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七年级(下)期末道德与法治试卷
发布:2024/8/15 8:0:1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各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每小题2分,共40分)
-
1.《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银发知播”群体,天文、物理、文学、美学,没有墙壁的教室,不设门槛的大学……这群爷爷奶奶在网课直播间里,欢快幽默地将毕生所学通过网络无私传授硬核知识,将知识的种子撒播给广大人群。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下列做法符合的是( )
①积极培养“止于至善”的精神状态
②甘于奉献,不能追求任何个人利益
③努力做到“心怀大爱”和“兼济天下”
④见贤思齐,向榜样学习,提升自我品格组卷:2引用:2难度:0.5 -
2.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景海鹏成为四度飞天的中国航天第一人。这些年,他几乎没陪家人度过一个完整的周末,甚至没有陪父母过一个春节。当记者问“为什么还要飞时?”他说“只要国家需要,我就飞”。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组卷:13引用:3难度:0.5 -
3.校园诗词大会上,主持人请你叙述与题目蕴含道理相一致的诗句,你应该回答( )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流三千里。
——毛泽东组卷:115引用:9难度:0.7 -
4.下列图画中的人物的行为,有助于积极面对和正确处理心理矛盾的是( )
①离家出走的孩子
②参加集体活动
③求助他人
④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组卷:1引用:2难度:0.8 -
5.新时代好少年郝茜米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科技书籍;细心观察周围事物,参与“刘洪河水系野生小杂鱼保护”研究,并提出保护建议;主动钻研发明创造,利用物联网传感器设计制作“基于物联网环境下的智能鱼池”模型。郝茜米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发创造潜力需要( )
①利用一切时间阅读科技书籍
②关注他人与社会,做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创造者
③积极参与实践,用智慧和双手去改变世界
④培养批判精神,敢于向权威挑战组卷:31引用:13难度:0.7 -
6.“行己有耻”、“止于至善”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的要求,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试金石。下列几位同学的行为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有( )
①看四下无人,赵青随手将垃圾扔在校园绿化带上
②公交车上,谢悦经常给老人和抱小孩的乘客让座
③自习课上,老师刚走出教室,钱皓就和同学嬉戏打闹
④十字路口,不管有没有车,张媛都会等绿灯亮了才过马路组卷:129引用:9难度:0.8 -
7.人的情绪是复杂多样的,也是可以调节的。如表调节情绪的做法和评价正确的是( )
序号 做法 评价 ① 郁闷时,和朋友去看电影 转移注意力 ② 遇到伤心事,总是劝勉自己,想想怎样面对 放松训练 ③ 演讲比赛前对自己说:“不紧张,我能行!” 自我暗示 ④ 被父母批评后,找同学诉说苦恼 改变认知评价 组卷:16引用:2难度:0.7 -
8.“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念: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识而进入更高的境界。”这说明了( )
①承担责任是磨砺自己的过程
②承担责任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能力
③承担责任会扩大我们成长的空间
④承担责任一定会让我们成就一番事业组卷:22引用:2难度:0.7
二、问答题
-
23.法律护航 依法办事
2023年5月30日,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育英学校,看望慰问师生,向全国广大少年儿童祝贺节日。习主席说,全社会都要关爱少年儿童的成长。
【法的保护】
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努力为孩子们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环境。一批涉及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规相继修订、出台。法律条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五十三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刊登、播放、张贴或者散发含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广告;不得在学校、幼儿园播放、张贴或者散发商业广告:不得利用校服、教材等发布或者变相发布商业广告。法律条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一百二十九条 违反本法规定,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我的行动】
(2)未成年人年不仅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受益者,更应该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我们能为建设法治国家贡献哪些力量?组卷:3引用:2难度:0.2 -
24.凝心聚力 情暖人间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淄博烧烤“出圈”。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座城市如此受到大家的关注,难道就是因为烧烤好吃?经过了解,原来爆火的背后是因为一件又一件的“小故事”。
【小城温情】
去年疫情期间,有12000名山东大学的学生需要隔离,被送到了淄博,当地领导并没有把这些学生当成是负担,而是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们,给他们准备了很多吃的用的,在隔离结束之际,更是盘下了全城所有烧烤店的美食作为送别礼,“淄博烧烤”在大学生心中留下了深深的温情烙印。
随着疫情散退,难忘淄博的大学生组团吃烧烤,选择故地重游,并自主打卡拍照传播至各社交平台,讲述自己在淄博的烧烤故事和温情经历。于是“我喜欢吃淄博的烧烤,更喜欢这座城市的用心”逐渐传播了互联网社交平台,人们都被这座城市的热情和美好吸引了。
(1)结合淄博的温情故事,谈谈我们在生活中如何传递情感的正能量?
【小城力量】
为应对众多人的“赶烤”,淄博发起一场自发的全城行动,不管是早出晚归的环卫工人、公交司机、外卖小哥,还是日夜值守的公安民警、城管队员、市场监管人员,还有机关干部、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志愿者等等,人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红出了淄博这座城的古韵新颜。
(2)淄博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事迹,告诉我们哪些道理?组卷:3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