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3课 短文两篇 谈读书》2021年同步练习卷(2)

发布:2024/4/20 14:35:0

一、解答题(共11小题)

  • 1.阅读论述性文章,完成各题。
    谈读书
    培根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1)给文段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的大意。
    (2)作者论述了读书的重要,为什么又说“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3)画直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这层的论点来。

    组卷:23引用:1难度:0.4
  • 2.阅读《谈读书》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需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力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1)请选出对文段分析有错的一项
     

    A.“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这句话指出了“粗读、泛读、精读”三种不同读书方法。
    B.文段采用了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方法,使说理更透彻、更充分、更令人信服。
    C.作者运用排比说理,使所说的道理十分显豁,读起来富于气势,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D.作者举了一系列的例子,从正面指出,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
    (2)以上选段中有很多名言警句,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一个论据。

    组卷:10引用:1难度:0.5
  • 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季羡林
          ①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读书的重要性。
          ②为什么读书是一件“好事”呢?
          ③也许有人认为,这问题提得幼稚而又突兀。这就等于问:“为什么人要吃饭”一样,因为没有人反对吃饭,也没有人说读书不是一件好事。
          ④但是,我却认为,凡事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事出都有因,不应当马马虎虎,等闲视之。现在就谈一谈我个人的认识,谈一谈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
          ⑤凡是事情古老的,我们常常总说“自从盘古开天地”。我现在还要从盘古开天地以前谈起,从人类脱离了兽界进入人界开始谈。人成了人以后,就开始积累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如滚雪球,越滚越大,也就是越积越多。禽兽似乎没有发现有这种本领,一只蠢猪一万年以前是这样蠢,到了今天仍然是这样蠢,没有增加什么智慧。人则不然,不但能随时增加智慧,而且根据我的观察,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有如物体从高空下坠一般。到了今天,达到了知识爆炸的水平。
          ⑥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我常常想,人类向前发展,有如接力赛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过棒来,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远跑下去,永无穷尽,这样智慧的传承也永无穷尽。这样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
          ⑦虽然,中国历代都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但是,中国悠久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归根结蒂还是读书人。
          ⑧总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⑤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选择一种简要分析其作用。
    (3)第⑥段中两个加点词“这样”分别指什么?
    (4)请你为本文再补充一个能证明中心论点的论据,叙述要简明扼要。

    组卷:8引用:1难度:0.4
  • 4.阅读《谈读书》,回答问题。
    (1)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的大意。
    (2)作者论述了读书的重要性,为什么又说“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3)“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这段话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组卷:14引用:1难度:0.5
  • 5.读“死”书与读“活”书
    蒋孔阳
          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活”书好。读“活”书,可以联系实际,可以活学活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些举一反三的例子,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但是,天下任何事情,都要看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定。我们现在谈的是中学生的读书。中学生刚刚开始人生的路,他们刚刚学会自己读书,需要的是牢固可靠的基础知识,首先要把书读懂,这样掌握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无误的,就可以终生受用。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           鼓励他们现在读“活”书,           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所谓读“死”书,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认清楚,然后照着去理解。由于书是文字构成的,中国的文字包括形、音、义三个方面。读“死”书,就是要抓住书中的形、音、义,把形认准,把音读准,把义理解准,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功夫。要把书读进去,真正读懂,而不是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我这样讲,是从我个人的切身感受出发的。首先,我有感于“四人帮”时的“假、大、空”,给我们的学风和文风所造成的危害。其次,我总结了过去的失误,年轻时,我读书,喜欢从兴趣出发,强调读“活”书。结果许多基本知识都还没有搞通,就自以为是,夸夸其谈,以至什么都没有真正学到。年纪大了,回首往事,不胜懊恼。所以,读书先要读“死”书,有了读“死”书的基础,然后再读“活”书为佳。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死”、“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我们强调读“死”书,但又不拘泥于读“死”书。“死”与“活”,都是对人而言的。人要书“死”,书就“死”;人要书“活”,书就“活”。这就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善读书者,手中都有一把打开书籍奥秘的金钥匙。书籍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的。“死”与“活”的关系,大概有如书籍与金钥匙的关系。我们先要有书籍,然后金钥匙才能发挥作用。只有漂亮的金钥匙,又有什么用处?因此,谈读书,就得先读书。
    (1)填入文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是
     

    A. 如果……就……B. 与其……不如……
    C. 既然……就……D. 不但……而且……
    (2)本文作者的观点是
     

    A. 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B. 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功夫。
    C. 读书先要读“死”书,有了读“死”书的基础,然后再读“活”书为佳。
    D. 谈读书,就得先读书。
    (3)与作者所说的读“死”书的方法不相符的是
     

    A. 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
    B. 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记牢,然后照着去应用。
    C. 要准确掌握书中的形、音、义,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
    D. 要把书真正读懂,不能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4)下列名言警句哪一句可以用作本文的论据
     

    A.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B.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C.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D.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5)本文没有运用下列哪一种论证方法?
     

    A. 道理论证 B. 事实论证   C. 对比论证 D. 比喻论证。

    组卷:22引用:2难度:0.8
  • 6.读书应是一种沉静的坚守
          ①4月23日已经过去了,“世界读书日”所唤起的全民阅读热潮,依然令人感动着。“世界读书日”相关活动的初衷,以及这些活动所取得的成效,都是值得肯定的。不过,读书毕竟不是一日之功,更应该是一种恒久的坚持和沉静的坚守。
          ②读书需要思考一个“静”字。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劝学》诗中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首诗里提到的,就是一种远离喧嚣和忍受孤独的读书方式。实际上,真正的读书生活,除了“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切磋,更需要静下心来,耐得寂寞,需要艰苦的跋涉和曲折的探索。读书要守心以纯,要珍惜时光,而最重要的是只有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才能获得丰稔的收获。
          ③读书需要思考一个“活”字。李白在《嘲鲁儒》中说:“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诗人对那些夸夸其谈而没有真才实学的“鲁叟”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这些人谈起五经头头是道,问起经世济民之策却茫然无知。他们拿腔拿调,架子十足,却死于章句,不知时变。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观点,则更加值得那些“鲁叟”们深思。他说:“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陆游写给小儿子的一首绝句,朴素亲切,满含哲理,尤其是诗中提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至今犹有现实意义。
          ④读书需要思考一个“高”字。书中的鲲鹏志向、报国情怀、浩然正气、丹心赤胆,对我们的精神是一种砥砺提升,对我们的心灵是一种洗涤净化,对我们的情操是一种美好陶冶……一位名叫李时可的诗人写的一首《舟中夜闻读书》中说:“临溪一舍竹疏疏,舟过时闻夜读书。姓字是谁何必问,定应不是俗人居。”诗的意思是说在临近小溪岸边看见一间农舍隐在朦胧的竹林里,乘船走过的时候不时听到琅琅的读书声。诗人说不用打听这是谁的家,通过那琅琅的夜读声,就能猜到这里肯定不是一个鄙俗的人居住的地方。诗人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情节,巧妙地说明了读书使人志存高远、超凡脱俗的道理。读书使人内心清明、目光澄澈、骨骼清奇、脊梁挺直,从中可以识别得失成败,可以感受廉耻是非,可以升华情志操守,也可以友朋孝亲睦邻。
          ⑤读书需要思考一个“勤”字。唐代诗人杜苟鹤说:“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宋代诗人朱熹说:“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这些恳切真挚的声声教诲,用意其实都是在劝人加紧学习,勤奋精进,不能放松自我,懈怠光阴。但今天的读书,已不局限于纸质传统载体,阅读途径也已经更加丰富和多元。手机APP、电子出版物、微信读书、QQ阅读等等各种古人没有见过的阅读方式,使我们的读书生活更加便捷轻快。想想孔夫子韦编三绝的劳苦,想想范仲淹饘粥不继的艰辛,现代人的读书条件是多么轻便和舒适啊,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更加珍惜和努力呢?
          ⑥读书热是好事,但也需要一些冷静的思考。今年的“世界读书日”虽然过去了,但是对爱读书的人来说,天天都是读书日啊。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请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4)下面的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到那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宋代抗金名臣李纲在《读书》诗中说:“平生长作蠹书蟑,老去犹资慰我心。每到古人名节处,慨然掩卷一沉吟。”
    (5)作者陆游认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诗句满含哲理,至今犹有现实意义。请结合诗句内容与生活实际,谈谈你受到的启发。

    组卷:487引用:11难度:0.5
  • 7.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谈读书
    朱光潜
          你也许要问,我们中学生究竟应该读些什么书呢?
          你大约还记得《北京京报•副刊》曾征求“青年必读书十种”,结果有些人所举的十种尽是几何代数,有些人所举的十种尽是史记汉书。这在旁人看来似近于滑稽,而应征的人却各有一番大道理。
          本来这种征求的本意,以一个人的标准做一切人的标准,好像我只喜欢吃面,你就不能吃米,完全是一种错误见解。各人的天资、兴趣、环境、职业不同,你怎么能定出万应灵丹似的十种书,供天下无数青年读之都能感觉同样趣味,发生同样效力?
          我为了写这封信给你,特地去调查了几个英国公共图书馆。他们的青年读品部最流行的书可以分为四类:冒险小说和游记;神话和寓言;生物故事;名人传记和爱国小说。
          其中代表的书籍是凡尔纳的《八十日环游世界记》和《海底两万里》,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大仲马的《三剑侠》,霍爽的《奇书》和《丹谷闲话》,铿斯来的《希腊英雄传》,菲伯尔的《鸟兽故事》,安徒生的《童话》,房龙的《人类故事》之类。
          这些书在外国虽流行,给中国青年读,却不甚相宜。中国学生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学时代就欢喜煞有介事地谈一点学理。不仅欢喜谈谈文学,还要研究社会问题,甚至哲学问题。这既是一种自然倾向,也就不能漠视,我个人的见解也不妨和你商量商量。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注重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注重发达想象。所以初中的学生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我自己便没曾读过几本“青年必读书”,老早就读些壮年必读书。比方中国书里,我最欢喜《国风》《庄子》《楚辞》《史记》《古诗源》《文选》中的书笺,《世说新语》《陶渊明集》《李太白集》《花间集》,张惠言《词选》《红楼梦》等等。在外国书里,我最欢喜溪兹、雪莱、考老芮基、白朗宁等人的诗集,菲克里司的七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李耳王》和《奥塞罗》,哥德的《浮士德》,易卜生的戏剧集,屠格涅夫的《父与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莫泊桑的小说集,小泉八云关于日本的著作等等。
          如果我应《北京京报•副刊》的征求,也许把这些古。董。洋。货。捧上,凑成“青年必读书十种”,肯定荒谬绝伦。
          你如果要知道该读什么书,应该去请教专门学者,请他们各就自己所学范围指定三两种青年可读的书。因为,读书好比探险,也不能全靠别人指导,你自己也须得费些功夫去搜求。我从来没有听见,有人按照别人替他定的“青年必读书十种”或“世界名著百种”读下去,便成了一个学者。别人只能介绍,抉择还要靠你自己。
    (选自《谈读书》有删改,中华书局2013年版)
    (1)下列与作者看法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征求“青年必读书十种”的做法有点荒谬。
    B.初中生应该多读那些注重发达想象的文字。
    C.要想成为学者就不要读那些“青年必读书”。
    D.读书需要别人的推荐,但抉择权还在自己。
    (2)第三段画线句有何含义?
    (3)作者列举自己所读的“古董洋货”,有何用意?

    组卷:43引用:7难度:0.7
  • 8.阅读《书的价值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完成下列各题。
    书的价值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梁实秋
          ①我们现代人读书真是幸福。古者,“著于竹帛谓之书”,竹就是竹简,帛就是缣(jiān,双丝织成的细绢)素。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一个人若能垂于竹帛,便可以不朽。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用韧皮贯联竹筒,翻来翻去以至于韧皮都断了,那时候读书多么吃力!后来有了纸,有了毛笔,书的制作比较方便,但在印刷之术未采用以前,书的流传完全是靠抄写。我们看看唐人写经,以及许多古书的抄本,可以知道一本书得来非易。自从有了印刷术,刻板、活字、石印、影印,乃至于显微胶片,读书的方便无以复加。
          ②物以稀为贵,但是书究竟不是普通的货物。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经验的宝藏,所以尽管如今满坑满谷的都是书,书的价值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③价廉未必货色差,畅销未必内容好,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精致。宋太宗每天读《太平御览》等书二卷,漏了一天则以后追补,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这是“开卷有益”一语之由来。《太平御览》采集群书1600余种,分为55门,历代典籍尽萃于是,宋太宗日理万机之暇日览两卷,当然可以说是“开卷有益”。如今我们的书太多了,纵不说粗制滥造,至少是种类繁多,接触的方面甚广。我们读书要有抉择,否则不但无益而且浪费时间。
          ④在学校里,如果能在教师里遇到一两位有学问的,那是最幸运的事,他能适当的指点我们读书的门径,离开学校就只有靠自己了。
          ⑤
     
    。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有一个原则也许是值得考虑的:作为一个地道的中国人,有些部书是非读不可的,这与行业无关。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读一些体现中国文化传统的书。经书当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史书也一样的重要。盲目的读经不可以提倡,意义模糊的所谓“国学”亦不能餍(yàn,满足)现代人之望。一系列的古书是我们应该以现代眼光去了解的。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细味其言,觉得似有道理。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人,确实是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居多。我曾思索,其中因果关系安在?
          ⑥何以不读书便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我想也许是因为读书等于是尚友古人,而且那些古人著书立说必定是一时才俊,与古人游不知不觉受其熏染,终乃收改变气质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广,脸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气,无以名之,名之曰书卷气。同时在谈吐上也自然高远不俗。反过来说,人不读书,则所为何事,大概是陷身于世网尘劳,困厄于名缰利锁,五烧六蔽,苦恼烦心,自然面目可憎,焉能语言有味?
          ⑦以我们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是读书。书,本身就是情趣,可爱。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书,立在架上,放在案头,摆在枕边,无往而不宜。好的版本尤其可喜。我对线装书有一分偏爱。吴稚晖先生曾主张把线装书一律丢在茅厕坑里,这偏激之言令人听了不大舒服。如果一定要丢在茅厕坑里,我丢洋装书,舍不得丢线装书。可惜现在线装书很少见了,就像穿长袍的人一样的稀罕。几十年前我搜求杜诗版本,看到古逸丛书影印宋版蔡孟弼《草堂诗笺》,真是爱玩不忍释手,想见原本之版面大,刻字精,其纸张墨色亦均属上选。在校勘上笺注上此书不见得有多少价值,可是这部书本身确是无上的艺术品。
    (1)根据文意填空。
    作者首先从①
     
    的角度,谈古人读书难;其次,从②
     
    的角度,谈要读有用的好书;最后,阐明读书③
     

    (2)请你将选文第⑤段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3)作者围绕“读书”谈了多个观点,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实例,说说对其中一个观点的认识或理解。

    组卷:21引用:4难度:0.5
  • 9.(三)
    读书的五个秘诀
    余秋雨
          ①读书是件很快乐的事,可现代人读书却读得很累很痛苦,怎么办?我给大家说一些秘诀。这些秘诀很形象,分别是:减肥、抬头、排序、返回自己、脱敏。
        减肥      ②我们读得太多了,要减肥瘦身。我们见过许多这样的读书人:他们勤奋地借书、买书、藏书、啃书,但是如果你问他们,这么多年读下来最喜欢哪几本书,最敬畏哪几本书,对自己的人格学问影响最大的是哪几位作家,他们往往答不出来。倘使把读书比作交友,这样的读书人,近似交际场中那类四处点头握手、广散名片的人物,他们没有知己、没有深交。读书的无效和无聊,莫过于此,这样读书,有何快乐?
          ③要精读书,有选择地读,千万不要滥读,对不爱读书的人,我劝他多读,而对爱读书的人,我劝他要少而精。郭沫若和胡适都说过类似的话,即“书桌上不要出现第二本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抬头      ④要读一些读起来需要费点劲、出点汗的书,用抬头仰望的姿势读书,更能找到生命的快感。
          ⑤一个作家、,他总是读水平和他一般甚至更差的作品,能进步吗?读书也是一样,要读第一流的书。读第一流的书,就是仰望星空,接近最高处,尽管这些书读起来可能需要费点劲,但它是阅读的最重要的快乐所在。
    排序      ⑥“抬头”读书之后,还要会排序。每当自己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时,首先要对阅读书目排队,分清主次,然后进行学习和研究,这样就首先掌握了制高点,很快便能获得成果。
    返回自己      ⑦不喜欢读的书就不要读。读书最后一定要“返已”,也就是返回自己。不喜欢读的书就不要读!第一流的书太多怎么办?解决的办法是看自己最喜欢的书。和自己的生命结构有直接关系的知识只有一小块,但总会找到……有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特别喜欢的作品,对其中的用语、思维方式等都很欣赏,这说明你和作者有“同构”关系,通俗地说就是一种缘分。
    脱敏      ⑧读书要学会“脱敏”。就好像很多朋友在一起吃饭时,会聊聊娱乐八卦,这些东西不是不可以谈,但一点也不重要。读书也是这样,很多流行的书,大家都在哄传,很重要吗?必读不可吗?我的态度是要警惕。在我看来,真正的好书,不是那么容易流行的,大家想想看,孔子、老子的著作,放到当时的时代、情境,参加海选,能选得上吗?不可能的事。
    (选自《教育文摘》2016年第7期)(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针对现代人读书不快乐的现象引出话题,然后用小标题的形式用五个小版块,生动、通俗又条理清晰地论述了快乐读书的五个秘诀。
    B.第③段作者引用郭沫若和胡适都说过的“书桌上不要出现第二本书”,有力地论证了精读书的重要性。
    C.作者用孔子、老子的著作在当时的时代不流行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真正的好书不流行的观点。
    D.全文主要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而又浅显易懂地阐明了读书的秘诀,让人印象深刻。
    (2)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下列不能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A.汉代大儒董仲舒,为了做学问,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分昼夜苦读,终成一代大儒。
    B.读书有一个很有名的三“不”原则:不要看流行的书籍,不要读能够完全读懂的书,更不要出于功利去读书。
    C.南宋朱熹提出的“循序渐进”读书方法,即“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他还要求:“未及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
    D.郑板桥写过一首读书诗:“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3)联系你的读书实践,谈谈你对第④段“要读一些读起来需要费点劲、出点汗的书,用抬头仰望的姿势读书,更能找到生命的快感”这句话的理解。

    组卷:42引用:3难度:0.5
  • 10.阅读古诗词,回答问题。
    读书如“熬粥”
          ①我的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能烧出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
          ②是的,要熬一锅好粥,首先在于有“好米”。米好,粥就好。熬粥拼的是米,是那种不加附加值的实力与质地。有了“好米”,还须用“文火”,即要用比较弱的火来熬,用“文火”易熬透,既能保证营养成分不流失,又能保持那份天然的鲜香味。熬粥还须持续。一锅好粥,少说得熬上个把小时。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
          ③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经典好书,如同“好米”。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的。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有限,同时也使智力和想象力有限,使知识和思想贫乏。”略萨的这番话对阅读经典的意义作了深刻的诠释。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④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而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未知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⑤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须善耐寂寞,甘守孤独。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孤独,它更适合于独啜。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坚持读书,须有定力。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据他的友人回忆说:“那时一起在德国留学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意思是说,他们心思纯正,始终坚持专注于读书学习,不受其他诱惑的干扰,耐得住寂寞与单调。这种定力,值得每个读书人学习。对那些以忙为由而少读书、不读书的人来说,尤其需要。
          ⑥读书如熬粥,也要遵循“好米、文火持续”三大法则,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第①②段:阐述熬粥之法,由此提出观点:A
     
    第③④⑤段:具体论证 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
    B
     
    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
    第⑥段总结归纳出论点:C
     
    (2)以下与课文有关的名言和事例中,不能用作为本文论据的是
     

    A.培根曾在《谈读书》一文中风趣地说:“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B.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只求会意,却从中获得了精神的愉悦。
    C.宋濂从幼时起即酷爱读书,经数十年寒窗苦读,终成学识渊博的大学士。
    D.香菱听从黛玉教导,用心阅读了王维李白杜甫等大家的诗集,结果诗才大进。
    (3)文章第③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4)文章将“读书”比作“熬粥”,在论证上有何好处?

    组卷:25引用:1难度:0.6

三、解答题(共11小题)

  • 29.综合性学习,回答问题。
          读书是一个奇妙的过程,读书可以使你狭窄的视野变得开阔,可以使你肤浅的思想变得深邃,可以使你平淡的人生变得精彩,在“全民阅读”的书香氛围中,九年级4班要举办“与好书同行,塑精彩人生”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主持人要求每名同学选择一部自己最喜欢的书,请结合内容任选角度谈一谈这本书给你带来的乐趣。
    (2)各小组要用对联的形式表达对此次活动的感悟,已经写出了上联,请你为其补出下联。
    上联:阅经典传承文化瑰宝
    下联:
     

    组卷:10引用:1难度:0.7
  • 30.请你参加3月14日学校开展的以“共建书香校园”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一:写汉字】请把“阅读滋养心灵”这句话规范抄写。
    【活动二:说现状】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图片所反映的现状。

    【活动三:谈方法】读书方法有很多,如欧阳修的计字日诵法,鲁迅的跳读法,杨振宁的渗透法。那么,你的读书方法是什么?请简要谈谈。
    【活动四:提倡议】为了让同学们积极参与这次活动,请你以校团委的名义,写一份倡议书。(100字左右)

    组卷:44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