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河南省焦作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5/17 8:0:8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鲁迅后期启蒙思想的深化和拓展,不仅体现在对落后的国民性和封建的传统文化的持续性批判中,而且还包含着对新思想、新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他对知识者、启蒙者以自我为本位,向大众灌输新思想的方式有所反思,开始探索新的启蒙路径。
          启蒙不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知识系统,一旦被固化,就会阻碍启蒙本身的价值。有的学者认为:“人类的任何知识都是人为创造出来的,它们是经过人们一系列的观察、定性、检验、认证、描述和阐释过程而形成的体系,所以真实的现存的知识体系并不是绝对真理,而只是一种符合特定社会需要和平衡规则的、能够介入社会实践的话语体系。正因为如此,知识的存在并非一定与真理相关,而是依存于某种特殊的话语体系”中国“五四”时期的启蒙者,包括早期的鲁迅,都是在接受西方思想包括西方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启蒙的,所基本遵循也是西方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观念;这就有可能忽视这些启蒙思想与中国本土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差距。
          在此,如果回溯一下西方近代文化的起源就会发现,西方启蒙思想之生发和发展,有两个重要前提和特点。其一,人文精神在西方文化中有着悠久和坚实的文化传统,尤其在启蒙运动发生之前,西方就经历了长达数个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其为打破神学枷锁、解放人们的思想张扬个性自由和理性精神奠定了基础。西方的启蒙思想是特定的社会语境下的产物,其产生、生发都有其特定的“话语体系”。其二,西方的启蒙知识系统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其启蒙理念也在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和更新。也就是说,一种思想体系或知识系统,既不断地被神话被固化,也不断地被质疑被批判和被重构。
          这种启蒙思想最初是作为一种进步思想引入中国的,在与中国具体的现实社会发生碰撞时,会发生种种变异,进入另一种被融合、被重塑,也可能被固化的状态,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系统之间产生了某种对抗、博弈和促进的特殊关系。
          鲁迅后期启蒙思想的变化,就体现了对上述问题的思考。通过一系列启蒙实践,鲁迅意识到启蒙不能是单向度的,不应该只是启蒙者所进行的单向灌输行为,还应该考虑到启蒙对象的实际情况,两者之间需要达成某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例如,鲁迅根据知识水平,曾对被启蒙者进行了细致的划分:“甲,有很受了教育的;乙,有略能识字的;丙,有识字无几的”,并强调应根据被启蒙者的不同情况,提供相应的知识和思想内容。而就翻译作品来说,鲁迅认为必须区别种种的受众层,有种种的译作。对于不识字的“丙类”读者,这类读者在当时社会中占大多数、处于文化的最边缘,鲁迅设想通过推广绘画版画和演讲等方式来促进思想启蒙。他亲自策划和组织木刻展,邀请国外的优秀木刻家为青年木刻学习者传授经验等,自己也花费大量时间与青年分享和交流经验。据统计,“鲁迅有生之年一共写了三十多篇有关木刻的论文,与木刻青年们的通信有一百多封”。
    (摘编自李金燕《论鲁迅后期启蒙思想的嬗变与深化》)(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早期中国思想启蒙者,鲁迅是在接受了西方思想的基础上展开启蒙实践的,这些西方思想可能在中国水土不服。
    B.西方的一些启蒙思想并非凭空产生的,它们一旦离开了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及其“话语体系”,也许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力。
    C.外来的启蒙思想与中国本土文化间发生冲突对抗,是中国启蒙运动发展面临的问题,也是鲁迅后期深入思考的问题。
    D.鲁迅在后期通过分析西方的启蒙思想发现,靠启蒙者单方面输入很难达到理想的启蒙效果,必须考虑受众的实际情况,实现双向互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后期并未放弃批判落后国民性和封建传统文化,同时在大量的启蒙实践中也体现对启蒙者的本位意识和启蒙方式的反思。
    B.人类社会真实存在的知识体系并非真理,而是伴随实践活动而产生的,符合特定社会需求且能平衡规则的,参与社会实践的话语体系。
    C.思想体系或者知识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思想或知识等在被神化、固化的过程中也伴随着批判质疑的声音,甚至会被重构。
    D.鲁迅对被启蒙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具体划分,强调对不同对象施以不同对策,如用绘画和演讲等启蒙多数不识字者,这是启蒙本土化的生动展现。
    (3)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哪些有益启示?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组卷:4引用:1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由于每个物种都有按照几何级数过度繁殖的趋向,而且各个物种中变异了的后代,可以通过其习性及构造的多样化去占据自然条件下多种多样的生活场所,以满足数量不断增加的需要,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更倾向于保存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这样,在长期连续的变异过程中,同一物种的不同变种间细微的特征差异趋于增大,并成为同一属内不同物种间较大的特征差异。新的改良变种必将替代旧的、少有改良的中间变种,并使其绝灭;这样,物种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确定的、界限分明的自然群体了。每一纲中凡是属于较大种群中的优势物种,它更能产生新的优势类型,其结果必然是每一个大的种群在规模上更趋于增大,同时性状分异也就更大。由于地球上的生存空间有限,不可能允许所有的种群都扩大规模,其结果就是优势类型在竞争中打败了较不占优势的类型。这使大类群在规模上不断扩大,性状分异更趋明显,并不可避免地导致大量物种的绝灭;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仅有极少数大纲在竞争中自始至终占据着优势,而其中所有的生物类型都可以排列成许多大小不一的次一级生物群。
           (摘编自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证明》)
    材料二:
          在人类出现以前,物种的灭绝与物种形成一样,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两者之间处于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据有关资料显示,物种自然灭绝的速度大约为每100年有90个物种灭绝人类出现以后,尤其是近百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物种灭绝的速度大大加快了。目前,生物多样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在丧失。据国外的科学家估计,目前物种丧失的速度比人类干预以前的自然灭绝速度要快1000倍。
          人类人口的持续增长,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日益加剧,物种灭绝的速度也在加快。本来物种的消亡如同生物个体的消亡一样是很正常的,毕竟地球上曾经存在的物种99%已经消失。如今我们为什么会如此在意物种的消亡,为什么我们要去保护那些濒危的物种呢?生态系统本身有自我平衡的机制,一般情况下即使一些物种灭绝了,系统整体还能够保存稳定健康的发展。但对系统的扰动超过某个阈值时候,原来的平衡就会被打破,系统会崩溃,例如以前的大规模火山喷发、小行星撞击等等造成的大灭绝事件。虽然生态系统即使重创之后也能恢复,但是大灭绝之后的生物面貌往往是迥异于之前的,以前占优势的物种一般也不复存在。
          每个现存的生物都可以看作是战胜了一系列挑战后在适应上的成功,因为它存活了下来。组成每个物种基因并且编码在DNA中的信息就是过去和现在许多问题的答案。
    (摘编自耿国彪《物种的演变与消失》)材料三:
          保护极小种群物种,意义不容小觑。从实际功能上看,不少极小种群物种用途广泛、作用非凡。例如,生长于金沙江河谷的极小种群物种云南梧桐,为破解干热河谷绿化问题提供了有用之方,其果实还可为本土动物提供食物,有效参与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循环。此外,从观赏价值高的杏黄兜兰,到有药用潜力的蒜头果,再到可用于柑橘育种的富民枳,不少极小种群植物在发挥生态价值的同时,还有巨大的经济潜力可供挖掘。
          每一个物种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保护生态系统,必须保护包括极小种群物种在内的具体物种。这不仅关乎物种的多样性、基因资源的多样性,也影响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保护极小种群物种,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摘编自杨文明《发挥极小种群物种的生态价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物种都有较强的繁殖趋向,为了满足数量不断增加的需要,物种变异了的后代会通过习性及构造的多样化去占据生活场所。
    B.在物种后代变异过程中,因为种群的规模越来越大,所以性状分异也就越大,较不占优势的种群类型也会容易被打败,甚至灭绝。
    C.物种的灭绝与形成本来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但是人类一出现就打破了这种平衡,物种灭绝的速度在加快。
    D.保护极小种群物种在内的具体物种,是保护物种多样性、基因资源多样性的必要举措,是维护人类生存物质基础的首要举措。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选择的结果更倾向于让最为歧异的后代得以保存,如较大种群中的优势物种,它更能产生新的优势类型
    B.造成物种灭绝的原因主要有:自然选择的过程、大规模火山喷发、小行星撞击地球以及优势物种不复存在等
    C.生态系统具有自我恢复功能,这也是地球上曾经存在的物种99%已经消失,但物种依然丰富的原因所在。
    D.每一个现存物种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且在当前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下,保护物种对人类来说刻不容缓。
    (3)保护物种对于人类有何价值?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1引用:1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王愿坚
          林大妈住在东山岛的一个小山上,林大妈的屋后有一片竹林。她和小儿阿根,就靠这片竹林过日子。林大妈这片竹林,地面虽然不大,竹子可长得挺旺,远看,青艳艳的一片,像一块绿油油的大绒毯;近看,一棵挨一棵,密密麻麻的,像一片大篱笆。
          林大妈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背弯、眼花、牙也掉了半嘴。可是,她偏偏不服老,每天拄着拐杖,挟着弯刀,钻到竹林里,这里扫扫烂竹叶,那里给笋芽松松土,一磨蹭就是一天。
          林大妈这样没死没活地干,她是有打算的。十几年前,她老伴临死的时候,对她说:“你跟着我苦了一辈子……咱俩受点苦也算不了啥,只要孩子……无论如何得给他成个家,抱个孙子……”从那时起,林大妈就想积蓄点钱,好给孩子成家。可是,她刚积了几个钱,要给大儿子阿桂成亲,却碰上蒋军撤退,阿桂被抓去了,几年的积蓄被抢得一干二净,林大妈只好带着小儿子过着苦日子。
          但是,不管日子多么苦,林大妈给儿子成家的念头始终没有断。蒋军抓去大的还有小的,现在小儿子也长大了,当上了民兵;听说在山下村里还找了个对象。
          竹子越积越多,不到一年工夫,竹林前面的竹子垛有房顶那么高了。林大妈一有空就拄着拐杖来看看竹垛,心里盘算着:“再加七捆就够五十捆了。到了那时候,拿几捆换木料搭三间房子……”
          就在这个时候,东山岛的战斗发生了。林大妈家前的那座大山上,成了战场,数不清的解放军战士攻上山去打敌人。
          大炮“咕咚咕咚”震得人心跳,林大妈望望战场,想起了那些抓走大儿子的蒋军又来了,我这竹子……人民解放军呀!你们千万要把这群狗东西给我杀死……
          忽然,一阵脚步声从竹林后面传过来,接着几十条黑影窜过来,为头的那个黑家伙,压低嗓子喊:“什么人?过来!”
          一个人问她:“快说,这山上还有什么人?有没有你们的解放军?”
          林大妈告诉他们,这山上没有别人,只有她一个孤老婆子。
          那人推她一把说:“去,烧开水。多烧!”
          “没有柴火!”林大妈稍微清醒了些。
          “这里有!”外面的人拉进一捆竹子,“咔嚓咔嚓”折断了,丢给她。
          就在这时候,蒋军们忙起来了。那个当军官的说:“再过半个钟头就开始,我们从海上摸到这里,要从后面打他们!只要打下前面的那个大山头,我们就能占领全岛”“可是要保守秘密,要叫共军知道我们在这里,那——前面是他们,后面是大海,我们一个也跑不了……”
          蒋军的话,林大妈虽说不能全听懂,但是意思是知道了。她闭着眼,心里好像烧滚了的水:这些土匪就是抓走大儿子阿桂的蒋军!他们要暗算那边山上的人民解放军,我得赶快去报告!可是怎么去呢?
          这时,她不由得想起老伴临死的话。她想;我死了倒没啥关系,只要人民解放军能保住东山岛,往后阿根就有好日子过……
          她想着想着,忽然眼前一亮,听见“啪”的一声。她睁眼一看,原来蒋军们正在抢水喝,一个蒋军踢着了竹火,照得满屋亮堂堂的。那个蒋军官火了,就打了那家伙一个耳光。
          这时,林大妈心里一下子亮了,她暗暗骂道:“畜生,你们怕火呀!”她有办法了,趁着蒋军不留意,拿着一盒火柴,偷偷地拄着拐杖溜出屋子,摸摸索索地朝竹子垛走去。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手也在发抖。她把竹叶撒在竹竿上,抽出一根火柴。她想这竹子就是准备给孩子办喜事用的,只要火柴一擦,就要烧个精光,可是一想到屋里这些可恨的蒋军,立刻把心一横:“不,一定得烧,一定得让解放军知道!”“嚓”一道亮光,她赶快用身子挡着风,把火苗送到竹叶上。焦干的竹叶一点就着。
          火光把敌人吓坏了,一个蒋军像疯狗一样扑向林大妈,因为他怕解放军听见,没敢放枪。林大妈揪住蒋军的衣襟不放,正揪着,忽然地摸到蒋军身上有一串圆圆的硬东西,她想,这玩意儿正和阿根带的炸弹一样,顺手抽出两颗,蒋军刚要把她甩倒的时候,她已经把那两颗硬东西甩到火里去了!
          “轰!轰!”林大妈只觉得头嗡的一声,被一股热风推了老远。
          她醒来的时候,觉得浑身像被什么网住似的,听到“妈呀!“妈呀!”的声音,睁眼一看,是大白天了,原来自己躺在担架上,身边站着阿根和一个姑娘,还有一大群解放军同志!
          林大妈望了望那堆竹子灰,两眼直瞪着儿子,呆了半天,才想到昨夜的事,说:“孩子我对不住你,你那竹子……叫我……烧了……”
          阿根向那个姑娘笑笑,又转过脸对林大妈说:“妈,你不要心疼那竹子了。你知道,亏你那一把火才保住了咱们东山岛呀!”
          “谢谢你,老大娘!”一个高个子的解放军同志说,“你把敌人的行动报告给我们,你是个好妈妈。现在敌人被我们消灭了,你到后方去休养休养吧!”
          四个解放军战士把担架抬起来。林大妈望望她那片可爱的竹林,望望儿子阿根和那个不认识的姑娘,又望望解放军同志,她愉快地笑了。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部分写林大妈家的竹林,突出竹林旺盛的长势,既是环境描写,也暗含着林大妈对竹林的感情以及竹林对林大妈的意义。
    B.林大妈掏出火柴要点燃竹子时,“心跳得很厉害,手也在发抖”,表明林大妈内心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她的恐惧和胆怯。
    C.林大妈是细心谨慎的人,她通过观察,发现敌人怕火,于是去放了火;林大妈是爱憎分明的人,从她的语言中可看出她痛恨蒋军。
    D.本文以“火”为标题,“火”在文中具有多重含义:林大妈烧掉竹子的火;对敌人的怒火;消灭敌人、保护家园的希望之火等。
    (2)林大妈想起“老伴”临死时所说的话,并想着“我死了倒没啥关系”等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结尾处林大妈的三个“望望”,分别反映了她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7引用:1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个人在没有特定目标或任务的情况下,进入一种放松和思考的状态,在此状态下,人们倾向将注意力从外部转移到自己内心,即为“发呆”。因此,“发呆”通常是一种无意识行为,①      ,比如在上课时、工作中、乘公共交通等。
          “发呆”往往被认为是不惜时、不专心的表现,但“发呆”也是大脑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既可以有益,也可以有害。适度地、有效地使用“发呆”可以让身心更健康。当我们“发呆”时,大脑处于放松状态,能够提高我们的注意力,可以更加集中、深入地思考问题,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发呆”可以促使我们的大脑进行非线性思考,更容易产生创意,有助于创造性解决问题。在忙碌的生活中,常常会积累一些负性的情绪,“发呆”可以帮助我们放松心情,缓解焦虑和负面情绪。
          但是,②        。如果“发呆”过于频繁和强烈,导致思维变得迟钝,影响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进而浪费时间、影响社交,让人产生更多的焦虑和担心等,③       ,若情况严重还要及时就医。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如图漫画夸张地描绘了人在发呆时大脑与身心的状况,请根据文本第二段内容简要概括发呆对思维意识的积极影响,不超过40个字。

    组卷:2引用:1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展开厚重的历史长卷,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纷至沓来。读他们的故事,我们会产生不同的感情,也会对人物作出不同的评价。例如,“同死生,轻去就”的爱国诗人屈原,“夜缒而出,力挽狂澜”的烛之武,被匈奴扣留十九载却矢志不渝的苏武,“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欧阳修,“谏太宗十思疏”的魏征,怀抱“风乎舞雩,咏而归”理想的曾皙,“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李斯,还有“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的庄宗李存勋……对这些历史人物,我们可以理解其人生际遇,分析其成败得失,从而得到一些感悟。
          班级即将组织一次主题为“历史人物纵横”的研讨会。请选择两个或者三个你印象深刻的历史人物,谈谈你对他们的认识和评价,以及从他们身上汲取的精神力量或获得的经验教训。写一篇发言稿,在班级讨论会上发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