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江西师大附中红谷滩区滨江分校八年级(下)期中物理试卷

发布:2024/5/30 8:0:9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 1.意大利物理学家
    通过实验和推理最先发现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牛顿在此基础上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为了纪念牛顿的杰出贡献,以他的名字命名了
    的单位。

    组卷:88引用:3难度:0.8
  • 2.我国大力提倡“低碳环保,绿色出行”,选择自行车出行是大家喜爱的方式之一。自行车启动时,人用脚向后蹬地,自行车向前运动,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的;骑行时,轮胎被压瘪一些,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组卷:869引用:18难度:0.8
  • 3.如图所示,物体重10N,被60N的水平压力F压在竖直墙壁上保持静止,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f为
    N,当人增大压力时物体所受摩擦力将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组卷:28引用:1难度:0.7
  • 4.如图所示,现在很多地方设有轮椅专用通道,为残疾人通行提供方便。它实际上就是简单机械中的
    (选填“杠杆”、“滑轮”或“斜面”);属于
    (选填“省力”、“费力”或“省功”)机械。

    组卷:658引用:12难度:0.7
  • 5.单位换算
    54km/h=
     
     m/s,5m/s=
     
     km/h。

    组卷:511引用:54难度:0.9
  • 6.如图所示,古代士兵常用定滑轮把护城河上的吊桥拉起。使用定滑轮可以
    (选填“省力”、“省距离”或“改变动力方向”);吊桥可以看作杠杆,绳子对它的拉力是动力,吊桥的重力是阻力。在拉起吊桥的过程中,阻力臂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组卷:2133引用:31难度:0.7
  • 7.如图所示,在50N的水平拉力F作用下,重800N的物体A沿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物体A与地面间滑动摩擦力
    N.若增大拉力F使物体A沿水平地面做加速直线运动,则物体A与地面间滑动摩擦力将
    (不计滑轮自重及滑轮与绳间摩擦)。

    组卷:759引用:10难度:0.9

四、实验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7分,共28分)

  • 20.如图所示是小方同学在做“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如图甲、乙、丙所示,测量滑动摩擦力时,小方用测力计拉动木块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1)在图甲实验中,小方首先拉动木块以4c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力计示数如图中所示,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
    N。接着,小方立刻拉动木块以8c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力计示数将
    ;图甲中,如果水平拉动木块向右做加速运动,测力计示数将
    (后两空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对比甲、乙两次实验可知: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
    ;比较甲、丙两次实验数据,
    (选填“能”或“不能”)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的结论。
    (3)小方继续找来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a、b,通过改变木块上砝码的个数来改变压力:记录多组滑动摩擦力f及压力F,的大小,作出了如图丁所示滑动摩擦力f随压力F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长木板
    (选填“a”或“b”)的接触面更粗糙。
    (4)在物理学中,两个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f与压力F、的关系为f=μF,μ称为这两个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在图戊所示实验中,木块重为5N,木板重为10N,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大小为0.2,木板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大小为0.4,若用拉力F将木板匀速抽出,则拉力F=
    N。

    组卷:41引用:3难度:0.5
  • 21.如图所示,如图甲所示是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所提供的砝码质量均为100g。

    (1)如图甲所示,实验时,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小托盘两边的
    来改变木块两边拉力F1、F2的大小。
    (2)在图甲中,将木块静止放在水平桌面上,向其两边的小盘里加砝码,当两盘加入砝码个数相同时,发现木块静止不动;当左盘放400g、右盘放500g的砝码时,木块仍处于静止状态,说明木块在水平方向上除受水平拉力F1、F2外,还应受到
    力的作用,且该力的大小为
    N。
    (3)为避免上述现象发生;小刚用如图乙所示的小车替代木块进行实验,而小明则用如图丙所示的轻质硬纸板替代木块进行实验。则
    的方案较好;原因是

    (4)若将轻质硬纸板转过一个度(如图丁所示),然后再松手,这样做是为了探究相互平衡的两个力是否作用在
    (选填“同一直线上”或“同一物体上”)。
    (5)实验完成后,意犹未尽的小刚又将甲图中小车换成如图戊所示的弹簧测力计,两边砝码换成A、B两个物体,A和B的重力分别为10N和6N,不计弹簧测力计和细线的重力及一切摩擦,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

    组卷:66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