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湖南省郴州市远恒佳学校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7/15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古诗词与中国画,分属文学与艺术两大门类,二者之间的跨界融合,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开始。这种交融不仅有力促进了古诗词和文人画的蓬勃发展,还使二者各自取得了新成就——山水诗和山水画成为古代文学史和绘画史上的艺术典范。诗画合璧的中国画,逐步发展为东方艺术中独树一帜的文化形态和艺术样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在中国文化中,书画亦写心志。这是诗书画印能够结合的内因。由此亦可反观中西文化的异同。按照18世纪西方美学家对于诗画差别的论述来看,绘画主要运用线条和色彩来描绘空间中并列的物体,故与建筑、雕刻等统称为造型艺术或空间艺术;而诗歌主要运用声音和语言来叙述在时间中持续的动作,故与舞蹈、音乐等统称为音律艺术或时间艺术。西方绘画注重对客观自然的再现和真实记录,吸收了大量科学技术成果,不断强化艺术的造型功能。正因为这种泾渭分明的认知,在西方文化史中基本没有形成诗画合一的局面。
在中国,诗画融合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可以说,魏晋之前,我国早期的诗歌与绘画在艺术功能、表现方式和审美追求上,也分别具备上述“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特征,各尽其职,各自发展。唐代,随着诗词创作的兴盛,特别是唐诗取得的灿烂成果,让画家得以在诗境的涵泳中,获得更多创作的主题和灵感。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不仅以人与自然的对话,把诗从玄理中解放出来,强化了诗的画面感和表现力,更通过对山水和田园的审美观照和抒情表达,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同时,一些诗人在欣赏绘画时引发诗情,并开始尝试创作题画诗。只是,此时的题画诗大多没有题于画面之上,但是诗与画彼此启发的萌芽慢慢显现出来。
到了宋代,苏轼用“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王维的诗画艺术进行总结和高度评价,从精神境界上将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共通之处讲得更加透彻,推动了中国画“以诗入画”“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创作潮流,也涌现出许多探讨诗画关系的重要理论成果。随着文人水墨画的发展和兴盛,元代画家不仅自觉在绘画创作中追求“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还流行用书法将题画诗跋写于绘画作品的空白处,并钤盖上自己设计镌刻的印章,形成了中国画“诗书画印”一体的独特艺术面貌,传承至今。
伴随文化历史类电视网络节目的热播,诗词与绘画的结合也以新形式出现在荧屏上,人们从中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传统诗词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探寻并传承中华美学精神,从“诗画关系”入手思考中国画的当代发展,无疑更具启发性和现实意义。艺以载道,文以化人。重新思考并践行“诗画传统”,使其成为推动中国画创作与研究的重要力量,将有助于实现中华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孟繁玮《开拓“诗画合璧”的艺术新境》) 材料二:
诗歌和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诗以时间为幅度,画以空间为前提,诗的材料是语言、文字,画的材料是点、线、面、色彩。莱辛在《拉奥孔》中对诗画的区别曾作过详细的论述。他认为绘画凭借线条和色彩,描绘那些同时并存空间的物体,所以绘画不宜于处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情节;而诗歌通过语言和声音,叙述那些持续于时间的动作,所以诗歌不宜于充分地逼真地描写静止的物体。所以绘画作为造型艺术只能描写完成了的人物性格,概括其基本特征,而诗歌则能描写在形成发展中的人物性格和它所具有的矛盾。莱辛的理论主要说明诗画各有各的面貌,是“绝不争风吃醋的姐妹”。总之,诗与画的根本不同点在于,诗是语言艺术,画是造型艺术。
中国画家自古崇尚自然,重“神韵”,讲“意境”。六朝时期,画家宗炳对自然山水有着深厚的钦慕和向往,他在《画山水序》中提出了绘画的一书宗旨:“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游山水之象与道相通,其道为圣人精神所在。他认为,画山水者,眼所见,心所画,画山水之灵气,观者心旷神怡,“畅神”也。诗有诗情,画有画意,两者的相同点在于“境界”。唐代被称为“诗家天子”的王昌龄认为“搜求于象,心入于境”,孟郊也认为“天地入胸臆……物象由我裁”。所谓“象”即一般形象,后来延伸为物象、意象、想象等等。“圣人立象以尽意”,借景抒情,其景为象,其情为诗。唐王维的诗清逸、闲雅,意境深远,尤其是山水田园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
诗与画各有所长,两者的共同点在于艺术的精神相通,这就产生了诗画合璧的空间,相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艺术追求,必然产生相通的艺术,两者融合,相互映辉,使诗情画意给人以东方美的感受,于是诗画合璧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便成了中国美学史上的一大特征。
(摘编自顾平《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诗画合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词与中国画虽分属不同门类,但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跨界融合,在东方艺术中独树一帜。
B.西方美学家认为绘画、建筑和雕刻用线条、色彩描绘物体,诗歌、舞蹈和音乐用声音、语言叙述动作。
C.唐代山水田园诗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与此同时,一些诗人也受绘画的启发,开始尝试创作题画诗。
D.画家自古崇尚自然,重神韵,讲意境;诗歌都是以景为象,借景抒情。诗情画意的共同点在于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绘画注重实录、讲究科技和强化造型的认知,是西方文化中未能形成诗画合一局面的根本原因。
B.宋元时期,诗画融合得到进一步发展,元代画家还造就了中国画“诗书画印”一体的独特艺术风貌。
C.运用各种视听手段将诗与画结合并呈现于荧屏上,可以让人们深切感受到传统诗词的永恒魅力。
D.诗有诗情,画有画意,相同的文化背景和共同的艺术追求,促使二者融合映辉,给人以东方美的感受。
(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宋代邵雍说:“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画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
B.晋代大画家顾恺之,根据嵇康所作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诗句绘画时,曾经慨叹道:“手挥五弦易,目送飞鸿难。”
C.沈括评王维画说:“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如彦远《画评》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
D.王维在《山水论》中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把山水画置于最高的地位。
(4)如何理解莱辛所说的诗画是“绝不争风吃醋的姐妹”?请联系材料简要说明。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组卷:4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小坡被捕[注](节选)“怎么被捕的?小兄弟!”
“在铁路上。……”小坡接着问,“你呢?”
“在山里。……”
听说山里,小坡就用异常亲热的眼光,望着这个穿农民服装的中年人。他将身子往前移了一下,把身下的碎草挪一些到对方的受伤的身子下边。他想到政委每天晚上讲的山里的故事,在那里的起伏的山岗上,密密的树林里,有好多他的穷兄弟“同志”在斗争。小坡突然有一阵高兴的情绪,他甚至想起了那支《游击队之歌》。但是他看到这中年人身上的伤,情绪就又低落下来,他抚着对方受伤的浮肿的手,同情而关心的问:
“疼么?”
“没有什么!”中年人笑着说。他锐利的眼睛望了小坡一会,看到小坡除了昨晚两个耳光留在嘴角的血迹而外,强壮的身体还是无损的,就对小坡说:
“要咬紧牙呀!”
“是的!”小坡点了点头说。他好像从这中年人身上汲取了不少力量。他认为这是一个不平凡的山里人。
晚上,铁门哗啦的响了,小坡被提去受审,他被带到一个大庭院里,在迎门的一张桌子前,雪亮的台灯下面,一个鬼子军官,把眼腔得像鸡蛋一样,盯住他。他旁边是个翻译,两边是四个全副武装的鬼子。
鬼子军官向他叽咕了一下,旁边的翻译官就问:
“家住在什么地方?”
“老枣庄!”
在鬼子没问他以前,小坡早打好谱不说自己是陈庄人,因为他想到陈庄小炭屋里有着老洪、李正和一些队员们,还有枪。要说住在那里,可能会连累着他们--这些他所敬爱的同志。所以他一口咬定是老枣庄人。
“你的土八路的!”鬼子叫着。
你什么时候参加游击队的?”翻译问他。
“我不是游击队,我也不懂什么是游击队。”
鬼子把仁丹胡子一努,显出非常不高兴的凶相来,向翻译叽咕了一阵。翻译官问他:“不是游击队,你为什么偷货?”
“我家里没啥吃,我才偷了点货。”
鬼子叽咕着,翻译问:“谁叫你偷的,你们几个?”“我自己!”
还没等小坡的话音落下,鬼子就听懂了,拍的一声拍着桌子,“叭格!……”像猪样叫起来了。两个鬼子,扑通一下将小坡摔倒在地,架在一条长凳上,用凳子上的两根皮条,套住他的脚脖和喉头。喉头这根皮条勒得他喘不过气来,使他张着大口喘气。就在这时,鬼子提着一壶辣椒水,对准他的嘴和鼻孔浇下来。……鼻孔的刺疼,使他的眼泪哗哗往下流。
“谁指使你的,你们一伙几个人?快说!”
“我自己!”
……他昏过去了。
鬼子问了一个钟头,可是小坡在昏迷中,还是那一句:“我自己!”结果又挨了一顿皮鞭,才被架回黑屋里,被抛到碎草上去了。
这时,山里人用温暖的手,像昨天小坡刚来时对自己那样,抚摩着这年轻人的身体,对他说:“忍着点呀!小兄弟!”
小坡睁开眼睛,他脑子里亮着老洪的炯炯发光的眼睛,响着政委的钢铁样的话音,他笑着回答:“没有什么!”
下半夜,小坡清醒些了,山里人的手在不住的抚摩着他,真像对自己的小兄弟一样亲热。外边汽车响,铁门响,有几个“犯人”被拉出去了。照例是白天又送进些新人来,晚上拉出去一些,这些拉出去的,一个也没见回来。小坡清楚的知道,他们不会回来了。第三天夜里,铁门响,山里人也被拉走了,临走时,他低低的对小坡说:“小兄弟,记住别出卖自己的人呀!”紧握了下他的手,就被鬼子带走了。小坡听着墙外载犯人的汽车声,眼睛湿了。这位山里人的面容,长久的留在他的脑子里。
以后,小坡又被提审两次,皮鞭抽着他,但他咬住牙,只说“我自己”一句话。一个星期过后,在一天夜里,他听到外边汽车响,接着,他被带出牢房。小坡心里想今晚就要把他处死了。他在汽车上不住的向西望着,他想看到陈庄,那里有他的妈妈;有老洪、政委、彭亮和一起战斗的穷兄弟们!他眼睛里涌出了泪水,他不是怕死,在鬼子的酷刑下,他并没有屈服,他没有出卖自己的同志,难过的是现在他要向他们告别了。
……
(节选自《铁道游击队》,有删改)[注]《铁道游击队》主要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一支游击队在临枣支线、沣浦干线上与敌人进行游击斗争的英雄故事。本章节故事发生于游击队员小坡扒军列受伤被捕之后。
(1)下列对小说节选部分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坡是一位朴实忠诚、机智灵活而坚韧顽强的铁道游击队员,他身上展现了年轻的铁道游击队队员的精神面貌。
B.刚见小坡时,山里人用锐利的眼睛望着他,表现了山里人老成持重的性格,此时他对小坡的真实身份还是怀疑的。
C.小坡被严刑拷打,但他没有出卖同志,这说明山里人的嘱咐、战友的感染在激励着他,更说明他拥有坚定的信念。
D.小说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惨无人道的滔天罪行,歌颂了中国劳动人民的英雄气概和忘我的牺牲精神。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人物语言生动简洁,“要咬紧牙呀!”“没有什么!”等简单的语言描写表现出人物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B.文中多次出现的“抚摩”等细节描写突出了革命同志之间的同情与关爱,与鬼子的残忍形成鲜明的对比。
C.文中插入了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为小说增添了真切的故事背景,也很符合主人公在特定情境下的真实感受。
D.文中塑造的次要人物山里人的光辉形象,很好地突出衬托了小坡的英雄形象,并有力推动了小说的情节发展。
(3)在小坡被提去受审又架回黑屋后与山里人有两句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表现了山里人与小坡怎样的心理。
(4)《铁道游击队》在表现革命的主题时,更多地加入了中国传统小说“传奇”的因素。请在情节结构和人物塑造两方面分析节选部分体现的“传奇”特点。组卷:20引用:4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3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家过年、与家人准备一顿年夜饭,或是同亲朋好友来一场假期旅行……人们期待中那些热热闹闹的过年场景,①_____。多地最新发布数据显示,今年新春旅游市场正在渐渐回暖。当被疫情切断的生活再次接续,那些曾看起来稀松平常的时光,在此刻更显珍贵。人们的探亲和旅游,也在首个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的春节里得到了最大程度地释放到极限。
不仅人们需要这种热闹,②_____。近几年来,社会一直在期待着旅游市场的回暖,此次春节假期旅游的复苏,对于社会稳定预期、提振消费有着更重要的作用。据统计,今年春节期间,全国约有40%的景区采取了降价优惠和免费措施。这确实能满足许多游客的需求,但与此同时,激增的客流量③_____。如何在有效应对的同时,推出更多更优质的产品,提升游客的体验感,还需要切实的实践和摸索。
热闹的景象总是有一种治愈人心的力量。这个春节假期的各种热闹景象,对人们来说确实是久违了。熬过寒冬,春风绽放花千树,期盼这种温暖团圆的氛围,能在新的一年里带给我们更多的信心和力量。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化用了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东风夜放花千树”的词句,请简要分析有何妙处。组卷:0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十二章》
②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四章》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⑤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于谦《石灰吟》
我们在教材中学过的很多古代诗文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读了上面六则名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的两三则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0引用:5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