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材版本
统编版 人教新版 苏教新版 鲁人新版 粤教新版 语文新版 北师大新版 华师大版
年级
必修上册 必修下册 选择性必修上册 选择性必修中册 选择性必修下册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38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83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19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仓皇

    发布:2024/12/11 11:30:1组卷:46引用:6难度:0.9
  • 19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纵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寻授刑部主事。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量移庐陵知县。
          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守仁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十四年六月,宁王宸濠反。守仁因集众议曰:“贼若出长江顺流东下,则南都不可保。吾欲以计挠之,少迟旬日无患矣。”乃多遣间谍,檄府县言:“都督许泰、郤永将边兵,都督刘晖、桂勇将京兵,各四万,水陆并进。南赣王守仁、湖广秦金、两广杨旦各率所部合十六万,直捣南昌。”又为蜡书遗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叙其归国之诚,而纵谍泄之。宸濠果疑。十余日诇知中外兵不至,乃悟守仁绐之。
          七月壬辰留宜春王居守,而劫其众六万人,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联舟为方阵。官军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选自《明史•王守仁传》,有删改)
    【注】①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②刘瑾:明武宗时权宦,专擅朝政,后被判以凌迟。③诇(xiòng):刺探,侦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B.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C.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D.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文中的“弱冠”指将要成年。
    B.进士,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者,分为三甲,一甲三名,二、三甲各若干名。
    C.兵部,我国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D.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朝菌不知晦朔”中的“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守仁不畏强权,正直敢言。他曾因上奏章救戴铣等人得罪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B.王守仁擅长军事。上杭一战中,他佯装撤兵,然后出其不意直捣敌人营寨,制敌获胜。
    C.王守仁精于计谋。在平定朱宸濠叛乱时,王守仁审时度势,使用反间计迷惑了朱宸濠。
    D.王守仁博学勤思,最终悟得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的道理,就以此创立了阳明学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②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
    (5)在宁王军队逼近安庆时,王守仁不去救援安庆而去攻打南昌,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其原因。他的这一做法与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相吻合?

    发布:2024/12/11 8:30:1组卷:64引用:15难度:0.5
  • 19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令狐楚,字壳士,自言国初十八学士德荣之裔。祖崇亮,绵州昌明县全。父承简,太原府功曹。家世儒素。楚儿童时已学属文,弱冠应进士,贞元七年登第。观察使王拱爱其才,欲以礼辟召,惧楚不从,乃先闻奏而后致而。楚以父掾太原,有庭闱之恋,又感拱厚意,登第后径往桂林谢拱。不预宴游,乞归奉养,即还太原,人皆义之。李说、严绶、郑僱相继镇太原,高其行义,皆辟为从事。自掌书记至节度判官,历殿中侍御史。楚才思俊丽,德宗好文,每太原奏至,能辨楚之所为,颇称之。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楚在白刃之中,搦管即成,读示三军,无不感泣,军情乃安自是声名益重。丁父忧,以孝闻。免丧,尊拜右拾遗,改太常博士、礼部员外礼母忧去官。服阕,以刑部员外郎,转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大和二年九月,征为户部尚书。六年二月,改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等使。楚久在并州,练其风俗,因人所利而利之,虽雇岁旱。人无结伝楚始自书生,随计成名,皆在太原,实如故里。开成元年上巳,赐百僚曲江亭宴。楚以新诛大臣,不宜赏宴,独称疾不赴。以权在内官,累上疏乞解使务。其年四月,检校左仆射、兴元尹,充山南西道节度使。二年十一月,卒于镇,年七十二,册赠司空,谥曰文。楚风仪严重,若不可犯;然宽厚有礼,门无杂宾。尝与从事宴语方酣,有非类偶至,立命彻席,毅然色变。累居重任,贞操如初。未终前三日,犹吟咏自若。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一百二十二》)(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B.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C.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D.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时:男子20岁,需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
    B.丁父忧,指遭逢父亲的丧事,古代朝廷官员如若父母去世,需要辞官守孝。
    C.征,指的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员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D.上巳,指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重要的节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狐楚懂得感恩,行为注重节义。为了感谢王拱的厚爱,他考中进士后径直去向王拱致谢,他也没有参加朝廷的宴饮活动,而是返回太原奉养双亲。
    B.令狐楚才气过人,撰文文思敏捷。德宗能从太原来的奏章中辨别出他拟制的,并颇为赞赏。胁迫之下,利刃圈中,他为郑脩起草遗表,挥毫即成。
    C.令狐楚品行正直,做事讲究原则。他认为新近诛杀大臣不应该赏赐欢宴,直接拒绝参加。由于朝廷权柄落在了内官之手,他接连上疏请求辞去职务。
    D.令狐楚仪态庄重,凛然不可侵犯。他长期官居要职,家无闲杂外客。曾有志趣不同的人偶至,打搅他与属官的聚宴交谈,他让人撤去宴席,脸色大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惧楚不从,乃先闻奏而后致聘。
    ②楚久在并州,练其风俗,因创利而利之。
    (5)“风仪严重,若不可犯”的令狐楚为什么在军官的胁迫下替郑脩写遗表?请简要说明。

    发布:2024/12/11 6:0:1组卷:59引用:12难度:0.4
  • 19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司马迁与班固常常被联系在一起,合称“班马”,就如他们的著作《史记》《汉书》被合称“史汉”一样。司马迁的《史记》,已有诸多褒赞,像大家熟悉的鲁迅先生的评语:“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唐宋之际,随着古文运动的深入与开展,对简练、晓畅的《汉书》,被读书人大为推崇。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都酷爱《汉书》。黄庭坚甚至公开宣称,如果接连三天不看《汉书》,便觉得俗气逼人,      
          明朝时,《汉书》受到的追捧更是史无前例,连文化水平并不算高的朱元璋也对其      有加。有一回,明军俘虏了元朝官员郭云,朱元璋见他相貌魁伟,便释放了他,还送给他《汉书》做见面礼。受朱元璋的影响,明朝建文帝、神宗等几位皇帝,对《汉书》也是      。可以说,在众多《汉书》的爱好者中,明朝的“粉丝”级别是最高的。
          文人的著作,能够洛阳纸贵,在图书市场上       ,当然是件令人愉快的事;而备受推崇,甚至被后人用来当作下酒的佳肴,更不失为一种至上的幸福。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然而,班固的《汉书》却遭受各家的攻诘,后代大多数读书人对它并不认同
    B.虽然《汉书》与《史记》齐名,但是《汉书》的认同度比《史记》要低
    C.班固的《汉书》,虽然后人有些微词,但仍得到了大多数读书人的认可
    D.虽然对《汉书》看法不一,甚至有些嗤之以鼻,但大多数读书人还是表示认同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唐宋之际,简练、晓畅的《汉书》,随着古文运动的开展与深入,读书人大为推崇。
    B.唐宋之际,随着古文运动的深入与开展,对简练、晓畅的《汉书》,读书人大为推崇。
    C.唐宋之际,对简练、晓畅的《汉书》,随着古文运动的开展与深入,被读书人大为推崇。
    D.唐宋之际,随着古文运动的开展与深入,读书人对简练、晓畅的《汉书》大为推崇。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面目可憎 垂爱 手不释卷 风行
    B.面目狰狞 钟爱 爱不释手 风靡
    C.面目可憎 钟爱 爱不释手 风行
    D.面目狰狞 垂爱 手不释卷 风靡

    发布:2024/12/11 2:30:1组卷:11引用:5难度:0.6
  • 195.将下列语段压缩为35字以内的一句话。
          希望你们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自觉地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青年人要立志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磨炼意志,砥砺品格,把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这是古往今来许多人成就一番事业的经验总结。

    发布:2024/12/11 2:0:1组卷:17引用:5难度:0.7
  • 196.下列关于戏剧知识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1 2:0:1组卷:49引用:8难度:0.9
  • 19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前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此语当然有理,不过,在过去的时代里,不仅是国家不幸,
     
    ,才能写出血泪交融、与苍生息息相通的诗文。如果屈原得意于庙堂之上,李白沦为供奉之臣,杜甫也居画屋高楼之中,
     
    ,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一样。柳宗元在政治上遭遇失败,生活上也坎坷困顿,但令他的政敌所始料不及的是,生活底层的陷阱与荆棘造就的却是中唐第一流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是败军之将;但在文学领域,
     
    。在中国的诗歌史与散文史上,他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发布:2024/12/11 0:0:1组卷:17引用:4难度:0.7
  • 19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长沙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在这里,毛泽东度过了他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1915年9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有“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看来,心系社会,苦学砺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长沙板仓人,1903年留学日本,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把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熙1915年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
          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绪……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从先秦诸子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地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
          作为湖南人,毛泽东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湖南历来注重兴办书院,许多著名学者曾在岳麓和城南等书院讲过学。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成为近代以来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年轻的毛泽东,自然受到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的强烈感染。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里,专列一条: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毛泽东在《讲堂录》里记下不少这方面的言语,如:“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
          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他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1917年暑期,他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毛泽东他们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途中,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这样的“游学”,毛泽东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从这里已可看出些端倪。
          中国社会这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在一师期间,毛泽东总共花了160块钱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上面。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918年,毛泽东从长沙一师毕业,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此时的中国,一场急风暴雨就要来临。
    (节选自金冲《毛泽东传》)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泽东认为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反映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
    B.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因为毛泽东不喜欢数学、图画课程。
    C.长沙一师的老师们在修身方面的谆谆教诲、做学问内容和方法方面的指导和改造社会方面的释疑解惑对毛泽东产生了影响。
    D.毛泽东在长沙一师五年半的师范生生涯中培养了批判精神,喜欢质疑问难;在学习中,学习重点明确,能主次分明;还能惜时苦读,持之以恒。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毛泽东也看中立志,但他反对对前人中有成就者进行简单模仿,他认为,先寻找真理,并将其与社会需求相联系,才是真正的立志。
    B.毛泽东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学习,所以他要求好友萧子升阅读古代经、史、子、集著作,并开列了书目77种。
    C.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是湘学士风的基本特征,这一风气催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学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毛泽东自然也受到了深刻影响。
    D.毛泽东在校期间分别与萧子升和蔡和森进行过“游学”,这两次“游学”经历养成了他注重调查研究的作风。
    (3)从第三、四两段看,毛泽东在一师期间是如何对待学习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

    发布:2024/12/10 23:0:1组卷:9引用:2难度:0.6
  • 199.将下面一段文字压缩为一句话,表明作者的主张。(不超过23个字)
          我绝不反对倾向诗本身。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和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都是有强烈倾向的诗人,但丁和塞万提斯也不逊色;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有关政治倾向的戏剧。现代的那些写出优秀小说的俄国人和挪威人全是有倾向的作家。可是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该特别把它指出来,同时我认为作家不必要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发布:2024/12/10 20:30:1组卷:17引用:9难度:0.7
  • 20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横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链,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目:“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陵降,不敢武。 求:访求
    B.子为父死,无所恨。 恨:遗憾
    C.汉使曰:“武等实在。” 谢:感谢
    D.前以降及物故 物故:死亡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赐钱二百万 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B.惶恐饮药 举世混浊我独清
    C.陵与卫律之罪上通 身客死秦,为天下笑
    D.为武置酒设乐,谓武日 会论虞常,欲此时降武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B.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C.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D.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4)下列句子全都表现苏武“忠贞爱国”的一项是
     

    ①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
    ②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镌,诚甘乐之。
    ③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⑤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⑥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②③④
    D.③④⑤
    (5)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段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
    B.面对李陵的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立场坚定、大义凛然。
    C.李陵劝降最后反被苏武的正义所感,羞愧难当,更衬托了苏武高大的忠贞形象。
    D.选文通过李陵与苏武的对比,及李陵劝降前后表现的对比,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6)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②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发布:2024/12/10 19:0:2组卷:4引用:3难度:0.5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