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材版本
统编版 人教新版 苏教新版 鲁人新版 粤教新版 语文新版 北师大新版 华师大版
年级
必修上册 必修下册 选择性必修上册 选择性必修中册 选择性必修下册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69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95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2691.识记字音。
     

     
          
    徘徊
       
     

    哑     
     

     
     

    喋 
     

    扎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2引用:1难度:0.9
  • 2692.下图是020(Online To Ofline,线上到线下)的商业模式图,请根据图示为020下定义。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90个字以内。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2引用:2难度:0.6
  • 269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海星
    陆蠡
    孩子手中捧着一个贝壳,
    一心要摘取满贝的星星,
    一半给他亲爱的哥哥,
    一半给他慈蔼的母亲。

    他看见星星在对面的小丘上,
    便兴高采烈地跑到小丘的高顶。
    原来星星不在这儿,
    还要跑路一程。

    于是孩子又跑到另一山巅,
    星星又好像近在海边。

    孩子爱他的哥哥
    爱他的母亲,
    他一心要摘取满贝的星星,
    献给他的母亲。
    献给他的哥哥。

    海边的风有点峭冷。
    海的外面无路可以追寻。
    孩子捧着空的贝壳,眼泪点点滴入海中。
    第二天,人们发现了手中捧着贝壳的孩子的冰冷的身体。
    第二夜,人们看见海中无数的星星。
    一九三三年八月如何理解诗歌最后一句“人们看见海中无数的星星”的含意?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3引用:1难度:0.2
  • 2694.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0引用:1难度:0.6
  • 2695.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
     

    (2)形容词的活用
    吾将买田而归焉    (
     

    余因而之    (
     

    初不自贵重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2引用:3难度:0.7
  • 269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铸炼
    陈敬容
    将最初的叹息,
    最后的悲伤,
    一齐投入生命的熔炉,
    铸炼成金色的希望。
    给黑夜开一个窗子,
    让那儿流进来星辉,月光,
    在绝静的深山,一片风
    就能激起松涛的巨响。
    不眠的夜,梦幻和烛火
    一同摇落,一同
    向夜角缭绕又低翔。
    当一声钟敲落永夜,
    哭泣吧,亲爱的心呵,
    窗上已颤动着银白的曙光。
    5月15日夜客重庆
    (选自《陈敬容诗文集》,有改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将”字起笔不凡,令人体味到一种有力的决断、热切的呼唤和期待,“叹息”“悲伤”与“金色的希望”是人生态度的两极。
    B.“黑夜”和“深山”是指封闭死寂的人生环境和氛围,但这种环境与氛围不难冲破。
    C.“梦幻”与“烛火”虽有虚与实的区别,但其实只是同一种消极颓废情绪的代表。
    D.“哭泣吧”是对迎来光明和金色希望的喜极而泣,这泪水来自心灵深处。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他认为人生中一些消极的情绪可以而且应该经过生活熔炉的铸炼升华为“希望”。
    B.诗歌提出为“黑夜”开窗,让“星辉”和“月光”流人,意思是给消极黯淡的心灵注入生命的亮色,使之充满活力。
    C.“敲”字生动形象,使读者联想并感受到晨钟结束长夜和带来光明的力量。
    D.本诗用到了比喻和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含义隽永。诗的各节之间有很强的内在逻辑联系。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0引用:1难度:0.6
  • 269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地瘦,身体像弓一样地弯,面色像死人一样地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譬如讲芦柴棒吧,她的身体实在瘦得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婆”(检查女工身体的女人)也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
          ②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作了她的名字。
          ③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叹气,叫喊,寻衣服,打呵欠,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穿错了别人的鞋子,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作“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1)上面三段文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选出正确的一项
     

    A.比喻 反问 排比 借代
    B.比喻 反复 排比 借代
    C.对比 比喻 借代 反问
    D.比拟 排比 设问 反复
    (2)把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几个睡眼惺忪、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第③段文字中画横线的句子语序混乱,请把它调整成符合逻辑关系的句子,并分析原因。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1引用:2难度:0.5
  • 2698.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54引用:3难度:0.6
  • 269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6引用:1难度:0.8
  • 270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忆刘半农君
    鲁迅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簧信,“她”字和“抛”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她”,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八月一日(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作者回忆刘半农的一篇散文,在回忆刘半农时,文章没有一般介绍,也不作溢美之词,而是实事求是的评价。
    B.作者认为刘半农有三个特点:“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亲近”而且“浅”,“忠厚”。
    C.文章的文眼是“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作者扣住这句话,回忆与刘半农的交往,评价其为人。
    D.鲁迅在文章里特意历数刘半农十年前的“战绩”,表扬作为“战士”的刘半农,善意批评了他“据了要津”后的表现。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回忆了“我”与刘半农交往的经历,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刘半农持肯定态度,对刘半农死之前几年的表现不满。
    B.“不错,半农确是浅”,对于“浅”字,批评刘半农的人理解为思想“肤浅”,“我”的理解是其文章“内无武器”。
    C.从“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可见鲁迅对刘半农后来继续写陈腐的文言文表达不满。
    D.本文是按照“现在—过去—现在”的思路行文,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既写出刘半农的成绩,也写出刘半农的不足。
    (3)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
    (4)根据全文概括鲁迅与刘半农之间的关系由亲到疏的原因。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4引用:1难度:0.5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