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材版本
统编版 人教新版 苏教新版 鲁人新版 粤教新版 语文新版 北师大新版 华师大版
年级
必修上册 必修下册 选择性必修上册 选择性必修中册 选择性必修下册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94 更新:2025年04月29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难题抢练
浏览次数:76 更新:2025年04月29日
  • 2651.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1)下列句中中画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平明于治乱,于辞令。 娴:熟悉。
    B.每一令出,平其功。 伐:自夸。
    C.屈平王听之不聪也。 疾:疾病。
    D.屈平草稿未定。 属:撰写。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等,但上官大夫因想争得楚王的宠幸而嫉妒屈原的才能。
    B.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与楚王商议国事,应酬诸侯,深受楚王的信任。
    C.屈原草拟宪令之后,上官大夫就想夺取过来(邀功),但屈原不给。于是上官大夫就发怒并从此疏远了屈原。
    D.屈原作《离骚》,是因为自己的诚信被怀疑、忠实被诽谤的怨恨引起的。
    (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②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7引用:3难度:0.6
  • 2652.研习课文第1~22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1)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打呵欠……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这句话用了7个短语,按起床时动作先后的顺序排列,这一连串动作的记叙与描写具体表现了骚乱的情况。
    B.“蓬头、赤脚……从楼上冲下来了”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到主语前边,突出了她们当时的狼狈相,更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逼迫的可怜。
    C.第3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这一细节描写表明包身工在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后,早已失去了青春期女孩应有的羞耻感以及做人的尊严,已经变得麻木了,折射出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D.“据说,这是一种极合经济原理和经营原则的方法”中的“据说”一词含有猜测的意味,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2)第1~4段和第6段都写到包身工住的条件的恶劣,各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3)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效果。
    ①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②一手住了头发,狠命地往地上一,芦柴棒手脚着地,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一脚在她的腿上,照例第二、第三脚是不会少的,可是打杂的很快就停止了。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2引用:1难度:0.4
  • 2653.阅读《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关于李陵的部分和《汉书•李陵传》节选,回答问题。
    (一)      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善射,爱士卒。天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
          数岁,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其兵尽没,余亡散得归汉者四百余人。
          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二)      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
          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节编自《汉书•李陵传》)(1)阅读文段(一),简要概括李陵形象。
    (2)《汉书》中记述,司马迁是为李陵开脱而遭腐刑。阅读文段(二),概括司马迁对李陵投降匈奴的看法。
    (3)《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写作的目标,作品中往往包含作者的主观感受,请结合文段(一)的战争描绘,说说你的感受。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1引用:1难度:0.6
  • 265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3引用:1难度:0.7
  • 265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4引用:2难度:0.7
  • 2656.阅读课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粮而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2)。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適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代及后世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C.选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最后一段用对比手法把几个方面综合到一起,然后得出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陈涉出身如何?才能如何?兵力如何?武器如何?
    (3)字句夯实:解释文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殊俗:
     

    ②瓮(wèng):
     

    牖(yǒu):
     

    绳枢:
     

    ③隶:
     

    ④赢:
     

    ⑤景:
     

    ⑥万乘: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②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0引用:2难度:0.7
  • 2657.阅读下列文段,回答下列各题。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
    (节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1)文中的“中国人”和“此”分别指什么?
    (2)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3)概括选段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2引用:1难度:0.6
  • 2658.《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三部分的主旨在“反复地说明”,这一部分是不是第二部分的简单重复?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0引用:2难度:0.7
  • 2659.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怜悯是人的天性(节选)
    [法]卢梭
          ①我们尤其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便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便认为人是邪恶的;人从来不对他的同类效劳,因为他认为他对他们没有任何义务;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谈然,霍布斯看出了现今的人们对自然的权利所作的种种解释的缺点,然而从他自己所作的解释中得出的结论就可看出,他的解释的着眼点也是错误的。既然这位作者是根据他自己提出的原则进行推理的,他的论点就应该这样来表述:我们在自然状态中对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的关心,是丝毫不妨碍他人对保护他自己的生存的关心的,因此这个状态是有利于和平的,是适合于人类的。
          ②然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其实,这些欲望乃是社会造成的。而且,正因为人的欲望丛生,才使法律成为必需的东西。既然霍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我们就要问:野蛮人是否也是一个强壮的孩子?如果我们承认他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如果这个人强壮的时候也像他柔弱的时候那样依赖他人,那么,什么过分的事他干不出来呢?他的母亲如果不及时喂他奶,他就会打她;如果他觉得他的弟弟招他讨厌,他就会掐死他;如果别人碰撞了他或打扰了他,他就会咬别人的腿。说自然状态中的人是强壮的,与说自然状态中的人需要依赖于人,这两种说法是矛盾的。人只有在处于依赖状态的时候才是柔弱的:如果他无拘无束,不依赖他人的话,他早就是很强壮的了。霍布斯没有看出:我们的法学家所说的阻碍野蛮人使用理智的原因,正好就是霍布斯本人所说的阻碍野蛮人滥用他们的官能的原因。因此,我们认为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人,其原因恰恰在于他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防止他们作恶的,既不是智慧的发达,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欲念的平静和对恶事的无知:他们从对恶事的无知中得到的益处,比别人从对美德的认识中得到的益处多得多。
          ③此外,霍布斯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我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这一点,就连对人类的美德大加贬抑的人也是不得不承认的,因此我不怕任何人提出反对的意见。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一)且不说母兽对幼兽的温情和在危险时刻不惜牺牲性命保护它们,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一个动物在它的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总是感到不安的:有些动物甚至还以某种方式掩埋它们死去的同类。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表明它们对所看到的恐怖情景是感同身受的。我们很欣慰地看到《密蜂的寓言》的作者已不得不承认人是一个有感情和同情心的生物。他以平淡和细致的笔调描述了一个动人的事例:一个被囚禁的人看见一头猛兽从一个母亲的怀抱里抢走了她的孩子,用尖锐的牙齿咬孩子的肢体,用爪子掏取他还在跳动的内脏。他看到的这件事情虽与他个人无关,但他心中的感受是何等悲伤啊:目睹这种情景,而自己却不能对晕过去的母亲和垂死的孩子一伸接手他难道不难过吗?
          ④(二)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在剧院中,我们每天都可看到被剧中的不幸者的苦难遭遇感动得伤心流泪的观众。尽管他们当中有那么一个人身为暴君,尽愿对敌人滥施酷刑。(三)如嗜血成性的苏拉,对不是由他造成的痛苦,也是很伤感的;又如菲尔的暴君亚历山大,尽管他每天听见被他下令杀害的许多公民的叫声无动于衷,但他从来不敢到剧院去看悲剧,因为他害怕人们看见他同剧中的昂朵玛克和普里亚姆一起叹息。
           ⑤可以肯定的是,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它使我们在看见别人受难时毫不犹豫地去帮助他。在自然状态下,怜悯心不仅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而且还有这样一个优点: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它能使每一个身强力壮的野蛮人宁可到别处去寻找食物,也不去抢夺身体柔弱的孩子或老人费了许多辛苦才获得的东西。(四)在训导人们方面,它摒弃了“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样一句富于理性和符合公正原则的精辟格言,而采用“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这样一句出自善良天性的格言,尽管这句格言没有前一句格言完善,但也许更有用处。总而言之一句话,我们不应当在高深的理论中而应当在这种自然的感情中去寻找人即使没有受过教育的熏陶也不愿意做恶事的原因。虽然苏格拉底和具有他那种素养的人可以通过理性而获得美德,但是,如果人类的生存要依靠组成人类的人的推理的话,则人类也许早就灭亡了。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霍布斯看来,人天生是邪恶的,是以整个宇宙唯一主人自居的,是从来不对他的同类效劳的恶人。
    B.作者认为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人,不是智慧的发达,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他们有天生的怜悯之心,欲念的平静,对恶事的无知,只知道什么是善。
    C.文章前三段将霍布斯作为批判对象,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进行批驳,特别是在论证上,“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显示出高超的论证技巧。
    D.在进一步论证怜悯是人的天性时,卢梭列举了许多生动形象的例子,以叙述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说理中显出了感性的魅力,同时包含着打动人心的情感力量。
    (2)下列对文中四处画线部分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处:运用举例论证和类比论证方法,用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来类比论证“怜悯是人的天性”的观点。
    B.第(二)处:“纯粹的天性”强调怜悯心与生俱来,“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强调人天性中的怜悯心是根深蒂固的。
    C.第(三)处:以暴君苏拉和亚历山大为例,指出残酷暴虐对伤害他人习以为常的人依然会被悲剧震撼,会对他人的痛苦起恻隐之心,进一步论证了怜悯心出于自然天性的观点。
    D.第(四)处:句中所引的两句格言,前者是自私心,体现的是人们的怜悯的天性;后者是自爱心,体现的是人们善良的天性。
    (3)文章标题“怜悯是人的天性”即文章中心论点,请指出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
    (4)根据文章第⑤段概括怜悯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5)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6)卢梭认为:“文明与自然、理性与自然本能相比,是一种蜕变,甚至是堕落。”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15引用:1难度:0.1
  • 2660.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1引用:1难度:0.5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