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创新发展联盟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6/17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诗画一律”说包含两个子命题:“诗”与“画”“一律”,“画”与“诗”“一律”。在这个命题中,诗画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存在主与次、决定与被决定的问题。
          首先,是“画”与“诗”在何处“一律”的问题,也就是“画”向“诗”借鉴什么的问题。从这一命题的提出者苏东坡和使用这一命题的古人的实际用例看,画与诗都是指以山水为代表的包括花竹禽鸟等在内的描绘自然景物的题材。中国古代山水画长期在绘画各科中占据主导地位。因为传统士大夫十分看重绘画陶冶性情的作用,认为以山水为主的自然题材最具有这种功能。无论所画是山林丘壑还是枯木竹石,文人雅士最先的前提,不是物象是否得真,而是点画是否舒适。换句话说,是志在笔墨,而不是志在物象。物象几乎要成为舒适笔墨的载体,而这种舒适笔墨下的物象,又与文人雅士的诗情相结合,成为一种新的东西。虽然摹写物象是绘画的天职,但对于文人山水画来说,绘画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如诗人墨客般寓兴会心、寄性抒情。
          其次,是“诗”与“画”在何处“一律”的问题,也就是“诗”向“画”借鉴什么的问题。抒发“情志”是中国古代文学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理论主张。然而,诗固应言情,固善言情矣,亦可以、亦善于写景。诗词皆重体物,“体物”与“写景”一样,与“缘情”“言情”并列成词,成为诗歌创作重要的基本主张。虽然绘画是造型艺术,但处在与诗歌相同的文化背景与审美趣味下,重道轻艺、重神轻形、重表现轻再现、重抒情轻体物便也成为中国绘画史的主流,但虽轻不弃,重艺、重形、重再现、重体物也是一种传统。在这个传统下,可以发现很多以“逼真”“如画”“如在目前”之类美颂诗歌的文艺批评实例。如“韦侯常喜作群马,杜陵诗中如见画”“细看君诗如看画,无声诗里画何如”。古代诗歌,不论就创作实践来看,还是就理论诉求来看,均重直观摹绘,重体物相形。
    (摘编自刘石《“诗画一律”的内涵》)材料二:
          “诗画相融”得以融合的根据是什么?
          魏晋玄学盛行的结果,引起了中国艺术精神的普遍自觉。清谈的人生,是要求超脱世务,过着清远旷达的艺术性的人生。宁静而丰富的自然,与纷扰枯燥的世俗,恰形成一鲜明的对照。于是当时的名士,在不知不觉之中,把自己的心境落向于自然之中,在自然中满足他们艺术性的生活情调。自然由此时起,凭玄学之功,便浸透于艺术的各方面,以形成中国尔后艺术发展的主要路向与性格。
          诗与自然发生关系很早。《诗经》中的比兴,即诗与自然的关系。不过魏晋以前,在文学中的自然只是偶然相遇、旋绾旋开的关系,人并不曾着意去追寻自然,也不曾把人生的意义安放于自然之上。此时自然在文学中的地位,还是处于消极的状态。到了魏晋时代,人开始在文学中主动地追寻自然,并且要在自然中安放人生的价值,这从《文心雕龙•物色》篇“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的两句话即可看出。因此,便出现了谢灵运的山水文学,流衍所及,遂至如隋李谔上书所谓“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后梅圣俞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情,见于言外。”上一句话正说明了自然在诗中的地位。总之,由魏晋所开辟的自然文学,是人的感情的对象化、感情的自然化,于是诗由“感”的艺术,而同时成为“见”的艺术。诗中感情向自然的深入,即人生向自然的深入。由此而可以把抑郁在生命内部的感情,扩展向纯洁的自然中去。
          自然景物之见于绘画,当然也很早,但这皆系作背景之用。因魏晋玄学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物画盛行的当时,已出现有宗炳、王微等的山水画,这比西方大约要早一千两百多年。宗炳谓山水是“质而有趣灵”,王微谓山水是“本乎形者融灵”。灵即精神,即他们所追求的清高玄远的意境。他们之所以爱山水、画山水,是因为在山水之形中间,发现了山水的清高玄远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可以作为他们人生的安息之地。其实,山水的精神,实即由作者自己的精神照射而出。所以宋黄山谷说“高明博大,始见山见水”。而宋汪藻便说“精神还仗精神觅”,元虞更说“江生精神作此山”。简单地说,这是自然的精神化。中国以山水为主的自然画,是成立于自然的感情化之上的。这是“见”的艺术,而同时成为“感”的艺术。画中自然向精神的迫近,即自然向人生的迫近。由自然的“拟人化”,而使天地有情化。
          诗由感而见,这便是诗中有画;画由见而感,这便是画中有诗。欧阳修《盘车图诗》“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遁形。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也正说出了诗画交融的事实。而晁补之在《捕鱼图》序中谓“右丞妙于诗,故画意有余”,也正说明了诗对于画的助益。而其中都是以魏晋时代玄学对自然的新发现为两者精神上、内容上共同的连结点。画与诗的融合,即人与自然的融合。所以在中国艺术家的精神中,自然不仅没有对人产生压迫感,反而对人生生发一种精神解放、安息的作用。董其昌以及米友仁、黄大痴们所以能享高年,盖得力于“画中烟云供养”。这和西方近代许多神经质的艺术家,恰成一强烈对照。
          诗画相融尚需形式上的融合,即需要文人进入到画坛里面的这一条件的出现。中国的所谓文人,多指的是长于诗、长于书法之人。用与诗相通的心灵、意境,乃至用作诗的技巧画出了一张画,更用一首诗将此心灵、意境咏叹了出来,再加上与绘画相通的书法,把它写在画面空白的地方,使三者互相映发,这岂非由诗画在形式上的融合,而得到了艺术上更大的丰富与圆成吗?
    (摘编自徐复观《中国画与诗的融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画”与“诗”的“一律”,也就是“画”向“诗”借鉴什么的问题。画家绘画不须摹写物象,只须如文人雅士般寓兴会心、寄性抒情。
    B.“诗”与“画”的“一律”,也就是“诗”向“画”借鉴什么的问题。在重神弃形上,“诗”与“画”紧密地结合起来。
    C.虽然魏晋玄学在自然中的新发现为“诗画融合”提供了连结点,但这种连结只是形式上的,还需要精神上、内容上的。
    D.诗由感而见,这便是诗中有画;画由见而感,这便是画中有诗,如苏东坡评王维“味王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王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魏晋时起,自然凭玄学之助,浸透于诗、绘画之中,谢灵运的山水文学和宗炳、王微等的山水画随之出现。
    B.宗炳、王微发现了山水清高玄远的精神;实际上,山水的精神,即由他们自己的精神照射而出。
    C.文人画出了画,再用书法把诗写在画面的任何地方,画、诗、书法互相映发,诗、画因形式上的融合而得到了艺术上更大的丰富与圆成。
    D.在中国艺术家的精神中,自然不仅没有对人产生压迫感,反而对人生生发一种精神解放、安息的作用,如陶渊明的田园文学。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诗画相融”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郭沫若:“诗画的融合,当然是以画为主;画因诗的感动力与想象力,而可以将其意境加深加远。”
    B.商伟:“文人的山水画因为表现了诗的意趣,而成为‘画中有诗’,而文人的山水诗因为有了画作为它形象的体现,则更有了‘诗中有画’的意味。在诗与画的关系中,诗才是决定性的。”
    C.叶青:“诗意乃是绘画应该追求的境界,这才是所谓‘诗画本一律’的关键。”
    D.张大千:“诗重寄性抒情,何尝不重状物存形;画重应物相形,诗与画形貌不同,而本质无殊,又何从区分高下!”
    (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诗画相融”这一命题,但侧重点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5)学弟学妹们在学习诗歌单元后,想画一幅有关“秋天”的画,写一首有关“秋天”的诗。如何使画更有“诗味”,诗更有“画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建议。

    组卷:2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继任者谢松良文本一:
          樊家面馆店铺不大,除卖面条外,还兼卖炒菜、卤菜,以及米酒。因为是小店,没有聘请服务员,七十多岁的老板樊老头和老伴兰姨忙进忙出,整天乐此不疲。
          樊老头每天起得早,天微微亮,面馆里便响起锅碗瓢盆的撞击声,或者剁肉砍骨头的声响。我吃过早饭上学,故意绕道经过面馆,总爱在店门口怯生生地往里张望一阵。若是被樊老头看见了,他准会走过来问我:“小孩子不赶紧去上学,在这里逗留个啥?迟到了,小心挨老师的批评。”
          “不会的,我走路快。”我低声回他。
          去的次数多了后,我便和樊老头熟络起来。有一回,我忍不住问了一件闷在心里很久的事情:“你的生意这么好,一到吃饭时间,店里的客人都挤不下,为何不扩大经营呢?”
          樊老头告诉我,做生意铺子大,可能多赚钱,也可能不赚钱;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好处,小打小闹以一当十,做精做细,说不定小本生意也能做出点名堂。从樊老头的话里,我悟出:做人和开店是一个道理,只有走适合自己的道路才能成功。
          我那时正念高中,学习成绩不理想,每次考试一个头两个大,樊老头的话点醒了我。我决心偷师学艺。到了周末,我时常装作无所事事的样子,去樊老头那里凑热闹。客人不多的时候,我站在楼台头一旁问这问那,他的一招一式都逃不过我的眼睛。
          终于,给我看出了门道,面条煮得好不好吃,主要是看拌面的臊子,我细细点数,樊老头家主要以牛肉、肥肠、瘦肉、猪杂、炸酱等为配料的面条,佐料有红油、胡椒粉、花椒、盐巴、猪油、葱花、陈醋、酱油、蒜末、姜水、料酒共十一味,还有两味装在陶罐里,看不见也猜不透。
          一个周末,我如期到了店里,兰姨招呼纷纷涌入店内的客人落座,收了钱,一一写好单交给樊老头去做。不一会儿,煮好的面条端上来,肥肠、牛肉、精瘦肉等臊子,配以芝麻和秘制豆瓣烧制的酱料,宛如红玛瑙一样覆盖在面条上,泛着微红的面汤上浮着星点绿色葱花,面条里面再藏上几片翠绿的青菜叶,刚一入口,麻辣鲜香口感直透脏腑,那就一个香啊!
          客人们发自内心地打趣道:“樊老头,你这面条真是人间美味啊!”眼尖的客人看到我在樊老头跟前鞍前马后,就问:“喂,老头,你收徒弟了?”见樊老头不置可否,客人又笑着说:“你也该收个徒弟,要不然,你哪天去了天堂,我们去哪里吃这么好吃的面条呢?”
          这时候,樊老头拉着我冲到那位客人面前,歪着脖子红着脸对他说:“你还真说对了,他就是我收的徒弟。”
          我生怕樊老头反悔,立马跪下去,给他行拜师礼。樊老头一把扶起我,说你这个调皮的孩子也懂这个。然后,樊老头像捡了宝一样,扬声对客人们说:“你们常来帮衬我的生意,我很感激,借收了徒弟的机会,我今天就好好露一手,做两桌下酒的好菜,庆贺一下。”
          樊老头炒菜,我在一旁打下手,他悄悄地对我说:“小子,你看好了,我不光面条煮得好,菜烧得更好吃。”果然,菜一端上桌,就传来一片叫好声,客人说:“樊老头,你这几样菜煎炒烹炸卤炖都全了,味道堪称一绝,神厨啊!”
          兰姨在一旁说:“你们今天能尝到我家老头的手艺,全沾我家徒弟的光了。”我心里那叫一个美啊!
          我跟樊老头学厨艺的事传到父母的耳朵里,他们不反对也不赞成。拿到高中毕业证后,我干脆搬到樊家面馆去住了,一心一意跟着樊老头学厨艺。
          三年后的深秋,樊老头无疾而终。樊老头无儿无女,根据他老人家的遗愿,我成了樊家面馆的新主人。而这时,传来了政府要整体搬迁到樊家面馆对面新楼办公的消息,一些嗅觉灵敏的商人,天天来找我们谈面馆出售或转让的事。
          面对他们开出的优厚条件,我动了心,劝兰姨将面馆转出去,去其他街道另开一家。一切谈妥,就在转让协议上签字时,樊家面馆的木牌突然掉下来,我一惊,手中的笔掉在了地上……
    (有删改)文本二:
          其实,故事情节好看,这只是对作品的直观、表面感觉,这样的作品虽然叫好,但也只停留于好的层面;而精品,则是作品的思想、析出的文义,令读者的思维走向跌宕起伏,百转千回。
          近来读到作家谢松良的一篇《继任者》,就给了我上述的感觉。要知道,一篇能被读者深深记住的小说,不仅仅是因为语句华丽、故事跌宕,更是小说有一股精神在读者的阅读河流里流淌、这股精神像河水滋润两岸植物一样滋润读者的精神灵魂。……这篇《继任者》耐人寻味。
    (摘编自余清平《当操守遇到令人无法抗拒的诱惑——评谢松良小小说《继任者》》)(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上学时故意绕道经过面管,还总爱往里张望,透露出樊家面馆有吸引“我”的地方。
    B.樊老头的经营理念颇含管理。他的话使“我”悟出了做人的道理:走适合自己的道路。
    C.“我”装作无所事事却“问这问那”,而樊老头并不说破,可见樊老头城府之深。
    D.在客人的鼓动下,樊老头收“我”为徒,“像捡了宝一样”表明他十分看好“我”这个继任者。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十多岁”的樊老头“忙进忙出,整天乐此不疲”,体现出他勤劳敬业。
    B.樊老头收徒的情节中,“拉着我冲”“歪着脖子红着脸”等使用了动作、神态等描写。
    C.小说通过“我”的偷师学艺和“涌入”的客人们的赞美,正面凸显出了樊老头手艺高超。
    D.小说结构严谨,善于布局,小说开头部分多处使用铺垫,小说后面情节也有多处照应。
    (3)文本一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请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4)文本二认为《继任者》堪称“精品”,“能被读者深深记住”。请结合文本一、文本二简要分析。

    组卷:2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据统计,人类传染病60%来源于动物,50%的动物传染病可传染给人类。那么,这些野生动物是病毒的“潘多拉魔盒”吗?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野生动物体内的病毒①                ?近些年的研究表明,根源主要在于人类和野生动物接触增多,导致野生动物体内的病毒和人类密切接触,增加变异和在人群中传播的风险。因此,②                ,就会大大降低病毒跨物种传播的概率。另外,人类活动严重破坏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这也是人畜共患病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经常说要保护野生动物,在很多人眼里:它们弱小,无助,可怜,需要人类的保护。其实,③                 ,是因为野生动物也在保护我们人类。当前,人类开始重新思考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从流行病传播的角度来说,只有真正找到病毒的中间宿主,才可能彻底切断病毒的传播链。
    (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潘多拉魔盒”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11引用:9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沈燮元担任《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子部主编,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在没有电脑的年代,全凭着手写脑记和专业积累,将十几万张零碎、难辨真伪的卡片信息梳理完成,整个编纂工作耗时十八年……这位眼中有光的“少年感”老人退而不休,以馆为家,年近百岁时还在做“上班族”,风雨无阻,每天坐公交到图书馆读书、研究七八个小时。沈燮元曾说:“书是水,我是鱼。在图书馆工作,就像鱼在水里游。我的生命和书是连在一起的。”“不要长命百岁,要活好每一天。”语不惊人,谦和诚朴,直抵人心。网友说:“在万事求快的年代,能将一份热爱坚守一辈子,便成了传奇。”
          以上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