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贵州省毕节市大方三中高考语文第一次适应性试卷
发布:2024/7/21 8:0:9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学是生活的产物。诗人的诗歌创作与其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中国古代诗人的主体是以政治事业为己任的士人。正是以此为前提,欧阳修提出了“穷而后工”的观点,指出了士人的政治生活与诗歌创作的密切关系。其《梅圣俞诗集序》曰:“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欧阳修此处之所谓“穷”,指古代士人的仕途困顿、政治上不得意的状态。对欧阳修的这段话,人们一般多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角度理解。这当然是对的,但往往忽视了此处特指的对象,即诗人的社会角色。这里,诗人实际上是士人,或者是官人。一个诗人若想在诗歌创作上达到“工”的境界,必须与政治体系有密切联系。这是“穷”的前提。也就是说,在人生实践中,诗人必须参与政治,进入仕途。否则,离开政治体系,便无所谓“穷”“达”,诗之“工”之与否就不存在。
在思想上,他们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热情,胸怀崇高的政治理想,并以儒家政治伦理为依归;而且还必须以政治事业为第一生命,以政治业绩为自己的终极的人生价值。即使“自放于山颠水涯之外”,也必须有政治上的“忧思感愤之郁积”。否则,胸中没有高昂的政治热情,对政治事功无家园之感,也不可能做出好诗。
要具备以上两点,他们一般具有特殊的政治背景。即按照当时的社会体制,他们具有不可摆脱的政治义务。不仅在道义上,而且在身份上与当时政治事务有某种必然的联系:无论是血缘的还是裙带的,他们与国家政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否则,若可以轻易脱离政治体系,便可能一挫即退,成为乡间野老,就会失去特殊的政治情怀。脱离了政治体系,就脱离了可使人“穷”“达”的环境,所谓“穷而后工”也无从谈起。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的中国社会中,所谓政治并非广泛意义上的社会活动,甚至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政治,而是由执政者掌控的政府政治或官场政治。官场以外的政治活动绝无存身之处。也就是说,步入仕途,加入政府为君主服务,是知识分子所能参与的唯一政治活动。其思想感情、人生价值观乃至思维方式,都被固定于特定的政治模式之上。他们的生活状态只有“穷”“达”两途:在穷达之间,形成了固定的思维和情感模式;只有在穷达之间,才能激发出高昂的诗情。
因此,政治腐败,仕途困顿,他们无路可退,反而能激起他们更为强烈的责任感,促使他们对政治理想(道统)和政治事业(事功)的寻求。即使身处江湖之远,也大都心存魏阙。古人所谓“怀才不遇”,看似处于脱离仕途的在野状态,实际上更显示其加入体制的政治渴望。而且身处下僚,更能广泛地接触社会,更能激发他们修补国家政治的热情,能“写人情之难言”。体现在诗歌创作上,便“愈穷则愈工”。
(摘编自李双华《从“穷而后工”到“隐而后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穷而后工”是说仕途困顿、政治上不得意往往能激发士人高昂的诗情,催生出好诗。
B.进入仕途,进入政治体系,士人才能有“穷”“达”的人生体验,就有可能写出好诗。
C.流连山水自然美景的诗人能写出好的诗歌作品,与这个诗人是否有家国情怀无关。
D.能够做到“穷而后工”的诗人,都是与国家政治有着种种联系而无法脱离政治体系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文学与政治生活的关系的角度论证了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这一观点。
B.文章阐述“穷而后工”中“穷”的内涵后,强调要从“穷”的主体的身份角度探究。
C.文章第三、四段将“政治热情”和“政治背景”进行对比,运用了对比论证法。
D.文章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先提出观点,然后从几个方面分析,最后总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提出了“穷而后工”的观点,此后,诗人的诗歌创作就与其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B.人们往往只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角度理解“穷而后工”,忽视了更重要的因素。
C.诗人一旦失去特殊的政治情怀,就会成为乡间野老,“穷而后工”也就无从谈起了。
D.一些“怀才不遇”的古人看似远离了政治,实际上心系朝廷,具有修补国家政治的热情。组卷:5引用:4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圆满落幕,这一举世瞩目的盛会所具有的多维度意义开始展现出越来越清晰的脉络。
北京市的冰雪产业结构日渐清晰,开展各级各类群众活动2万余场,参与人次约3100多万,冰雪运动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冬奥期间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科技应用,让全球的运动员们纷纷“点赞”。多项数字技术的使用让本届冬奥会成为科技与体育融合的一次标志性赛事,北京冬奥会也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舞台。
在冬奥会的筹备、举办过程中,以及在冬奥的赛场上,青年一代展现出了属于这个时代的自信、担当与活力。在成长为祖国栋梁的过程中,冬奥成了他们难忘的记忆。包括冰球运动在内,大量的冬季运动项目都因冬奥会的举办而在中国蓬勃发展,“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已然实现。全国范围的“冰雪运动热”,必将带动青少年更加广泛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让他们更健康、更茁壮地成长。
(摘编自《北京冬奥会,留给未来的宝贵财富》)材料二:
(摘编自《数据解读——2022年冬奥会》)材料三:
北京冬奥会带火造雪师、制冰师、IP运营师等职业,有效提升了我国冰雪产业相关产业人才技能水平,突破地域限制扩大了就业吸纳范围,创造了多元化,可持续就业机会。
造雪师和制冰师是冰场和雪场基础设施的打造者和维护者,他们的工作直接影响场地运动的体验感和安全性。随着全国冰场和雪场数量的不断增加,相关人才需求不断攀升。
此外,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全球走红,让公众看到了IP设计师和IP运营师在优质文化产品、文化品牌打造方面的巨大价值。数据显示,近三年来,IP设计师岗位的人才需求不断增长,年复合增长率在10%左右。
在冰雪产业的上中下游,有至少15个细分领域在快速发展。“冰雪+”复合发展模式有效提升了我国冰雪专业人才储备的能力,并为其他领域的劳动者创造了大量多元化就业机会。
(摘编自《北京冬奥会带火造雪师、制冰师、IP运营师等新职业》)材料四:
从开幕式上惊艳全场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黄河之水天上来”等中华文化展示,到颁奖典礼上穿戴“瑞雪祥云”“唐花飞雪”服饰的礼仪人员;从造型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雪如意”“冰玉环”等场馆,到灵感来自古代同心圆玉璧的奖牌……一系列中国元素呈现着中国文化和冰雪文化、奥运文化的完美融合。
开幕式从“小”处着手,展示一个大国内敛含蓄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开始的蒲公英是“小”的,五环破冰是“小”的,会歌合唱是“小”的,这种“小”正是我们国家的文化自信,不用再强调我们国家的地大物博,而是让世界看到我们国家文化更具象、更深层次的一面。
运动员入场式上冰雪雕刻的“中国门”和“中国窗”,全部取材于中国各地的经典传统门窗图案;开幕式上引导员手持的雪花引导牌,设计灵感来自中国古老的手工编织工艺——“中国结”的图案;30枚体育图标,融合传承千年的中国篆刻艺术;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分别以中国“国宝”大熊猫和中国灯笼为原型……本届冬奥会立足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彰显中国风采,传递中国自信。
(摘编自《冬奥会邂逅“中国元素”“中国式浪漫”享誉全球》)(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其他三次冬奥会相比,2022年北京冬奥会带来的就业机会最多,为中国拉动60万人的就业规模。
B.崇礼区2020年接待游客创历史纪录,达6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3亿元,相较2012年有较大的增长。
C.2014年到2020年,崇礼区旅游综合总收入的增长率高于崇礼区接待旅游人数的增长率。
D.2013年和2014年,崇礼区旅游综合总收入增长量和接待旅游人数增长量都比其上一年要多。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冬奥会是一场举世瞩目的盛会,具有多维度的意义,最重要的意义是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
B.造雪师和制冰师是专业度极高的小众职业,随着冰场产业发展,相关人才需求会不断攀升,人才缺口也将会逐年扩大。
C.“冰雪+”复合发展模式有效提升了我国冰雪专业人才储备的能力,也扩大了就业吸纳范围,创造了多元化就业机会。
D.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的“蒲公英”等从“小”处着手,比起过去只强调“大”,更能突出作为举办方的中国的文化自信。
(3)历届冬奥会都对举办方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组卷:6引用:3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去 路 靳 以 落日把金子般的光辉扑向了地面,原野显得更寥廓、更寂寞了。成群的鸟惊惶地飞了来,叫着,寻找着自己的窠,在这残弱的余光里,它们要回到它们的家,不然,它们将迷失在陌生的地方。
河的右岸有五座大大小小的坟墓,在坟墓旁仰卧着一个中年男子,他好像已经来了些时候,眼睛茫茫地望着,像是在想着些什么又像是没有想什么。
也许因为有点疲倦了,他转过身去,他的脸望着那坟墓——那里面睡着他的母亲,他的妻和他的儿女。他的家,虽然是在千辛万苦中迁进了关,却在四年里死去了五口人。留下来的只有他,还有一个七岁孱弱的叫作虎儿的孩子。每个黄昏他都躺在这里,任时间流逝,临走时,他都会说:“不要怕,我明天来看你们,有一天,我要你们躺到咱们的家乡去。”
每当他说到这句话时,他有着莫遏的愤恨,拳头紧紧地握着,即是朝着一无所有的空中,他也要猛烈地挥动着。
可坟头上的草已经青过三回了,母亲还躺在这地方,她的两个孙儿一个孙女,同时因为急性传染病躺到她的身边也有一年半了;五个月前,她的儿媳妇又因为难产丧失了生命。
“死了好,都死了吧,不死怎么活下去呢?”
当他的妻也死了的时候,他就像疯狂了似的喃喃地说着。他没有了家,他们被房东撵出来,到夜来他们睡在别人的屋檐下,太阳还没有冒出来的时候,就要为人家驱逐着,像驱逐没有家的狗。
他一面哄着虎儿一面挨着路,他疲倦地抬起眼睛来望望前面:哪里是他要去的地方呢?
一天,在街上他突然遇见了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那个男人在他的肩上拍了一下,他迅速地搜索记忆也没想起那个人是谁,可是那个人却豪爽地说着:
“你不是老杨么?你怎么不记得我了?我是王宾之啊!你不记得那一年我到贵处去,我们见了几面,意气相投,差点没拜了把子?”
“噢,噢——”他应道,“我想起来了,我们一见就投缘,我称你老弟。”
“是呵,是呵——”
“我真眼拙……”
“我给你引见引见,这是你弟妹。”
站在那个男人身边的女子,和善地笑着,她全不顾虎儿的污秽脸相,就用手轻轻地抚着他的头。
“老太太呢,大嫂呢,她们没到关里么?”
“她们同我一路来了,可是她们都故去了,还有我的四个孩子。只剩这一个了,还不知道怎么样!”
“你住在哪儿呢?”
“我……,我没有家。”
“那住到我们那儿去吧;亲不亲,故乡人,这点脸总得赏给我。她能替你照顾照顾孩子,我也能给你设设法,看有没有什么机会。”
为了不愿意给别人意想外的麻烦,刚想寻些什么理由推辞,那个女人又在说了:
“就不用犹疑了,住到我们家去吧。在这个倒霉的年月,谁保得住不要别人帮忙。”
看到失去母亲的孩子对女人依依的情态,自己就再也不能说什么了,他的眼睛里冒着感激的光,微微地点着头了。
不知何时,天上忽然扯起来狞恶的黑云,把那在地上浮游着的最后一点光也关住了。这情形是可以带给人一些恐怖的感觉的,可是他觉得这些都没有恐惧的必要,更艰险、更需要胆量的一条路就摆在他的面前。
像冬日里躲在河下被渔人搅昏了的鱼介一样,在那段时间中,他是十分张皇失措了。一晚的枪声炮声之后,天地就改了样,他模模糊糊地看到这里那里飘着的太阳。
“这是啥事呵?……”
年老的母亲不断地喃喃着,连珠地念着佛号;孩子们哭着,妻不知道该怎么是好。
“你再哭,看鬼子抓了你去灌洋油!”
他听着那不断的哭声,心更烦乱了,就故意恫吓着。可是这事情并不是没有的,被认为“反日”“反满”的分子,随时随地都被枪杀着。他时时担心着无妄的灾害袭来,于是他觉得,该走到另外的地方去了。
这天夜里,他没能睡着,有时候才闭起眼就为可怕的噩梦惊醒了,他抹去头上渗出来的一些汗珠,他想着无论如何自己也要离开这里。他知道危险的是他一个人,可是要他丢下老的小的,他怎么放得下心呢?
到天亮时,他才疲倦地睡着,可是不久就被人摇醒了,有个声音说:
“……咱们还是合计合计走吧,……我也看透了……不走也不成!”
他强自睁开眼,就看到那张满是皱纹的母亲的脸。
来到新城市,他就把一家人安顿好,自己赶到从前服务的机关里去报到,只是因为在非常时期,薪水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
“……这也是没有法子,谁叫俺们的家乡丢了呢?…
渐渐地他知道了这个城市里的人并不喜欢他们来,因为他们失去了家乡,又多半陷入了困窘,会使房东蒙受一笔欠租的损失。
现在,只遗留下一个孩子,对他却成了一个麻烦的累赘。孩子!时时为病扰害着,不能使他安宁,而且成为他一切悲伤的种子。
一直到偶然间遇着了友人,他们才又能眠食在屋顶的下面。
望着病中睡着的孩子,他的眼睛涨满了泪水,孩子突然醒来:
“是妈吗?妈,我想你——”
“不,虎儿,我是爸爸,你要喝点水么?”
孩子好像并没有听见他的话,仍自茫茫地说着:
“妈,别离开我了,我真怕,妈,你别离开我了,好不好?”
说完了就又闭上眼睛,轻微的鼻息听得出来,好像始终就未曾醒过。
他的两行清泪一直从眼角挂下两腮。
“这一条根也就要断了!”
他喃喃地说着,他的眉头皱了起来,可是不久又舒展开了。他想着这正是适宜的时候。
他静静地自己想着,他听得见血管的跳动,一切别的声音却像不复在他的耳朵里显出了。
他像突然醒转来,在一张小小的方桌前坐了下来,铺了纸,写着:
你们的好意换来了我的不辞而别,这就是可以使你们想着我是一个没有良心的人,但是我该走了,我该走上我要去的路。你们盼望我做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我的一家人不是都已经躺到土中了?我不是为着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国家对我们没有好处,它忘了我们,丢弃我们,卑视我们,好像土地是我们自己失去的;我是为了我自己的家!为了我们人民。我们的家都毁了,承你们的好心使我活下来,可是,我决不甘心这样活下去。
虎儿怕是没有希望了,如果他死了,请你们把他也埋在他的祖母、母亲和兄妹们的身边。有一天我一定要把他们都移回家乡去,不然我就是自己已经躺在那边的土地的下面了。万一他活了下来,也长成一条壮汉,告诉他继续我的志愿,为着他自己的家,为着人民。
街道正为雨后的茫雾锁住了,走了三五步,他也就消失在这雨雾之中。可是在他的面前,他自己却清楚地看到一条该走的大路,他就勇敢地迈着大步跨上去。
一九三三年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一开始对“成群的鸟”的描写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东北沦陷后百姓的命运,“惊惶”“寻找着自己的窠”“迷失”正是他们现状的写照。
B.小说运用插叙的方法,交代了杨一家人在入关前后的所见所闻和不幸遭遇以及入关的原因,同时暗示了当时东北被日寇占领的时代背景。
C.小说善于借助一些特定的意象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物心理,如“落日”“黑云”“茫雾”等暗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的茫然。
D.小说中画线句运用细节描写,通过眉头的“皱”与“舒”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变化,所谓“适宜的时候”就是指友人的妻子可以照顾虎儿。
(2)小说最后部分全文引用了“信”的内容,请分析其作用。
(3)“哀愤”是靳以小说中的一种突出的情感色彩,这种“哀愤”的色彩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释愤抒情”的传统,形成了靳以小说的独特艺术风格。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这种艺术风格是如何体现的。组卷:6引用:3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曹雪芹是伟大的文学家,更是高妙的语言大师,曹雪芹的巨作《红楼梦》不仅在文学界树立起一座历史丰碑,①_______。在众多的修辞手法之中,谐音艺术贯穿全书,每每读之,令人拍案叫绝。
《红楼梦》中的谐音广泛地运用在人名、地名之中,其中,②_______。比如,贾府四姐妹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人名字合在一起谐音“原应叹息”,暗示四人命运遭际令人叹息。又如,娇杏谐音“侥幸”,她从甄家的丫鬟一跃成为贾雨村的正夫人,可见其“侥幸”;甄家千金甄英莲的名字也暗含谐音,谐音“真应怜”。
谐音还是作者表达讽刺与批判的重要方式。比如,书中贾宝玉的父亲腐朽陈旧,表面上道貌岸然,其实是彻头彻尾的伪君子,其名“贾政”谐音“假正”,正是作者对其辛辣的嘲讽,讽刺他为人表面正经,③_______。
谐音艺术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咀嚼其中含义,每个谐音都妙趣横生,令人叹为观止。如此成功的对谐音艺术的广泛使用在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这不仅展现出作者高妙的艺术技巧,更展现出作者对于语言驾轻就熟的把控与运用。
(1)近来,一些政务服务平台利用“谐音”取名走红,如重庆市政务服务平台取名“渝快办”,广东省政务服务平台取名为“粤省事”,请任选一例咀嚼其中含义及妙趣。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组卷:22引用:12难度:0.7
四、作文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流量,原本指在单位时间里通过指定点的车辆或行人数量,后来用以描述在一定时间内网站的访问量,现在多指有多少关注度和点击量。仿佛拥有流量,就拥有人气,拥有名利,拥有想要的一切。
有的人为了赚流量而不择手段,不顾底线,踩踏红线,最终失去人们的认可,变成了“无量”。
有的人挖掘人性的真善美,传递社会正能量,不仅圈了粉,还让流量变成了“留量”。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2引用:5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