是除去溶液中的Fe3+。改变温度、pH,Fe转化所得产物可能不同(如图)。80℃、pH=6时,Fe3+转化为
     
    (填化学式)。

    (4)“沉镍”是通过复分解反应将NiCO3沉淀,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要在烧杯中制备NiCO3沉淀,正确的操作是
     
    (填字母)。
    A.将NiSO4溶液与Na2CO3溶液同时加入烧杯
    B.将Na2CO3溶液缓慢加入到盛有NiSO4溶液的烧杯中
    C.将NiSO4溶液缓慢加入到盛有Na2CO3溶液的烧杯中

    组卷:117引用:3难度:0.5
  • 26.铜及其化合物的冶炼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有密切联系。

    (1)在实验室选择如图-1装置探究木炭和氧化铜反应的最佳质量比。
    【查阅资料】
    ①木炭能在较高温度环境中将氧化铜中的氧元素夺去,生成单质铜
    ②酒精灯防风罩能将酒精灯火焰温度提升至600~800℃
    ③铜的熔点为1083℃
    【装置分析】
    ①该实验并未采用略向下倾斜试管的加热方法,原因可能是
     

    A.使火焰更好包裹住药品部位,提高反应温度
    B.防止生成的气体冲散药品,降低实验成功率
    C.过程中会生成液态的铜,且防止石灰水倒吸
    【实验过程】
    实验:取0.1g木炭粉与一定量的氧化铜粉末按下表所示比例充分混合,在粉末堆中插入一块灼烧过的铜片,进行实验。
    序号 木炭粉与氧化铜粉末混合质量比 充分反应后试管底部固体的颜色
    (1) 1:9 红色固体有金属光泽 混有少量黑色物质
    (2) 1:10 混有很少量黑色物质
    (3) 1:11 混有极少量黑色物质
    (4) 1:12 无黑色物质
    (5) 1:13 混有少量黑色物资
    ②从表中可知,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最佳质量比是
     

    ③无需再进行木炭粉与氧化铜粉末质量比为1:14的实验,原因是
     

    ④取出铜片观察,发现埋入粉末的部分变红,有金属光泽,上方铜片也变为亮红色,右侧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推测反应中产生的气体一定有
     

    ⑤某同学取8.0gCuO固体粉末与一定量木炭以最佳质量比混合,若CuO完全转化为Cu,理论上预计能得到Cu的质量为
     

    ⑥试管底部的亮红色固体呈“海绵状”,如图-2所示,实验得到“海绵铜”而非块状铜的原因是
     

    (2)分别在H2与CO气氛下,还原氧化铜样品。对反应后的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得到的XRD图谱结果如图-3所示。XRD图谱中的峰值可以表征某物种的存在。结合图像说明,能否采用热还原的方法直接制得纯净的Cu2O产品,
     
    (填“用H2能”或“CO能”或“都能”或“都不能”),为什么
     

    组卷:100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