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两校联考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6/17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2014年10月,某新闻学院新媒体研究所对移动媒体的重点使用群体(新闻资讯消费者)在移动终端的行为进行了一次调查。其中关于移动新闻阅读场景的调查有10.9783万人参与,结果如图所示。

          从上图可知,过去一般属于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的“卫生间”和“床上”这样的空间,已被移动终端所侵占。
          人们使用移动媒体的场景分两种:固定场景与移动场景。
          固定场景指人们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所处的空间环境,是与人们日常活动规律相关联的环境。如家庭中,在以PC电脑为上网终端的时代,人们使用互联网的固定场景主要局限于书房和客厅;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固定场景则向卧室、卫生间等私密空间延伸。在学校或单位,过去使用互联网的场景往往是休息时,而现在移动终端的使用已经打破了工作与学习场景中本应具有的“封闭性”与“专注性”,使工作、学习与休息、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移动场景指人们活动中不断遭遇的环境,如地铁、公交上。对于每个特定用户来说,移动场景意味着快速切换的时空,而每一种场景会带来不同的需求。《2013-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在“工位/教室”这样的场景中使用手机的比例从2013年6月的31.2%上升到2014年6月的49.7%。这印证了近年来人们的普遍感受:移动终端把一切碎片时间利用了起来,但它也把一切时间变成了碎片。
          在移动场景中,时空的快速切换对于社交与娱乐来说,也许不会是太大的障碍,对新闻阅读而言,却会带来影响。人们对于长篇的、有深度的内容的阅读需求虽然仍在,但是,时空的碎片化,使人们难以保持一个封闭的、持续静态的阅读过程。简单地指责网民阅读能力下降是没有根据的,试图让他们停留在一张报纸读一天的时代也是不现实的。对于移动媒体的内容生产者来说,今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努力将文字的精华,结合其他表现形式,如信息图表、PPT等,进行提炼与再呈现。当下移动媒体的标题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一分钟读懂”“十张PPT了解”等字眼。这是顺应用户行为特点进行的传播策略的调整。尽管这未必是最佳手段,但是无疑,移动媒体的表现形式一定要与移动阅读的时空相匹配。
    (摘编自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      材料二
    “5分钟读完一本名著”类的短视频如今在网络上大行其道。此类短视频击中了人们的痛点:一方面渴望文化与娱乐,一方面没有时间或者舍不得花时间,于是能够“速成”的办法就格外受欢迎。但这种快餐文化很可能会让你欲速不达,你可以知道故事脉络,记住几个人名,但作品原有的丰富细节、细腻情感全都与你无缘了。
          快餐文化的出现与流行并非今日始,但显然,互联网使快餐文化大范围流行成为可能,特别是移动媒体更给快餐文化按下了快进键。以某知名短视频App为例,短短15秒怎么可能完整反映一部名著,于是只好加快语速,精简内容。限制字数,这是移动媒体普遍采取的策略。
          以前人们认为互联网拯救了碎片化时间,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提高效率。但现实是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用碎片化的时间去阅读碎片化的内容。其后果是,人们在碎片化的浏览中很容易迷失,导致认知、分析能力下降,思维趋于表面化。古人虽也曾用“马上、枕上、厕上”的碎片化时间去阅读,但所读的内容并不碎片化,这是值得警惕的。
    (摘编自张贺《对碎片化阅读保持高度清醒》)      材料三
          学界对“碎片化”阅读的批判忽略了两个问题:媒介新技术带来的影响是面向全社会而非社会中的某一群体(如知识分子);从社会层面阐释媒介技术的变革最终需要落实到个人日常生活的层面,否则容易脱离实际。
          回顾历史,碎片化生存是人类日常生活的基本特点,即在碎片化场景中有意无意地获取碎片化的信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专注地阅读和学习,这是学生、学者的一种特殊实践。这个群体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日益壮大,但他们依然不是大多数,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未必能养成阅读习惯。因此,对于信息碎片化的批判更多体现的是知识阶层面对新媒体时的恐慌:个体的时间被新媒体不断入侵和切碎,封闭性的专注阅读变得越来越困难。但我们不能假设普通大众在闲暇时间,如果不看手机就会阅读古希腊哲学而不是去打麻将、看电视。信息碎片化是拥有阅读习惯的人群要面对的问题,学者不应该将它视为整个社会要面对的问题。
          传统的阅读习惯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有阅读能力者和广大文盲之间存在着鲜明的等级制。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提升了阅读的便利性,加速了社会获取和创造知识的效率。即使在今天,书本(包括各种数字化形式)依然是知识的主要载体,长时间专注的书籍阅读仍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模式。在知识的每一个领域,传统阅读依旧不可或缺。这种模式能让我们有效汲取知识“干货”,但不可否认,这种专注而长时间的阅读并非人人可为,它是经过长期训练而习得的能力。
          过去,针对阅读能力的差异,各种科普、大众版的读物把难啃的“干货”简化后推给普通读者;今天,互联网平台把这些“干货”掰碎后让更多没有传统阅读习惯的人能看到甚至看懂。就此而言,与其说它是信息的碎片化,不如说是知识载体和传播形式的多元化。智能手机对知识分子可能是一个让传统阅读分心的潜在威胁,但对大众而言,移动媒体意味着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平台,它不是挤占了学习时间,而是打发了原本无聊的空闲,提升了闲暇时段的生活品质,与此同时,还能接触一些其他渠道无法获得的信息和知识。而学者在自己擅长领域之外通过移动媒体的碎片化阅读,也不失为一种获取新信息、新知识的方式。
          可见,移动媒体下的信息碎片化现象并非洪水猛兽,相反,它拓展了所有人的学习途径,从文字、图片到短视频,文本形式更多样化,这对过去没有阅读(书籍)习惯的人而言尤其重要。关于“如何阅读”这个问题,新媒体给知识阶层带来的是在传统阅读模式上新增的碎片化阅读,是“1+1”的增量而非取而代之;对于没有书籍阅读习惯的人而言,新媒体的碎片化传播模式带来的是“从0到1”的突破。也就是说,专注阅读与新媒体文本的碎片化阅读都是知识学习与信息获取的渠道,两者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如同正餐与点心,只吃正餐甚好,两者同时食用亦可;对于吃不了正餐者,有点心管饱也不错。当然,很多人受到了移动媒体娱乐功能的强烈诱惑,但这个锅不应该让移动媒体来背,信息时代给予个人日常生活的丰富选择势必要求现代人必须有时间管理的素养和自控能力。
          相较于“如何阅读”,真正要关注的是“阅读什么”,即不论正餐点心,食物本身是否有益才是最关键的。有些人在互联网上接触到的都是学者眼中“无用”的信息,这也只能说明他们的学习模式没有因为移动媒体而获得改善,和过去相比并非更糟。身处信息碎片化时代,我们依然无法回避传统阅读模式中就存在的“阅读什么”的问题。今天的人们史无前例地被各种琐碎而无用的信息包围,但不可否认,随着主流媒体、研究机构、学者等人士以自媒体的方式进入互联网平台,高质量的碎片化信息也并不少见。能否接触并利用这些有质量的内容,涉及每个人的媒介素养和文化资本,通过碎片化阅读高效地汲取信息与知识,或许正是当代人需要培养的新能力。
    (摘编自陆新蕾《“碎片化”阅读并非洪水猛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使用移动媒体的固定场景已向卧室、卫生间等私密空间延伸,移动场景则向工作、学习场所延伸。
    B.移动终端的使用,确实有利于碎片时间的利用,但它也会打破工作与学习场景的封闭性和专注性,将完整的时间切割成为碎片。
    C.移动媒体的内容生产者只有关注人们阅读场景的不同特点,提供适合场景的阅读产品,才能提高特定用户的阅读兴趣和质量。
    D.对新闻阅读而言,随着移动终端的发展,人们对于长篇的、有深度的内容阅读需求将越来越弱,这与人们的阅读能力下降无关。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试图让人们停留在一张报纸读一天的时代是不现实的,这主要是因为现在的读者很少有阅读的专注力和完整的时间。
    B.虽然碎片化阅读受到质疑,但不管如何,移动媒体的出现对人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阅读无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C.快餐文化的流行与人们的阅读追求有关,它不是互联网时代的特有产物,但互联网为它的广泛流行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D.当前人们的碎片化阅读与古人的“碎片化”阅读是有区别的,这一区别会影响人们的认知、分析能力以及思维的质量。
    (3)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分钟读懂”“十张PPT了解”等字眼及“5分钟读完一本名著”之类短视频的出现,源于移动媒体为顺应用户行为特点而进行的策略调整。
    B.材料三把互联网平台将读者难啃的“干货”掰碎和过去科普、大众版读物将“干货”简化作比较,意在说明碎片化阅读与传统阅读区别不大。
    C.材料二从“5分钟读完一本名著”之类短视频的流行现象说起,对追捧者的阅读心理和行为进行了阐释,这可以作为材料三作者立论的依据。
    D.材料三从人类日常生活碎片化生存的特点出发,将传统阅读与当下碎片化阅读喻为正餐、点心,形象地阐述了碎片化阅读并非“洪水猛兽”的观点。
    (4)综合三则材料,简要说明“碎片化阅读”的具体表现。
    (5)如何避免“碎片化阅读”带来的不利因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19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人与海
    海明威
          直到太阳快落下之前,鲨鱼才再次来袭击。
          老人看见几片棕色的鱼鳍正顺着大鱼在水里留下的宽阔的踪迹游过来。它们甚至没有东闻西嗅寻找气味,就并排直奔小船而来。
          他卡住舵柄,系紧帆脚索,伸手到船尾下去拿棍子。这是从一支断桨上锯下来的桨柄,大约两英尺半长。手柄很短,只有用一只手紧握着才好发力,他用右手好好攥住,时松时紧,注视着两条鲨鱼过来。两条都是加拉诺鲨。
          我得等第一条紧咬住大鱼时,再打它的鼻尖或者直接打它的头顶,他想。两条鲨鱼一齐紧逼而来,他一看见离他最近的一条张开嘴,咬住了大鱼银色的体侧,就高高举起棍子,重重地落下去,打在鲨鱼宽阔的脑袋顶上。棍子敲上去的时候,他觉得像是打在坚韧的橡胶上,但他也感到了坚硬的骨头。趁鲨鱼从大鱼身上往下溜的时候,他又很狠地打在鲨鱼的鼻尖上。另一条鲨鱼不断游进游出,这时候又张大嘴逼了上来。鲨鱼猛撞在大鱼身上,咬紧了嘴巴,老人可以看见一块块白花花的鱼肉从它的嘴角漏出来。他抡起棍子打过去,但只敲在头上,鲨鱼看看他,把咬在嘴里的肉撕扯下来。趁它溜走把肉吞下去的当儿,老人再一次抡起棍子朝它打去,却只打在橡胶一般厚实坚韧的地方。
    “来吧,加拉诺鲨,”老人说,“再来吧。”鲨鱼冲了上来,老人趁它合上嘴的时候给了它一下子。他把棍子举得高得不能再高了,结结实实地打在鲨鱼身上。这回他感觉打中了脑袋根部的骨头,接着又朝同一部位打了一下,鲨鱼有气无力地撕下嘴里叼的鱼肉,从大鱼身上出溜下去。老人提防着它再游回来,可是两条鲨鱼都没再露面。随后他发现其中一条在海面上兜圈子,却没看见另一条鲨鱼的鳍。
          我不能指望干掉它们了,他想。年轻力壮的时候倒是能办到。不过,我把它们俩都伤得不轻,没有一条身上好受。要是我用两只手抡起一根棒球棒,准能把第一条鲨鱼打死。就是现在也能行,他想。
          他不想再看那条鱼。知道有一半都给毁了。就在他跟鲨鱼搏斗的时候,太阳已经落下去了。
    “天就要黑了。”他自言自语道,“到时候我就能看见哈瓦那的灯光了。要是朝东走得太远,就能看见一片新开辟的海滩上的灯光。”现在离陆地不会太远了,他想。但愿没人太为我担心。当然啦,只有那男孩会担心。不过,我相信他会对我有信心。好多上了岁数的渔夫也会为我担心,还有不少别的人也会的,他想。我住在一个人心善良的镇子里啊。
          他没法再跟鱼说话了,因为鱼已经破损得不成样子。接着他又想起了什么。“半条鱼,”他说,“你原来是一整条。很抱歉,我出海太远了。我把咱们俩都毁了。不过,咱们杀死了好多条鲨鱼呢,你和我一起,还打垮了好多条。你杀死过多少啊,鱼老弟?你头上的长矛可不是白长的啊。”
          他喜欢想这条鱼,想着它如果能自由游弋,会怎样对付一条鲨鱼。我应该砍下鱼嘴,用来跟鲨鱼搏斗,他想。但我没有斧头,后来连刀也没有了。
          不过,我要是砍下了鱼嘴,就能把它绑在桨柄上,那该是多好的武器啊。这样我们也许就能一块儿跟它们斗了。要是夜里来了鲨鱼,该怎么办?能有什么办法?
    “跟它们斗,”他说,“我要跟它们一直斗到死。”
          可是,现在一片漆黑,不见光亮,也没有灯火,只有风在吹,船帆稳稳地把小船拖向前去,他觉得说不定自己已经死了。他把双手合在一起,手掌相互摩挲着。这双手没有死,只要一张一合,就能感到活生生的疼痛。他的后背靠在船尾,他知道自己没有死,这是他的肩膀感觉到的。
          我许过愿,如果逮住了这条鱼,要念那么多遍祈铸文,他想。可我现在太累了,没法念。我还是把麻袋拿来披在肩上吧。
          他躺在船尾掌着舵,等待天空出现亮光。我还有半条鱼,他想。也许我走运,能把前半条带回去呢。我总该有点儿运气吧。不会的。他说,你出海太远了,你的好运气都给毁了。
    “别犯傻了,”他大声说,“还是清醒着点儿,掌好舵吧。兴许你还能交上好大的运气呢。
    “要是有地方卖的话,我倒想买些运气。”他说。
          我能拿什么来买呢?他问自己。用一支搞丢了的渔叉、一把折断的刀子,还有一双损坏的手能买来吗?
    “也许你能行,”他说,“你试着用连续出海八十四天换来好运气,人家差一点儿就卖给你了。”
          绝对不能胡思乱想,他暗自琢磨。好运这玩意儿,出现的形式多种多样。谁能认得准啊?可不管是什么样的好运,不管付出什么代价,我都想要一点儿。但愿我能看到灯火的亮光,他想。我希望得到的东西太多了。眼下只希求一样。他尽量坐得舒服些掌着舵,知道自己没有死,因为身上还在疼。
          他看见城市灯光的倒影,肯定是在夜里10点钟左右。起初只是依稀可见,就像月亮升起之前的微弱天光。随后,隔着随风力变大而汹涌起的海洋,那光亮也越来越清晰。他驶进光影里,心想,要不了多久就能到达海流的边缘了。
          这下事情就要过去了,他想。不过,它们可能还会来袭击我。一个人在黑暗中手无寸铁,怎么对付它们呢?
          这时候,他浑身僵硬、酸痛,在夜晚的寒气里,身上的伤口和所有用力过度的地方都让他感到疼痛。但愿不用再搏斗了,他想,真希望不用再搏斗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那就是对真诚的友谊和世界美好事物的向往,而这部分正是小说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B.小说通过展现人与自然之间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塑造了作者这一失败英雄的形象,展现永不言败的精神,体现“人的灵魂的尊严”。
    C.鲨鱼代表着一切破坏性的力量,是阻止人们实现理想和目标的各种破坏力的集合,是那些殖民主义者和贫困现实生活的象征。
    D.在《老人与海》中,海是被当作女性来描写的,象征着大海外在柔弱谦卑,而内心却拥有非凡的毅力和奋斗的精神。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明威“非同寻常的艺术自觉”体现在小说语言凝练又精当,用朴素的语言直接呈现场景和形象,充满内在张力,令人印象深刻。
    B.这篇小说运用了“冰山理论”,用简洁的文字塑造人物形象,并把作者的感受和思想蕴藏在形象中,含而不露。
    C.小说通过描写老人与鲨鱼五个回合的搏斗场景,以一个个富有活力的细节推动情节发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体现冷静密实的叙事风格。
    D.小说运用大量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来展现圣地亚哥的精神世界,表现永不言败的精神,激励世人与困难、危险,甚至死亡进行不屈的斗争。
    (3)“命运总是与人作对,人不管如何努力拼搏,终不免失败。尽管如此,人还是要苦苦斗,并尽量保持自己的尊严,他在肉体上可以被打垮,但在精神上永远是个强者。”请依据以上评价并结合选文分析圣地亚哥的形象。
    (4)海明威被誉为“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在选文中,该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组卷:25引用:6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健康饮食不只是针对一顿饭而言的。所谓健康饮食,是指一个人摄取的所有饮食是否符合人体的需求——需要得多,就吃得多;需要得少,就吃得少。微博认为只有“整体的食谱”,才能谈得上健康还是不健康。这个整体,至少是针对一天而言,甚至是可以几天为时间范围的。所以,①           ,意义很有限。
          好好吃的根本,是获得全面均衡的营养,而不是社会普遍认可的一日三餐。通常所说的“垃圾食品”,其实并不是含“有毒有害”成分,而是它们所富含的营养成分人们很容易获得,②           。同样,所谓的“健康食品”也并不是含有什么神奇的健康成分,而是它们富含的营养成分往往在许多人的饮食中有所欠缺。
          我们在进食时,如果能在其他食物中补充营养,“不健康食物”也可成为健康饮食的组成部分。因为,除了这顿午餐,③           。只要在其他那几顿饭中注意补上蔬菜、水果、粗粮,注意控制盐和糖,也完全可以构成健康饮食。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

    组卷:3引用:6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②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
          ③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
          ⑤百舸争流,奋楫者先。《礼记》
          请以上述经典语句中的两三句为基础,任意组合,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34引用:4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