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北京市朝阳区高考化学三模试卷

发布:2024/7/30 8:0:9

一、本部分共14题,每题3分,共42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 1.竹简是汉字传承的载体之一。出土后竹简中的木质素(多元酚)与Fe3+发生配位反应,导致字迹颜色变深难以辨认,使用维生素C修复可使竹简变回浅色。下列关于维生素C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组卷:74引用:1难度:0.7
  •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组卷:54引用:1难度:0.5
  • 3.NaCl广泛应用于食品、氯碱工业等领域,其晶胞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组卷:194引用:5难度:0.7
  • 4.下列化学用语表述不正确的是(  )

    组卷:74引用:1难度:0.7
  • 5.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组卷:32引用:2难度:0.5
  • 6.某同学利用下列电池装置探究Fe2+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电流表显示电子由铁电极流向石墨电极,石墨电极上未见Fe析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组卷:81引用:1难度:0.5

二、本部分共5题,共58分。

  • 18.氯化亚铜(CuCl)广泛应用于冶金工业,也用作催化剂和杀菌剂。以硫化铜精矿为原料生产CuCl的工艺如图:

    已知:CuCl难溶于醇和水,溶于c(Cl-)较大的体系[CuCl(s)+2Cl-
    C
    u
    C
    l
    2
    -
    3
    ],潮湿空气中易水解氧化。
    (1)步骤1是“氧化酸浸”的过程,该过程生成蓝色溶液和浅黄色沉淀,化学方程式是
     

    (2)步骤2是溶解过程,溶解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步骤3为主反应,Cu+的沉淀率与加入的NH4Cl的量关系如图所示。

    ①反应的氧化产物是
     

    ②比较c(Cu+)相对大小:A点
     
    C点(填“>”、“<”或“=”);
    ③提高C点状态混合物中Cu+沉淀率的措施是
     

    (4)步骤4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5)洗涤过程中不能用硝酸代替硫酸进行“酸洗”,理由是
     
    。用乙醇洗涤的目的是
     

    (6)产品纯度测定:称取CuCl产品ag于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的酸性Fe2(SO43溶液使其充分溶解,然后用0.1000mol/LMnO4标准溶液滴定Fe2+,消耗KMnO4溶液bmL(本实验中
    M
    n
    O
    -
    4
    的被还原为Mn2+,不与产品中杂质和Cl-反应)。
    ①CuCl溶于Fe2(SO43溶液的离子方程式是
     

    ②产品中CuCl(摩尔质量为99g/mol)的质量分数为
     

    组卷:80引用:4难度:0.7
  • 19.某研究小组探究镁、铝与Na2CO3溶液的反应。
    实验Ⅰ:将过量镁条、铝条(除去表面氧化膜)分别放入60℃的温水中,观察到开始时镁条表面有气泡,5分钟后气泡迅速减少直至反应停止;铝条表面无明显现象。
    实验Ⅱ:将过量镁条、铝条(除去表面氧化膜)分别放入饱和Na2CO3溶液(pH=12)中,观察到镁条表面有气泡,且持续时间较长,溶液中产生白色浑浊;铝条表面持续产生气泡。
    (1)实验Ⅰ中镁条表面产生气泡的反应为
     

    (2)实验Ⅱ中饱和Na2CO3溶液pH=12的原因
     
    (写离子方程式)。
    (3)探究实验Ⅰ和Ⅱ现象不同的原因,设计实验Ⅲ。
    实验Ⅲ                       a                      b
    现象 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镁条上无明显现象;随后电流计指针迅速归零继而向左偏转,镁条上少量气泡产生,铝条上持续有气泡产生。 电流计指针持续向右偏转,示数逐渐减小,溶液中有白色浑浊物,铝条上持续有气泡产生
    ①实验a是b的对照组,所用NaOH溶液的浓度为
     

    ②实验a中开始时Mg是原电池的
     
    极。
    ③用化学用语表示实验a中铝条上持续产生气泡的原因
     

    ④查阅资料,实验b中沉淀成分为Mg2(OH)2CO3•aH2O,实验证实了沉淀中含有
    CO
    2
    -
    3
    、OH-:将白色浑浊物过滤、洗涤,加入0.1mol/L盐酸ymL恰好完全反应,产生标况下的CO2气体xmL,x、y之间的关系为
     
    (用含x、y的表达式表示)。
    ⑤实验a中电流计指针出现反向偏转,而实验b中电流计指针未发生反向偏转的原因
     

    (4)结合铝元素的分布系数解释实验Ⅱ中铝与饱和Na2CO3溶液持续产生细小气泡的原因
     
    。已知:Al3+、Al(OH)3、Al(OH)4-分布分数与溶液pH的关系如图所示:

    组卷:73引用:1难度:0.3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