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海南省高考语文诊断试卷(三)

发布:2024/8/8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最原始的时候起,在建筑上就是同时努力解决三个问题:他所建筑的,必须是适用、坚固,同时还满足他的美感的结构。
          所谓适用,自然以历史、地理及时代为依据。在最原始时,其最基本的需要即是《易经》所谓“以蔽风雨”。但因人类生活方式进化,除去“蔽风雨”外,逐渐发生较复杂的需要。适用问题,在时代方面,因生活之变更,而有不同的标准。所谓坚固者也是个比较的说法,谓其不违背其主要材料之合理的构造原则,在适用之条件下及通常环境中,含有相当的永久性。一座砖木合构的住宅,通常并不希望它千年不倒,也不求其经得起千磅炸弹的轰炸;其最高目的不外乎在正常环境中,能住用数十年或百余年。这也就是解决住宅正常的需要。至如埃及金字塔或四川常见的崖墓等,则另牵涉精神思想问题,营建的时候,就是反抗着死亡幻灭,而以天长地久为目的的。
          自最上古的时候以至今日,无论其为故意的或为下意识的,人类建造均不免有向美好方面的努力。这种表现即为艺术的活动,或因故意的材料的选择,或因传统采选的手法,或因实际需要的设施,或因受自然环境的限制,综合起来,就会形成了一座建筑物的风格。所谓建筑的美,自然也牵涉到哲学的及心理的范围里去。对于审美之念,人人不同,时代地方各异:如拉飞尔对于“高直式”建筑的按语是“粗陋而野蛮”,由我们现在看来,这按语实是固于文艺复兴建筑观念者的成见。又如仇十洲所画的美,或明初清末的时装,由我们现在看来,在精神与造形两面,有时均难使人称赏。不过若必予以一种较泛的原则,则可由权衡、尺寸、布局、皮表、色彩、修饰、坦直几方面着眼,以上所举诸点,是每座建筑物所必具;不过设计人也有故意或无意的特别着重有某一点或数点,往往也可以藉某一种的长处,弥补上另一点的短处。除此而外,建筑之美,尤须以其适用与坚固为先决条件。既不适用又不坚固的建筑就根本上谈不到美。反之如适用且坚固,坦直而权衡越当,则建筑美的基本条件已具备了。
    (摘编自梁思成《说建筑品格精神之所在》)      材料二:
          自古至今,一家一户建房造屋,不论豪门贵胄、平民百姓,不论公房、私宅,户主追求适用、经济、美观这“三要素”是理所当然。所有的个人都是建筑的使用者,对建筑物的要求大体相同,因而成为千百年来人们的共识。然而,看似合情合理的价值“三要素”恰恰没有反映和体现建筑对城镇村落的空间、环境、社会生活等长时期的重要价值。事实是每一栋、每一组建筑都是城镇村落肌体中的“细胞”组织,程度不同地影响着肌体的生命力。全社会不可缺的公共价值才是建筑特具的价值。在农耕、狩猎、手工业经济缓慢发展的千百年间,个人和个体把建筑作为自用的物质产品,不可能顾及其公共价值,“三要素”也就掩盖了公共价值成为“永恒”主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北京十大建筑为代表的创作成果以及改革开放以来难以计数的优质建筑,都是超越“三要素”的局限,强化应有公共价值的必然结果。而出现的华而不实、搬套克隆乃至怪异乱象也都是个人个体价值追求主宰下的产物。
          价值观决定建筑的命运。面对形形式式的追求、宏论和主义,当代中国建筑理应从自身社会实际和为公、为民的制度出发,确立以中国的公共、公众利益为本的价值观。所有的建筑都应在服从和落实社会公众价值中完善自我。
    (摘编自顾奇伟《思考建筑价值》)      材料三:
          探讨既具有时代精神又有地域性特点的乡村建筑,是当今的设计思潮。他们扎根于各具特色的地域环境和文化之中,既有着强烈的地域独有特征,又有着旺盛的生命活力。延续乡村建筑的地域性,是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如今,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强势文化的入侵淡化了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引发了乡村建筑的危机,原有的面貌几乎荡然无存。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我们愈加深刻地意识到,全球化与地域化并不是完全对立矛盾的,而应当是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只有文化的多元共存,才能使世界文化更加光辉绚丽。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传统地域文化与乡村建筑的文化价值,倡导个性多样、风格独特的建筑面貌。不断深入挖掘民族的、地域的文化资源,实现乡村建筑的传承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最终,乡村建筑离不开自然的环境。营造一个和谐适宜的环境是乡村建筑能够得以健康生长与持续发展的条件和基石。它应当和周边的自然环境取得有机的联系,相互呼应,相得益彰,达到人工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摘编自方松林《乡村建筑发展观》)(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易经》中所谓的“以蔽风雨”,揭示了最原始时人们对建筑的最高需求。
    B.人类建造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向美好的方面努力,这样会形成建筑物不同的风格。
    C.一个地方的建筑只有体现出与城镇村落的空间、环境等的关联才是有价值的。
    D.乡村建筑的生命活力来源于其独特的地域特征,这符合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建筑“适用”的追求,要考虑历史、地理、时代等因素,而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进化,人们对于建筑的需求也变得复杂多元。
    B.从农耕、狩猎、手工业经济发展阶段至今,建筑作为个体自用的物质而存在,适用、经济、美观是人们对建筑的基本需求。
    C.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外部侵入的强势文化逐渐取代中国的主体文化,致使我国原有的乡村建筑风貌几乎荡然无存。
    D.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理念有助于缓和全球化与地域化之间的截然对立关系,文化多元共存才能使世界文化更加绚丽。
    (3)下列对材料的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将砖木住宅与埃及金字塔等建筑进行对比,突出了建筑在追求“坚固”之外亦有特例,使论证更为严谨。
    B.材料一采用总分总式的结构,思路清晰,语言自然,文风质朴,符合大众的阅读和认知习惯,给人以平实感。
    C.材料二以北京十大建筑与诸多建筑乱象为例,正反对举,旨在阐明超越“三要素”的局限对实现建筑价值的重要意义。
    D.材料三从我国乡村建筑的发展人手,在论证时既有空间范围的广阔性,又有时间维度的纵深性,深刻透辟。
    (4)请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梁思成对于建筑美的理解。
    (5)材料二中提到“价值观决定建筑的命运”,我们对待建筑应该树立怎样的价值观?请结合三则材料进行概括。

    组卷:7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晓风杨柳
    唐弢
          陶渊明在院子里来回踱步。
          他垂着头,显得非常颓唐,瘦弱,肚子是瘪瘪的,那件过分宽大的外衣,和他身体很不相称,脚也似乎有点病,大概是湿气搔破了的缘故。那只黑狗站在院子尽头的篱笆边,目光随着渊明的脚步移动,摇着尾巴。它好像猜不透主人的心思,又似乎正在猜着。风吹动宅边的柳树,时时落下一瓣两瓣枯叶来。
          渊明的脚尖触着枯叶,低头沉思。猛的——
          “刘寄奴不会做皇帝的吧?”他一面问,一面回过头来,这才发现身边并没有人,颊肉牵动了一下,仿佛是想笑,但立刻又转成严肃了。
          “阿舒!”
          院子静悄悄的,石板地偶然有飞鸟的影子掠过,他踱到板门边,继续喊:
          “阿舒!”
          廊屋里走出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来,瘦长个子,被太阳炎黑了的脸孔,带着幽郁的表情,他垂着手,很恭敬地问:
          “爹有什么吩咐?”
          渊明望了他一眼。真的,有什么吩咐呢?挖空肚皮想了一回,觉得也实在没有什么话要说。挥了挥手说:
          “没有什么。”
          院子里依旧是一片静。
          “赵家伯父昨天差人来说,请你今天去喝酒。”
          阿舒望着渊明的鼻子,好像是等待着回答,但那鼻子却什么动静都没有。他站了会儿,就回转身,仍旧向着廊屋里走去。渊明可又叫住他。
          “早稻每亩能收多少,计算了没有?”
          “还有十几箩潮谷没有扬晒,依眼前估计,大约有三袋零。”
          渊明不作声,阿舒接着说:
          “去年半粒都没有哩,年成的确还不错!”
          饥饿的回忆带来感伤的情调,在阿舒的声音里跳动,他忘不了一年来艰苦的挣扎,“乐天安贫”的庭训,再也不能弥补他心上的罅隙——被穷困灰暗的生活蛀蚀的罅隙。
          初秋的太阳异常明亮、畅炎,微风带来田野的气息,小麦、桂子、野草,尽量发出清幽的香气。一带疏疏落落的桑林,南山悠然地现了出来。
          “变了!变了!县里出了告示啦!”阿宣满头大汗地跑了进来,喘息着说。
          “什么?”
          “唉!”阿宣学着渊明的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接着说:“县里出了告示,说是宋王登了大宝,大赦天下。现在得叫做大宋永初元年七月了。”
          他说着回过头来,向着渊明:“是永久的永,起初的初。”
          已经交了亥时了,陶宅里还没有熄灯。渊明坐在床沿上,疲乏而又幽郁,眼睛深深地陷了进去。身边放着一只竹篮,他好像在整理什么,脸色是那么枯黄、刻板,仿佛病酒的样子,使人看不出一点活气来。
          菜油灯点了半夜,那一点黄豆似的火焰,寂寞地泛出了幽绿的颜色。
          “唉!”渊明长叹一声。
          窗外的月光晶莹地照着,院子里像是洒了水。阿雍和阿通走进来,后面跟着阿舒。
          “我们现在都是遗民了。”过了一会,渊明放下手里的诗稿,叹气说。
          “怎样啦,遗民?我们不再照旧活下去了吗?”阿通问。“活是总得活下去的。”阿雍参加了意见。
          “不过,”渊明说,声音似乎有点嘶哑,“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青……唉!唉!”
          “吱!吱!吱!”床底下老鼠在打架。
          “你看见告示上还说些什么?”渊明看着刚进来的第二个儿子问。
          “这个,”阿宣想了想说,“我记不清楚了,但现在就得叫做大宋永初元年七月,却是千真万确,一点也不会错的。”
          “吱!吱吱!吱吱!”
          “亡了国,我们不食宋粟,我们到南山采薇去,大家做伯夷,做叔齐。”阿端跑进来说。
          “唉!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阿通批评。
          “我们要淡泊,要清静无为,不要去管这些俗事,我们得学老出聃。”这回是阿雍的意见。
          “唉!你的还要像。”阿宣说,“不过,顶好是去请和尚拜几天忏,或者来一个什么法会,祈祷祈祷,救救国家。可惜慧远法师涅槃了。”
          “畜生!”渊明厉声喝道,“不要胡说。”
          阿宣吃了一惊。床底下打架的老鼠吱过了最后一通,逃跑了。
          “年青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渊明解释着。
          “留名声的事情,”阿宣说,“得让大哥去干,我不该抢先。兄弟要友爱,谦让,爹说过的。”
          “但是,”阿舒嗫嚅着,“我的身体不行,不及二弟结实。近来还有点神经衰弱。”
          “唉!你们都去睡觉吧!”渊明说。
          大家一哄而散以后,房间里又开始沉寂了。灯光更加暗下去,蚊虫唱着歌,蝎子偷偷地爬出来,在泥壁上布好阱。
          渊明搔着脚趾,默默地,兀自生着气。他觉得人类是没有理智,没有情感,蠢过于一切生物的东西。他悲愤,愧悔。他定定神,在案头坐下了,摊开诗稿,心里一片乱麻。
          但终于动起笔来,这一晚,他写了不少诗。写了《述酒》,写了《咏荆轲》,一直写到寅时尽头,还不曾停笔,呵欠已经打了几十回,然而他想:
          “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
          柳枝叶里萧萧地吹起了一阵晓风。
          一九三六年五月二日(有删改)【注】①宋王,永初元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②《述酒》反映了晋恭帝被刘裕杀害的事件,表达了诗人对刘裕篡权丑行的极大愤慨,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抗争精神。《咏荆轲》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对黑暗政治、强暴势力的憎恶和铲强除暴的愿望。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刘寄奴不会做皇帝的吧?”写出了陶渊明对刘寄奴的关切,以及对当时社会变革局面的忧虑。
    B.陶渊明叫来阿舒却又什么吩咐也没说出来,从侧面展现出陶渊明隐居后因无事可做而内心空虚的状况。
    C.陶渊明告诫儿子“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但却不曾想到自己“乐天安贫”的思想已对他们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D.阿舒对陶渊明十分恭顺,阿宣认为“留名声的事情”应该“让大哥去干”,突出了他们都遵从儒家的孝悌之义的品质。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陶渊明“颓唐、瘦弱,肚子是瘪瘪的”,以肖像描写来展现其归隐后的物质生活情况,为后文的“愧悔”作了铺垫。
    B.本文以全知视角,写了陶渊明与儿子们的对话,看似散漫,实则展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使本文的主题更加深刻。
    C.在陶渊明与儿子们交谈的过程中,多次提到老鼠“吱吱”叫,使本文的语言庄重之余不乏活泼,生动而饶有趣味。
    D.小说截取了陶渊明归隐后的日常生活场景,淡化了故事情节和矛盾,场景看似独立却又前后勾连,引人入胜。
    (3)小说开篇和结尾画波浪线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陶渊明,但本文却另辟蹊径,赋予这一形象以崭新的意义,这样安排带来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15引用:6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很多人看来,土壤并无特别之处。然而,就像空气、水和阳光一样,土壤在维系人类生存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壤学家常常将土壤比作“地球的皮肤”。皮肤是人体的最大器官,①          。而覆盖在地球表面的土壤,也像皮肤一样保护着地球,维持着陆地生命的存续。土壤除了能生长农作物,提供食物,②          。它可以调蓄洪水,可以将产生温室气体的碳封存于体内,还可以保存珍贵的文化遗产。另外,③          ,如云南土林、甘肃彩立等,使国内外无数游客不畏旅途辛劳(A)。倘若离开土壤,人类文明将失去生机,难以为继。而近年来,频频见诸网络的土壤污染事件,更让人们对这一宝贵资源的安全(B)。遥望广袤无垠的祖国大地,长江之侧,稻花飘香;黄河之滨,麦浪滚滚;辽阔西北,胡杨林业……正是我们脚下这寂静的土壤支撑了这片土地上(C)的生命世界。
    (1)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组卷:13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现代通信奠基人克劳德•香农,曾为解释信号扰动的原理,在麻省理工学院一间混响室里做了个试验。他首先播放一段刺耳嘈杂的音频,听得在场学者忍不住捂紧耳朵。但随着克劳德调低干扰电流的强度,学者们紧皱的眉头逐渐舒展。直到电流强度归零,大家才听出来,噪声中竟藏着一段旋律优美的钢琴曲。克劳德在《通信理论》中写道:“任何信息都不会消失,只会因噪声干扰,变得微弱而不可闻。”
          生活于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每天都会有大量的声音涌入我们的耳朵,面对这种环境,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6引用:4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