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四所百强中学高二(下)联考语文试卷(6月份)

发布:2024/6/30 8:0:9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隐士活动的政治内涵,突出表现在他们与皇权的关系上。隐士形成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士人的独立意识,即“道”优于“势”的信念;二是皇权所希望的隐士担负的社会使命,即在皇权与社会的矛盾中起到协调作用。这就决定了隐士与皇权间无所不在的紧密关系:尽管“道”优于“势”,可又不得不服从“势”的绝对统治;皇权一方在隐士不抗拒其统治的前提下,尽量予以优容,甚至亲密无间。于是,双方如同一对命里注定的冤家,互相排斥,而又互相吸引。
          经过前代的教训,魏晋时期的皇权与士人都开展了对双方关系相处方式的思考。活的标本,便是“竹林七贤”。在不断选择和扬弃中,他们逐渐找到了双方不得不接受的相处方式。
          第一种为对抗式,唯嵇康一人。嵇康继承了东汉以来逸民隐者的疑君和无君思想,他不仅公开唱出“非汤武而薄周孔”的论调,还在行为上付诸实施,傲视王侯。这种处世方式的危险性被山林中真正的隐者看得清清楚楚。《文士传》记载了孙登用火与光的关系来开导嵇康的话:“子识火乎?生而有光,而不用其光,果然在于用光。人生有才,而不用其才,果然在于用才。故用光在乎得薪,所以保其曜;用才在乎识物,所以全其年。今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子无多求!”但嵇康并没有听进这些话,继续公开与司马氏政权对抗。当好友吕安被诬陷入狱时,嵇康不惜以卵击石,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为之辩护,就此落入了一个等了他很久的陷阱。直到被捕入狱,嵇康才意识到孙登的先见之明,写诗自责:“昔惭下惠,今愧孙登!”
          与此相反的方式是投靠式。山涛明白得最早。他四十岁时便作了赵之国相,入晋后又历任要职。山涛的投靠是隐士与皇权关系中的一种适应,目的是全身,而不是出卖灵魂。尽管被嵇康骂得难堪,但嵇康遇难后,山涛仍举荐其子嵇绍担任秘书丞。嵇康被杀后,向秀拿着本郡的文书薄册来到洛阳,司马昭问他:“听说你有隐居的志向,为何又来这里?”向秀说:“巢父、许由这些拘谨自守的人是不值得效法称羡的。”司马昭听了,大为赞赏。
          第三种是矛盾式,以阮籍为代表。阮籍在很多方面与嵇康是一致的。如嵇康提出要“非汤武而薄周孔”,阮籍就干脆提出“无君论”的思想。在目无礼法,行为放达方面,二人也如出一辙。但二人下场却截然相反,其中关节就在于谁能有全身之道上。阮籍善于把对外界的褒贬藏在心里,因而能得到司马昭的赏识。在司马昭看来,士人做不做官,做官清不清廉,勤不勤政,都无关紧要;最要紧的,是听不听话,嘴巴老不老实。他平日十分注意观察士人,看谁最符合这个标准。他亲自树起的服从典型,便是阮籍。所以,司马昭对阮籍冒犯礼法的举动便视为枝节小事,不足一提。阮籍遭遇母丧,公然在司马昭那里吃酒。司隶向司马昭进言:“陛下正提倡以孝治天下,可阮籍却在重丧期间公然饮酒食肉,应流放海外,以正风教!”司马昭说:“阮籍痛苦成这个样子,你为什么不能与他分忧?况且有病的时候饮酒食肉,本也符合礼教规定嘛!”
          说阮籍这种方式矛盾,是指它虽能保全性命,而且也没像向秀、山涛等人那样认真做官,但它毕竟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隐士的赤诚、高洁之心。所以阮籍保全生命的代价除了自己的“至慎”外,还有内心极度的痛苦:王孝伯问王大:“阮籍何如司马相如?”王大曰:“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世说新语•任诞》)阮籍隐逸之心未泯,所以十分在乎为保全性命所付出代价。生命受到威胁可由司马昭来保护,但由此而产生的内心极度煎熬,却是任何人都无法分担的:“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咏怀诗》)《魏氏春秋》云:“阮籍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反。”与阮籍相似的,还有七贤中的刘伶和阮咸。
          竹林七贤以试验田的方式,向后人展示了各种与皇权相处的方式。从此便使隐士与皇权关系的调整,进入了自觉的阶段。
    ——宁稼雨《魏晋名士的隐逸情怀(上):名士归隐的政治蕴含》      材料二:
          魏晋时期,名教的瓦解给了士子们宣泄情绪的窗口。在动荡的社会中,亢与卑、直与曲,逆世与顺俗,隐德与扬名,外在的事功与内在的自由,这一系列对立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究竟该如何做出选择?
          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里面自言“每非汤、武而薄周、孔”,与其说是在菲薄先圣,不如说他是在向泥塑的偶像所代表的僵化的名教宣战。如果说嵇康是魏晋士人思想解放的前导,阮籍则是放达派行为艺术的先驱。史载“籍本有济世志”,但兼济天下的理想与现实碰撞之后,他却转而酣饮终日、凌蔑礼法,放言“礼岂为我设邪”。阮籍“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穷途之哭是为什么?车驾之路断绝么,显然不是;仕进之路穷绝么,当然更不是。苦闷现实的解脱之路何在,信仰崩塌之后灵魂解救之路何在,这些路他都找不到,只能做穷途之哭。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进取通常需要与人群发生联系,狷则隐含着脱离人群、走向孤独之路的心理倾向,或者说狷的极致就是隐。同轻视世俗价值的愤世嫉俗者相似,超世脱俗者也是以一种淡然的态度看待声名财富与高官大位,因而后者选择了远离纷扰、退隐山林。“隐”的表征是相同的,不过隐逸背后的意蕴不同。退隐并不意味着遁世,而是藏道自珍,不管处在朝廷,还是居于山林,心中高悬的始终是人伦大道,坚守的是纯粹的精神价值。
          西晋末年的社会大动乱中,除了戡乱救国之外,士人肩上还担着更为重大的责任。挽斯文之将坠,扶儒学之既颓,担负起了承继道统“为往圣继绝学”的历史使命。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士人在反抗畸变儒学的过程中,走向了尚虚的一端,玄学的广泛流布使得儒教几近沦没。价值的虚无主义侵蚀了凝聚人心的集体意识,而越轨行为则破坏了维系社会正常运行的社会规范。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对于真正信仰儒家伦理的孔门后生来说,他们不会像阮籍那样“屈其道与天下靡”,也不会像狂狷那样“以其道而与天下亢”,而是“储天下之大用,而不求用于天下”。失意时不自暴自弃,困厄时不怨天尤人,能长处乐,能久处约,这才是孔子所提倡的理想人格。
    ——史海甄言《山林之乐与仕宦之忧: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士和皇权如同一对欢喜冤家:士人内心渴望保持自我的独立人格,但又得屈从皇权统治;皇权需要利用士人来维护统治,又要提防他们对其统治的挑战。
    B.山涛和阮籍对皇权的态度有别:山涛为了全身远祸,可以不惜放弃人格理想,在官场中长袖善舞;阮籍属意山林,但为全身远祸,又必须与皇权曲意周旋。
    C.阮籍虽凌蔑礼法,却把褒贬藏在心里,因而颇受司马昭赏识,但司马昭对阮籍的优容,前提是阮籍不抗拒其政权的统治,这仍是“势”对“道”的借用。
    D.愤世嫉俗者和超世脱俗者对世俗价值的态度接近,都选择退隐,但后者藏道于心,心中高悬人伦大道,坚守精神价值,而不是蔑视礼法名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士传》中孙登用火与光的关系来劝导才多而识寡的嵇康,倘若继续与司马氏政权公开对抗,而又无保全自身的处世之道,恐怕有杀身之祸。
    B.向秀来洛阳求见司马昭,司马昭问他既有退隐之志,为何又来朝廷谋取仕宦,向秀认为巢父、许由这样洁身自持的人不知变通,他愿和司马氏政权精诚合作。
    C.王大看到了阮籍为保全性命而对皇权示好的尴尬和痛苦,所以当王孝伯要他将阮籍和司马相如比较时,他认为阮籍没有司马相如洒脱,心中郁结必得以酒消释。
    D.谨守儒家伦理的士人,他们不会像阮籍那样委屈自己的心意而听任天下糜烂;也不会坚持心中之道而与皇权对抗,他们能安时处顺,行藏在我。
    (3)下列选项中,字面上最能体现材料一中阮籍对皇权的态度的一项是
     

    A.夫能屈以为伸,让以为得,弱以为强,鲜不遂矣。
    B.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C.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D.夜阑酒醒,难去忧畏,逶迤伴食,内惭神明。耿介与求生矛盾,旷达与良知互争。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竹林七贤”,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阅读以下两段材料,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分析“竹林七贤”作为一个亲密的隐退群体,为什么嵇康还要与山涛绝交呢?
          阮嗣宗口不论人过,吾每师之而未能及;至性过人,与物无伤。吾不如嗣宗之资,而有慢弛之阙;又不识人情,暗于机宜。久与事接,疵衅日兴,虽欲无患,其可得乎?
          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足下见直木不可以为轮,曲木不可以为桷,盖不欲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故四民有业,各以得志为乐,唯达者为能通之,此足下度内耳。不可自见好章甫,强越人以文冕也;己嗜臭腐,养鸳雏以死鼠也。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组卷:2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神剪垄耘      三孔土窑洞在陕北乡下的双湾村,离这里有一千多里。翦婲鹄是坐飞机来的,飞了几个小时,到了西安香格里拉酒店二十六层专门为她布置的剪纸厅里。
          她听见了外面踢踢踏踏的脚步声。张来说,这些人已经等候好久了,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有的是钱,只要他们看准了,钱多少不在乎。
          翦婲鹄铺开一张红纸,用右手掌慢慢地抚平纸皱,抚过一遍,再抚一遍。她不明白,一旦离开那三孔土窑洞,她的剪刀就格外沉重。
          终于下剪了,那把剪刀在翦婲鹄的手里一扬,像一只倒剪的燕子似的,一个扑刺就俯下身子……红纸上现出一汪鲜血,一朵鲜花盛开在红纸上。
          不顾张来的劝阻,翦婲鹄坚持要回三孔土窑洞去。
          在酒店她想起了小时候和母亲学剪纸的事。
          先剪十二生肖,剪过十二生肖,她要母亲再换剪样。母亲不换,说,“继续剪。”继续有多长,继续竟然长达了三年时间。她原来是好奇,现在好奇没了,剩下的全是枯燥。剪刀生硬,它本来就是铁,铁着面孔,铁着心肠。这样继续了多长时间,她已记不清了。她只记得,第一次感觉剪刀轻松了,剪刀就像小蝌蚪的尾巴,想摆到哪里就摆到哪里。原来在她眼里永远不变的“十二生肖”也在变化,每一次都是一个新面孔。
          她将自己的感觉向妈妈说,妈妈笑了:“那是你的心,你的心不动,铰的花花也不动。你的心动了,铰的花花也就动了。”妈妈说剪是“铰”,说剪纸是“花花”。
          “替样”“熏样”,是陕北剪纸一代代传承的“模子”。最好的模子是“熏样”,取一张白纸,将“奶奶的剪纸”铺于纸上,以口含水,雾状地喷于剪纸部分,然后以艾烟熏蒸。干透,揭去原样,白纸上现出一幅一模一样的“纹样”。照此纹样剪了,就是一幅分毫不差的复制剪纸。“替样”则更简单,将“奶奶的剪纸”缝缀在红纸上,然后照着原样一剪一剪地剪出来。
          翦婲鹄母亲既不教婲鹄“熏样”,也不教“替样”。她要婲鹄“直铰”。铰的对象也不再是“十二生肖”“喜鹊登枝”,而是看见什么就铰什么。一抬头,看见是窑顶就铰窑顶,一出门,看见是一株树就铰树,一上路,看见是一条狗就铰狗,一下河,看见是一河青蛙就铰青蛙……于是小婲鹄看树、看花、看麻雀,她自小的玩伴张来像个跟屁虫一样跟在后面。
          几乎铰遍了眼睛看见的所有实体后,翦婲鹄要求母亲再布置作业。母亲未加思索地布置:盲铰。盲铰真是难受,眼前一片黑暗,什么也没有,只有调动脑子里所有见过的图像。更困难的是,下剪,距离有多少,要靠心算。多少次,左手上孔洞斑斑,剪刀上鲜血淋漓。剪到后来,婲鹄一闭上眼,面前就出现画面,画面上的“花花”似睁了眼一样清晰。剪到后来,她竟然不喜欢睁眼了,一则心无旁骛;二则思维可以任意遨游,高山挡不住她的视力,夜晚挡不住她的观察。
          她的剪纸风格也在变,不再是传统的“剪样”内容,而是有了她自己闭上眼睛后的思考。她知道,那是“创作”。
          后来,这么一个偏僻的双湾村,来了一个叫南郭的西安美院大学生,而且一住就不走了,他收集各种剪纸与民间艺人的资料。多少次,他趴在剪纸上,能清晰地听见剪刀在纸上行走的声音,能隐隐听出剪纸老人当时哼出的陕北民歌调调……他试图破译这种由陕北妇女总结出来的剪纸语言。
          婲鹄最喜欢在南郭那里看画。她喜欢毕加索的奇、八大山人的简。再后来,婲鹄从这两个人身上看到了陕北剪纸。她怀疑,这种看对吗?自己一个双湾村的剪纸姑娘,只上了三年小学,识不了几个字,自己一个村姑就能看出陕北剪纸?但她有自信,确实是看出了些东西。
          后来婲鹄得了全国剪纸金奖,乡里首先行动。乡长说,这三孔土窑洞太土了,和剪纸大师的称号距离太远了,有些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要包装,至少要挂个石头面子。婲鹄坚定地说,挂了就不是原来的窑洞了。
          张来一天到晚跑西安、北京,卖张妈和婲鹄的剪纸,婲鹄的剪纸越来越畅销。张来买了车,一辆四个圈的奥迪车。张妈说他狂。张来说,妈,你不懂,现在都是讲究面子的时候了……
          促使张来走向西安的最主要原因,是翦婲鹄的剪纸价格的日益上升。市面上也传神了,说翦婲鹄身上附了神了,有人亲眼看见,翦婲鹄只要拿起剪,闭上眼,那剪刀就自动飞起来。这不是神,是什么?于是,干脆人们就不叫翦婲鹄了,就叫“神剪”。既然是有神附体,那剪纸能不涨价吗?问题是,那婲鹄,一天就剪一张,有时十天半月才剪一张,还有时,一天不动一剪。催她,她说是在充电,也学会了新词,就是学习。
          本来这次婲鹄不想来,可经不住张来的撺掇。张来说,现在是名牌时代了,是广告时代了,是包装时代了。双湾毕竟是个小山村,小山村可以出人,但小山村养不住人。婲鹄还是来了,来了后感觉怎么也提不起来,脑子里完全是双湾,是那三孔土窑洞。
          翦婲鹄又回到了三孔土窑洞。婲鹄家的垴畔上有一窝黄土,细细的、沙沙的,她剪纸剪累了,常常爬上垴畔,将双脚浸进黄土里,微眯着双眼,享受着其中的快乐。这是个秘密,谁也不知道。
    (选自《北京文学》2023年第2期,有删改)文本二:
          我们是陕北民歌流播区域的普通民众,我们的基因里先天地已经注入了民歌的元素,我们无法背叛我们的祖宗,我们无法走出祖宗为我们营造的这块民歌土壤。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我们都在重复着我们祖先的历史语言,我们依然在陕北民歌营造的文化氛围里走着现代的“猫步”。这就是文化,尽管,在全球化的强势文化侵入下,我们的脚步有些趔趄,然而,骨子里的民歌血液仍然跸钹地奔涌在文化的肌体里。
    (摘编自垄耘《我们的陕北民歌》)(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婲鹄来到西安之后之所以觉得她的剪刀沉重,是因为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在那么多人的围观下剪纸觉得怯场。
    B.婲鹄母亲给她布置作业,让她“继续剪”“直铰”“盲铰”,说明母亲也是一个对剪纸有独特理解的民间高手。
    C.婲鹄从毕加索、八大山人身上看到了陕北剪纸是指两人的画里有剪纸的元素,体现了他们对中国民间艺术养分的汲取。
    D.婲鹄最后回到了三孔土窑洞,是因为她有一个秘密,她喜欢把双脚浸在黄土里消除剪纸的疲劳,而大城市里实现不了。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善用比喻,“像一只倒剪的燕子”写出了婲鹄技艺的高超,“一朵鲜花盛开在红纸上”写出了她的心神不宁。
    B.小说的叙述语言鲜活生动又富有地域特色,既体现了婲鹄的剪纸技艺,也展现了陕北地区独特深厚的剪纸文化。
    C.小说叙事富有波澜,先叙述婲鹄的西安之行,然后插叙婲鹄对自己学习剪纸的回忆,补充叙述了婲鹄的成长过程。
    D.小说用“三孔土窑洞”这个意象贯穿全文,婲鹄离开土窑洞,回忆土窑洞,最后回到土窑洞,深化了小说的意蕴。
    (3)文中设置了多重对比,请你指出两处并分析它们取得的效果。
    (4)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谈谈婲鹄成长为“神剪”的原因。

    组卷:5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当捉到一只美丽的蝴蝶时,轻轻地用手收拢它的翅膀,此时,碰触过蝶翅的手上会粘满许多细小的彩色粉末。没错,这些粉末就是蝴蝶色彩的源泉。①             ,那些漂亮的闪闪发光的蓝紫色荧光就是通过这些鳞片的光学反射和折射而产生的。
          若是把鳞片放到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则会发现每个鳞片都有数量不等的脊纹,②             ,使照射其上的光产生折射、反射而形成各种华丽的色彩。在脊纹上还叠合着许多并行的薄片,像竖起来的书的封面一样,③             ,越能闪射出美丽的光芒。
          通过光学作用产生的色彩叫做物理色或结构色,其变化随光照角度的不同而异,呈现出变幻绚烂的彩虹色彩,和肥皂泡在阳光下呈现出绚丽的光彩的原理是一样的。蝴蝶中的白色同样可由结构色产生,微小的透明颗粒将光分散,其效果与雪呈白色是相同的。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请用不超过20个字概括蝴蝶翅膀呈现彩色的原理。

    组卷:1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作文。
          泰戈尔《飞鸟集》中有一句——
          露珠对湖水说道:“你是在荷叶下面的大露珠,我是在荷叶上面的较小的露珠。”
          这句话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0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