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6/6 8:0:9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红楼梦》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是否出自同一位作者之手,学术界一直有争议。
平心而论,《红楼梦》的后四十回穿插了“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小振兴,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小说的悲剧性质,不过思想艺术整体上还是无法同前八十回相提并论,但第九十八回写黛玉之死,包括前一回写黛玉焚稿等,还是有前八十回的踪影,打动过不少读者。至于这后四十回是否掺杂有曹雪芹残稿,倒不必纠缠,应该在不预设谁是作者的前提下,应就文本本身的客观效果加以分析评价,这也是笔者分析黛玉之死描写的基本立场。
第九十八回写林黛玉之死,确实比较成功,红学家蒋和森的《林黛玉论》,就是从这里开头的。他写道:
《红楼梦》第九十八回,是不寻常的一回,两个世纪以来,不知多少读者的感情,都要在这里突然像一道水流跌入万丈深渊似的激荡、回旋起来。
这话不能说没有事实依据。究其原因,一则,林黛玉的命运曾获得不少人的同情,前八十回有关黛玉的出色描写,已为这最后出现的凄婉欲绝一幕,做了充分的蓄势;再则,生命枯竭和心灵绝望的双重打击,更让读者一洒同情之泪。还有,林黛玉临终前挣扎着没有说完的“宝玉,宝玉,你好——”,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种想象,又通过黛玉去世后的一段景物描写强化:
探春、李纨走出院外再听时,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的描写,在“惟有”中凸显“没有”,似有《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那种怅然若失的效果,尽管悲伤的程度并不一致,而《红楼梦》这段文字也稍显套语化。
但令人感到吊诡的是,恰恰这种可被视为艺术成功的描写,又在很大程度上,跟小说没有进入更深层次的艺术境界紧密相关。小说写黛玉之死,同时也写了宝玉与宝钗成亲的大喜事,这是以空间并峙的方式展开的描写。空间把宝玉和黛玉分隔在两个不同的氛围里,宝玉神志不清下无法领略到大喜大悲,而黛玉因对宝玉的误会而产生的绝望情绪虽然强烈,却没有来自宝玉反馈的心灵冲击和碰撞。这样传递的悲喜对照和对峙,主要是停留在他人感觉的表面,回避了表现宝玉和黛玉心灵对撞。
让黛玉欲言欲止的描写,这一回中,共有两处。一处是黛玉对紫鹃说的话:
“我原指望咱们两个总在一处。不想我——”说着,又喘了一会子,闭了眼歇着。
还有一处,就是她临终前,说的“宝玉,宝玉,你好——”
可是,这种激发了读者想象力的描写,真的是一种艺术成功,还是作者在逃避描写的难题?这还真值得深入讨论。
也是在这一回,小说还写到,对于黛玉之死的消息,大家都没有告诉宝玉,只有薛宝钗顶着巨大压力、直接告知宝玉真相,使宝玉惊厥昏倒,后又慢慢恢复理智。这既符合宝钗做事大气的风格,也使故事发展出人意料。但让宝玉清醒的关键却是阴间神秘人的开悟。在表现心灵世界冲击和变化的复杂性上,即便在围绕着黛玉之死而呈现的较为出色的情节艺术描写中,也有着难以弥补的简单化的局限。
总之,艺术的出色与局限,其两面性就是那么鲜明地依存于黛玉之死的描写中,换句话说,如果艺术仅仅是用来回避表现的困难,那么艺术的策略常常就是一种走向情节表面新奇的套路。在解除一切艺术套路中,让黛玉和宝玉在心智健全的日常生活中直面对方和自己,表现出困难的克服或难以克服,这是《红楼梦》前八十回有关宝黛关系给予读者的反套路的示范。
(摘编自詹丹《黛玉之死的描写套路与反套路》)(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后四十回合平曹雪芹悲剧基调设置,部分内容被认为可能是曹雪芹残稿。
B.“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的描写虽然简单,但是却把小说推入更深层次的艺术境界。
C.黛玉去世前两次欲言欲止的描写,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但仍然不能摆脱套路化的嫌疑。
D.《红楼梦》中对黛玉之死的艺术描写陷入套路,这影响了对复杂的心灵世界的开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的争议谈起,可以尽量减少叙述,直入论题。
B.文章征引蒋和森的《林黛玉论》,论证了《红楼梦》后四十回精彩之中有套路。
C.文章以“笔者”“这还真值得深入讨论“等语句进行表述,表明了作者的审慎态度。
D.文章结尾总结全文,也是上文内容的深入,提出了解决描写套路问题的思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谁这一问题,应从文本本身的思想艺术水平方面考虑。
B.《红楼梦》写林黛玉之死能感动读者,主要在于前八十回的描写很出色,蓄势充分。
C.宝钗把黛玉去世的消息直接告知宝玉,符合宝钗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也是宝玉清醒的关键。
D.《红楼梦》前八十回有关宝黛关系的描述是反套路的,没有回避正常生活中的困难。组卷:15引用:11难度:0.2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疾病与演化进程
[英国]理查德•道金斯
动物的躯体是一个精巧而且往往有效的自然防御系统,这个系统叫免疫系统。当身体感觉到危险的寄生虫时,它会被激发起来,生成特殊的细胞,像战士那样乘着血液奔向战场,攻击那群特别的寄生虫。通常是免疫系统获胜,身体恢复健康。然后,免疫系统会“记住”它为那场特殊战斗生成的特殊分子武器,于是,以后受到任何相同寄生虫的感染,寄生虫都会立刻被消灭在无形之中。因此,只要你得过麻疹、腮腺炎或水痘,就不大可能得第二回了。免疫系统认得死病菌或病原的感染,能提前武装起来,一旦疾病真的到来,它就能投入战斗。
摆在免疫系统前的一道难题是决定哪些是应该驱除的“外来者”,哪些是可以为身体所接受的“外来者”。在妇女怀孕时,这可能是特别费心的。肚子里的宝宝是“外来者”,因为从遗传学看,宝宝与母亲是不同的,有一半的基因来自父亲。但免疫系统是不能攻击宝宝的,在哺乳动物的演化中,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它解决了--毕竟,那么多宝宝在子宫里活下来而且出生了。但也有很多流产了,这说明演化遇到了困难,且解决得不是很彻底。
免疫系统出错的另一种情形是对假想的“攻击者”打击太狠了。过敏就是这么回事儿:免疫系统不必要地、过分地、破坏性地伤害了无害的东西。例如,空气里的花粉通常是无害的,但有些人的免疫系统会对它产生过激反应,这就是“花粉症”:打喷嚏、流眼泪,浑身不舒服。
有时过激反应的免疫系统竟然会对本人过敏!这会引起所谓的自体免疫性疾病,如秃头症(头发成片脱落,是因为你的身体会攻击毛囊)和牛皮癣(过激反应的免疫系统在皮肤上引起鳞片状斑块)。
免疫系统会不时地产生过激反应。因为有时该进攻而没能进攻,有时不该进攻却进攻了,免疫系统摇摆在两者之间,就像走钢丝一样。羚羊看见草动时,是不是该逃跑呢?它遇到的是同样的问题:那是潜伏的美洲豹还是清风在吹着牧草沙沙作响?相应的,是危险的细菌还是无害的花粉颗粒?这类“平衡”问题简直太普通了。免疫系统可能对“风险规避”太机警,看到一点风吹草动就觉得危险,对无害的花粉甚至本人的组织都释放出浑身的免疫反应。它也可能太“齐心”,而对真危险毫无反应,或者在真正危险的寄生虫出现时不能产生免疫反应。在钢丝上行走是困难的,不论偏向哪边,都会遭到惩罚。
癌是坏事的极端情形,一个很奇异的例子,但很重要。癌是我们体内的一群细胞,从它们本来要做的事情中脱离出来,接着这群细胞扩增,然后变成了寄生者。癌细胞通常聚集在“肿瘤”里,肿瘤无限制地长大,吞噬部分身体。接着,最坏的癌会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叫癌细胞转移),最终毁坏整个身体。如此扩展的肿瘤叫恶性肿瘤。
癌如此危险的原因是,它们的细胞是直接从我们身体的细胞里衍生出来的。它们是我们自己的细胞,只是略有改变。这意味着免疫系统很难将它们判别为外来者,还意味着很难找到杀死癌细胞的方法,因为你能想到的任何方法,如毒药等,都可能杀死你的健康细胞。杀死细菌很容易,因为细菌的细胞与我们自己的不同,能杀死细菌的细胞而不伤害自己细胞的毒药叫抗生素。化学疗法能毒死癌细胞,但也能毒死我们自己的其他细胞,因为他们太相似了。如果过量运用毒药,也许能杀死癌细胞,不过在那之前可能已经把可怜的患者杀死了。
我们又回到了和前面一样的平衡问题:怎样才能攻击真正的敌人(癌细胞)而不误伤朋友(我们自己的健康细胞)?
自体免疫性疾病是否可能是无数代祖先们为了抵抗癌细胞而展开的演化战所传下来的副产品?免疫系统在与癌变之前的细胞的战斗中赢得了多场胜利,使它们来不及变成恶性的。我的想法是,因为免疫系统对癌变前的细胞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也许偶尔会误伤无害的组织,攻击自己的细胞--我们称之为自体免疫性疾病。自体免疫性疾病的存在也许证明了生命在演化进程中不断生成对抗癌变的有效武器,会是这样的吗?
(选自《自然的魔法--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是真的》,李泳译,有删改)(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动物的躯体是一个有效的自然防御系统,也就是免疫系统,这个系统能被激发起来,生成特殊的细胞以维护身体健康。
B.免疫系统具有“记忆”功能,能“记住”杀死寄生虫的特殊分子武器,所以得过麻疹、腮腺炎、水痘的人就不会再次被感染。
C.免疫系统不仅能针对病毒感染,也能对人类的生育遗传产生重大的影响,哺乳动物在这方面的演化并不是十分成功。
D.癌危险的原因仍和免疫系统有关联,癌细胞是从我们身体里衍生出来的、略有改变的细胞,免疫系统难以辨别它们。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不是所有的“外来者”都应该受到攻击,应该驱除哪些“外来者”是免疫系统面对的一个难题,盲目的攻击会造成很多问题。
B.免疫系统会对假想的“攻击者”打击过狠,如面对无害的花粉而产生的过激反应,这是免疫系统对本人过敏反应的极端体现。
C.免疫系统常常会在“进攻”和“不进攻”之间处于摇摆状态,自然界也存在类似现象,这种摇摆出现任何差错都会遭到惩罚。
D.癌细胞实际是从正常细胞变异而来的,它们聚集在肿瘤之中,然后这些肿瘤就变成恶性肿瘤,最终会危害整个身体的健康。
E.免疫系统能轻松辨别并杀死外来者,然而借助化学疗法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杀死健康细胞,对患者产生整体上的伤害。
(3)有人评价《自然的魔法》这本书“将带你去未来,给你更广阔的世界观”,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请简要阐述。组卷:32引用:3难度:0.3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杨子荣同志现在已是满脸青灰,头发长长,满脸络腮胡子,看来真叫人害怕。这是他为了全部使自己像个土匪,特别是要使自己像他所扮演的那个角色,要使自己的习惯、作风、气派都与那人毕肖。他已经做了三天的艰苦的演习。为了去掉他五六年的人民解放军老战士的习惯,他不得不狂练着土匪的习气,竟像一个着魔的人,比手划脚,晃头甩臂,哼着淫调,嘟哝着暗语黑话。总之,他一心只想着他的任务:“从现在起你不是杨子荣同志,而是惯匪胡彪。”
他现在已在向着他的目的地前进。
他骑着许大马棒的那匹马,通过一带灌木林:“我也需要吃饱一点好应付可能发生的一切。这一切很可能在今天就要开始。”想着,他从饭袋里,掏出冻得像石头一样的高粱米饭团。也没有生火烤,喀嚓喀嚓地啃起来。啃两口饭团,再吃两口雪团,他一面咀嚼一面想,忽然扑哧一声笑开了。原来他瞅着他这身全套的土匪装束,又联想到多日没洗没刮的脸,心想一定也难看得一塌湖涂。
突然正在吃着草料的马,一阵乱声嘶叫,接着便是乱刨乱踢。它两只恐怖的眼睛直望着西北方丛林,频频地回头望着杨子荣,好像求救似的。接着它四腿弯弯,抖颤得站立不住了,看看就要绝望地倒下去。
突然一声巨吼,灌木丛中扑出一只大个的东北虎,张着利牙,竖着尾巴,一冲一冲地向马扑来。虎尾扫击着灌木丛,刷刷乱响,震得雪粉四溅。马被吓得不刨也不踢了,垂着头两眼死盯着扑来的恶敌,从鼻子里发出低沉的哀鸣。
杨子荣还是头一次看到活老虎,离得又这么近。又是来吃他的马,这突然来的惊恐,使他气喘不安,心怦怦地乱跳,手中的枪也随着他的心有些抖颤。
虎一冲一冲地向马扑过去,离得已经很近了。“得赶快下手,这匹马不仅是我的快腿,主要是我的身份证,失了它就等于失掉了身份证。”想着他用力地把身体贴紧树干,把匕首用力向树上一插,把枪架在匕首上,克服了枪身的抖动,他压住了紧张的呼吸,从虎的侧面,瞄准了虎头。他满有把握地一扣扳机,糟极了,一颗臭子儿,没打响。杨子荣刷的一声抽出大肚匣子,向虎哗的一梭子。老虎只是一惊,在地上打了个滚,显然又没打着。它发现了树背后的杨子荣,便来了一阵凶狂的示威,吼声震得全山回响,尾巴像条巨大的鞭子,打得地下雪尘四扬,连蹦两个高,显得更凶恶,向杨子荣直扑过来。
老虎把前爪向地下一按,准备它最后的一扑。“好机会!”杨子荣当的一枪,打中了老虎的一只前腿。这一扑它没有扑到应有的距离,可是离杨子荣只有三四步远,老虎一声狂吼,直立两只后腿,张开血盆似的大嘴,迎面扑向杨子荣。杨子荣就在这一瞬间,枪口对准了虎嘴,当的一枪,枪弹通过口腔,从脑盖骨穿过,老虎仆卧在雪地上,只有一条尾巴乱绞了一阵,死去了!
杨子荣一阵轻松的喜悦,擦了擦额上的冷汗,得意地自言自语道:“有意思,要去威虎山,半路上又过了个‘景阳冈’。”但他又想,“这个虎怎么处理呢?送回小分队吗?已是不可能的事:带到威虎山去吗?这只大虎又太笨了。我这次虽是去献礼的,可是所有礼物的一分一毫也不能为匪徒所得,我给予他们的只是他们的覆灭。怎么办呢?只有埋起来,深深地埋在雪底下,等剿完座山雕【注】再取下山去。”
想到这里,他一股分外的高兴涌上心头,顿时全身涌出了力气。他正要弯腰去拖虎,忽然在西北虎来的方向,传来了叽叽咕咕的说话声。杨子荣最初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是过度紧张后发生的耳鸣。可是这语声越来越近,他便蹲下身子,顺树空向语声处窥望,发现在林深处有五个人向这里走来,他顿时心一翻腾。“这一定是威虎山的匪徒了,他们是撵虎而来呢,还是听到我的枪声而来呢?”一阵激烈的思索,使他全身有些紧张。他极力让紧张的肌肉松缓下来,内心对自己作了一个尖锐的批评:“太不沉着,太胆小!这是一种畏惧的表现,这简直太危险,这种表现分明是向敌人招供,承认了自己不是胡彪,再愚蠢的敌人也会把你识破。快!快镇静下来,斗争瞬间就要开始了!我不是杨子荣,我是胡彪。”想着,他哼开了小曲,溜溜达达,缓步向马走去。
(节选自曲波《林海雪原》)
【注】座山雕,威虎山的匪首。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要假扮胡彪骗取座山雕的信任,所以杨子荣接到任务后立刻改变先前养成的解放军战士的习惯。
B.“他现在已在向着他的目的地前进”,一语双关,表面上是说“他在向着威虎山进发”,又隐含着“他正在完成任务的征途之中”的意思。
C.看到老虎出现,杨子荣的动作、心理无不显示出他内心的异常紧张不安,这也是让读者感受情节真实的原因所在。
D.经过和老虎的斗智斗勇后,杨子荣终于将老虎打死,他欣喜之余,也为这半路上冒出的“景阳冈”吓出了一身冷汗。
(2)节选部分为什么用较多笔墨描写杨子荣骑的那匹马的恐惧表现?请简要分析。
(3)有评论说:曲波笔下的杨子荣形象高大而并不浮夸,智慧但并不神秘。这一评论在节选部分的末段有何具体表现?组卷:8引用:2难度:0.2
三、语言表达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原为自己受用,①_______,多读也不能算作荣誉。少读如能深思熟虑,必能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②_______,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③_______,就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低级趣味。
(1)下列选项中双引号与文中划线句子的双引号用法一样的是
A.“一带一路”倡议,为帮扶沿线国家提高粮食生产提供强大助力。
B.每年9月到次年5月,这里的田间地头会出现一群追逐阳光的“候鸟”,他们是从事南繁工作的科技人员。
C.“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至今天已经有2000多年了。
D.科学家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型”。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组卷:5引用:3难度:0.5
四、材料作文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无论是慷慨赴难的刘和珍还是从容就义的“左联”五烈士,都在国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今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50周年,九一八事件90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辛亥革命110周年。每一串数字,见证着每一段风雨兼程的历史,铭记着他们的付出与精神。铭记是为了永不忘却,铭记是为了蓄积精神力量,铭记是为了走得更远,铭记是为了不忘来时路。人生易老,岁月悠悠。无论是人生旅途还是一个民族的发展,我们都会在前进的路上丢失一些东西,但有些东西必须铭刻在心。
对此,你有什么认识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自己和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组卷:2引用:4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