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3课 《<孟子>三章》2023年同步练习卷(1)

发布:2024/9/8 22:0:8

一、选择题

  •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335引用:2难度:0.9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组卷:436引用:2难度:0.8
  •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组卷:471引用:2难度:0.8
  • 4.下列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793引用:2难度:0.9

二、基础知识

  • 5.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公孙
     
     
    ③丈夫之
     
     
    ⑤胶
     
    ⑥孙叔
     
    ⑦百里
     
     
    ⑨亲戚
     

    组卷:31引用:2难度:0.7
  • 6.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亲戚畔之。
    (2)往之女家。
    (3)曾益其所不能。
    (4)衡于虑。
    (5)入则无法家拂士。

    组卷:136引用:2难度:0.8

六、文言文阅读

  • 18.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释】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堵: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是得为大丈夫乎
     

    ②以顺为
     

    ③吾事
     

    ④俄有使使止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丈夫之冠也,父命 衣带间
    B.独行 义尽
    C.以顺为正,妾妇之道也 见闻无不流涕
    D.安居天下熄 今而后
    (3)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
    过 市 意 气 扬 扬 自 若 观 者 如 堵
    (4)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②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5)你认为乙文中的文天祥符合孟子的“大丈夫”标准吗?请说明理由。

    组卷:22引用:3难度:0.4
  • 19.阅读《富贵不能淫》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 诚:真正,确实
    B.丈夫之 冠:行冠礼
    C.往之 女:同“汝”,你
    D.得志,与民 由:由于,因为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不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A.是得为大丈夫乎
    B.富贵不能
    C.贫贱不能
    D.威武不能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因为他们具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威力
    B.景春提出观点时使用了一个对偶句,而孟子则针锋相对,同样用一个对偶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焉得”一语不仅仅是对景春所持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景春的不屑和鄙视。
    C.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D.“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

    组卷:131引用:3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