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2021年同步练习卷(9)
发布:2024/4/20 14:35:0
一、课外阅读。
-
1.阅读《书杨朴事》和《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下面小题。
昔年过洛,见李公简云:“真宗既东封还①,访天下隐者,得杞②人杨朴,能诗。及召对③,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言:‘惟臣妾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④。’上大笑,放还山。”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⑤,妻子送余出门,皆哭。无以语之,顾语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妻子不觉失笑,予乃出。
(选自《东坡志林•书杨朴事》)注释:①东封还:封泰山归来。②杞:地名。③召对:召其应对诗歌。④断送老头皮:意为被斩首。⑤坐作诗追赴诏狱: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第二年被贬至黄州。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相与步于中庭 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及召对 ④无以语之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顾老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
(3)联系相关语境,推敲加点语言,赏析表达效果。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上大笑,放还山。
(4)《书杨朴事》和《记承天寺夜游》表现出苏轼相同的人生态度。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组卷:97引用:2难度:0.5
二、课内阅读。
-
2.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甲]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A]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乙]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①欣然起行 欣然: ②属引凄异 属引: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康乐以来 B.相与步于中庭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五色交辉 疏条交映 D.四时俱备 有时见日
A.[甲]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翻译:层层叠叠的岩石和山峰,遮天蔽日,从正午到半夜,都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理解:此句是对三峡的整体描绘。“隐天蔽日”从正面写出悬崖峭壁的高峻,“不见曦月”从侧面体现了三峡的雄伟。
B.[乙]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理解:此句是作者的夜游感慨,月夜常有,竹柏也常见,只有作者和友人张怀民这样的闲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美妙。
(4)两篇文章中[A][B]两处画线语句,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组卷:134引用:3难度:0.5 -
3.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翻译划线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作者真的是“闲人”吗?请结合选文分析。组卷:15引用:2难度:0.7 -
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月色入户/长驱直入
B.解衣欲睡/摇摇欲坠
C.念无与为乐者/念念不忘
D.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无迹可寻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结合选文,说说文中最后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组卷:23引用:2难度:0.7 -
5.课内文言文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欣然起行 然则何时而乐耶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与外人间隔 C.念无与为乐者 莲,花之君子者也 D.相与步于中庭 皆以美于徐公 组卷:86引用:2难度:0.7
三、对比阅读。
-
6.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下列断句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B.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C.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D.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时闻风铎 闻鸡起舞 C.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 以我酌油知之 D.欣然起行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
(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与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作者苏轼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比喻夸张,其词开豪放一派。
B.乙文写了作者于中秋月圆之夜及春季月夜两次游览虎丘的经历和感受。
C.甲文篇幅短小,却融叙事、写景、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
D.乙文作者两次游览虎丘都欣赏和体会到了虎丘的本色之美。
(5)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说说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组卷:37引用:2难度:0.7 -
7.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对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A.①古来共谈 共:共同 ②高峰入云 入:耸入 B.①五色交辉 交:交相 ②四时俱备 俱:都 C.①猿鸟乱鸣 乱:纷乱 ②沉鳞竞跃 竞:争相、争着 D.①盖竹柏影也 盖:只是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大概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①实 是 欲 界 之 仙 都
②未 复 有 能 与 其 奇 者
③念 无 与 为 乐 者
④相 与 步 于 中 庭
(4)按要求填空。
从表达方式上看,(甲)(乙)两文都能紧扣景物特征进行描写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抒情;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组卷:39引用:2难度:0.5 -
8.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奔走,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释】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①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③轼诣武卫营 诣: ④卒全其城 卒: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4)从【乙】文中可以看出苏轼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组卷:28引用:3难度:0.5 -
9.阅读甲乙二文,回答问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舂陵①俗不种菊。前时自远致之,植于前庭墙下;及再来也,菊已无矣。徘徊旧围,嗟叹久之。
谁不知菊亦芳华可赏,在药品是良药,为蔬菜是佳蔬。纵须地趋走②,犹宜徒植修养,而忍蹂践至尽,不爱惜乎?呜呼!贤人,君子自植其身,不可不慎择所处,一旦遭人不重爱,如此菊也,悲伤奈何?
——(选自元结《菊圃记》,有删改)
[注]①舂陵:地名。②纵须地趋走:就算在人来人往的地方。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念无与为乐 ②盖竹柏影也 ③但少闲人 ④及再来也
舂 陵 俗 不 种 菊。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前时自远致之,植于前庭墙下。
(4)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甲]文中苏轼是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答两点即可)
(5)[乙]文中“一旦遭人不重爱,如此菊也,悲伤奈何?”与[甲]文中苏轼所抒之怀的不同点是什么?组卷:166引用:2难度:0.7 -
10.文本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拉余同饮 味同嚼蜡 B.月色入户 门当户对 C.上下一白 一叶知秋 D.是日更定 是非曲直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月光照着庭院里的积水,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理解:作者眼中的月夜景色,用“空明”一词,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水中藻荇比作竹柏影子,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交错的姿态。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翻译: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理解:作者因为在大雪接连下了多日,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的早晨,还能遇到和他一样来湖心亭看西湖雪景的同道中人而感到惊喜。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翻译: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就和他们道别了。
理解:作者“强饮三大白”,是为了酬谢知己。“强饮”者,本不能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得不饮。
(3)白描是中国画的技法,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加修饰与渲染烘托。同时,“白描”也是一种文学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地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就采用了白描的方法描绘景物。你觉得甲、乙两幅图画哪一幅更符合张岱在文中所展现的西湖雪景呢?请写下你的选择,并说说原因。
(4)请从《湖心亭看雪》或《记承天寺夜游》中任选一处作为例子并进行分析,补充文段中的空白,使整个材料的内容充实完整。
文章之精,也易。精雕细刻,反复推敲就是了。难的是如行云流水,精巧而又不露斧凿之痕。这两篇短文都是作者的随手笔记,并不是他们的勠力之作。作者是成“景”在胸之后,将景和情融在一起,于笔端自然地流泻出来而为文的。景不生造,情不做作。正如:
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正因为如此,才现其自然之美,也见其功夫之深。组卷:58引用:2难度:0.5
三、对比阅读。
-
30.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乙) (元佑)四年,(轼)积以论事,为当轴者①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②,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③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土里,为长堤以通行者。且募人种菱湖中,葑不复生。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
【注释】①当轴者:当权的人。②复得赐度僧牒: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③葑fèng:菰根,即茭白根。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轼恐不见容 清流见底(《答谢中书书》) B.植芙蓉、杨柳其上 亭亭净植(《爱莲说》) C.有德于民 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D.杭人名为“苏公堤”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
①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②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仁 宗 初 读 轼 辙 制 策 退 而 喜 曰 朕 今 日 为 子 孙 得 两 宰 相 矣
(4)(甲)文中的苏轼面对遭贬谪的人生际遇通过①组卷:201引用:7难度:0.7 -
3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把酒问青天
②高处不胜寒
③欣然起行
④念无与为乐者
⑤相与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试对此句作简要赏析。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仕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晢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组卷:88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