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材版本
统编版 人教新版 苏教新版 鲁人新版 粤教新版 语文新版 北师大新版 华师大版
年级
必修上册 必修下册 选择性必修上册 选择性必修中册 选择性必修下册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62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95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25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这座楼(马克思故居)里保存最多的资料是马克思的各种手稿和著作的版本。
          (  )。《资本论》是一本最彻底地教人认识社会的巨著,全书160万字,马克思为它耗费了40年的心血,为了写作,前后研究书籍达1500种。在这之前谁也没有像他这样讲清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墓前说,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一是发现物质生产是精神活动的基础;二是发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规律。不只是这本书教人认清剥削,消灭剥削;还教人认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经济,组织经济。甚至它的光焰逼得资本家也不得不学《资本论》,不得不承认劳资对立,设法缓和矛盾。
          《资本论》是一个海,人类社会的全部知识,经过了在历史河床上的长途奔流,又经过了在各种学科山林间的吸收过滤,最后都汇到了马克思的脑海里来,汇到了这本大书里来。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A.第22展室在三楼,是专门收藏和展出《资本论》的
    B.三楼的第22展室是专门收藏和展出《资本论》的
    C.《资本论》的专门收藏和展出是在三楼的22展室
    D.三楼的第22展室是专门展出和收藏《资本论》的
    (2)下列选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B.波浪一边歌唱,一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C.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D.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发布:2024/12/7 9:0:1组卷:13引用:8难度:0.6
  • 25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科幻热不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它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思维发生巨大变化的产物。从上个世纪后半叶开始,具有世界范围的思维模式变化开始显现。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融通已经势在必行,也促使科幻的勃兴。
          无论是何种科幻小说,它的指针总是对着作家生活的时代。中国科幻具有立足于现实,促使人们对现实更深入思考的特点,这一特点是和世界科幻大师们的思考相通的。他们的神思尽管驰骋宇宙,飞向遥远的未来,但是作为地球人的思维之根仍然是脚下这片土。凡尔纳的科幻虽然让后来的科学家当作科学发明的启示录,但是他后期的作品已经流露出对于工业革命带给人类负面影响的忧虑。
          科幻不只是一种文学形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的思维的更新。科幻文学既融合了人类思想领域最前沿的精神成果,也融汇了不同的多种艺术创造形式,它富有幻想又直接地反映了人的矛盾、困惑、希望和理想。纯文学里当然不乏书写人类理想之作,但是如今它更要向科幻等新产品学习,因为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从思维更新的角度是很难表现人类变化的。
          科幻文学在科学的背景下反思人类现实生存状态和社会整体机制在未来的演化趋向,它是前卫的文学,也是宏大深远的文学。面对AI深入生活各个层面,或者用尽地球人的智慧寻找外星文明,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科幻作品以一种奇幻推理的形式作出富有哲理的思考。中国科幻不是简单重复人类和对立面的矛盾这一俗套,而是凸显了中国社会在开拓进取中积累的有益经验--只有和谐发展、保护生态、以人为本,人才能成为科技的主人,世界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未来的美好成果才能为全人类共享。
          中国科幻的中国元素是对世界科幻的重要贡献,在当代优秀科幻作品中,中国文化的精髓如珠玉镶嵌其中,体现了人类的思想精华和东方智慧。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也促使人类开始从“人”的本质属性进行深层反思。中国经典话语里充满人类自身所具有的生命意识、求新意识、矛盾统一意识、回归意识等根本元素,优秀的科幻作品使之成功地实现现代转换。刘慈欣在《三体》中以奇绝的幻想编织了人性的多彩画面,同时引发了对于未来的思考;王晋康的《古蜀》以恢宏的气势挥就中华远古文明画卷,构建绚丽的中华民族精神史诗。我们处在信息社会,世界各国如同一室,尤其科幻作家接受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影响是他们的长处。好的科幻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摘编自孟庆枢《逐梦的中国科幻》,2018年12月18日《人民政协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科幻立足作家生活的时代,促使人们更深入地思考现实,这一特点源于对凡尔纳等世界科幻大师们文学创作的借鉴。
    B.中国科幻不是以人类和AI、外星文明等对立面之间的矛盾为创作题材,而是着力表现中国社会在发展中积累的有益经验。
    C.中国文化不乏生命意识、求新意识、回归意识等根本元素,中国科幻将这些与自然科学结合,是对世界科幻的重要贡献。
    D.无论是思考未来还是回溯远古文明,刘慈欣和王晋康等人创作的当代优秀科幻作品都体现了人类的思想精华和东方智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介绍中国科幻的发展,侧重论述与世界科幻文学相比中国科幻的独特之处。
    B.文章开篇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思维的变化为背景,指出科幻勃兴的必然性。
    C.第二段以凡尔纳的创作为例,旨在凸显优秀的科幻作品能为科学发明提供启示。
    D.文章从现实性和思维更新两个方面介绍科幻文学,并就二者间的关系进行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意味着如今纯文学只有从思维更新的角度才能表现人类变化。
    B.科幻作家的神思能飞向遥远的未来,但并未脱离特定时代的科学背景,具有现实性。
    C.科幻文学反思人类现实生存状态和社会整体机制的演化趋向,具有宏大深远的主题。
    D.科幻文学融合了思想领域最前沿的精神成果和丰富的艺术创造形式,是前卫的文学。

    发布:2024/12/7 8:0:11组卷:9引用:6难度:0.8
  • 25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列传(节选)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一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怒生也。上称帝誉,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剌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屈平疾王听之不 聪:聪明
    B.犹忧也 离:同“罹”,遭遇
    C.其文约,其辞 微:简约
    D.皭然泥而不者也 滓:渣滓
    (2)下列句式中与“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A.秦,虎狼之国
    B.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C.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D.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发布:2024/12/7 7:0:2组卷:5引用:3难度:0.5
  • 254.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7 5:30:2组卷:27引用:4难度:0.5
  • 25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间剪纸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各种吉祥物,又善于把______的物象组合起来表达美好的愿望,“以象寓意”及“以意构象”,而不是根据客观的自然形态来造型。如以莲花和鲤鱼组合,代表______;以柿子和如意组合,代表事事如意;以蝙蝠、梅花鹿、丹顶鹤组合,代表福禄寿三齐等。追求吉祥的寓意成为意象组合的最终目的之一。如花开富贵、鸳鸯戏水、麒麟送子、喜鹊登梅、龙凤呈祥、鹿鹤同春、鲤鱼跳龙门、狮子滚绣球等。地域的封闭、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灾害的侵扰,激发了人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求。因此,民间剪纸常以______、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为主题。民间社会生产力在相对低下的情况下,人们摆脱疾病和死亡的痛苦是一直的理想。因此,民间剪纸又常以生的欢乐、对生命的崇拜为主题。(  )。如大大的鱼、大大的辣椒、大大的蚕等,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______的民间剪纸慰藉了人们的心灵,张扬了征服自然的伟大创造力,鼓舞着人们创造和延续美好的生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约定俗成 如鱼得水 锦衣玉食 琳琅满目
    B.约定俗成 连年有余 丰衣足食 丰富多彩
    C.蔚然成风 连年有余 锦衣玉食 丰富多彩
    D.蔚然成风 如鱼得水 丰衣足食 琳琅满目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民间社会生产力在相对低下的情况下,摆脱病魔和死亡的痛苦是人们一直的理想。
    B.民间社会生产力在相对低下的情况下,摆脱病魔和死亡的痛苦是人们永恒的理想。
    C.在民间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情况下,摆脱病魔和死亡的痛苦是人们永恒的理想。
    D.在民间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情况下,一直摆脱病魔和死亡的痛苦是人们的理想。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民间剪纸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夸大所表现的主体
    B.民间剪纸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对所表现的主体进行夸大
    C.民间剪纸有一个特点非常鲜明,就是对所表现的主体进行夸大
    D.民间剪纸还有一个特点非常鲜明,就是夸大所表现的主体

    发布:2024/12/7 4:30:1组卷:20引用:9难度:0.4
  • 256.在下面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前后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甲、乙两人都非常喜欢辩论。有一天,他们在路上相遇,不知为什么辩论起这样一个问题:①
     

    甲说:创立“相对论”的是爱因斯坦,而不是他的爸爸,可见儿子一定比爸爸聪明。
    乙反驳说:恰恰相反,这个例子只能证明爸爸比儿子聪明,因为②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和他爸爸的关系,或者爱因斯坦和他儿子的关系,都仅仅是一个特例。
     
    。所以,甲、乙两人的论证都存在逻辑错误。

    发布:2024/12/7 0:30:1组卷:32引用:14难度:0.5
  • 25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摘编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材料二:
          在这里讲讲我这个主张:要有智慧,就必须懂得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
    首先要说明什么叫智慧。我们常常说这个孩子聪明,那个青年机灵。但聪明和机灵是说对客观世界的事物反应比较快,比较敏捷,那是指对一般日常事物而言,比如学生学习中的课堂提问等。这种智能是有方法培养锻炼的,但这类方法出不了智慧。智慧是人脑更高层次的活动。聪明、机灵以及所谓智力、智能都是在低层次,比智慧低一个或几个层次。所以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智力教育、智力竞赛测试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但还远不能用以敲开智慧的大门。
          为什么这样讲?中国有句老话——“大智若愚”,真正有智慧的人,看上去好像还有点迟钝。这是因为他用智慧去考虑深邃的问题,对一般问题反而不感兴趣,不愿去花心思。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智慧并不仅仅是有知识,不是有了知识就自然而然地有智慧了。这里还有一个运用知识的问题,中国从前就笑话那些“老学究”,因为他们有知识不会用,也不能达到智慧的高度。
          目前,关于人的智慧的描述和议论还有很多,但说来说去,都没有能够真正从智慧的本质上去探讨培养智慧的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要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步应该回答的是站在什么立场上。智慧是天生的吗?如果是天生的话,那小娃娃就能有智慧了,这在历史上还没有记载。智慧是神授的吗?我们也不信这种鬼话。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搞唯心主义,只能搞唯物主义,而且是辩证唯物主义。人的主观可以通过实践去认识客观世界,掌握了解客观规律。人又可以主观能动地影响和改造客观世界。这就是我们的立场。
          第二步要回答的是用什么观点。我在这里建议用系统科学这个现代化的观点。智慧作为现象,不可能是孤立于一切事物之外的,它也一定是与其他事物有关联的。智慧要靠知识,特别是活的而不是死的知识。所以我们应该考虑智慧与知识的体系,即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问题推向什么是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我的答案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这里讲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有两个特征:一是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最高概括,二是开放、不断生长发展。
          以上所说的科学技术体系,包括了人类现在所认识到的客观世界规律的全部精华,它就是智慧的泉源,而这个科学技术体系的最高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难道还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吗?因此结论是:要有智慧就必须懂得并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
    (摘编自钱学森《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的一个飞跃,其前提是人类通过官能在实践中不断获取感性认知。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办法,只有通过实践检验为真理的认识,才能指导我们去科学地改造世界。
    C.人脑活动有层次高低之分,人们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机灵等处在低层次,而智慧则处在更高的层次。
    D.那些看上去很迟钝的人,其实大智若愚,他们不愿意去思考一般问题,但善于考虑深邃的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社会实践包括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人类进行社会实践是为了获得感性认识。
    B.人们利用理性认识来指导实践,只要成功了,就证明这个认识就是正确的,反之就证明它是错误的。
    C.钱学森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最高概括,具有开放性,在不断地生长发展。
    D.懂得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就能掌握所有的客观规律,获得智慧。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人的认识的两次飞跃”观点的一项是
     

    A.吃一堑,长一智。
    B.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C.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D.从斗争中学习,在学习中斗争。
    (4)如何培养学生的智慧?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5)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提出:“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发布:2024/12/6 22:0:2组卷:22引用:5难度:0.5
  • 25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鲁迅先生的小说①
     
    。它在思想上从观念批判的高度,对社会时弊和国民的劣根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它在艺术上②
     
    ,同时还吸取了外国短篇小说的创作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鲁迅小说人物的塑造,最重要的是写出了人的灵魂。他说自己写《阿Q正传》就是要努力“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来”。③
     
    ,就是把人的最本质、最有个性并且最富有社会意义的性格写出来。

    发布:2024/12/6 19:30:1组卷:58引用:9难度:0.7
  • 25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乙)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仇德源之力也。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庄宗皆许以为刺史。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其命。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二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君臣之首 函:木匣子
    B.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
    C.又别为优名以自目 自目:自称
    D.因其命 格:搁置,阻止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B.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C.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D.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将庄宗兴衰境况对比后,得出“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
    B.乙文中,庄宗不能理解和接受郭崇韬等人的进谏是其灭亡的重要原因。
    C.甲乙两段文字的立足点是一致的,揭示了庄宗失败的原因在于人事。
    D.甲文的语言议论性强,逻辑严密;而乙文则史学味浓,故事性强。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②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

    发布:2024/12/6 16:30:7组卷:18引用:2难度:0.7
  • 26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巴金
          ①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室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
          ②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地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③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④我望着这些灯,灯光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黑影在我眼前晃一下。影子走得极快,好像在跑,又像在溜,我了解这个人急忙赶回家去的心情。那么,我想,在这个人的眼里、心上,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更明亮、更温暖吧!
          ⑤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验。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就是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扑灭的灯光也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的脸上,我的皮鞋不时陷在泥泞的土路中,风几次要把我摔倒在污泥里。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看不见路的尽头,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⑥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我的生活中有过好些大的变化。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吗?我看不出一点分别!为什么?我现在不是安安静静地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吗?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
          ⑦我对自己的这个疑问不能够给一个确定的回答。但是我知道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我应该感谢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
          ⑧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我爱这样的灯光。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⑨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
          ⑩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有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海底。
    ⑪这些灯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来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⑫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他怀着满心难治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他还听见一阵喧闹,以后便失去知觉。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这已经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我最近还见到这位朋友。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现在还活得健壮。我没有跟他重谈起灯光的话。但是我想,那一点微光一定还在他的心灵中摇晃。
    ⑬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1942年2月(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用“噩梦”“室闷”“漆黑”等词描绘内心的感受及周围的环境,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苦闷心情。
    B.第④段中画线句一语双关,既以拟人手法描摹灯光忽隐忽现的特点,又暗示了作者“以为灯会灭”的忐忑心理。
    C.第⑨⑩两段中引用欧洲的两则古老传说,丰富了“灯”的内涵,抒写了作者对爱情的讴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D.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语言朴素自然,情感深挚真切,这种行文特点在《小狗包弟》中也有鲜明的体现。
    (2)结合全文,说明标题“灯”的含义。
    (3)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有这样的表述:“在现代散文中,调配得当的虚和实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做到“因虚及实”和“由实及虚”的。

    发布:2024/12/6 15:30:1组卷:18引用:2难度:0.5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