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材版本
统编版 人教新版 苏教新版 鲁人新版 粤教新版 语文新版 北师大新版 华师大版
年级
必修上册 必修下册 选择性必修上册 选择性必修中册 选择性必修下册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94 更新:2025年04月29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难题抢练
浏览次数:76 更新:2025年04月29日
  • 351.下列对《过秦论》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2 6:0:1组卷:80引用:3难度:0.8
  • 35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娜 拉 照我现在这样子,我不能跟你做夫妻。
          海尔茂 我有勇气重新再做人。
          娜 拉 在你的泥娃娃离开你之后——也许有。
          海尔茂 要我跟你分手!不,娜拉,不行!这是不能设想的事情。
          娜 拉 要是你不能设想,咱们更应该分开。(走进右边屋子,拿着外套、帽子和旅行小提包又走出来,把东西搁在桌子旁边的椅子上。)
          海尔茂 娜拉,娜拉,现在别走。明天再走。
          娜 拉 (穿外套)我不能在生人家里过夜。
          海尔茂 难道我们不能像哥哥妹妹那样过日子?
          娜 拉 (戴帽子)你知道那种日子长不了。(围披肩)托伐,再见。我不去看孩子了……
          海尔茂 可是,娜拉,将来总有一天……
          娜 拉 那就难说了。我不知道我以后会怎么样。
          海尔茂 无论怎么样,你还是我的老婆。
          娜 拉 托伐,我告诉你。我听人说,要是一个女人像我这样从丈夫家里走出去,按法律说,她就解除了丈夫对她的一切义务。不管法律是不是这样,我现在把你对我的义务全部解除。你不受我的拘束,我也不受你的拘束,双方都有绝对的自由。拿去,这是你的戒指。把我的也还我。
          海尔茂 连戒指都要还?
          娜 拉 要还。
          海尔茂 拿去。
          娜 拉 好。现在事情完了。我把钥匙都搁在这儿……
          海尔茂 完了!完了娜拉。你永远不会再想我了吧?
          娜 拉 嗯,我会时常想到你,想到孩子们,想到这个家。
          海尔茂 我可以跟你写信吗?
          娜 拉 不,千万别写信。
          海尔茂 可是我总得给你寄点儿——
          娜 拉 什么都不用寄。
          海尔茂 你手头不方便的时候我得帮点忙。
          娜 拉 不必,我不接受生人的帮助。
          海尔茂 娜拉,难道我永远只是个生人?
          娜 拉 (拿起手提包)托伐,那就要等奇迹中的奇迹发生了。
          海尔茂 什么叫奇迹中的奇迹?
          娜 拉 那就是说,咱们俩得改变到——托伐,我现在不相信世界上有奇迹了。
          海尔茂 可是我信。你说下去!咱们俩都得改变到什么样子?
          娜 拉 改变到咱们在一块过日子真正像夫妻。再见。(她从门厅走出去)
          海尔茂 (倒在靠门的一张椅子里,双手蒙着脸。)娜拉!娜拉!(四面望望,站起身来)屋子空了。(心里闪出一个新希望)啊!奇迹中的奇迹!——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
    (节选自《玩偶之家》)[注]《玩偶之家》描写了娜拉和丈夫海尔茂的冲突,娜拉的丈夫像爱宠物一样地喜爱娜拉,却无情地剥夺了娜拉的独立人格;在一系列矛盾冲突中,他最后暴露了自私虚伪的一面,使娜拉感到震惊与绝望,愤然离家出走。
    (1)下列对这段戏剧选段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娜拉的丈夫海尔茂是个自私虚伪的人,他无情地剥夺了娜拉的独立人格,因此他并非真爱娜拉。
    B.娜拉在丈夫眼中只是“私有财产”,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只是一个玩物,一切由他摆布和决定,因此娜拉称自己为“泥娃娃”。
    C.从“我不能在生人家里过夜”一句看,娜拉对海尔茂并不了解,因此她拒绝和海尔茂继续在一起。
    D.海尔茂一再挽留娜拉,并表示要痛改前非,言语十分恳切,由此可见他能够改变以前的做法,尊重娜拉的人格。
    (2)下列对这段戏剧选段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人”指海尔茂,因为海尔茂与娜拉之间缺乏沟通,两人最终形同路人。
    B.娜拉说的“奇迹中的奇迹”指的是两人都要改变自己,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C.娜拉“不相信世界上有奇迹”向海尔茂表达的是建立真正的夫妻关系只是一种幻想。
    D.舞台说明“穿外套”“围披肩”“拿起手提包”表示娜拉早就做好了出走的准备。
    (3)简要介绍本剧中娜拉的性格。
    (4)《玩偶之家》的结尾是“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对这个结尾,萧伯纳的评论是:“在她身边关门的砰一声,比滑铁卢的大炮还要响。”请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发布:2024/12/2 4:30:1组卷:7引用:2难度:0.6
  • 35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胡僧祐,愿果,南阳冠军人。少勇决,有武干。仕魏至银青光禄大夫,以大通二年归国,频上封事,高祖器之,拜假节、超武将军、文德主帅,使戍项城。城陷,复没于魏。中大通元年,陈庆之送魏北海王元颢入洛阳,僧祐又得还国,除南天水、天门二郡太守,有善政。性好读书,不解缉缀,然每在公宴必强赋诗文辞鄙俚多被嘲谑僧祐怡然自若谓己实工矜伐愈甚
          晚事世祖,为镇西录事参军。侯景乱,西沮蛮反,世祖令僧祐讨之,使尽诛其渠帅,僧祐谏。忤旨下狱。大宝二年,侯景寇荆陕,围王僧辩于巴陵,世祖乃引僧祐于狱,拜为假节、武猛将军,封新市县侯,令赴援。僧祐将发,谓其子曰:“汝可开两门,一门拟朱,一门拟白。吉则由朱门,凶则由白门,吾不捷不归也。”世祖闻而壮之。至杨浦,景遣其将任约率锐卒五千,据白塉,遥以待之。
          僧祐由别路西上,约谓畏己而退,急追之,及于南安芊口,呼僧祐曰:“吴儿,何为不早降?走何处去。”僧祐不与之言,潜引却,至赤砂亭。会陆法和至,乃与并军击约,大破之,擒约送于江陵,侯景闻之遂遁。世祖以僧祐为侍中、领军将军,征还荆州。
          承圣二年,进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余悉如故。西魏寇至,以僧祐为都督城东诸军事。魏军四面起攻,百道齐举,僧祐亲当矢石,昼夜督战。奖励将士,明于赏罚,众皆感之,咸为致死,所向摧殄,贼莫敢前。俄而中流矢卒,时年六十三。世祖闻之,驰往临哭。于是内外惶骇,城遂陷。
    (选自《梁书•胡僧祐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每在公宴/必强赋诗文/辞鄙俚/多被嘲谑/僧祐怡然自若/谓己实工/矜伐愈甚
    B.然每在公宴/必强赋诗/文辞鄙俚多/被嘲谑/僧祐怡然自若/谓己实工/矜伐愈甚
    C.然每在公宴/必强赋诗/文辞鄙俚/多被嘲谑/僧祐怡然自若/谓己实工/矜伐愈甚
    D.然每在公宴/必强赋诗/文辞鄙俚/多被嘲谑/僧祐怡然/自若谓己实工/矜伐愈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大通元年,“大通”是年号,“元年”指第一年。古代帝王一人一个年号,故可用年号称呼皇帝。
    C.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D.车骑将军,西汉初置为军事统帅,作战时领车骑士,地位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掌征伐背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僧祐政绩突出,屡受重视。他在魏国出仕,回归京城后受到高祖器重,后被派去戍守项城。他回到京城后,被任命为两个郡的太守,留下好的政绩。
    B.胡僧祐善于劝谏,勇壮可嘉。他曾经劝谏世祖诛杀西沮蛮的首领,后违背世祖旨意而入狱。被命令救援王僧辩时,他嘱咐儿子准备红、白色门,彰显决心。
    C.胡僧祐善于作战,战法灵活。在与任约的战斗中,他不硬拼,主动示弱,对任约的喊叫无动于衷。后率兵和陆法和的军队会合,共同攻击任约并活捉了他。
    D.胡僧祐亲临战场,尽忠职守。他亲自督战,奖励将士,赏罚分明,士卒都被他感动,都愿意为他拼死杀敌。后胡僧祐被乱飞的箭射中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阿僧祐不与之言,潜引却,至赤砂亭。
    ②魏军四面起攻,百道齐举,僧祐亲当矢石,昼夜督战。
    (5)“吴儿,何为不早降?走何处去?”请简要分析这句话展现了任约怎样的心理状态。

    发布:2024/12/2 4:0:1组卷:16引用:5难度:0.6
  • 354.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一组句式整齐的句子。
          天空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是我们的要求;最远的不是天边,而是永不能实现的目标;最广的不是海洋,是人们的胸怀;我们的心灵是最美的,而不是天上的彩虹。

    发布:2024/12/2 4:0:1组卷:58引用:22难度:0.5
  • 35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家    书
    谢志强
          上海青年赵思风1964年之前,对房子的概念是:房子在地面上。不过,他响应“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在上海的人民广场,听过王震将军的动员报告,看过《军垦战歌》的纪录片,还有父亲积极鼓励他报名,1964年6月,赵思风顺利地踏上西去列车,怀着满腔热情,一路高歌,以至到了农场的连队,他嗓子唱得有点沙哑了。
          汽车送抵农场场部,然后是马车接他们到连队。有人说:到了。
          赵思风疑惑,问:房子呢?
          有位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的汉子(随后知道他是连长)喊:大家注意,你们就站在房顶上。
          赵思风吓了一跳,这房子跟沙丘差不多,这么多人站在上边,不会坍塌了?
          连长喊:青年同志们,跟我来。
          赵思风和同来的上海青年,顺着连长引领,走下平地隆起的房顶——土包下开着洞门,稍稍弯腰低头,屋里中间有一条三尺来宽的过道,过道两边是大通铺。
          赵思风第一次见识地底下的房子,叫地窝子。他在上海,家里是棉褥子、棉枕头。一路不断换车,又说又唱,累了。他迫不及待地躺下,他的身下发出嘈杂的响声。他惊跳起来,一摸,褥子垫的、枕头塞的,净是麦秸秆。草褥子,草枕头。第二天醒来,鼻孔、嘴巴都钻进了沙子。
          开始劳动——夏收割麦。赵思风第一次割麦子,镰刀不听他的使唤,小腿划了个伤口子,手心磨起了水泡,他浑身痒,说不清是蚊子叮,还是麦芒刺。
          当夜,他打着手电筒,写了一封家书,表达了思念之情。他第一次离开父母,还这么遥远。一个月后,接到回信。家中的信,都由母亲执笔。
          父亲是居委会主任,大小是个干部——喜欢打官腔。赵思风想象得出父亲口授的样子。母亲的信里传达了父亲的观点:建设边疆,好好锻炼。
          于是,赵思风赌气了——他没回信,而且,他打定主意,不再给家里写信。他反感父亲讲“大道理”——那么远,够不着。
          上海与新疆,一封信,在路上起码走十天半月。母亲来了三封信,他只拆阅,懒得回复。随后,母亲的来信频繁了,他一个礼拜收到一封信。母亲的信里,传达了父亲的“指示”,可能父亲觉得做思想政治工作要有针对性——期望赵思风汇报工作和思想情况。母亲在乎的是他的生活(吃、住,还有气候,甚至问:沙漠地带有没有水?)。
          赵思风肩膀嫩、力气小,大田作业,劳动强度大,伙食条件差,一天三顿苞谷馍馍,少油的菜很单调。他发现,连长时常关心他的生活,而不讲什么“大道理”。他倒是觉得连长比父亲要亲切。他不忍把劳动和伙食的情况告诉父母,他能想象出父亲一定讲“锻炼”的道理,而母亲会担忧他的身体。母亲的担心会传染给父亲——他想象自己像一滴水落在无垠的沙漠里。
          半年后的一天,赵思风收到一封母亲的信,几乎与上一封信,一个前脚,一个后脚,相差两天。信封出奇地饱满——八页。
          母亲从其他家长那里打听了上海青年在新疆的情况。母亲当初反对他报名。这封信里,母亲替父亲解释:你爸在单位里大小也是个干部,动员青年支边,是单位里一项重要的任务,动员符合条件的子女去新疆,你爸不带头,工作难开展。
          信中,母亲写了盼望他来信,每天都等待邮递员的车铃响。赵思风发现,航空信封背面有四个字:思风降雨。
          母亲收不到他的信,心里像久旱的沙漠了。母亲生他的时候,是夏季,天气又闷又热,于是,母亲给他起了名字:思风。清凉的风驱散了暑热。
          赵思风看到第六页,呆愣了。后三页几乎都是选择题(包括填充题)。母亲是小学语文教师——替儿子着想。而且,他感到,在母亲的眼里,他永远是孩子。
          母亲表示:知道你很繁忙很辛苦,没有工夫写信,那么,不用花很多时间,只要把这三页“答卷”答完了寄回即可。
          多年后,赵思风也有了儿子,他已记不全母亲出的三页题目——选择题、填充题。选择题只需打个钩,填充题只需画个圈。比如:工作忙吗?(忙)或(不忙);身体好吗?(好)或(不好);吃得饱吗?(饱)或(饿);睡得好吗?(能睡)或(失眠)。
          赵思风第二天就托去团部开会的文教把“答卷”寄出(还附了一张劳动照片——微笑)。
          一个月后,母亲回信。说你爸见了“答卷”就欣慰地笑了,而且,像阅读“中央红头文件”一样,反复阅读,领会精神。
          这封信里,母亲没有传达父亲的“指示”唯一的一次不再讲“大道理”。显然是背着父亲写信。同时,赵思风收到一个包裹:两袋麦乳糖。是父亲的意思——长身体,补营养,母亲如是说。赵思风认为父亲不可能考虑这么周全,不过是母亲尊重其是一家之长,也希望自己不要对父亲还有怨言。
          结婚,搬进土坯屋后的第三年,母亲趁放暑假来探望儿子。
          母亲望着离连队不远的沙漠,抱住儿子,说:这样的地方,你怎么活下来的呀?
          赵思风说:妈,我这不是活得好好的吗?!果果,叫奶奶。
          孙子果果像一个果实投入奶奶的怀抱。赵思风说:妈,你抱孙子,就像抱一个大西瓜。
          晚饭由也是上海青年的儿媳烧。饭桌上,母亲提起家书——选择题。她说:我问你答,所有的选择题,问和答都没有反映出实际情况。
          赵思风说:姆妈,那是你出题有问题,不了解实际情况,怎么能出好题?
          母亲说:你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通过描述祖国的殷切召唤、家庭的积极支持、个体的满怀热情等营造了特定的环境氛围,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B.父亲“期望赵思风汇报工作和思想情况”,实际上也想借助这种方式督促儿子多回信,以便获取儿子更多的日常生活信息。
    C.赵思风不给家里回信,表面看起来是他因父亲只讲大道理而赌气,其实有不想让父母知道他生活艰苦而有所担心的原因。
    D.父亲见到“答卷”欣慰地笑了,流露出对儿子原谅自己的喜悦和接到回信的心安;“反复阅读”也体现出了对儿子的牵挂。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塑造赵思风这一人物形象,揭示了他由一腔热血到诧异失落、从思亲念家到沮丧失望、最终因受母亲感化而积极投身边疆建设的心路历程。
    B.小说中农场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物资供应比较匮乏,这样写既可以让读者领略到生活其中的种种不易,又可以让读者见识到主人公精神成长的可贵。
    C.小说细节设计颇具匠心,母亲为“我”取名“思风”彰显了深沉的母爱,“我”为儿子取名“果果”可理解为“我”安心投入边疆建设的美好结果。
    D.小说虽然采用第三人称的写作方式,但主要是站在主人公的视角上讲述故事,通过描述赵思风真实的个体主观感受,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3)请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并简要说明。
    (4)小说中的“家书”有哪些作用?

    发布:2024/12/2 3:0:2组卷:46引用:17难度:0.6
  • 35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寄黎眉州
    苏轼
    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
    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贤。
    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
    【注】①黎眉州:黎錞,四川人。②胶西:诸城。③瓦屋、峨眉:四川山名。④六一:六一居士,指欧阳修。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作者登高远眺,“孤云落照”,既是实景,又饱蘸了诗人的情感。
    B.颔联中作者借助想象,将内心情感融入对瓦屋山和峨眉山景色的描绘中。
    C.颈联将自己与欧阳修做比较,表达出不及欧阳修贤能的自谦之情。
    D.本诗语言质朴平易,风格明快,景情交融,动中寓静,平淡中寓激情。
    (2)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发布:2024/12/2 2:30:7组卷:42引用:16难度:0.5
  • 35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答。
          90年前,正值中国工农红军反围剿斗争的艰难时刻,毛泽东写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用自信而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中国革命的未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尖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山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而此刻,正在奋笔疾书的你们——经历十数载寒窗攻读的学子们,也正处于高中学业仍需克难攻坚但毕竟终点在望的特殊时段。
          请你仿照上文的画线句子,拟写三个比喻句,表述你对这一学习阶段特点和意义的认识。每句不少于10个字。

    发布:2024/12/2 1:30:1组卷:13引用:4难度:0.7
  • 35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明于治乱,于辞令 娴,熟悉
    ②屈平草稿未定 属,写
    ③争宠而心其能 害,害怕
    ④平其功 伐,夸耀
    ⑤屈平王听之不聪也 疾,痛恨
    ⑥人则反本 穷,贫穷
    ⑦其文约,其辞 微,微小,细微
    ⑧举类而见义远 迩,近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②③⑥⑦
    D.①④⑤⑧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平之作《离骚》,自怨生也 盖: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B.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不毕见 靡:没有,无
    C.皭泥而不滓者也 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D.与日月争光可也 虽:即使
    (3)下列加点的词和“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的用法一样的一项是
     

    A.谗谄之蔽明也
    B.方正之不容也
    C.道德之广崇
    D.蜕于浊秽

    发布:2024/12/2 1:0:1组卷:8引用:2难度:0.7
  • 35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北京高校陆续公布2020年艺术类专业考试调整方案。由于疫情防控需要,为保障师生健康安全,4月起,各校大多数艺术类专业考试均转入“云端”进行,部分专业还取消现场专业考试,将直接按高考文化成绩录取。记者了解到,由于今年不少专业考试须在线上完成,为保证考试公平,部分高校对视频拍摄的方法、限时、设备等作出相关规定。如中国传媒大学规定,考生录制视频仅可使用普通智能手机,禁止使用专业设备拍摄;视频作品应保持原始图象和声音,不允许进行任何后期制作。

    发布:2024/12/2 1:0:1组卷:8引用:8难度:0.6
  • 36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从2015年7月开始,敦煌研究院对莫高窟采用了预约参观办法。这一措施合理有效调控和平衡了游客流量,一方面加强了洞窟的保护,另一方面给游客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服务。实施预约参观办法以来,来莫高窟参观的人数逐年递增,年游客接待量由2014年的45万人次增加到2016年的55万人次。
          从逻辑方面看,以上材料可以推断出某一结论,请从下面三项中选出推断不妥的两项并说明不妥的理由。
          甲、莫高窟预约参观的办法为游客提供了便利。
          乙、预约参观办法实施前莫高窟的游客量不均衡。
          丙、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和人文资源能创造更大价值。
          不妥的两项是
     
     

          理由:
     

    发布:2024/12/2 1:0:1组卷:7引用:6难度:0.6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