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更多>>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109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52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21.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
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④,千载谁堪伯仲间⑤?(1)下列关于陆游《书愤》一诗的解析有误的两项是
A.《书愤》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写景与抒情有明显的界限,显然得力于杜甫。
B.首联回顾年少时气涌如山,立下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如今看来,深感此志难成。
C.颔联一方面赞扬历史上两次辉煌的胜利,一方面追述平生最难忘的两段征战生涯。
D.颈联意气风发,暗用边塞名将李广、范仲淹自比,对于能够保国御敌,深感自豪。
E.尾联赞扬孔明;并藉古讽今,讥刺朝中无人主持北伐。
(2)“书愤“之“愤“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发布:2024/12/20 0:0:1组卷:39引用:5难度:0.52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9 23:30:5组卷:10引用:5难度:0.62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9 22:0:1组卷:51引用:4难度:0.82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9 21:30:2组卷:20引用:8难度:0.92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现如今,“IP电影”已成为电影圈最火的概念。“IP电影”以燎原之势攻占了“五一档”“暑期档”“国庆档”“贺岁档”等重要档期。放眼望去,“IP电影”无处不在。那么,“IP电影”到底是什么电影?简单说来,IP就是知识产权,可以是一首歌,一部网络小说、一部广播剧、一台话剧,或是某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哪怕只是一个名字、一个短语,把它们改编成电影的影视版权,就可以称作IP了。
【材料二】
在话剧市场一直稳步成长的开心麻花娱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手握22部原创话剧IP(知识产权IntellectualProperty),凭借《夏洛特烦恼》的成功,其成长空间一下子被打开了。在国内电影IP热潮下,话剧改编电影前景广阔。
《夏洛特烦恼》的成功源于当下的IP热潮。在热门小说、热门网络剧、热门电视剧,甚至一首歌都被改编成电影的当下,质量上乘又与电影有着天然联系的话剧有望成为电影改编的下一个洼地,一批话剧正在被改编成电影。华泰证券指出,今年国庆档的影片集中体现了娱乐内容产业的几大趋势,其中之一便是IP正成为市场的敲门砖,国庆档排名前三的《夏洛特烦恼》《港囧》《九层妖塔》均带有IP光环。
自9月30日上映以来,《夏洛特烦恼》票房一路飙升,最后以832万元的优势超越《港囧》,将国庆档票房冠军收入囊中。这不能不说是一场由IP带来的口碑的胜利,也是中国电影在自媒体时代发展的大趋势。
无论从IP背景、导演与演员阵容以及制作投入上来看,《夏洛特烦恼》都难与《港囧》和《九层妖塔》媲美,其逆袭靠的是实实在在的口碑,尤其是观众自发的力量,这点与暑期热映的《大圣归来》有一定相似之处。
开心麻花总裁刘洪涛称,“话剧和话剧是不一样的,并不是每一部话剧都适合改编成电影,还要看它是不是大众化的产品。我们的话剧一开始就是面向大众的,做的是商业话剧。同时,我们的话剧一演就是几百场甚至上千场,是真正经过市场考验的,有市场的基础在这里,改编成电影的风险是很低的。”
当然,有好的IP,还要把IP用好。IP具备的粉丝基础,使影片在上映初期可以获得关注,但最终的票房还是取决于对IP的运营能力。《九层妖塔》就成为了IP运营的一个反面教材,该片只借《鬼吹灯》的噱头,故事改编薄弱,把盗墓片拍成了怪兽片,使得前期聚拢的人气快速流失,票房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取材于《中国证券报》)【材料三】
时光网:原著本身有很多读者和粉丝,导演是如何拿捏改编程度的?
乌尔善①:小说和电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媒介,不可能把小说照搬拍一遍就成了好电影。首先要有优秀原创IP基础。《鬼吹灯》有8本小说,拍100集电视剧都装不下。但电影其实只有两小时,要讲成一个适合两小时的故事,是个很技术性的工作。如果想把一部好的小说变成一部好的电影,要抓到小说最本质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并把它变成一个电影的结构,不可能有照搬原著就成功的电影。
在拍之前,一是要了解类型电影的特质。中国之前没有拍过探险电影,没有编剧写过探险电影的剧本,我也没有拍探险电影的经历,我们面对一个同样的问题,什么是探险电影?什么是中国人的探险电影?什么是鬼吹灯改编出的探险电影?这三个问题要问自己很多遍。一是探险电影的规则是什么。之前把自己能找到的探险电影全部认真看完并做影片分析,像《古墓丽影》系列,《木乃伊》系列等等,找到它们共同的规律,它们作为探险类型有什么基本的法则,类型特质,人物关系如何设置,有哪些要素是不可能回避的,这些东西弄清之后,我写了篇论文交给编剧,有哪些要素,要根据这些规则去创作。
其次是把原创IP《鬼吹灯》8本小说读几遍,整理出它最有意思、最核心、最本质的特点。把这两方面做一个结合,把这些小说提供的丰富的元素变成电影可以展现的故事核心,能够用两个小时讲清楚,讲精彩。
时光网:和十分受欢迎且广为传播的原著小说作者合作,有何利弊?原著作者、改编编剧以及你自己,在对剧本的把控方面,是如何分配合作的?
乌尔善:请原作者来参加剧本创作是我的建议,作为原创IP的小说是很有想象力的,与电影类型特质吻合的原创IP小说才能改编成电影。天下霸唱②能把很多复杂的中国人的神话传说、民间传奇混合在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当中,创造了几个生动的特别有魅力和质感人物。请天下霸唱过来就能保证这些东西是原汁原味的,但是同时天下霸唱又不是电影编剧,他只是一个自由写作的作家,喜欢看电影,但对电影创作还是很敬畏,所以很多关键的设置会征求他的意见。但是更主要的还是跟编剧合作。编剧本身更有电影创作经验。天下霸唱提供了很多重要的设计,他很有想象力。这样我就把职业编剧和原著作者做一个配合,关键的处理点上,天下霸唱会想出很多特别有想象力的解决方案,特别有意思的设置,我们再把它们合理地融入剧本中。
注:①乌尔善:电影《鬼吹灯之寻龙诀》导演,电影票房近16亿。②天下霸唱:张牧野,天津人,被称为中国最具想象力的作家,其代表作《鬼吹灯》系列小说风靡一时。
(取材于Mtime时光网文章)【材料四】
在经历了几轮的口诛笔伐之后,“IP热”有降温趋势。但随着IP改编的作品《太子妃》的热播,又为“IP热”添了一把柴。由此可见,虽然“IP热”在未来会被原创打败,但业已形成的“IP依赖”,几年内仍然不会消除。
《太子妃》的成功,在于制作者只是从IP那里拿来了创意和基本剧情,在拍摄的过程中,往剧作中灌注了年轻一代的表达方式。其剧情,每时每刻都感受到当下年轻人的语言、审美与价值观,因此观众才会全盘接受它,包括无法用“瑕疵”形容的缺憾之处,也照样笑纳。
都言IP垃圾多,但《太子妃》为那些不是一流的IP提供了一个出路,即影像制作者会在文字写作者的基础上,往故事里灌注更多符合娱乐要素的东西,通过二度创作的方式,把一些非精品IP变成受欢迎的剧集。这对影视业和IP生产者都是个好消息,也是影视工业化的一个必经途径——分工明确,各取所长,合力完成,达成商业利益最大化。
《太子妃》是影视业冷静看待“IP热”的结果,虽然仍在使用IP,但使用的方式已经和从前有些不一样了。电影也是一样,陆川导演的《九层妖塔》和乌尔善导演的《寻龙诀》,故事灵感、主要剧情都是来自超级IP《鬼吹灯》,是典型的“IP依赖”作品,如果没有《鬼吹灯》这个IP号召力在前,两部电影的关注度会少许多,《鬼吹灯》这3个字起码为影片省掉了上亿元的宣传费。
《九层妖塔》与《寻龙诀》公映后评价不一,但两部电影的共同价值是,为魔幻类型题材找到一条可行性很强的改编之路。以后,青春、爱情类的IP开发价值不会太大,但对于魔幻、穿越等类型特征非常明显的影视作品来说,IP仍是重要的灵感源泉。
《鬼吹灯》《盗墓笔记》这一类的IP作品之所以影响力如此巨大,是因为它们与读者、观众离得比较近,讲的是近现代故事,用的是网络语言,融入的情感也是当下模式的。中国古代有《搜神记》《山海经》《世说新语》《阅微草堂笔记》等海量神怪志异小说,每个都是大IP,一旦这个文化宝库被创作者们尽情挖掘,衍生于网络的IP就会被彻底抛弃,“IP依赖”才会被真正治愈。
(取材于《中国青年报》)(1)下列各句表述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A.由于国内电影IP背景话剧改编电影前景广阔,因此《夏洛特烦恼》成功。
B.《大圣归来》的热映靠的是实实在在的口碑,与《夏洛特烦恼》成功相似。
C.刘洪涛认为只要经过市场考验的面向大众的话剧,就必能成功改编为电影。
D.《夏洛特烦恼》《港囧》《九层妖塔》成功运营IP,造就国庆档票房前三。
(2)下列关于材料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择优秀原创IP,尊重原作者意见,结合神话传说、民间传说创造故事人物,编剧自身拥有丰富的电影创作经验,这些均是乌尔善改编成功经验所在。
B.在目前“IP依赖”境况下,如能成功地使用IP的号召力,则可以唤起更高的市场关注度,同时还可节省客观的宣传费用。
C.《太子妃》证明即使不是一流IP,通过符合年轻一代的表达方式的二度创作也可以变成受欢迎的剧集。
D.虽然“IP”风靡一时,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它依然会被原创打败。
(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分析如何完成一个成功的电影IP?发布:2024/12/19 20:30:1组卷:0引用:4难度:0.62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9 18:0:2组卷:17引用:4难度:0.82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史记》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重要作用。民族精神不是抽象空洞的,是由无数个实实在在的个体身上所体现的精神而形成的。《史记》中大量的优秀人物,在支撑民族大厦过程中起了中坚作用,对民族精神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司马迁第一次把中华民族三千年历史纳入巨大而又有系统性的载体之中。《史记》是纪传体著作,以人为核心反映历史的变化,所以,民族精神的展现主要通过各阶层人物来实现。本纪、世家、列传三体各有侧重,从不同的层面展现帝王、贵族、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三体的开篇——本纪开篇《五帝本纪》、世家第一篇《吴太伯世家》、列传第一篇《伯夷列传》颇有深意,它们具有共同的思想特征,即以“德”“义”立意,已经体现出我们民族“崇尚德义”等价值追求。一些高官厚禄之人没有进入史书,一些下层人物反而入选,目的就是要突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物。《史记》选择人物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物精神的选择过程。
《史记》对于民族精神塑造的又一贡献在于,它真实全面地记载了各民族逐渐融合的过程,这个融合过程,体现了我们民族兼容并包的精神。《史记》设立专门的民族列传,真实反映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史记》其他篇章中也往往注意民族融合问题。《吴太伯世家》:“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晋世家》记载晋悼公时重用魏绛,“使和戎,戎大亲附”。这些都体现出不同民族之间和平共处的特点。
《史记》为了展现人物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采用了一些独特手法。因为精神不是空洞的,而是通过具体的行为体现出来,所以司马迁往往在人物传记中放大某些事件。虞舜至孝、勾践卧薪尝胆、商鞅变法强国、蔺相如渑池相会、项羽破釜沉舟、晁错削藩、李广治军、张骞通西域等重大事件,最能表现人物的精神,《史记》也就用浓墨重彩去描写。有时则通过一个小小的细节体现人物的精神品格,如通过廉颇“负荆请罪”表现知错就改,通过公仪休“拒鱼”表现廉政。
当然,司马迁独特的价值观、历史观,渗透在《史记》中,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关键性作用。司马迁强调从“变”中观察一切,社会在变,人的精神也在变,我们的民族精神也正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逐渐形成。正是由于司马迁独特的价值观、历史观,《史记》才得以成为“史家之绝唱”,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载体。
(摘编自张新科《<史记>与中华民族精神塑造》)材料二:
司马迁特别注重表现人物在激烈的生死选择中所表现出的崇高力量。他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面临生死抉择时,如果生命的存在有利于生命价值的实现,就选择生,即使这种生是屈辱的生;如果生命的存在无助于生命价值的实现,就选择死,死亡成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命问题上,司马迁对生命价值的关注远远超过对肉体生命的珍惜。
司马迁刻画了一大批为实现生命的社会价值而舍生取义的光辉形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挺身而出,英勇赴难。司马迁评论说:“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蔺相如的精神经过司马迁的弘扬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司马迁所弘扬的这类坚持真理与正义、为国献身的志士仁人的可歌可泣的崇高品格,大都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深刻的社会影响,如《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中的晁错。晁错提出的削藩政策是正确的,是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心怀赤诚之忠的晁错却因此而获罪问斩。当初,晁错与其父的矛盾冲突是谋国还是谋家。面对父亲谋家的苦言相劝,晁错不为所动;当父亲以自杀相迫时,晁错仍不为所动,并不改变自己坚持真理与正义的初衷。这充分体现了晁错忠而忘身、国而忘家的崇高品质。晁错的悲剧强烈地折射出其忠心为国、威武不屈、舍身成仁的崇高精神。
(摘编自池万兴《论<史记>对中华民族舍生取义精神的继承与弘扬》)(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司马迁创作《史记》之前,我国还没有一部记载中华民族三千年发展历程的著作,从这点来看,《史记》也是史无前例的。
B.《史记》运用了独特手法展现人物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这种独特的手法就是浓墨重彩地描写最能表现人物精神的重大事件。
C.司马迁在《史记》中弘扬了蔺相如挺身而出、勇赴困难的精神,这种精神对我国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
D.面对谋国与谋家的选择,甚至遭受其父以死相逼,晁错依然不改初衷。在这种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晁错的崇高精神得以体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把《五帝本纪》《吴太伯世家》《伯夷列传》分别作为本纪、世家、列传的开篇是精心安排,是为了体现“崇尚德义”等价值观。
B.哪些人可以成为《史记》的传主,哪些人不能成为《史记》的传主,这是由其精神决定的,因为司马迁是根据人们的精神来选择传主的。
C.《史记》设立专门的民族列传,其他篇章中也往往注意民族融合问题,提倡各民族之间应该和平共处,这体现了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
D.司马迁关注生命价值的实现,而不珍惜肉体生命,《史记》塑造了许多为实现生命的社会价值而舍生取义的形象是这种生命观的体现。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屈原“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不与世浮沉,怀石自投汨罗江。
B.管仲辅佐齐桓公,竭忠尽智,使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一代霸业。
C.樊会披帷而立,怒斥项羽做法是“亡秦之续”,为沛公刘邦辩护,使项羽无言以对。
D.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尽管到处碰壁,但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4)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了哪些相同的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史记》是如何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发布:2024/12/19 17:0:2组卷:5引用:4难度:0.528.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年度流行语是一个以年为跨度的社会观察哨。换上历史的广角镜头,流行语的变迁展现出时代的变与不变。以科学技术领域为例,从几年前的“互联网+”“引力波”,到时下的“5G”“区块链”,日新月异的革新不断拓展着生产生活的疆域。从“两弹一星”“陈氏定理”,到“神舟飞船”“粤港澳大桥”,中国科技的历史性跨越,成为新中国70年辉煌历程的生动注脚。流行语持续更新,归根结底是因为时代在变化、国家在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铁人精神”还是“蛮拼的”态度,无论是“个体户”首吃螃蟹还是“创客”掀起创业热潮,拼搏奋斗的精神始终不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始终不变,这些都将汇聚起推动中国兴旺发达的磅礴力量。发布:2024/12/19 16:30:1组卷:35引用:15难度:0.629.把下面的语段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30个字。
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要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贪吃懒做的膏梁纨绔。发布:2024/12/19 15:30:1组卷:31引用:8难度:0.93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理 水(节选)
鲁 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禹一声也不响。
“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禹一声也不响。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们转化为“水乡沿途的风景”等谈资,这不仅是讽刺,更表达了忧愤。
B.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与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一样,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C.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大人”,是以所谓“孝”给禹施压,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
D.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
(2)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3)《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发布:2024/12/19 14:0:2组卷:117引用:22难度: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