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6/17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共5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存竞争:为什么被误解得最多?      ①生存竞争的含义可以很简单。大自然里有一群存在天然差异的生物个体,它们都要生存,都要繁殖。而生物的自私本能和环境资源的匮乏之间存在矛盾,这个矛盾就导致生物之间出现激烈的竞争,竞争阳光,竞争空气和水,竞争食物,竞争栖息地,竞争交配对象等。这一点理解起来并不难。
          ②但这种竞争到底是怎么进行的呢?
          ③其实,达尔文在《物种起源》里说得很明白,生存竞争不光只有一种形态,甚至达尔文都避免使用“竞争”这个感情色彩比较强烈的词,他的原文是“struggle for existence”,可以直译为“为了生存而努力”。更具体来说,在达尔文看来,生存竞争有三种形态——种内竞争、种间竞争和环境竞争。
          ④种内竞争,是我们最熟悉的那种赤裸裸的竞争关系。同一物种的两个个体,因为居住环境、能力禀赋、生存压力几乎完全一样,于是生存空间和生存机会高度重叠,很可能是非此即彼的,所以彼此间的竞争就非常激烈。这种激烈可能表现为直接的对抗,成王败寇。
          ⑤到了种间竞争,也就是两个物种之间的竞争,面貌就完全不同了。竞争关系会变得非常复杂,甚至还很隐秘。捕食和被捕食、寄生和被寄生,都是不同物种相处和竞争的模式。这些也都好理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共生关系”。比如在海洋里,鲫鱼可以靠头顶的吸盘,吸附在鲨鱼、鲸鱼身上,跟着它们潜入深海,吃它们捕食剩下的残羹剩饭,这就是一种利己但不怎么损人的所谓“偏利共生关系”。再比如,生长在高山和极地的地衣,其实是苔藓和真菌的共生体,苔藓为真菌提供养料,真菌为苔藓提供保护,两者合作保证了地衣在恶劣环境中生存,这就是一种你好我也好的所谓“共利共生关系”。
          ⑥和种间竞争类似,环境竞争的表现形式也是多元和复杂的。比如,同样生活在天寒地冻的北极地区,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长出厚厚的皮毛来防止热量流失,比如北极熊;有的发展出在地下冬眠、躲避严寒的技能,比如北极黄鼠。这些都是它们和环境竞争的方式。
          ⑦相比种间和环境竞争,种内竞争的表现方式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区别,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竞争的同质化程度不同。
          ⑧同一物种的个体之间,各种特征的相似度很高,对环境资源的需求也完全一致。这样一来,任何一个特征的微小差异,比如动物捕食时谁能多冲刺一次,植物生长时谁能高零点几米,细菌分裂时谁能快零点几秒,可能就会决定生死存亡。所以在头对头的种内竞争中,生物个体互相比拼的方式是简单粗暴的。
          ⑨而到了种间竞争,竞争对象之间的差异就很明显了。至于环境竞争,发生的场合更是转移到了生命和非生命的环境之间。这时候,竞争的核心就不再是比拼效率了,而是分化能力,也就是独特竞争力的比拼。
          ⑩在种间和环境竞争中,不同物种哪怕一开始,生存环境也就是生态位高度重叠,住同一个区域,吃同样的食物,随着时间的发展,也会逐渐脱离接触,占据独特的生态位,然后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和平相处。这样一来,生活在同一块物理空间里的两种生物,其实占据了不同的生态位,彼此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竞争关系。
          ⑪第二个原因是种内竞争的载体就是一个个生物个体,竞争的时间最长也不超过个体生存的总时间。在这么狭窄的时间窗口里,同一物种内部高度相似的生物个体来不及发展出什么独特的竞争优势,比拼的只能是现有能力的微小差异。而种间和环境竞争的载体是生物群体,甚至整个物种,于是竞争持续的时间就长得多。在漫长的时间窗口里,物种可以一代代繁殖,积累微小的“可遗传的差异”,逐渐发展出独特的生存优势,找到和其他物种、和自然环境独特的相处方式。
          ⑫进化论曾经被狭义地理解成“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种内竞争关系,并且推广到了国家和国家、民族和民族之间的竞争之上。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片面强调种内竞争的理解方式,也就是所谓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曾经给整个世界带来深重的灾难,为入侵弱小国家、屠杀落后民族、歧视残障人士,提供了思想基础。在今天的商业世界,商界精英对于竞争的理解往往还停留在种内竞争的层次。习惯于把一切新入局的公司看成是潜在的竞争对手,强调效率第一,掀起了一场又一场以资本为武器的商业战争。
    (节选自王立铭《进化论50讲》)(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界的生物存在差异,环境资源不能满足所有生物个体生存、繁殖的需求,导致生物之间出现激烈的竞争。
    B.达尔文使用“struggle for existence”一词,而不用“竞争”,是因为“竞争”一词语具有比较强烈的感情色彩。
    C.恶劣环境中苔藓和真菌构成“共利共生关系”,苔藓为真菌提供养料,真菌为苔藓提供保护,保证了地衣生存。
    D.同一物种的个体之间,各种特征的相似度很高,对环境资源的需求也完全一致,所以彼此间的竞争就非常激烈。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竞争阳光,竞争空气和水,竞争食物,竞争栖息地”,可见,生物竞争范围广、程度深,无法形成共生关系。
    B.“赤裸裸的竞争关系”,说明在同一物种个体之间的种内竞争中,生物个体互相比拼的方式是简单粗暴、你死我活的。
    C.无论是种内竞争的载体,还是种间和环境竞争的载体,都是生物,它们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生物个体后者是生物群体。
    D.“社会达尔文主义”,是把达尔文进化论中“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种内竞争关系应用到了人类社会竞争当中。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⑥段观点的一项是
     

    A.北极狼在五、六月份,积累足够的脂肪以度过漫长的冬季。
    B.北极狐为了躲避北极熊等天敌,毛色会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C.北极燕鸥在北极冬天时,长途飞翔上万公里到南极去避寒。
    D.北极兔也称为雪鞋兔,脚掌宽且有厚毛方便在雪地上奔跑。
    (4)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的表现有哪些区别?
    (5)文中说“在今天的商业世界,商界精英对于竞争的理解往往还停留在种内竞争的层次”,请根据文本谈谈如何改变这种认识和做法。

    组卷:1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共4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少阳山一带雾气最大。雾一来,啥都看不清楚,当地人叫作封山。雾散了,又叫作开山。①山全是乱山,其中的路绕来绕去像绳索,似乎是这些绳索才把乱山归拢了一起。世上有美丽富饶的成语,但往往有地方美丽不富饶,有地方富饶不美丽。而这里是既不美丽也不富饶:没有峻峰湫池,没有可伐之木,地属于红黏土,天旱时硬得锨难插进,一有雨水泡成稀糊汤,石头窝里梢树林中长荒了的多是些蕙,牧放牛羊,牛羊也不吃。
          就是这种蕙,十年前,葫芦岔一青年发现少阳山的烂草在县城被稀罕成兰花,开始采掘了去卖,竟赚得许多钱,穿上了皮鞋。村里人先还嘲笑他穿皮鞋,是前世由牛变的而脚还没变过来,后来都跟着青年做兰花的生意。三年五载,少阳山的兰花声名大震,供不应求,葫芦岔的人家全成富户。青年的眼界越来越开阔,有了新思维:山上的兰花再多也有采掘完的时候,何不保护兰花,吸引外边的人到少阳山旅游观赏?但少阳山太大,不好经管,便打造葫芦岔,除了保存、培育贫里原有的兰花,将少阳山上别的品种的兰花也移栽过来,这就有了素心兰园、蝶兰园、麒粼兰园、黑皮兰园、银边兰园、荷瓡兰园、剑兰园、叶苓兰园、金丝马尾兰园。到处都是兰花,小的一束一握,大的开枝散叶能有竹筐大,路随花转,一步一景。岔口就了建了大的牌楼,上面写“少阳山兰花岔”,卖起门票。游人接踵而来,流连忘返,村里同时红火了十几处“农家乐”,卖吃卖喝,连带着把蔽菜、大蒜、黄豆瞥、红幕、土立也都卖出去了。
          青年永远记着那个夜晚,又是雾来封山,院子里抬脚动步都是棉絮起舞,一群人都在堂屋里喝酒。这是一支十多人的地质勘探队,大胡子队长就住在他家。勘探队已经在村里待过了半年,半年里他们在葫芦岔周围的坡上、沟底、崖畔、河滩打钻了好多井,采集了好多土样。村里人都盼望着能勘探出石油、煤炭、天然气或者钼矿、镍矿,那么,茫芦岔就有好日子过了。现在,勘探队要撤呀,队员们都到队长的住处来喝酒相庆,差不多就喝高了。青年敬重着这些人,殷勤地给他们端菜点烟,然后坐在蒲团上和队长说话。
          葫芦岔勘探完了?
          整个少阳山一带都勘探过了。
          是有了油有了煤有了天然气?
          没有。
          没有?那不是白勘探了,你们还庆贺?
          ②对于我们,探明有矿藏和没有矿藏都是胜利呀。
    但青年是失望了,情绪完全表现在脸上,脸很难看。队长说:别这样呀,小伙子,③世上的事都是平衡和公平的,这里没有矿藏或许有着别的好东西么。青年说:还能有啥,满山的石头和烂草,有贫穷?队长搂住青年的肩头摇晃着,末了,送给了一支手电筒、一只水壶。
          虽然勘探队没有在这一带勘探出什么,但毕竟队长半年来就住在他家,青年与队长有了感情,队长要离开,他依依不舍,执意要送去县城。在县城里,青年和队长从照相馆照了相出来,两人在街上走,青年看到好多人家的门口或楼台上都盆栽着蕙,而且又小又瘦。他说:县城人怎么栽这烂草?队长说:你们叫蕙草,人家叫兰花。这兰花比你们那的差吧?他说:是差,差远了。④还伸出大拇指和小拇指,在小拇指上呸了一口。队长就笑起来,说:那你可以把你们的采掘了来卖呀。
          十年后的兰花成了绿色黄金,葫芦窋里更是热闹去处,青年曾经到县城打问勘探队,勘探队早已回省城了,他再没见过队长。当少阳山兰花岔里又建起了游客接待站,站的大厅里要安置个神位,各行各业都有神的,比如烧窑的敬老子,酿酒的敬杜康,做茶的敬陆羽,青年就把大胡子队长的照片挂上了
    (选自《秦岭记・四十一》)文本二:
          《秦岭记》篇幅短,十多万字,不可说成小说,散文还觉不宜,也有人读了后以为是笔记体小说。写时浑然不觉,只意识到这如水一样,水分离不了,水终究是水,把水写出来,别人用斗去盛可以是方的,用盆去盛也可以是圆的。
          ……
          《秦岭记》分五十七章,每一章都没有题目,不是不起,而是不愿起。但所写的秦岭山山水水,人人事事,未敢懈怠、敷衍、轻佻和油滑顺溜,努力写好中国文字的每一个句子。虽然是蚊虫,落在了狮子的脸上,它是狮子脸上的蚊虫,绝不肯是螃蟹上市,捆螃蟹的草绳也卖个好价钱。
    (选自《秦岭记・后记》)(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头写少阳山既不美丽也不富饶,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与结尾内容形成对比,使文章有起伏,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B.文中写村里人嘲笑青年穿皮鞋“是前世由牛变的而脚还没变过来”,语言诙谐幽默,从侧面写出了葫芦岔村的偏僻落后。
    C.文中一连写了素心兰园等九个兰园,看似啰嗦,其实是为下文游人接踵而至、流连忘返,村里农家乐红红火火做了铺垫。
    D.青年先是“殷勤地给他们端菜点烟”,当得知没有发现矿藏后“脸很难看”,可看出青年内心的失落和对勘探队的不满。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绕来绕去”“归拢”两词写出少阳山地理位置的偏僻和交通不便。
    B.句子②表明勘探队员对在少阳山的矿藏勘探工作不以为意、敷衍塞责的态度。
    C.句子③为后来青年通过卖兰花和开发兰花旅游景区过上幸福生活埋下了伏笔。
    D.句子④通过描写青年的动作,表明他对县城兰花的轻视和对家乡兰花的赞许。
    (3)结尾写到大厅里要安置个神位,青年就把大胡子队长的照片挂上了。请简要分析这一情节的作用。
    (4)《秦岭记》出版时,贾平凹接受采访说,他不想写现在流行的小说与散文,想突破文体疆界,写出不一样的东西。请结合文本谈谈贾平凹是如何成功进行创作实践的。

    组卷:1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A_____,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贯岛吟诗,有“乌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哷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B_____。“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㝝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敦”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乌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  )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贯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站”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鼔”。
    (1)把下面句子填到文中的括号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打破了岑寂
    ②惊起了㜚鸟
    ③“推”可以无声
    ④也似乎频添了搅扰
    ⑤“敲”就不免剥啄有声
    ⑥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A.③⑤①②④⑥
    B.⑥⑤①②④③
    C.③⑤②①④⑥
    D.⑥⑤②①④③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文中加点的词“孤零零”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组卷:0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德国)席勒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引用:4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