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9/5 16:0:9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问题。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中国人民始终传承和jiàn xíng自强不息精神,在A               (风云变幻/风云突变)中把握中国前进方向,书写了中国以及人类发展的壮阔。全体中华儿女,秉持自强精神、hán yǎng自立力量,正在昂首阔步前行,quán shì着奋斗创造奇迹的真谛。
    (1)根据拼音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词语。
     
     
     

    (2)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短语填在A处。
    A处的短语是
     

    (3)划线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组卷:8引用:1难度:0.5
  • 2.综合性学习。
    九(1)班举行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与。
    (1)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语出《易经》,原文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甲图是清华校园里的碑刻作品,乙图是书法作品,请指出它们各属于什么字体。

    甲图
     
    乙图
     

    (2)班主任计划围绕班会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已经设计好前两项活动,请你帮他设计第三项。
    活动一:讲述“君子自强不息”的名人故事
    活动二:举办“青年自强不息”的演讲比赛
    活动三:
     

    (3)习近平主席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先锋。”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很多这样的英雄和先锋,他们在自己的时代挺起了民族脊梁。这些自强不息的人物中,有范仲淹“
     
    ”,有
     
    “闻鸡起舞”。
    (4)班级准备于10月10日下午三点在学校1号阶梯教室举办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请你邀请语文张老师来参加。你将这样说:
     

    组卷:11引用:1难度:0.5

二、阅读理解(55分)

  • 7.阅读甲、乙文,完成答题。
    【甲】生机
    (汪曾祺)
    芋头
          ①一九四六年夏天,我离开昆明去上海,途经香港。因为等船期,滞留了几天,住在一家华侨公寓的楼上。这是一家下等公寓,已经很敝旧了,墙壁多半没有粉刷过。住客是开机帆船的水手,跑澳门做鱿鱼、蚝油生意的小商人,准备到南洋开饭馆的厨师,还有一些说不清是什么身份的角色。这里吃住都是很便宜的。住,很简单,有一条席子,随便哪里都能躺一夜。每天两顿饭,米很白。菜是一碟炒通菜、一碟在开水里焯过的墨斗鱼脚,顿顿如此。墨斗鱼脚,我倒爱吃,因为这是海味。——我在昆明七年,很少吃到海味。只是心情很不好。我到上海,想去谋一个职业,一点着落也没有,真是前途缈茫。带来的钱,买了船票,已经所剩无几。在这里又是举目无亲,连一个可以说说话的人都没有。我整天无所事事,除了到皇后道、德辅道去瞎逛,就是踅到走廊上去看水手、小商人、厨师打麻将。真是无聊呀。
          ②我忽然发现了一个奇迹,一棵芋头!楼上的一侧,一个很大的阳台,阳台上堆着一堆煤块,煤块里竟然长出一棵芋头!大概不知是谁把一个不中吃的芋头随手扔在煤堆里,没有土壤,更没有肥料,仅仅靠了一点雨水,它,长出了几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在微风里高高兴兴地摇曳着。在寂寞的羁旅之中看到这几片绿叶,我心里真是说不出的喜欢。
          ③这几片绿叶使我欣慰,并且,并不夸张地说,使我获得一点生活的勇气。
    豆芽      ④秦老九去点豆子。所有的田埂都点到了。——豆子一般都点在田埂的两侧,叫做“豆埂”,很少占用好地的。豆子不需要精心管理,任其自由生长。谚云:“懒媳妇种豆。”还剩下一把。秦老九懒得把这豆子带回去。就掀开路旁一块石头,把豆子撒到石头下面,说了一声:“去你妈的!”又把石头放下了。
          ⑤过了一阵,过了谷雨,立夏了,秦老九到田头去干活,路过这块石头。他的眼睛瞪得像铃铛,石头升高了!他趴下来看看!豆子发了芽,一群豆芽把石头顶起来了。
          ⑥“咦!”
          ⑦刹那之间,秦老九成了一个哲学家。
    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      ⑧玉渊潭当中有一条南北的长堤,把玉渊潭隔成了东湖和西湖。堤中间有一水闸,东西两湖之水可通。东湖挨近钓鱼台。“四人帮”横行时期,沿东湖岸边拦了铁丝网。附近的老居民把铁丝网叫做铁蒺藜。铁丝网就缠在湖边的柳树干上,绕一个圈,用钉子钉死。东湖被圈禁起来了。湖里长满了水草,有成群的野鸭凫游,没有人。湖中的堤上还可以通过,也可以散散步,但是最好不要停留太长,更不能拍照。我的孩子有一次带了一个照相机,举起来对着钓鱼台方向比了比,马上走过来一个解放军,很严肃地说:“不许照!”行人从堤上过,总不禁要向钓鱼台看两眼,心里想:那里头现在在干什么呢?
          ⑨“四人帮”粉碎后,铁丝网拆掉了。东湖解放了。岸上有人散步,遛鸟,湖里有了游船,还有人划着轮胎内带扎成的筏子撒网捕鱼,有人弹吉他、吹口琴、唱歌。住在附近的老人每天在固定的地方聚会闲谈。他们谈柴米油盐、男婚女嫁、玉渊潭的变迁……
          ⑩但是铁蒺藜并没有拆净。有一棵柳树上还留着一圈。铁蒺藜勒得紧,柳树长大了,把铁蒺藜长进树皮里去了。兜着铁蒺藜的树皮愈合了。鼓出了一圈,外面还露着一截铁的毛刺。
    ⑪有人问:“这棵树怎么啦?”
    ⑫一个老人说:“铁蒺藜勒的!”
    ⑬这棵柳树将带着一圈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继续往上长,长得很大,很高。
    (选自《人间草木》,有改动)【乙】孙郁:汪曾祺正在被经典化的路上      ①【三联生活周刊】:最近十几二十年,汪曾祺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普通读者的关注,他80年代发表《大淖记事》《受戒》等作品时,在文学界有一定关注,但和当时的主流作家比,还是相对小众的,您怎么看他在当时的这种边缘化?
          ②【孙郁】:80年代文学的主流思潮是反思“文革”,属于新启蒙的一部分,主旨是提倡人道主义。文坛流行的人道主义,都指向对“文革”的反思和清算,是面向这场文化、政治灾难。而汪曾祺的几篇小说,还有他的散文都不在这个体系里。
          ③汪曾祺和主流话语是不一样的,他启用了另一套进入日常生活的话语体系。当时,他的文字把高大上的话语、虚假的文学拉回到日常生活。那种日常是散淡的,甚至弱小的,其中有中国传统文人人脉里精善秀雅的东西。它不是主流,可能只是一棵不高的小树苗,但它让人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有一些学者和读者意识到这种作品的价值,但声势不大,所以当时汪曾祺没有大红大紫。
          ④【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汪曾祺80年代之后写作的作品在认可度和传播性上会高于他的早期作品?
          ⑤【孙郁】:他60岁以后才开始被人们广泛注意,这跟他晚年作品的题材和风格有关。他上世纪40年代时期的作品整体上是空灵、无序的,语言里充满痉挛、战栗的感觉,体现的是他当时孤独、迷茫这样一种状态。但这些作品对普通人来说,读起来是隔着的,通俗地说就是不容易共鸣。
          ⑥退回到传统文化里,写现实主义的作品,这是他80年代之后创作观念的一个重要转变。他的经历帮助他后来的创作更回归传统和民间。
          ⑦汪曾祺是能够进入到民间文化和语言系统内部的。汪曾祺以感性的方式把从民间得来的东西呈现出来,永远地保存下来了,这恰恰是作家的贡献。
          ⑧民间的滋养调动的还有他早期的乡村记忆,40年代时他也写高邮,但写法和80年代之后很不一样。之前是有些精英视角,有些清高的,后来有了切实的经历之后,他更能体察底层的生活状态,体察普通老百姓的痛苦、寂寞,还有生活的不易,并从生活中挖掘出美,这些恰恰是普通读者欣赏的地方。
          ⑨【三联生活周刊】几乎是他去世之后,确切说是近十年,汪曾祺和他的作品被重新发现了,他作品里与当下的契合点在哪里?
          ⑩【孙郁】虽然承接传统文化,承接“五四”传统,但汪曾祺是个当代作家,他是在用当代话语展示以往的生活,但这个语言无论在80年代还是当下,和时代的主流话语体系都有一定反差感。
    ⑪在80年代,他不喜欢宏大叙事,不喜欢虚假的个人经验,这个就让他与当时的时代产生了距离感。而他一直在处理的是文学个人化的问题,很多时候把道德感隐藏起来。《受戒》《薛大娘》这样的作品,他笔下的女性很多都是离经叛道的,是超越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来思考这个问题,这个非常现代。
    ⑫沈从文、鲁迅已经经典化了,汪曾祺正在慢慢地被经典化。相信再经过好多年以后,汪曾祺的成就要高于沈从文,我自己是这样认为的。
     (选自2020.4.6《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1)阅读【甲】文,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事物 环境 生长状态 共同特点
    芋头 煤块里 仅靠一点雨水,在微风里高高兴兴地摇曳着。
     
    豆芽 石头下
     
    柳树
     
    带着一圈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继续往上长,长得很大,很高。
    “我”发现作者把文章命名为“生机”的原因是:④
     
    (2)读好重音可以传情达意。小语和小文对【甲】文中划线句的朗读重音进行了探讨,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交流对话。
    小语:我认为划线句重音可以放在“瞪、趴”上,因为这两个动词 ①
     

    小文:是的,也可以放在②
     
    ”“③
     
    ”两个词上,因为这两个词生动体现了豆芽力量大、生机勃勃。
    (3)“这棵柳树将带着一圈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继续往上长,长得很大,很高。”【甲】文末尾意蕴深刻,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通读【乙】文,请分析汪曾祺作品正在被经典化的原因有哪些?
    (5)2020年第十四期的《三联生活周刊》用“汪曾祺•人间烟火”做封面,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对封面中“汪曾祺•人间烟火”的理解(可以从取材、语言、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

    【链接材料】“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汪曾祺

    组卷:17引用:2难度:0.5

三、作文(65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每个人成长的过程,往往都伴随着不断地自我认知和自我发现,在一次次自我认知的觉醒中,我们迈着坚实的步伐不断走向成长和成熟。此时此刻,请你静下心来,回想一下是哪些人或事或物促成了你原先认知的改变,然后以“原来,我也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字数不少于600字;②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写出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组卷:5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