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更多>>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38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83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2801.解释下面的通假字的意思。
①靡不毕见
“见”同“
②屈平既绌
“绌”同“
③上哪齐与楚从亲
“从”同“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1引用:1难度:0.9280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
惠特曼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我们可怕的航程已经终了。
我们的船渡过了每一个难关,我们追求的锦标已经得到。
港口就在前面,我已经听见钟声,听见了人们的欢呼,
千万双眼睛在望着我们的船,它坚定,威严而且勇敢;
只是,啊,心哟!心哟!心哟!
啊,鲜红的血滴,
就在那甲板上,我的船长躺下了,
他已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起来听听这钟声,
起来吧,——旌旗正为你招展,——号角正为你长鸣,
为你,人们准备了无数的花束和花环,一一为你,人群挤满了海岸,
为你,这晃动着的群众在欢呼,转动着他们殷切的脸面。
这里,船长,亲爱的父亲哟!
让你的头枕着我的手臂吧!
在甲板上,这真是一场梦——
你已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
我的船长不回答我的话,他的嘴唇惨白而僵硬,
我的父亲感觉不到我的手臂,他已没有脉搏,也没有了生命。
我们的船已经安全地下锚了,它的航程已经终了,
从可怕的旅程归来,这胜利的船,目的已经达到;
啊,欢呼吧,海岸,鸣响吧,钟声!
只是我以悲痛的步履,
漫步在甲板上,那里我的船长躺着,
他已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
(1)下列叙述,不符合诗歌意思的一项是
A.第一节,沸腾的港口和“鲜红的血滴”“已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形成强烈的对比。诗人从心底发出了悲鸣:“只是,啊,心哟!心哟!心哟!”
B.第二节,诗人呼唤着船长,也写出了人民对总统的拥护,在这里深情地喊出:“船长,亲爱的父亲哟!”表现了人民对总统高尚人格的敬重。
C.第三节,诗人不能不正视船长已经“没有了生命”的现实。船长的愿望已经实现,而全诗也在海岸的欢呼声与鸣响的钟声中结束。
D.诗人用象征的手法,把美国比作一艘航船,把林肯总统比作船长,在万众欢腾之中,吟唱起一曲悲歌,塑造了一位伟大人物的形象。
(2)全诗共三节,诗人呼告“我的船长”,人称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为什么每一节的末尾都写“已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这是一种什么手法?起了什么作用?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1引用:1难度:0.62803.研习小说第三部分(从“她们向荷花淀里摇”到结尾),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打捞战利品的场面充满诗情画意,洋溢着人物戏谑的情调和欢乐的气氛。
B.第63段的细节描写生动逼真,当战士们在全神贯注地准备战斗时,妻子们却在紧张地寻找自己的丈夫,使整个场面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C.水生骂她们冒失前来,说明他非常生气:“丢纸盒”又表现了对亲人的体贴与温情。
D.一个丢来,一个丢去,渲染了胜利的欢乐气氛,也传达了年轻人之间那种相亲相爱而又略带戏谑的情感。
(2)小说结尾处的一组对话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7引用:2难度:0.32804.解释下列加点字。
假: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 (
币:置币遗单于 (
引:虞常果引张胜 (
舆:舆归营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1引用:1难度:0.92805.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17引用:2难度:0.5280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旧社会,社会______得厉害,百姓生活困苦。
②他实在没有想到,多年不见的老同学,能在这样一个场合______在一起。
③他一辈子______惯了,对学校里的任何事情都不发表自己的看法。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5引用:1难度:0.52807.作者记叙了刘和珍的一些事迹,这些事迹表明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请填写如表。
人物事迹 描写重点 形象特点 开头写刘和珍“在这样的生活艰难
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生活艰难”“毅然”“预定全年”。 ① 第三部分写在女师大风潮中,刘和珍“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 “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② 第五部分写刘和珍等烈士的遇害过程。 “欣然前往”,中弹后“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③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1引用:2难度:0.52808.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专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要作者胡福明:
我只是跟上了时代和国家的需要(节选)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刘照普《中国经济周刊》:当时冲破“两个凡是”的政治束缚是要冒着巨大压力和风险的,您的政治和理论勇气从哪里来?
胡福明:“两个凡是”打的是什么幌子?它打的幌子是维护毛主席维护毛泽东思想,因此去批判“两个凡是”有人就会给你扣帽子。所以我也很惧怕,我已经当过一次“反革命”了,那次考虑到我的家庭出身好,对我进行了平反。这次是我主动去写文章,如果再给我扣上一顶“现行反革命”的帽子,那我就永世不得翻身了,我也是有家庭的人。
我读了不少古书,明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中国知识分子是有骨气和担当的,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作为南京大学的一名教师,我对自己的定位就是一名知识分子,一名普通的知识分子。因此我应该有责任和担当,挺身而出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
同样,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作者,我的责任就是坚持真理,我有责任为党的事业、为人民的利益服务,为马克思主义真理而斗争,这是我义不容辞的担当。如果看不到“两个凡是”的问题,我不去批驳可以理解,我看到了“两个凡是“的反马克思主义本质、对我国社会前进的阻碍而不去批判和斗争,我就不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因此“两个凡是”违背历史潮流,批判“两个凡是”势在必行。人民早晚要站出来现话,如果当时我不站出来,也会有其他人站出来,事实上当时中央党校已经有同志在撰写类似的文章了。我只是跟上了时代和国家的需要,在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获得了一个机遇,做了一件自己应该做而且也想做的事情,幸好还获得了巨大的反响,推动了历史进步。
《中国经济周刊》:您一直强调这篇文章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您为什么这么说?
胡福明:1977年9月初,要开学时我把文章寄给《光明日报》哲学组组长王强华,过了4个多月,直到1978年1月中旬,王强华寄来一份《光明日报》大样,也就是《实践是检验喜理的标准》这篇文章的清样,并附带一封信,称这篇文章你要说什么我们很清楚,文章也肯定要用,但要做点修改,不要使人产生马列主义过时的感觉。我仔细推敲后觉得不存在过时这个问题,做了一点补充后寄了回去。当时都是通过邮局邮寄,没有电脑也没有法直,这样经过了大概五六个来回。
一直到1978年4月下旬,我去参加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召开的全国哲学讨论会,到北京的当天晚上,王强华就把我接到光明日报社。当天参加会议的除了王强华,还有《光明日报》总编辑杨西光《光明日报》理论部主任马沛文、中央党校教授孙长江,每人手里都有一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清样。杨西光说“这篇文章本来要在《光明日报》4月2日哲学版刊出,我看后感觉这篇文章很重要,在哲学版发表太可惜了,要放在第一版作为重要文章推出,但是要修改,今天请大家来,就是要讨论这篇文章如何修改,请大家提意见。”
大家纷纷提意见,马沛文同志当时提出,可以公开点名批判“两个凡是”。我听后说,恐怕现在不合适。杨西光提了几点意见,主要是文章要讲究战斗性,要更尖锐,同时还要稳妥,不要给人家抓住“小辫子”,让我回去继续修改。
于是我在哲学讨论会期间,白天参加讨论,晚上修改文章,第二天一早《光明日报》的工作人员开车把我修改后的文章拿到报社去晚上再把重新排版的清样送过来。这样来来回回又修改了四五次。杨西光、马沛文、王强华等人花了很大功夫,中央党校孙长江、吴江等人也花了很大力气,所以说这篇文章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中国经济周刊》:文章的初稿标题中没有“唯一”,后来是如何加上的?署名为何用“本报特约评论员”?
胡福明:我在北京参加哲学讨论会结束后,杨西光把我接到《光明日报》招待所,他当时也,刚刚调到光明日报社,也住在这个招待所,因此我与他就文章讨论沟通就更方便了。
杨西光两次来到我的房间看我,他全力支持这篇文章的修改,跟我有过两次谈话。第一次谈话时他说,他原来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文革”时期被打倒“文革”结束后被安排到中央党校学习。胡耀邦同志找他谈话。欲调他到《光明日报》当总编辑,他说胡耀邦交给他一项政治任务。就是改变光明日报社的政治面貌,要将“两个凡是”转到拨乱反正。他指着文章清样说怎么改变啊,就从发表这篇文章开始,推动拨乱反正。我受到很大启发。
第二次谈话是1978年5月1日前两三天。他来看我时说,我跟你商量个事情,文章修改到现在,署名还是胡福明,但发表时不想以你的名义发表,想以“本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你看行不行?杨西光当即表示要聘请我为《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
我立刻表态说当然同意,我是学新闻出身的,胡福明只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南大教师。当时没有什么影响力,但如果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读者肯定要猜测“这个人是什么大人物?”影响和作用就完全不同了。我说只要文章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我替成这种形式。
最后这篇文章由胡耀邦同志审定,1978年5月10日,先在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第60期刊发;5月11日《光明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以“本报特约评论员”名义刊发。
在《光明日报》发表时的文章题目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唯一”两个字是从毛主席文章中分析出来的。毛主席说,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那么这个“只有”“才是”就说明真理标准只有一个。但到底是谁把它加到题目上的,我并不知道。
(节选自2018年6月4日《中国经济周刊》,有删改)(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署名为“本报特约评论员”的原因。
(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胡福明身上体现了知识分子怎样的精神品质。
(3)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坚持。匡园文学社拟组织“使命担当”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这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200字左右。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7引用:2难度:0.12809.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28引用:4难度:0.82810.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8引用:2难度: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