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7/20 8:0:8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 1.学习《诫子书》之后,班级将围绕“俭文化”出一期板报,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俭文化•家训      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它既是长辈们庇护教导家族后人的训诫,也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层的人们对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其中劝诫子女、兄弟、家人尊奉节俭、清廉、薄葬等内容的“俭文化”,是家训中比较常见的,也是家训中具有【甲】(蓬/篷)勃生命力和巨大感染力的内容。
          古人认为“俭,立身之本也其思想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俭”是求学与为人之本;其次,“俭”是培养君子品德的关键。三千多年来,先人以“俭”为美训示子孙,以“奢”为耻警戒后辈,使得传统美德中的“俭文化”,借助家训的形式【乙】绵(延/沿)流传,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1)请为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2)请选出文段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汉字。
    【甲】
     

    【乙】
     

    (3)在①②两处依次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A.①。” ②:
    B.①”。 ②,
    C.①。” ②;
    D.①”。 ②:
    俭文化•文明      浪费还是节俭,这看似是个人的行为选择,却照鉴着一个社会的文明品质。在现实生活中,          ;           这些都与社会文明背道而驰。节俭,在于“人人相善其群”的公德意识,在于敬畏自然、尊重劳动的自律自觉,在于重视公共利益的价值尺度……由此而言,我们要了解“一粒米千滴汗”的辛劳,要感恩大自然的馈赠和劳动者的付出,懂得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道理。

    (4)请你在文中横线处,用“有些人……;有些人……”的句式补写加点词语“这些”指代的内容。
    (5)对于插图中餐饮浪费的现象,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修辞或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落实“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口号可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只有践行才是正途。
    B.用多点菜表达盛情的思想必须改正,否则等待人们的必将是追悔莫及。
    C.大吃大喝就像洪水猛兽,如果不加制止,肯定会即刻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D.想想老一辈们忍饥挨饿受的那些苦,难道那些浪费粮食的人不感到羞愧吗?
    俭文化•发展      小到一个人、一个家族,大到一个国家,我们要想生存发展,都离不开“俭”。在当今社会,我们能否继承“俭文化”中的精髓,是关系到个人、家庭、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全社会要汇聚合力,培养勤俭节约的行动自觉。于个人,要倡导健康适度的生活方式,在厉行节约中涵养“恒念物力维艰”的道德品质;于家庭,从一箪一瓢做起,懂得珍惜;于商家,要倡导理性消费;于媒体,要积极宣传勤俭节约的文明理念。“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节约每一粒粮食,节约每一点资源,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6)语段中画线句子,有一处表达欠妥,请修改。
    (7)板报组准备把一副对联写在右下角作为结尾,横线处词语填写最恰当的一项是
     

    上联:治家有道克勤克俭,传①          
    下联:处世无误②          ,承文明之风。
    A.①美德之训 ②同甘共苦
    B.①美德之训 ②宜家宜国
    C.①家训之德 ②宜家宜国
    D.①家训之德 ②同心同德
    (8)请你为板报组选择一幅书法作品,并从书体和内容两方面说明理由。

    答:我选择
     
    ;理由:
     

    组卷:4引用:1难度:0.7
  • 2.请在横线处填入相应的句子。
    引用诗文名句能让朋友圈更出彩,以下是五位同学疫情期间居家隔离偶感,请根据这几组文字帮他们选配合适的诗文名句发朋友圈。
    11月15日:疫情将我们河南推向风口浪尖,居家隔离的我们不能去想去的地方,见想见的人。亲爱的同学,什么时候我才能和你再相见?(小语) 发表朋友圈:
    (1)
     
    ,(2)
     
    。(李商隐《夜雨寄北》)
    11月17日:最近关于疫情的谣言可真多,圈友们可要擦亮眼睛啊!(小文) 发表朋友圈:
    是一人之使,(3)
     
    。(《穿井得一人》)
    11月20日:收到班主任老师发来的消息:无论是线上学习还是自主学习,都要主动思考!今天,你思考了吗?(小乐) 发表朋友圈:
    (4)
     
    ,(5)
     
    。(《论语》十二章)
    11月23日:好消息;今日社区清零!黑夜总会过去,疫云终将散去,不是吗?(小英) 发表朋友圈:
    (6)
     
    ,(7)
     
    。(王湾《次北固山下》)
    11月28日:在抗疫大战中,可敬可爱的大白们始终奋战在前线,他们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你未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小美) 发表朋友圈: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8)
     
    ,一个有道德的人,(9)
     
    ,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组卷:1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26分)

  • 3.阅读《猫》有关段落,完成下列小题。
          ①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②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③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④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⑤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⑥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⑦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⑧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⑨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⑩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⑪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⑫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⑬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⑭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⑮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地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⑯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⑰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⑱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⑲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梳理选文中“我”的情感变化过程,每空用两个字概括。
     
     
     

    (3)自选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想到它的无抵抗地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4)根据选文,对“我”作简要评价。

    组卷:4引用:3难度:0.5
  • 4.阅读短文,完成下面问题。
    送给青蛙的大海      ①阿和有一条心爱的浴巾,这条浴巾突然不见了。今天,妈妈把浴巾洗了洗。刚刚晾好,一阵大风刮来,浴巾被刮上了天,飞了。糟糕的是,大风之后又下起了一场大暴雨。没法去找浴巾了,阿和伤心地哭了起来。
          ②“浴巾没有了,午睡时盖什么呢?”
          ③是啊,阿和中午睡觉时盖什么呢?
          ④阿和降生到人间之后一直盖着这条浴巾,直到现在为止,有时她还咬着浴巾的一角进入梦乡哩。这条浴巾虽然有些磨破的地方,但它却是阿和心爱的蓝浴巾。
          ⑤“蓝浴巾一定是飞到森林那边去了,等雨停了咱们一起去找找看。”妈妈说道。
          ⑥阿和没有午睡,她的眼泪和雨水一起流了下来。
          ⑦大雨终于停了。阿和和妈妈匆匆忙忙地向森林走去,寻找那条被大风刮走的蓝浴中。森林离阿和的家不太远。森林里的地面上有个被大雨冲成的“小水塘”,水中映出了蔚蓝的天空。树叶上挂满了晶莹的雨珠,闪闪发光。这些雨珠闪着亮光从树叶上滚落下来,掉在“小水塘”里。其实,这“小水塘”并不是真正的小水塘,而是被雨水浇湿的浴巾,是阿和要寻找的心爱的蓝浴巾。
          ⑧“啊,我看见蓝浴巾了!”
          ⑨阿和正要飞快地向蓝浴巾跑去,却猛地被妈妈按住了胳膊。
          ⑩“别出声!”妈妈说道。不知从何处传来了一阵声音,非常动听,像歌声一样。
          ⑪“啊,发现了,咱们发现了一个好东西!”
          ⑫顺着这声音望去,只见蜂斗草的叶子上有两只小青蛙,它们正在兴致勃勃地俯视着这被雨水浇湿并积满水的蓝浴巾。
          ⑬“这是什么呀?对,问问哥哥吧!”
          ⑭青蛙弟弟转过身子叫来了青蛙哥哥。青蛙哥哥看着蓝浴巾,对青蛙弟弟说:“这是大海吧?”
          ⑮“爸爸说过,海是蓝色的,还很大!”
          ⑯“这真的是大海吗?海面上是浮着船只的呀!”青蛙弟弟的话音刚落,一片树叶轻轻地飘落下来,像一只船似的浮在水面上。
          ⑰“啊,是大海,这是我们的大海!”
          ⑱两只青蛙一齐跳进了由蓝浴巾和雨水构成的大海,它们俩在海里又蹦又跳,又打又闹,还进行了蛙泳比赛。不仅如此,它们还找来一根小棍撑船玩呢。
          ⑲玩了一阵,它们又把小棍做成钓鱼竿,在大海里钓起鱼来。
          ⑳“我想钓鱼,我想钓鱼,我想钓一条大鱼。这鱼比船大,这鱼比海大。”
          ㉑呱——呱——呱——两只小青蛙一边唱着一边挥舞着钓鱼竿。
          ㉒“嘻嘻嘻!”阿和看见这番景象不禁笑了起来。正在这时,一条头部成三角形的长蛇,吐着红红的长舌头,一点儿一点儿地向大海靠近。
          ㉓“危险,快跑!”阿和情不自禁地向小青蛙发出了信号。两只小青蛙迅速地从船上跳下来,潜入水底。长蛇从蓝浴巾旁边游了过去,消失在森林的深处。
          ㉔“多危险哪,这下没事了!”阿和紧紧地握住妈妈的手。
          ㉕“阿和,怎么办?浴巾还拿回去吗?”妈妈瞧着阿和的脸问道。
          ㉖“先不拿,这蓝浴巾借给它们吧,让它们玩到晚上。”说着,阿和便和妈妈悄悄地离开了森林。
          ㉗晚饭后,阿和同妈妈又来到了森林里,这时的森林已是漆黑一片。
          ㉘突然,一束光柱在阿和的眼前闪了一闪。
          ㉙“哟,萤火虫!”妈妈叫了起来。
          ㉚萤火虫轻捷地飞着,停在大海边上。萤火虫的光芒像灯塔里射出的光柱一样照着平静的大海。两只小青蛙在没有亮光的地方甜甜地睡着了。他们好像在梦里说:“大海多美呀!”
          ㉛是啊,大海太迷人了!
          ㉜这时,阿和把嘴贴近妈妈的耳朵,说:“妈妈,浴巾就留在这儿吧,咱们该回去了。”
    (1)这篇童话结构巧妙,大故事里套着小故事。阅读全文,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

     

     

     

    (2)童话中青蛙钓鱼时所唱的歌谣富有童趣,请作赏析。
    (3)阿和找到了心爱的蓝浴巾,最终却选择了放弃。品味下面句子,结合童话内容,探究阿和这一行为的意义。
    森林里一片寂静,萤火虫发出的亮光永远照射着小青蛙们居住的蓝色的大海。

    组卷:8引用:3难度:0.5

四、名著阅读(20分)

  • 11.(运用)对于《西游记》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孙行者一调芭蕉扇”这一情节,你准备采用哪种读书方法(精读或跳读)?说说你的理由。

    组卷:87引用:4难度:0.7

五、作文(50分)

  • 12.“没有什么比亲自参与得来的,更让人满足与快乐。”进入初中,我们一共开展了《有朋自远方来》《少年正是读书时》《文学部落》三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你经历了什么?又获得了什么?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让你感到满足与快乐的是过程还是结果?……
    请以“走进‘______’综合性学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要求:
    (1)聚焦本学期三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一次,将活动名称填写在作文题目的横线上,使作文题目完整;
    (2)叙述经历的过程,思路清晰;
    (3)中心突出,详略安排得当;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组卷:16引用:3难度:0.2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