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材版本
统编版 人教新版 苏教新版 鲁人新版 粤教新版 语文新版 北师大新版 华师大版
年级
必修上册 必修下册 选择性必修上册 选择性必修中册 选择性必修下册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62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95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22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年二十,为郡功曹,守郑县令。县囚系数百人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虽未悉当郡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太祖以畿为司空司直,迁护羌校尉,使持节,领西平太守。
          太祖既定河北,而高干举并州反。时河东太守王邑被征,河东人卫固、范先外以请邑为名,而内实与干通谋。太祖谓荀彧曰:“关西诸将,恃险与马,征必为乱。张晟寇殽、渑间,南通刘表,固等因之,吾恐其为害深。河东被山带河,当今天下之要地也。君为我举萧何、寇恂以镇之。”彧曰:“杜畿其人也。”于是追拜畿为河东太守。固等使兵数千人绝陕津,畿至不得渡。彧谓畿曰:“宜须大兵。”畿曰:“河东有三万户,非皆欲为乱也。今兵迫之急,欲为善者无主,必惧而听于固。固等势专,必以死战。讨之不胜,四邻应之,天下之变未息也;讨之而胜,是残一郡之民也。”单车直往,出其不意。固为人多计而无断。畿居郡一月,以计縻之。
          会白骑攻东垣,高干入濩泽,上党诸县杀长吏,弘农执郡守,固等密调兵未至。畿单将数十骑,赴张辟拒守。会大兵至,干、晟败,固等伏诛,其余党与皆赦之,使复其居业。是时天下郡县皆残破,河东最先定,少耗减。畿治之,崇宽惠,与民无为。民尝辞讼,有相告者,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谛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随时慰勉之。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宫,
    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
          韩遂、马超之叛也,弘农、冯翊多举县邑以应之。河东虽与贼接,民无异心。太祖征汉中,遣五千人运,运者自率勉曰:“人生有一死,不可负我府君。”终无一人逃亡,其得人心如此。
          魏国既建,以畿为尚书。事平,更有令曰:“昔萧何定关中,寇恂平河内,卿有其功,间将授卿以纳言之职;顾念河东吾股肱郡,充实之所,足以制天下,故且烦卿卧镇之。”畿在河东十六年,常为天下最。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县囚系数百人/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虽未悉当/郡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
    B.县囚系数百人/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虽未悉当/郡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
    C.县囚系数百人/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虽未悉当/郡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
    D.县囚系数百人/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虽未悉当/郡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与《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持节”含义基本相同。
    B.郡县是我国古代的行政单位,大体相当于今天的省和县。西汉建立后,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C.徭役是古代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务,包括力役、杂役、军役等。杜甫的《兵车行》就揭露了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D.尚书最早设于战国时期,是掌管文书的官,后来权势渐大,隋代分六部,是中央行政机构,以尚书为各部长官,历代多有沿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畿足智多谋,具有远见卓识。在被派往河东时,杜畿对形势作了详细的分析,没有“强攻”,而是采用“智取”,先用计谋困住了卫固。
    B.杜畿临危不惧,成功平定河东。杜畿不顾生命危险,单身前去河东;叛军叛乱时,他单独率领几十名骑兵赶到张辟坚守,与大军一起打败叛军。
    C.杜畿为政有道,深得百姓爱戴。杜畿治理河东郡的时候,推崇宽松惠民的政策,让百姓休养生息,促生产、行教化,深受百姓爱戴和拥护。
    D.杜畿才能出众,深受太祖赏识。杜畿既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又有突出的治理才能,以至太祖多次把他和立下赫赫战功的萧何、寇恂相提并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张晟寇殽、渑间,南通刘表,固等因之,吾恐其为害深。
    ②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谛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
    (5)杜畿在被太祖派遣镇守河东时为什么反对派大军征剿?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

    发布:2024/12/9 22:0:1组卷:32引用:7难度:0.5
  • 2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多亏柏拉图的_______,把当年从审判到执行的整个过程________地记述了下来,使我们今天得以领略苏格拉底在生命最后时刻的哲人_______。柏拉图师从苏格拉底十年,当时二十八岁,审判时在场,还上台试图为老师辩护,法官嫌他年轻把他轰了下来。评家都承认,柏拉图太有文学才华,记述中难免有虚构的成分。他大约早就开始记录老师的言论,据说有一次朗读给苏格拉底听,苏格拉底听罢说道:“我的天,这个年轻人给我编了多少故事!”尽管如此,评家又都承认,他由于自己是大哲学家,能够理解老师,他的证词是远比色诺芬所提供的可靠的。色诺芬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但毫无哲学天赋,审判时又不在场,老师死后,深为扣在老师头上的两个罪名苦恼,要替老师洗清,(  )。英国学者伯奈特说:“色诺芬为苏格拉底做的辩护实在太成功了,如果苏格拉底真是那个样子,就绝不会被判死刑。”英国哲学家罗素仿佛从中吸取了教训,表明态度:“如果需要让人复述我的话,我______选一个懂哲学的我的死敌,而不是一个不懂哲学的我的好友。”不过他倒不必有这个担忧,因为苏格拉底述而不作,他却惊人地多产,别人哪里还有复述的机会。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神来之笔 栩栩如生 风韵 甘愿
    B.生花妙笔 栩栩如生 风采 宁愿
    C.神来之笔 呼之欲出 风采 甘愿
    D.生花妙笔 呼之欲出 风韵 宁愿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回忆录中把苏格拉底描绘成一个虔敬守法的平庸之辈
    B.在回忆录中把柏拉图描绘成一个虔敬守法的平庸之辈
    C.在回忆录中把色诺芬描绘成一个虔敬守法的平庸之辈
    D.在回忆录中把亚里士多德描绘成一个虔敬守法的平庸之辈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评家又都承认,由于他自己是大哲学家,能够理解老师,他的证词是远比色诺芬所提供的可靠的。
    B.评家又都承认,由于他自己是大哲学家,能够理解老师,他的证词远比色诺芬所提供的可靠。
    C.评家又都承认,他自己是大哲学家,由于能够理解老师,他的证词远比色诺芬所提供的可靠。
    D.评家又都承认,由于他能够理解老师,自己是大哲学家,他的证词远比色诺芬所提供的可靠。

    发布:2024/12/9 19:0:2组卷:20引用:5难度:0.7
  • 2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9 18:0:2组卷:10引用:3难度:0.5
  • 224.赏析小说的诗意材料一: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的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材料二: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丛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节选自铁凝《哦,香雪》)材料三: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节选自孙犁《荷花淀》)(1)请根据小说的特点,给上述三段文字拟个标题,每个标题不超过10字。
    材料一:
     

    材料一:
     

    材料一:
     

    (2)下列对人物形象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的新媳妇有着笑而不语、美丽娴静的别样韵致,“半晌”二字足见新婚被子的珍贵和情感上的不舍,也因此更见出人物形象的真实。
    B.材料二中“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的自动铅笔盒,象征着文化、知识、现代文明,体现了香雪对新生活的向往。
    C.材料二写到“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香雪端详铅笔盒之后,希望同伴们盘问,这是少女虚荣的表现,也意味着纯真而质朴的乡村文化的失落。
    D.材料三中“柔滑修长的苇眉子”“在她怀里跳跃着”,这两句活画出了水生嫂有着优美的劳动姿态和娴熟的编席手艺。
    (3)下列对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选文写新媳妇的肖像、神态、动作以及“我”的解释,但不写新媳妇的语言目的是为了写出新媳妇在贫寒中仍然保持着温润的美好。
    B.材料二,作者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山村少女纯真善良、洁白无瑕的心灵,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C.材料三,在皎洁的月光下“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两个充满想象的比喻,把水生嫂的劳动场面诗化了。
    D.材料一写新媳妇的神态、材料二写香雪的动作、材料三写水生嫂的劳动场面,都有着清新的笔调、温婉的用词以及灵动的叙述节奏,勾勒了一幅“文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画面。
    (4)三则材料都有着相近的风格,是“诗意小说”的典范。请结合文本,从矛盾冲突、景物描写、心理描写、人物特点四个角度中任选二个角度,赏析“诗意小说”的特征。

    发布:2024/12/9 17:0:1组卷:51引用:9难度:0.5
  • 225.《屈原列传》中屈原事迹的先后顺序是(  )
    ①见疏 ②自沉 ③见黜 ④见迁 ⑤见任

    发布:2024/12/9 15:0:2组卷:10引用:3难度:0.7
  • 22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从“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世界认识,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公义观念。再到“达则兼济天下”的宏大抱负,中国的人类情怀,        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于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价值追求,是一种真正的大格局、大自觉。中国兼济天下的人类情怀。体现在对世界人民的一种朴素情感上。当埃博拉疫情肆虐西非,坚守到底的中国医疗队,彰显出中国人民同非洲人民______的决心;当亚丁湾海域海盗出没,中国海军护航编队挺身而出,10年护航让“最危险海域”重新成为“黄金航道”……一次次挺身而出。见证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的大爱。近代以来,饱经风雨沧桑的中国人民支持并尊重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力,同时也对生活满怀美好渴望。中国兼济天下的人类情怀体现在对世界和平发展的责任担当上。世界银行报告显示,“一带一路”倡议可加快数十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减贫。倡议全面实施可使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既各美其美又          ,中国不搞成果独享,求的是“百花齐放春满园”,乐意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根植 发轫 患难与共 美美与共
    B.根植 发轫 肝胆相照 美人之美
    C.发轫 根植 患难与共 美人之美
    D.发轫 根植 肝胆相照 美美与共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饱经风雨沧桑的中国人民支持并尊重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力,同时也对美好生活满怀渴望。
    B.饱经风雨沧桑的中国人民尊重并支持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同时也对生活满怀美好渴望。
    C.饱经风雨沧桑的中国人民对生活满怀美好渴望,同时也尊重并支持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力。
    D.饱经风雨沧桑的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满怀渴望,同时也尊重并支持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
    (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例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鲤鱼和我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之中,我们之间被水面这一薄薄的“栅栏”分割开来。
    (摘录自《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A.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公义观念
    B.10年护航让“最危险海域”重新成为“黄金航道”
    C.“一带一路”倡议可加快数十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减贫
    D.乐意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

    发布:2024/12/9 8:0:15组卷:9引用:10难度:0.5
  • 22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答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②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发布:2024/12/9 4:30:2组卷:319引用:54难度:0.2
  • 22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欲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节选自课内文本《张衡传》)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移中厩监。时汉连伐胡,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虞常等谋反匈奴,欲杀卫律。缑王尝私见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或曰:“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节选自《苏武传》)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珠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1)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B.衡下车,治威严
    C.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D.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2)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A.见犯乃死,重负国
    B.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C.君何以知燕王
    D.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3)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厚赂单于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汉亦留以相当 自书典所记,未有也
    C.时汉连伐胡,通使相窥观 范增目项王
    D.“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也。” 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
    (4)关于以下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文中“天汉元年”,天汉是年号,元年是第一年。
    B.古人有名有字,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男子20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且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例如:张衡,字平子,名与字字义相近。
    C.关于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一句,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乞骸骨指封建社会大臣辞职,告老还乡;征拜指官员的征召任命。
    D.“遂通五经,贯六艺”一句中,五经指《诗经》《尚书》《论语》《周易》《春秋》,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奉命出使,因事受到牵连。天汉元年,苏武受汉武帝派遣出使匈奴,因受缑王等谋反事件牵连,被扣在匈奴。
    B.苏武忠于汉朝,不惑于胁迫利诱。卫律试图以现身说法,诱导他投降;苏武面对胁迫利诱,先怒斥卫律,后以自残表坚贞。
    C.廉颇诋毁相如,但是知错能改。他认为蔺相如只凭借口舌之劳,而官位比他高,为此愤愤不平;后认识到错误,负荆请罪。
    D.蔺相如大度宽容,气度格局非凡。他不与廉颇一般见识,面对廉颇的无端辱骂,主动退让,因为在他心里还有更重要的事。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②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发布:2024/12/9 0:0:2组卷:22引用:4难度:0.6
  • 229.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9 0:0:2组卷:30引用:4难度:0.7
  • 23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则反本 穷:贫穷
    ②亡走赵,赵不 内:同“纳”,接纳
    发行吟泽畔 被:通“披”
    ④争宠而心其能 害:害怕
    ⑤屈平草稿未定 属:通“嘱”,嘱托
    ⑥然皆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继承
    于辞令 娴:熟练,熟悉
    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 适:到某地去

    发布:2024/12/8 22:30:1组卷:120引用:7难度:0.9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