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3课 《孟子》三章》2023年同步练习卷(5)
发布:2024/9/8 20:0:9
一、选择题
-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组卷:406引用:2难度:0.8 -
2.下列对《富贵不能淫》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571引用:2难度:0.8
二、基础知识
-
3.指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亲戚畔之
②往之女家
③衡于虑
④曾益其所不能组卷:34引用:2难度:0.6 -
4.一词多义。
①得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②戒 A往送之门,戒之曰组卷:142引用:3难度:0.5
五、文言文阅读
-
11.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下面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
②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③池非不深也
④委而去之
(2)翻译: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A.正确的道理。
B.统治的方法。
C.“地利”与“人和”。
D.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5)文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组卷:28引用:4难度:0.5 -
12.在七年级我们遇到春秋时代儒家创始人孔子,在八年级我们遇到战国时代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请阅读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问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三里之城 亲戚畔之 B.环而攻之 环环相扣 C.兵革之利 天时地利 D.委而去之 相委而去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
理解:孟子认为,在战争中,好的天气、时令等因素不如地理条件优越;而地理条件优越,又不如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的力量大。所以,战争胜利的最重要条件是“人和”。
【乙】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间溪流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士兵的勇猛。
理解:孟子认为划定边疆界限,有险要的山河、强大的武力,都不能使人民安居、国家稳定。
【丙】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理解:可见孟子期待战争,认为只要君主施行仁政,战争就一定能胜利。
(3)上文的结论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结合下面【链接材料】,简要说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西伯与纣王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链接材料】
百姓怨望①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②。九侯有好女,入之纣。纣不喜九侯女,杀之,而醢③九侯。鄂侯争之强,辨之疾,并脯④鄂侯。西伯昌闻之,窃叹。纣囚西伯。西伯之臣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纣乃赦西伯。西伯出而献洛西之地,以请除炮格之刑。纣乃许之,赐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西伯归,乃阴⑤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滋大,纣由是稍⑥失权重。
(节选自《史记•殷本纪》,有删改)注:①怨望:怨恨。②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任命西伯姬昌、九侯、鄂侯,为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③醢(hǎi):肉酱。这里指一种把人剁成肉酱的酷刑。④脯(fǔ):肉干。这里指一种把人制成肉干的酷刑。⑤阴:暗暗地。⑥稍:逐渐。组卷:244引用:5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