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辽宁省大连八中高一(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
发布:2024/8/30 5:0:8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8分)
-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建设的灵魂,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途径。以往一些乡村文化建设项目之所以流于形式或者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乡村文化知之甚少。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性,需要清晰认识三个问题即乡村有哪些文化,乡村文化保存在哪里,如何建设乡村文化。
乡村是文化的宝库。乡村文化总体而言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农耕文化。这是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知识、技术、理念的综合,包括农学思想、栽培方式、耕作制度、农业技术等。二是乡村手艺。像木匠、石匠、篾匠、刺绣、酿造等技艺,凝结了先人的生存智慧,反映着村民们的精神信仰与心理诉求。三是乡村景观文化。乡村景观以农业活动为基础,以大地景观为背景,由聚落景观、田园景观、社会生活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等共同构成,集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四是乡村节日与习俗。生活习俗作为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包括衣食住行的方式,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习俗,以及民间信仰与禁忌等广泛内容,也包括乡村艺术和娱乐活动等。
任何文化都需要特定载体,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在乡村。由于传统文化的复杂性,每一类文化的存在空间、呈现形态都不尽相同。以下三个方面对乡村文化建设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乡村的空间形态。乡村空间形态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的物质载体。乡村空间由村落、民居、院落及公共空间等构成。村落空间具有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感化、感染或教育功能。二是乡村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是传承农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农具的使用、地方品种的延续与更新、传统栽培措施、特殊的农业制度等都存在于特定农业生产过程之中。三是乡村生活。村民日常生活的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以及街谈巷议、饮食习惯等都是传统文化载体。失去了乡村生活,再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会成为“展品”和记忆。农耕文明所孕育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等,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共享、低碳等理念十分契合。在理解乡村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乡村文化建设要特别注意遵守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坚持农民主体原则。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他们既是乡村文化的建设者,也是乡村文化的受益者,只有农民最理解乡村文化与自身生产、生活的关系。任何排斥农民主体地位,试图越俎代庖,把本来的主人变成看客的做法,都必然失败。因此要尊重农民的创造,如倡导德孝文化、弘扬优秀家风、通过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等,均是来自基层行之有效的乡村文化建设经验。
二是坚持保护好村落原则。丰富的农业文化以及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邻里互助、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存在于乡村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之中,农家院落及其特定的排列方式构成的村落形态、村落公共空间,乡村的劳动与消费方式、节日与交往习俗,以及乡村的家庭、家族、邻里、亲缘关系等,都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和延续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正是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的重要原因。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乡村文化建设只有从保护村落开始,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出现建设性破坏。
(摘编自朱启臻《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材料二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关于乡村文化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清晰地认识乡村文化的三个问题是提高乡村文化建设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B.乡村文化由农耕文化、乡村手艺、乡村景观文化、乡村节日与习俗组成,缺一不可。
C.乡村文化存在于乡村空间形态中,其功能是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感化或教育。
D.乡村文化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只能是农民,他们最能理解乡村文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其首要任务是弄清乡村文化的类别、内涵等。
B.现在的和谐共享低碳理念与农耕文明孕育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一脉相承。
C.作者运用史禄国先生所述的例子,证明了中国人不管条件如何也要坚持种地的固执。
D.土地是种地人赖以生存的资本,但它的不可流动性,也会使之成为种地人的束缚。
(3)下列行为不能完全视为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有效举措的一项是
A.十二里屯收集村民旧房改造剩下的砖瓦、老式门窗等材料建设“乡村记忆馆”。
B.小油坊村改造村居环境打造特色乡村,创建国学小镇,吸引众多远近游客。
C.城关镇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大面积在老城新城圈地划块,建单元楼。
D.李圈村党员群众修缮革命旧址,依托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述思路。
(5)材料二中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请结合材料一谈谈如何在乡村文化建设中体现其乡土性。组卷:12引用:8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初雪(节选)
路翎 司机刘强和他的助手王德贵所在的汽车连,奉命从前线附近的地区往后方运送一批朝鲜老百姓。这些朝鲜人在敌人的炮火射程内顽强地生活了好久了,他们是因为紧急的军事情况而疏散的。刘强和王德贵的车子排在最后一辆开出,因为他们这一车全是年老的和年轻的妇女,带着一群孩子和很多的零碎东西。在十一月末的严寒的黄昏里,天色很快地黑下来了,前沿的炮声激烈起来了,山谷里震荡着一阵阵巨大的、单调的回声。妇女们的这些零碎的日用的东西,引起刘强许多感触。
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者来到他的家乡上海附近的时候,他的母亲和姐姐带着她们的篮子、罐子、大包小包爬上一辆拥挤的汽车,那时候他才十七岁,他讨厌这些破旧的东西,觉得它们没有价值,但是妇女们绝不肯丢掉它们。那时候他还不懂得在那些残酷的年代里人民生活的艰难。朝鲜妇女们的这些旧包裹,这些帘子、草席,这些盆子罐子,在他心里唤起了温暖的感情。这些东西仿佛在对他讲述着艰苦和贫穷,讲述着妇女们一两年来在炮火下的流血奋斗。放到车子上去的任何一件小东西,都叫他觉得这是对敌人的一个胜利。车上装得差不多了,他却继续在那里一件一件地往上搬着。看着这种情形,年轻的助手王德贵有些焦急了。
“不行啦,再耽搁咱们要赶不过去啦。”
“行!”刘强决然地大声说,接着他用愉快的鼓动的口气说,“来吧,小王,想个办法替这位阿妈尼把背夹绑在车子后边……这样那两床炕席也放得下啦。”
“这破炕席有什么用呀!”
“老百姓过日子什么都有用的,——哪怕是破炕席,能丢在这里叫敌人一炮打掉么?”
他的愉快而活泼的声音忽然变得严厉了,并且那闪耀的眼光向着王德贵瞪了一眼。从来不发脾气的刘强,个性其实是非常刚强的。王德贵本来想说:“叫炮打掉的东西多着呢!”可是说不出口了。
终于把所有的比较大的东西都安置好了。助手王德贵已经跑去发动了马达,他担心着,迟了公路上车多,赶不过封锁线。听见马达声,刘强就很沉重地向着司机台走去了,但走了几步又停下来,因为听见了车上面传出来一个婴儿的啼哭声。
那孩子就在母亲的胸前愤怒地哭着。刘强叫那母亲把孩子给他,他说,可以把这婴儿带到司机台里面去。做母亲的迟疑了一下,但这时刘强已经伸手把孩子抱过来了。
“辛苦啦,谢谢的……”那母亲激动地说。
“不谢!小王!”刘强喊着,为了免除那母亲的不安,他特别用一种愉快的、幽默的腔调大声喊道:“来,小伙子,咱们找到一个活儿干啦!”
“这活儿主要是你的!”刘强愉快地说,不由分说地把孩子塞在王德贵的手里了。“这怎么好弄呢,我不会抱孩子呀!”那十八岁的青年助手说。“咄!”他说,“做这么回妈妈不委屈你,将来你还不是得有儿子!”
王德贵很不满意——这老司机今天太婆婆妈妈了,妨碍完成任务怎么办呢——然而他仍然羞怯地笑了。他捧着孩子的那姿势实在笨拙,就像捧着一盆热水似的,车上的妇女们也都笑起来了。王德贵很不满意这些笑声,浑身热辣辣的。
敌机临空了,照明弹一直从前面划过来了。刘强的脸上马上有了凛然的、严肃的神气,司机台的门砰的一声关上了。迎着寒风,这台嘎斯车投入了公路上的激烈斗争。
……
大雪纷飞……天渐渐地亮起来了。周围的景色,覆盖着雪的土坡、田地,大雪中倔强地弹起来的弯曲的黑色的树枝,可以模模糊糊地看见了。离目的地只剩下了十里路。车上的妇女们都醒着。她们披着被单和旧衣,默默地承受着这场大雪。这里就要到她们新的家了。忽然地那个用花格子头巾包着头的、浓眉毛的姑娘唱起歌来。几个年轻的妇女跟着唱起来,最后全车的妇女,都唱起来了。
这一车冻僵了的、疲困的妇女,整夜都一声不响,顽强地抗击了那向她们袭来的敌机和严寒,现在唱起来了。她们就要到达她们新的家,她们欢迎这场雪,听着司机台里那个孩子的哭声,唱起来了。于是一下子这台车从困顿和沉默里醒来,被一种青春的、欢乐的、胜利的空气鼓舞着——最后这几里路,是载着歌声飞驰着的。
人们开始下车,被歌声和大雪所激动。司机和他的助手走了出来,在迷茫的大雪中笑着;司机的手里,捧着那个又睡熟了的孩子。
沉默了,站在纷飞的大雪中。王德贵抱过了孩子并且把他高举了起来。大家看着王德贵手里的孩子,又看到刘强的染着血的大衣和苍白、微笑的脸。那个做母亲的奔上来接过她的孩子,眼泪流出来了。她抓住了王德贵的手,把她的头在他的肩上靠了一靠,又跑向刘强,把头靠在他的没有负伤的结实的右肩上。
忽然地王德贵走向那个母亲,问着:“阿妈尼,这孩子他的姓名?”母亲来不及回答,有七八个声音叫起来了,说,这孩子叫金贵永!“金贵永,记着了!”王德贵红着脸说。
“金贵永,再见吧!”刘强说,显出了王德贵先前见过的那种严肃的、沉思的、父亲般的神情,俯下头去,在那母亲的臂弯里吻着孩子的脸。
迎着这飘落在她们的土地上的今年的最初的雪,妇女们静静地站着。大雪无声地、密密地降落着,这台车后面的那两条很长的黑色的车迹很快地就被大雪盖住了。
一九五三年十月十六日,北京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借助“严寒的黄昏”“很快地黑下来了”的天色、“前沿的炮声”、山谷里的“回声”“敌机和照明弹”等环境描写,突出了人物心情的沉重。
B.小说写王德贵抱孩子,笨拙的姿势引起车上妇女们的哄笑,他“很不满意”“浑身热辣辣的”,这一情节富有趣味性,给紧张的战时转运增添了欢乐。
C.小说写刘强觉得放到车上的任何一件小东西都是对敌人的胜利,这表明“小东西”不小,它们是百姓生活的必需品,也是战时艰苦生活的见证。
D.小说结尾写刘强跟小男孩金贵永郑重告别、“俯下头去”亲吻小男孩的脸,轻轻一吻足见真情,流露出刘强那刚强严肃的父亲般的温暖柔情。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助手王德贵衬托了刘强的人物形象。他刚开始对那些“小东西”的认识和刘强形成反差,突出了刘强对朝鲜百姓的细心体贴。
B.小说补叙了刘强对日军侵略的记忆,丰富了文章内容,既巧妙交代了刘强今天行动“婆婆妈妈”的原因,又深刻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残酷。
C.小说通过“抓住”“靠了一靠”“跑向”“靠在”等一连串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出金贵永母亲对王德贵、刘强两位志愿军司机由衷的感谢。
D.小说以雪景结尾,一方面,呼应标题,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另一方面,烘托出静谧平和的气氛,传递出胜利到达目的地后的喜悦。
(3)小说特别写了小男孩金贵永备受一行人关注呵护这一情节,这样写有何作用?
(4)有评论家说,《初雪》是“兼顾历史真实与审美感受的最大化”。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组卷:2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运用题(9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瓷彩绘是指在瓷胎(或陶胎)上,利用各种陶选材料和工艺技术进行描图、填色、烧成。陶瓷彩绘常见的有釉上和剩下两种,其彩绘门类有古彩、粉彩、青花等等。历代陶瓷艺术家________运用中国画独特的表现技法进行彩绘装饰。中国画在陶瓷彩绘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________,常见的________有山水、人物、花鸟等。( ),如中国水墨画强调“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在瓷坯上的青花泼墨画则强调“料分五色”,是运用多层次的青花颜料的色度进行表现。陶光彩绘最后还要经过炉火的烧成,烧制者根据不同的陶瓷材质及施轴的特性来确定室温的高低和烧成的时间,烧出来的陶瓷因而能坚持作者原来创作画面的色调意图,形成使造型装饰、色彩、材质多要素相融合,从而创造出________的艺术形象。因此,有人说,陶选彩绘艺术是泥与火的艺术,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惯常 多姿多彩 体裁 尽善尽美 B.时常 丰富多彩 题材 尽如人意 C.时常 多姿多彩 体裁 尽如人意 D.惯常 丰富多彩 题材 尽善尽美
A.陶瓷彩绘与中国画在设色、运笔等工艺上各有特色
B.中国画与陶瓷彩绘在设色、运笔等工艺上大同小异
C.中国画与陶瓷彩绘在设色、运笔等工艺上各有特色
D.陶瓷彩绘与中国画在设色、运笔等工艺上大同小异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烧出来的陶瓷因而能保持作者原来创作画面的色调意图,形成造型装饰、色彩、材质多要素相融合
B.烧出来的陶瓷因而能坚持作者原来创作画面的色调意图,形成造型装饰、色彩、材质多要素相融合
C.烧出来的陶瓷因而能保持作者原来创作画面的色调意图,使造型装饰、色彩、材质多要素相融合
D.烧出来的陶瓷因而能坚持作者原来创作画面的色调意图,使造型装饰、色彩、材质多要素相融合组卷:3引用:4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民日报新媒体报道】16岁的女孩小杨,家住旺苍县燕子乡金银村,在旺苍中学高一读书。疫情来袭,开学延迟,停课不能停学,学校安排了网课,但她的家里没有网络,只有走到崖壁边,才能有一点信号。所以,她每天要步行几公里,到冰冷的崖壁边上坐着,一学就是好几个小时。
作为新时代下特殊历史时刻的共同经历者,读了上面的真实新闻材料,你产生了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自身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出你的认识、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