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6/9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晚唐时期的儒学复兴运动影响深远,其代表人物是韩愈、柳宗元和刘禹锡。此时,一种理性的态度正在酝酿成型。比如柳宗元“疑《国语》”“辩《论语》”。历史上一般都讲《论语》是孔子弟子所作,柳宗元对此就提出了明确的怀疑:《论语》里面清楚记录:了曾参临终前的遗言,而曾子在孔子晚期弟子中也算比较年轻的,既然记录了曾子的临终遗言,怎么可能是孔子的弟子所作呢?这样的话当然是曾子的弟子记录下来的。如这与我们今天的观点就非常接近了。
柳宗元他们对所有问题都抱有一种特别有意思的怀疑精神,与之相伴随的是一种理性探索的态度。这种理性的态度,在一组有趣的文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组文章源自韩愈、柳宗元、刘禹锡他们几个围绕天人问题的一场思想对话。韩愈先写了一篇文章叫《天说》,柳宗元在韩愈《天说》的基础上又写了一篇《天说》,这篇文章在完整引用了韩愈的《天说》之后,对《天说》里面的思想做了全面的反驳。而刘禹锡读到柳宗元的《天说》以后,觉得柳宗元说得也不好,就又写了一篇《天论》。这组文章都收在《柳宗元集》里。
韩愈这篇文章非常有意思。文章主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人们一般都质问,老天为什么不保佑善人呢?为什么好人不长寿,坏人活千年呢?为什么一个个坏人都活得那么好,而正直的人却活得那么委屈?韩愈在这里提出了一个特别有趣的论辩,他说你看,人与元气(天地就是元气)的关系就像虫子跟树的关系。树坏了就生虫,虫对树是一种伤害;元气坏了就生人,人对元气也是一种伤害。那你就能理解为什么上天总是保佑恶人了。因为恶人帮天地元气杀灭人,相当于我们人为树杀灭害虫。所以凡是.能够为树杀灭害虫的,树会感谢他;凡为天地杀灭人的,正如恶人所做的,天地也会感谢他。
我很想知道韩愈到底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柳宗元读到这篇文章后,就说:“子诚有激而为是耶?”你韩愈大概是受了什么刺激才故意这么说的吧,这跟你平时倡导的东西可不太一样。虽然你讲得非常巧妙,但这个讲法跟历来人们主张上天福善祸淫的方向正相反。汉代儒者强调福善祸淫之说,强调天人有感应关系,人做得对,上天会给好的征兆,人做得不对,上天会给惩罚,这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中体现得非常充分。韩愈的讲法和董仲舒的讲法就不一样了。柳宗元说你韩愈这是“有激而发”,就是你说话故意说得这么偏激,没必要。柳宗元说,其实你应该这么去思考,就是天跟人之间是没有关系的。天没有福善祸淫的意志,没有惩恶扬善的意志,所以人的善与恶、福与祸都是自己的行为所致。
柳宗元的这个说法比较接近于儒家所讲的“无责于人,必求诸己”的态度,而人之所以应该“不怨天、不尤人”,也是同样的道理。至于刘禹锡对柳宗元的质疑,则又开出了另个脉络。刘禹锡主张“天人交相胜”,也就是说,在有些领域人的行为、人类的努力是胜天的,而在另外一些领域,天的所为是胜人的。就是“天人交相胜”的观点。
仅从这组文章的对话关系来看,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时期的士大夫成长的基本精神风格。即理性化的特征和普遍怀疑的态度,一种理性的、平实的态度。
(摘编自杨立华《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兴运动》)(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辩《论语》”,对典籍进行了明确的质疑,这是当时士大夫理性态度酝酿成型的表现。
B.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围绕天人问题进行了一场思想对话,使得儒家天人问题的观念逐步成熟。
C.韩愈认为人与元气(天地就是元气)的关系就像虫子跟树的关系。虫子对树的伤害,就像恶人伤害人类。
D.柳宗元既批驳了韩愈的天人观念,也不赞成历来人们主张的“天人感应”上天福善祸淫之说。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说“子诚有激而为是耶”,强调了韩愈的言论过于偏激,与人们历来的观点正相反。
B.文章用“无责于人,必求诸己”“不怨天、不尤人”佐证了柳宗元主张的天没有惩恶扬善的意志。
C.刘禹锡主张的“天人交相胜”既否定了柳宗元的天跟人之间是没有关系的观点,也不承认韩愈的天人关系。
D.作者用中晚唐时期的一场辩论来展示当时士大夫成长的基本精神风格理性、平实的态度。
(3)下列选项中,与韩愈天人问题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天与人的意志是截然对立的,根本利益是相反的,由此决定二者的善恶标准也必然是根本相反的。
B.被人们认为是“昏君”“庸臣”的“殃民者”通过其暴虐行为,导致人口下降,天所受到的损害就会轻一些。
C.天与人之间的感应方式是天帝根据统治阶级的表现对之加以赏罚。天根据人的民意是否符合理(天理)来决定其能否实现。
D.天与人之间有感应,相互联结,相互依赖,二者之间既有统一性也有对立与斗争,二者的统一是建立在“天人相乖”的基础上。
(4)请简要说明文本中柳宗元的理性态度体现在哪些方面?
(5)韩愈的天人感应观对我国实施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有什么样的理论指导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阐释。组卷:12引用:4难度:0.7
(二)现代文阅读I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黄水劫李準 大家急忙跑到村头去看,只见东北边天空,黄雾茫茫,乱云飞滚,“呜——呜——呜”的凄厉响声,把脚底下的土地都震得直晃动。①它像是几千只老虎在咆哮,几万只野狼在嚷叫,又像是一个大战场.上两军在呐喊厮杀。
春义说:“莫不是日本鬼子过来了吧?”
李麦说:“不像是……没有枪炮响声啊!”她又说:“怎么这么大灰气?什么也看不清!”话音还没落地,②只见从东北方向,齐陡陡,一丈多高的黄河水头,像墙一样压了过来。
李麦还当是云彩,天亮眼尖,他看到几个大麦垛漂在半空,就急忙大声喊:“水!黄河水下来了!”
小马庄在赤杨岗东边,离赤杨岗只有五六里地。人们看到那浑浊的黄河水,像几万头凶猛野兽一样冲了过来。只一转眼工夫,一个三十来户人家的小马庄,只剩下几棵杨树梢,其他什么也看不见了。这时大伙全吓懵了。他们像疯了似地跑着、叫着、哭着、喊着。光知道往村里跑,也不知道往哪儿跑。他们好像已经淹没在万丈波涛之中,有的还跑到家关上大门,有的一家人抱在一块,一动也不动地在哭。
徐秋斋在自己的木筏上站着,他看见李麦喊着说:“天亮他娘,你们怎么都懵了?赶快叫人上沙岗。”这时李麦才清醒过来,她在街上扯着嗓子喊着:
“上沙岗啊!都到村西沙岗上啊!”
“把老年人、小孩,赶快先送到沙岗上!”
她这么一喊,大家都围过来了,可是都瞪着惊惶的眼睛,并不往沙岗上跑。好像他.们不知道沙岗在什么地方似的。
李麦喊着:“跟我来!”她带着头向沙岗上跑,后边的人群才像一股水似地跟着往沙岗上跑。
③那浑浊的黄河水,呼啸着,嚎叫着朝赤杨岗冲过来了。
赤杨岗和小马庄村中间有一条大狼沟,原来是条老河道。往日,黄河水在流过这.条老河道时,绕着赤杨岗村东转了个圈,向南踅走了。可是这次不行,④黄河水铺天盖地地卷过来,当李麦站在沙岗上朝村里看时,只见家家户户的房子都像矮了半截似地泡在水里,街上已经成了河,筛子、笸箩、门板、柴禾漂了一层,有几间瓦房房坡上挤满了没有跑出来的人。在黄河水的呼啸声里,夹杂着凄惨的哭叫声和撕裂人心的呼救声。
李麦看着沙岗_上的人,北街的几十家,大部分都跑上来了。
没多大一会儿,蓝五拉着一只木筏过来了,筏上坐着徐秋斋。徐秋斋的筏上不光放着行李、家具,连锅碗瓢勺都放上了,筏后边还放了一堆劈好的干柴。
李麦把他拉上岸来,他叹着气说:“天亮他娘,不得了啊!大灾大劫啊!蒋介石这个龟孙不会有好下场!对老百姓太狠了。”他说着用一条绳子亲自把他那只筏绑在一棵柏树上,系了三个死结。
天亮又拉过来个大木筏,把房坡上的人也救了下来。他和春义又螳着水到了长松家大门口,天亮推了推门,门从里边上着。天亮一急,“哗”地一声把大门踹开了。院子里早进了水,一个破木桶从门里漂了出来。
天上黑下来了,李麦突然想起了申奶奶。她说:“天亮,怎么没看见你申奶奶?”天亮说:“我也没看见。”蓝五说:“她没出来,她一个孤寡老婆子怎么出来?”李麦一急就想镗水回村,蓝五说:“天这么黑,街上水又那么深,你去怎么行?”
天亮说:“妈,我去!”说着“扑通”一声跳到水里。徐秋斋喊着他,从腰里掏出来一盒火柴给了他。
天亮瞠着水摸着黑进了街。街上黑洞洞的,有几只饿猫在房子上叫着。水里漂着的一些木板、檩条不断地碰在他的腿上。
摸到申奶奶家的小草屋门口,门开着,天亮叫着:“申奶奶!申奶奶!”里边没人答应。天亮大着胆子走了进去。他划了根火柴,只见申奶奶穿着一身新衣裳,盘着腿闭着眼坐在自己的床上。
天亮摸了摸她的鼻子,鼻子里还有热气。天亮拉住她一只胳膊背上就走。申奶奶这时忽然哭喊起来:“不要管我!不要管我!我就死在我这屋里!我就死在我这屋里!”一边哭喊着,一边还用手打着天亮的头。
天亮不管申奶奶怎样叫喊,背着她只管跑,一口气跑到了沙岗上。天亮把她放在地上,她还是赶着打天亮。天亮只好笑着含着泪由她打。
李麦看着这个疯老婆子,心里像刀割一样,她又心疼老人,又心疼自己的孩子。她随手在地下拾了一根小柳枝,递给申奶奶说:“婶子,你用这打他!用这打手不疼。
申奶奶听见是李麦的声音,才住了手。她说:“天亮他娘,你们不要管我,我不想活了!”
李麦把她扶坐在地上,劝着她说:“为啥不想活?婶子!是条命都得活!”
申奶奶说:“怎么活?这一次大水逃不了这条命了。”
李麦说:“咱出去逃荒,咱出去要饭。等光景好了,水退了再回来。”
申奶奶说:“天亮他娘,你是好人,你的心我知道。可我现在不是年轻时候了。逃荒,路走不动了;要饭,连只狗也打不动了!……”
李麦擦着泪说:“婶子,走不动路,我们背着你;要不动饭,我们给你要!”
她们两个人在哭着说着,沙岗上几百口子人,没有一个不掉眼泪的。他们饮泣的声音和黄河波浪的呜咽声混合在一起。
(节选自《黄河东流去》,有删改)[注]《黄河东流去》以1938年日本侵略军进入中原,国民党军队为阻滞日军南下,炸开河南境内黄河花园口大坝,造成一千多万黄泛区难民流离失所为主要情节,以赤杨岗村的李麦、王跑、蓝五等7个家庭的主要成员的流亡逃荒为叙事线索,形象地描绘了赤杨岗村难民在洪灾中背井离乡,历时8年从失去家园到重建家园的血泪史、抗争史和奋斗史,以及洪灾中其他不同阶级和阶层人物命运的变迁史。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通过春义、李麦和天亮的观察与不同反应,形象地再现了洪水到来时的情景,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B.文章描绘众人在洪水到来之际慌乱的场面,生动表现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手足无措,突出李麦主心骨的作用。
C.李麦拾了一根小柳枝递给申奶奶是出于她对自己孩子被打的心疼,也包含着她对老人的理解和宽容。
D.结尾处人们的饮泣声和黄河的呜咽声增强了悲剧氛围,揭示了国民党军队炸毁黄河大坝给百姓带来的灾难。
(2)文中画线句子都是对黄河水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①连用三个比喻构成排比句,从听觉角度描绘出黄河决堤时的巨大声响,富有气势。
B.句②中“齐陡陡”“一丈多高”和“压”等词的精准运用,形象地表现出黄河水来势之凶猛。
C.句③写黄河水逼近赤杨岗,动词“冲”字突出了黄河水的威力,表明形势已经万分危急。
D.句④写黄河水已经侵入村庄,家家户户的房子都泡在水里,直接表现人们受灾的严重。
(3)《黄河东流去》中的徐秋斋以“睿智”著称,请从选文中找出两处细节加以分析。
(4)作者在《黄河东流去》一书的结尾说:“每一个民族都有它伟大的潜在的生命力,我写这部长篇小说的主要意图,就在于这一点。”请结合选文对这句话加以分析。组卷:5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那时候,是五月,桐花在一夜之间,攻占了所有的山头。历史或许是由一个一个英雄豪杰叠成的,但岁月对我而言,是花和花的禅让所缔造的。
桐花极白,极矜持,花心却又泄露些许微红。我和我的朋友都认定这花有点诡秘——平日守口如瓶,一旦花开,则所向披靡,灿如一片低飞的云。
车子停在一个客家小山村,走过紫苏茂盛的小径,我们站在高大的桐树下。山路上落满白花,每一块石头都因花罩而极尽温柔。走到林子深处,面对这惊心动魄的美,人似乎都感到有些虚脱。
忽然有个妇人走来,赭红的皮肤特别像那一带泥土的色调。“你们来找人?”“我们——来看花。”“花?”妇人一边匆匆走过,一边丢下句:“哪有花?”我们不禁相顾愕然,如此满山遍野的桐花,她居然问我们“哪有花?”。
但风雨过处花落如雨,似乎也并不反对她的说法。忽然,我懂了,这是她的家,这前山后山的桐树是他们的农作物,是大型的庄稼。花是树的一部分,树是山林的一部分,山林是生活的一部分,一切在外人眼中叹为观止的事物,对他们,不过是生活的常态。
年年桐花盛开的季节,我总想起那妇人,走过绵延起伏的花海,而不知有花。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描写的是桐花颜色,中间却加入“极矜持”,请简要分析加上这一处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2)破折号是标点符号的一种,标示某些成分的注释、补充说明或语音、意义的变化。请分析文中两处破折号的作用。
(3)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分别用了“肯定”“似乎”,说说二者表意上的效果。
①最终的决定权肯定还是在考生和家长身上。
②但风雨过处花落如雨,似乎也并不反对她的说法。组卷:17引用:3难度:0.7
四、作文(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白鹤亮翅”是我国经典的太极拳套路。发动时,双手在胸前交叉,身体姿态是“合”的,是典型的防守姿态。当对手打出明确的进攻,并接触到我方警戒范围时,身体开始“分”,一手利用与对方的接触牵引其用力,使其偏离原来目标而不能自收,同时另一手跟进对方,趁虚发力,化守为攻,将其推出。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与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思考与取舍。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5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