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材版本
统编版 人教新版 苏教新版 鲁人新版 粤教新版 语文新版 北师大新版 华师大版
年级
必修上册 必修下册 选择性必修上册 选择性必修中册 选择性必修下册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169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64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2921.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苏格拉底声称,一册好书,能够______他走遍全世界。他是为求知而读书的,读一本书就了解了世界的一个方面。可以想象出他的挑剔,他的______,他的求知的贪婪,还有他的目光的______。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16引用:2难度:0.7
  • 292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转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认识过程包含哪两个阶段?请试着概括一下。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有些词语充分体现了分析的准确性。请根据下面的提示,把相关的词语填在后面的横线上。
    ①从范围上体现准确性:
     

    ②从时间上体现准确性:
     

    ③从程度上体现准确性:
     

    ④从性质上体现准确性:
     

    (3)认识过程中产生的两次飞跃,哪一次意义更大?为什么?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0引用:1难度:0.7
  • 2923.阅读课文《怜悯是人的天性》,把握文章结构,将下面图中①-⑤处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2引用:2难度:0.5
  • 2924.如何理解《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中“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的含意?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6引用:3难度:0.7
  • 2925.请阅读下列段落,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在这种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
    (选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1)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风表现的一项是
     

    A.不要割断历史,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
    B.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
    C.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
    D.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
    (2)有关选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科学的结论”指立足事实,占有材料,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B.用生动的比喻和浅显的语言,阐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风的重要内容。
    C.灵活使用一些成语和俗语,言简意赅,富于表现力。
    D.连用三个“在这种态度下”,分别从三个方面深刻揭露了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风的重大危害。
    材料二: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选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3)下列选项中,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群众可以获得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B.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变成了理性认识,所以这个过程是先由主观再到客观的。
    C.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需要实践证明。
    D.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能否成功,既在于思想上,又在于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是否能战胜反动派。
    (4)下列选项中,对选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先进的思想是赢得与反对派斗争唯一的最强有力武器。
    B.获得真理需要经过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
    C.在获得真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运用的是大脑,而不是感性器官。
    D.实践的考验是唯一一个检验真理的办法。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16引用:5难度:0.6
  • 2926.阅读《<鲁迅诗稿>序》,完成各题。
          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或则犀角烛怪,或则肝胆照人。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虽寥寥十四字,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
          鲁迅先生亦无心作书家,所遗手迹,自成风格。熔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远逾宋唐,直攀魏晋。世人宝之,非因人而贵也。
          然诗如其人,书如其人,荟而萃之,其人宛在。《荀子•劝学篇》有云:“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径莫速乎好其人。”鲁迅先生,人之所好也,请更好其诗,好其书,而日益近之。苟常手抚简篇,有如面聆謦欬,春温秋肃,默化潜移,身心获益靡涯,文章增华有望。
    (1)“或则犀角烛怪,或则肝胆照人。”从哪两个方面评价了鲁迅诗的成就?
    (2)第二段评价鲁迅在书法方面的才能,其“自成风格”的内涵是什么?
    (3)第三段作者强调“诗如其人,书如其人”,目的是什么?
    (4)本文原是为《鲁迅诗稿》作序,为什么又谈其书法?
    (5)对作者引用《荀子•劝学篇》的目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说明与其学习鲁迅的诗文,不如直接拜他为师,倾听他的教诲。
    B.为了说明与其学习鲁迅的为人不如学习他的诗文更简单有效。
    C.为了说明若能很好地学习鲁迅的诗文,便能更好地学习他的为人。
    D.提醒大家在学习鲁迅的为人时,不要忽视学习他的诗文。
    (6)《<鲁迅诗稿>序》用文言写成,语言精练而含蓄,请分析下列语句的含义。
    ①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
    ②鲁迅先生,人之所好也。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5引用:1难度:0.2
  • 2927.苏格拉底坚持真理、舍生取义的精神令人感动;但也有人认为,他应该越狱逃跑,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请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谈谈你的观点。《人应当坚持正义》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1引用:2难度:0.5
  • 292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艾  青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1940年春(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树》的开头,“一棵树,一棵树”,采用反复的手法,着意强调和突显一棵树。
    B.“彼此孤离地兀立着”反映了中华民族遭受凌辱,精神受到扭曲的现象。
    C.诗的第二节,由“彼此孤离地兀立着”的形象,进行相似想象,慧眼独具,“在看不见的深处”看到“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D.树,只是自然界的一种具体事物,诗人托物于树,赞颂了一种独立向上又根须相连的团结战斗的精神。
    (2)下列对这首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托物抒情的诗,诗歌以点带面,小中见大,在冷静的客观描述之中,寄寓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B.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用树的生存景观象征了当时的社会景观,两种景观相通的纽带是表面上孤离兀立,实质上团结一致。
    C.“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运用拟人的手法,把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关系写得生动可感,而且人格化。
    D.“树”鲜明、突出的意象,完全是靠质朴、明快的语言集中呈现出来的,直接明了,有很深的象征意味。
    (3)如何理解诗句“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中“但是”的含义?
    (4)浅析本诗的结构和主旨。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6引用:3难度:0.2
  • 2929.《荷花淀》这篇小说中最突出的人物是水生嫂。她的性格中既有传统妇女的传统美德,又具有解放区进步妇女的特点。请结合下面的内容加以概括。
    (1)“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2)“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3)①“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②“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③“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④“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⑤“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4)“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
    “水生嫂,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不然以后还能出门吗?”
    “刚当上兵就小看我们,过二年,更把我们看得一钱不值了。谁比谁落后多少呢!”
    (5)当水生嫂听水生说要到大部队上去时,作者有这样一段细节描写:“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6)“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胀,说话也有些气喘。
    (7)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1引用:2难度:0.7
  • 2930.形容词的活用。
    ⑬单于其节            
     
     

    ⑭何久自如此          
     
     

    ⑮诚甘之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1引用:1难度:0.9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