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高一(下)期末语文模拟试卷

发布:2024/5/21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红楼梦》不好读。正因不好读,才需要“讲”。那么,既为小说,就原是写给一般人看的,为什么《红楼梦》就这么特别,惟独它不好读呢?
          这问题提得好。《红楼梦》是有点儿特别,它有很多与众不同。
          头一个与众不同,是它的思想内涵,和传统的小说不太一样。从最根本上讲,正是由于这“不太一样”,它才受到了二百多年来普天下人的注意,引起了他们莫大的阅读和探索的兴趣,愈钻研愈发现其广博精深。次一个与众不同,是它的笔法艺术,独具特点特色,也与传统的小说不可同日而语。它令人耳目一新,它的魅力能让你反复地一读再读,以至百读不厌,而且每读必有更新鲜的感觉和更丰富的收获,才明白过去根本没有读懂。有了这两大特别之处,已经比读别的小说难多了,不幸又加上了它的原来的整体给破坏了,现在是被别人硬按上了一个假“原本”的后半截——试想,这部书,内中竟有多达三分之一的部分是伪托的,而且这一部分位居最后,是收煞全书的非常重要的部分!这么一来,无论是它的内容还是文字,都是一个真伪搅在一起的混杂体。这样的一部书,说它与众各别,很不好读,大约不是耸人听闻的吧?
          《红楼梦》的本名《石头记》告诉我们,它是一块石头的故事。书的开头有个序幕,内中叙的是这块石头的来历,它如何出现,如何下凡的一切经过。所以曹雪芹的原文说的本是“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这就明白确切地向读者宣说了这部小说的主题、本旨。可是,伪全本却首先把这几句关键性的话改成了:“原来就无才补天、幻形入世,被……携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一块顽石。”
          读者务必细心留意体察识别那原文与改笔之间的重大差异。
          曹雪芹十年辛苦,字字是血,本是托石头以写“炎凉世态”的。这四个字,无比重要,这是眼目,是精神。你可以想起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是以“人情小说”来正式标目《红楼梦》的。“世态”“人情”,岂不就是我们的成语中所显示的一种“是一非二”的关系?用今天的常用语来说,就是曹雪芹写的本是人生经历和社会现实。但是,伪续和篡改者程、高等人却说,不行,那不对头!应当是“引登彼岸”才算合乎他们的心意。
          什么叫“引登彼岸”呢?它和“红尘”(人生现实世界)相对立,是指佛教思想中的“看破红尘”“空诸色相”“大觉彻悟”,最后成佛作祖,超凡入圣。所以你看百廿回《红楼梦》,给贾宝玉安排好了的,正是这么一条道路。那原本就是要“首尾呼应”的。
          若照此而论,那么有人说一部《红楼梦》宣扬的是“色空观念”(世界万物,都非真实,一切皆是幻是空),就不为全错了。那么我们为什么又要批判这种对《红楼梦》的歪曲解释呢?其实问题原是在于先要审辨什么才是原著的主题本旨,端正最基本的认识,那才不至于混搅一气,否则结果只能愈搅愈乱,给这部本已难读的小说又加上了人为后起的“难读性”。
          我读到一册研究专著,撰者梁归智先生说自己读《红楼梦》后四十回时觉得“不对味儿”。我愿在此提醒读者:你莫小看这个“不对味儿”。它虽然在一开始还只是一种印象或感觉,可是已然说明了他对文艺作品具有敏锐的鉴别赏析能力,而这种识力,正是我们需要好好培养的本领。特别是为了读懂曹雪芹的这部小说。
    (摘编自周汝昌《红楼小讲•第二讲<红楼梦>不好读》)材料二:
          作者宋浩庆在文章中先列举了六条根据来反驳高鹗“续书”说,认为“曹雪芹大体上写完了《红楼梦》全书”。然后对后四十回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进行了研究分析之后,认定“高鹗无能续《红楼梦》后四十回之作”。他还在文章中还采用了统计学的方法:“《红楼梦》后四十回中受高鸮指染的有十三回,占后四十回的百分之三十三,其中高鸮的伪笔约占两万字。若后四十回总数以四十万字计,只占百分之五,即使再把高鹗所补的零碎笔墨加上,也超不过百分之六。”“仅就上述所言,也完全可以说明:《红楼梦》后四十回百分之九十四五的笔墨属于曹雪芹的原著。”
          由以上分析,作者得出如下结论:程伟元“数年以来,仅积有廿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说的是实话;高鹗除了妄加兰桂齐芳、家道复初这些笔墨外,基本上也只作了“细加厘剔,截长补短”这类“略为修辑”的工作,删去高鸮的补笔,再略加修辑,就可以基本上恢复曹雪芹原稿的风貌。
    《红楼梦》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是一个有机体,这是《红楼梦探》的主论基础。例如在第六章通过对司棋、妙玉、贾母三人性格发展的分析,来说明《红楼梦》前八十回刻划的一些主要人物,到后四十回都有了了结。其中有些人的性格基本未变,有些有所发展。
          我认为宋浩庆同志的结论是令人信服的。如果去掉个人某些成见,不难看出《红楼梦》后四十回是有曹雪芹的真笔的,虽然其中也掺进了高鸮等人的补笔,但补笔是极为有限,而且也是较容易辨识的。虽然《红楼梦》因其中夹杂高鹗等人的补笔而略有逊色,但它并没有失去作为一部世界名著的光彩。
    (摘编自胡文彬《红楼梦探•序》)(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出自《红楼小讲》,虽然名为“小讲”,但实际上周汝昌在文中讲的是与《红楼梦》相关的大问题,如主题思想等。
    B.第三段中“和传统的小说不太一样”一句,是说《红楼梦》的思想内涵比传统小说显得更加复杂深奥、耐人寻味。
    C.“是一非二”指周汝昌认为鲁迅对《红楼梦》的理解与曹雪芹叙写社会现实,反映“炎凉世态”的原意相反。
    D.“引登彼岸”在文中指一种佛家的思想观念,即引导人脱离现实生活,到达觉悟的境界。这也是续写本的主题思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周汝昌认为,程、高不只续写了《红楼梦》后四十回,还改动了曹雪芹的写作意图,以迎合一般读者的审美需求。
    B.梁归智初读程、高本《红楼梦》时感到“不对味儿”,是因为他为了读懂《红楼梦》,培养了个人的鉴赏能力。
    C.宋浩庆用统计学方法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但仅凭这种“量”的分析,无法驳倒周汝昌关于程、高改写《红楼梦》本“质”的论断。
    D.两则材料都论述了程、高的改笔,虽侧重点不同,但都认为原稿胜于今天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
    (3)下列内容,最可能出现在《红楼梦探》中的是
     

    A.后四十回延续前八十回,完成了《红楼梦》“一主线四辅线”的网状结构。
    B.《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另有其人,有证据表明是清代文学家张宜泉。
    C.考证今天五个流传于世的《红楼梦》版本,并比较其异同。
    D.李纨在《红楼梦》中不仅是一个坚守贞操的传统女性,也具有非凡的管理才能。
    (4)材料一摘自“大家小书”丛书,丛书序言说:“书的作者是大家……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大家小书”的理解。
    (5)对于《红楼梦》后四十回,两则材料各持什么态度?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组卷:18引用:6难度:0.5
  • 2.阅读回答问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瑞宣立了一会儿,刚要转身回去,一位和尚轻轻地走过来。和尚看左右无人,从袖口中掏出一张小纸,递给了瑞宣,然后打了个问讯,转身走去。
          瑞宣赶紧走进院内,转过了影壁才敢看手中的纸条。一眼,他看明白纸条上的字是老三瑞全的笔迹。他看了三遍,才认明白那些字:“下午二时,中山公园后门见面,千万!”
          他跑进屋中,一下子躺在了床上。第一个来到心中的念头是:“我叫老三逃出去的!”
          他想:老三必定在外面做过了惊天动地的事,所以才被派来做最危险的工作。哈,他教老三逃出去的,老三的成功也间接地应当是他自己的成功!好,无论怎么说吧,有这么一个弟弟就够给自己赎罪的了。过了一会儿,他不那么高兴了。假若老三问他:“父亲呢?”他怎么回答?他自己留在家里是为尽孝。可是,他既没保住父亲的命,也没能给父亲报仇!他出了汗,他没脸去见老三!
          不,老三是明白人。对的,老三必定会原谅大哥的。瑞宣惨笑了一下。
          他想去告诉母亲,祖父,和邻居们:“我们祁家的英雄回来了!”可是,他没有动。他必须替自家的英雄严守秘密。这个,使他难过,又使他高兴。
          他开开屋门,看看日影。影子告诉他,还没到正午。他不知道怎么迷迷糊糊地走出街门。走了半天,他才明白过来,时间还太早。他依然走得很快,好像已管束不住自己的脚。
          天气相当的冷,冷得干松痛快。穷破的北平借着阳光,至少是在瑞宣心里,显出一种穷而骄傲的神色。
          远远的,他看见了禁城的红墙,与七十二条脊的黄瓦角楼。他看了看表,才一点钟。他决定先进到公园里去。
          公园里没有什么游人。他找了一条长凳,坐下。
          好容易到了两点钟,他向公园后门走去。还没走到,迎面来了个青年,穿着件扯天扯地的长棉袍。他没想到那能是老三。
          老三扑过来。“哈,不期而遇!瑞大哥!”老三的声音很高,似乎是为教全公园的人都能听到。
          瑞宣这才看明白了老三,他的眼泪要夺眶而出。可是瑞全没给大哥留落泪的机会。一手扯着大哥的臂,他大声地说:“来,再溜一趟吧!老哥儿俩老没见了,大嫂倒好?”瑞宣晓得老三是在作戏,可是,他几乎有点要恨老三能这么控制住感情去作戏。
          瑞宣试着找老三的脸,可是老三的脸故意地向一旁扭着点。这,教瑞宣明白过来:老三是故意把脸躲开,因为弟兄若面对了面,连老三也恐怕要落泪的。老三不但有胆子,也知道怎么小心。老三学会了本事,老三已不是祁家四世同堂的一环,而是独当一面的一个新中国人。
    “我们坐一坐吧?”瑞宣好容易想起这么句话来。兄弟坐在了一棵老柏的下面。
          瑞宣想把四年来的积郁一下子倾吐出来。可是,他说不出话来。身旁的老三,已不是他的弟弟,而是一种象征着什么的力量。那个力量,像光似的,今天发射,而也许在明天,明年,或下一世纪,方能教什么地方得到光明。他没法对这样的一种力,一种光,诉说他自己心中的委屈,正像萤火不敢在阳光下飞动那样。
          老三说了话:“大哥,你怎么办呢?”
    “嗯?”瑞宣似乎没听明白。
    “我说,你怎么办呢?你失了业,不是吗?”
    “啊!对!”瑞宣连连地点头。在他心里,他以为老三一开口必定首先问到祖父与家人,他没想到老三却张口就问他的失业。
    “大哥!”瑞全放低了声音:“我不能在这里久坐!快告诉我,你教书去好不好?”
    “上哪儿去教书?”瑞宣以为老三是教他到北平外边去教书。他愿意去。一旦他离开北平,他想,他自己便离老三的世界更近了一点。
    “在这里!”
    “在这里?”瑞宣想起来一片话:“这四年里,我完全不食周粟!我可是保持住了个人的清白!现在,我去教书,不论我的心地多么清白,别人也不会原谅我,教我一辈子也洗刷不清自己。”
    “教我去教书也行,除非……”
    “除非怎样?”
    “除非你给我证明文件,证明我的工作是工作,不是附逆投降!”
          老三楞了一会儿才说:“我没有给任何人证明文件的权,大哥!”没等大哥回话,他赶紧往下说:“我得告诉你,当教员,当我所要的教员,有危险!我需要明知冒险而还敢给学生们打气的教员。我看哪,大哥,我明白你,你自己明白你,就够了,用不着多考虑别的。”
          瑞宣没敢说什么。
    “还有,大哥,太平洋上的战争开始,我也许得多往乡下跑,去探听军事消息。我不能把我所担任的宣传工作交给你,因为太危险;可是你至少可以写点文章。假若你到学校里去,跟青年们接近,你自然可以得到写作的资料。你看怎样?”瑞宣的脑子里像舞台上开了幕,有了灯光,鲜明的布景,与演员。他自己也是演员之一。他找到了自己在战争中的地位。
          啊,老三教他去冒险,去保护学生,去写文章!好吧,既是老三要求他去这么做,他便和老三成为一体!
          他心中一亮,脸上浮出笑容:“老三,我都听你的就是了!你说怎办就怎办!”
          他以为老三必定会夸赞他。可是,老三没有任何表示,而只匆匆地立起来:“好,听我的信儿吧!我不敢在这儿坐久了。再见,大哥!”
          老三向公园前面走去。
          瑞宣眼看着老三的背影,他心中感到空虚。哼,老三没有任何表示!
          过了一会儿,他惨笑了一下,立起来。“老三变了,变得大了!哼,瑞宣,你又不是个小孩子,还需要老三说几句好听的话鼓励你?”
          他又向公园前门儿打了一眼。老三已经不见了。“就这样吧!”他告诉自己:“说不定,我会跟老三一样有用的!”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接到老三派人送来的纸条,瑞宣“看了三遍”才认明白那些字的内容,这个细节表现了瑞宣紧张、激动的心情。
    B.“天气相当的冷,冷得干松痛快”这句话突显了北平的天气特征,也表现出瑞宣即将见到老三时的舒畅、骄傲的感受。
    C.瑞宣正直有气节,在老三的开导下,最终克服了优柔寡断的性格弱点,爽快地接受建议去保护学生,去写文章。
    D.作者综合运用全知视角和限制视角叙事,既展现了瑞宣的内心世界,又通过瑞宣的视角表现老三的革命者形象。
    (2)关于文中瑞宣跑进屋中到出门前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瑞宣感到自豪,他觉得老三能成为英雄与当初自己让他出逃的决定有很大关联。
    B.瑞宣因没保住父亲的命和没能报仇而深深自责,这为后文去冒险抗争做了铺垫。
    C.“惨笑了一下”,这表明瑞宣意识到指望老三能原谅自己的想法是一厢情愿的。
    D.瑞宣为不能向亲人与邻居宣扬自家英雄而感到难过,为自己能严守秘密而高兴。
    (3)本文中的对话描写具有鲜明的话剧特征,请具体分析。
    (4)在瑞宣身上体现了老舍对传统家族伦理思想的理解与反思,请结合本文和《乡土中国》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组卷:55引用:8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①          ,随行下舱的空间科学实验样品在东风着陆场交付空间应用系统,其中就包括了经过120天的空间培育生长、国际上首次在轨获得的水稻种子。
          专家在培育新品种时,都是先挑选优质种子,再通过特定的环境使种子产生一定的变异,然后根据变异结果进行研究培育,形成新的品种。众所周知,太空环境和地球环境不同,太空环境中不仅没有重力、没有空气,②        ,这些宇宙辐射容易让地球生命发生基因变异,因此人类经常在进行航天任务时将农作物种子放在飞船上,让它们随飞行器的步伐进行一次太空退游,回返地球后再进行研究。变异的种子经培育后,生长而成的农作物便可称为“太空农作物”。
          而神舟十四号乘组在轨期间,完成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开花结籽这一“从种子到种子”的发育全过程。经过太空诱变培育出来的“航育1号”水稻新品种,③          ,从出苗到收获得时间也比正常减少了13天,而产量却可以增长5%~10%:更矮的植株可以增强水稻的抗倒伏能力,更短的生长周期可以让水稻提前收获,并且还能够增加水稻的产量。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航天育种中心和中国农科院准备合作开展“太空玉米”的研究,如图是“太空玉米”获得的流程图,请根据材料完成甲、乙处的内容,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26引用:6难度:0.5

四、作文(60分)

  • 8.马克思深刻洞察历史发展的规律。从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抽丝剥茧,发现了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自觉承担起创建革命理论、领导革命实践的重任;林觉民矢志拯救国家民族,“为天下人谋永福”,不惜牺牲个人幸福,舍生忘死,视死如归。本单元的文章展现了革命导师和革命先烈对时代使命的深刻理解,表现了他们将个人抱负与时代要求相结合的人生选择。以小组为单位。从本单元中任选一篇文章进一步研读。想想其中展现的精神品质和人生选择,对你思考“抱负与使命”这一话题有何启发。联系当下社会生活,以《我们的使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演讲稿。

    组卷:8引用:4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